■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洪山小學 葉 丹
以課程之力促師生成長
■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洪山小學 葉 丹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洪山小學始建于1950年,經歷了四次搬遷,三次重建,與新中國的發(fā)展同呼吸,共命運。學?,F有學生1493人,其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占70%,這些孩子分別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2012年,原址重建的新校揚帆起航,學校踏上了高速發(fā)展的快車道,辦學質量逐年提升,贏得社會的信賴,《中國教師報》將學校作為課改樣板校進行專題報道。而這樣的發(fā)展,正得益于學校的課程建設之路。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在學生學習觀中強調: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提倡從做中學,鼓勵學生自由探索?!耙孕星笾?,體驗中學”,是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一個基本點。杜威則認為,“從做中學”是兒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現,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則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我們認為,學校教育從“知”轉化為“能”,最好的方式是親歷其過程,從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去獲得,讓學習成為一次次精彩的“體驗之旅”。因此,我們致力于實施“體驗教育”,確立辦學理念為“讓每個兒童在體驗中快樂成長”,為此,學校構建了“體驗教育”模型,從五大維度實施體驗教育:分別為協(xié)同·體驗管理、生命·體驗德育、自主·體驗課堂、3D·體驗課程、多元·體驗評價。五大模塊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
我們對課程的理解是讓學生與教師在課程學習中獲得成長、最終成就學校。我校依據辦學理念,將培養(yǎng)目標定為“會讀書樂參與善表達”,為達成這一培養(yǎng)目標,我們將學校課程定向為“以行求知,體驗中學”,重在關注師生課程學習的動態(tài)過程。
我們在落實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掘校本課程特色,構建“3D體驗課程”,“3”指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與綜合實踐課程;“D”是“多維”一詞首字母,也是英文單詞“Different(不同的)、Developmental(發(fā)展的)、Discovery(發(fā)現的)”英文單詞首字母,意寓提供不同的、多維度的、立體的課程,讓孩子們在課程學習中去發(fā)現、去探索,從而獲得長足的發(fā)展。
學校課程以課堂為載體,以活動作展示,“必”“選”并舉,促進“體驗課程”全面實施,其間經歷了四個歷史階段;
2008年,單純增加校本課程《經典誦讀》、《“繩”彩飛揚》、《少兒形體》、《葫蘆絲》等;
2011年,按校本課程分為“成長之妙、智慧之趣、運動之樂、科技之光、藝術之美“這五類,形成《體驗之旅》校本課程,在低、中、高中實施。
2013年,激活學校教師專長,進一步豐富校本課程,從10多門到30多門校本課程,實施課程超市,啟動走班上課;同時將校本課程走向特色化與精品化。如武術、啦啦操、街舞等
2016年,我校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進行統(tǒng)整,仍按五大版塊進行分類,變三類課程的并列式關系為互相融合的關系。課程內容更豐富,開啟課程可視化。
每一個階段,我們行走的路徑是“實踐——梳理——提煉——實踐”的路徑。
1.國家課程校本化
首先是對部分國家課程進行重組、整合,采取2+1或1+1模式,如將美術與勞技整合,信息技術與科學整合,音樂與綜合實踐整合。學習內容進行重組,除完成教材相應的學習內容外,增加相應的技能學習。 為保證課程學習的質量,采取大課編排,兩節(jié)連上的模式,深受科任教師與學生的喜愛。
其次是對部分國家課程進行游戲化校本研究。學校十二五重點課題就是《兒童游戲校本課程開發(fā)與有效實施策略研究》,在語文、音樂、英語、科學等學科中實施游戲化學習,此外,體育課中增加《體育游戲》課程,校本課程中增加《玩數學》課程,通過三年的實踐研究,成功編印了各年級《體育游戲》、《玩數學》,提高了教師課程開發(fā)的能力。此課題以優(yōu)結題,獲武漢市規(guī)劃高度評價,一致認為具有很強的推廣性。
2.校本課程特色化
學校為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在廣泛調查學生需求、家長建議、教師專長后,設置了60多門不同類型的課程,定為“課程超市”。
課程分為成長之妙、智慧之趣、運動之樂、科技之光、藝術之美五大模塊。融合必修與選修,“成長之妙”課程,《書香雅韻》為必修課程,影視欣賞、口語表達、主持與演講等為選修;“智慧之趣”課程,玩數學為必修課程,《超腦麥斯》為選修課程;“運動之樂”課程,啦啦操、體育游戲為必修,武術、跆拳道等為選修;“科技之光”課程,機器人、3D打印為必修,車模、海模、空模、建模為選修;“藝術之美”課程,紙藝、書法、國畫為必修,合唱、少兒舞蹈、拉丁舞、沙畫、器樂等為選修。
在眾多的校本課程中,學校又根據教師以及學生優(yōu)勢,打造精品課程。如我校運動類課程啦啦操、武術;藝術類課程國畫、書法、陶藝、沙畫;科技類課程機器人、3D打印,也已成為學校精品課程。
學校自主設計的選課評臺“云端上的選課”,課程超市全部實施網上選課。家長和孩子們一同進入選課平臺,可以看到課程的圖片、視頻以及文字介紹,對課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課程。
必修與選修的結合,確保了孩子們“一專多能”,又充分體現了孩子們個性多元的發(fā)展,以培養(yǎng)成為“會讀書、樂參與、善表達”的洪小少年。
3.特色課程訂制化
對于特色課程的實施,絕大力量依賴于教師課程開發(fā),我校是將教師個人課程開發(fā)作為“教育創(chuàng)客”項目進行研究,開發(fā)的形式與內容也呈現多樣化:
一是基于學生的興趣愛好。如車模、航模、海模課程,男孩子們就喜歡拼拼裝裝,享受賽車飛跑的感覺,而女孩子們喜歡舞蹈、畫畫的非常多,基于學生的興趣,則在課程開設的時候按需開設。
二是基于教師優(yōu)勢發(fā)展。本身在專業(yè)領域實力較強的老師,鼓勵他們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提煉出來,開發(fā)成課程,在學科教學與課程超市中實施。
三是基于學校發(fā)展需求?;趯W校創(chuàng)客教育的規(guī)劃與實踐,學校引進“玩數學”超腦麥斯課程,機器人課程、3D打印課程,在購置了相應的設備、學具后,老師們先學后教,實踐運用。
學校每學年舉行一屆“教育創(chuàng)客”項目申報與評選活動,老師們將自己的課程做成海報在網上拉票,每年的評選表彰則成為學校隆重的“教育奧斯卡”頒獎典禮。
4.訂制課程可視化
給了教師課程目標、校本教材,如何更好的將課程標準貫徹,是需要好的路徑的。學校以“課程可視化”作為突破口,為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提供了雙重保障。目前,我校已將下列課程進行可視化開發(fā):
成長之妙:有學校文化課程、好習慣微課程、節(jié)日體驗微課程等
運動之樂:少兒武術、籃球、街舞啦啦操、拉丁舞、花式跳繩、體育游戲,其中體育游戲微課程已出版成碼書,公開發(fā)行
智慧之趣:玩數學、超腦麥斯、習題輔導
藝術之美:兒童舞蹈、陶藝、沙畫、紙藝
科技之光:機器人、3D打印、電腦繪畫、科學小實驗
在洪小,每一個教師有課程的意識,有開發(fā)的能力,有制作的技術,有運用的實踐,一批教師已走上課程開發(fā)的道路。教師將教的過程可視化、序列化,讓孩子們在看得見、夠得著的視覺欣賞中學技藝、練功底。
立足地方特色,挖掘學校資源,開發(fā)形式多樣的實踐體驗課程,將課堂從教室拓展校園,拓展到場館,從校園走向自然,合上書卷,起行萬里,去全面體驗社會生活。
1.文化體驗,課程在校園。學校將校園文化打造成適合兒童生活的幸福家園。處處充滿“體驗”的文化?!伴_心農場”、“童心牧場”,體驗成長之妙;“棋樂無窮”體驗智慧之趣;“車輪滾滾”、“乒乓長廊”體驗運動之樂;“魔法大道”“創(chuàng)客空間”體驗科技之光,“經典童話”體驗藝術之美。學校將隱性的課程顯性化,滲透在校園的角角落落。
2.場館體驗,課程在館中。每學期一次的學校大型主題體驗活動,“成長之妙”走進營區(qū),體驗軍隊生活的鐵紀如山;“智慧之趣”走進博物館,在恐龍化石間感悟生命的匆匆易逝;“科技之光”走進科技館,感受科技變化的日新月異;“運動之樂”走進野外拓展基地,感受生命的自強不息……
3.研學體驗,課程在途中。各年級有豐富的體驗課程,一年級“百歲老人誕生季”、二年級“綠娃成長季”、三年級“信任牽手季”,設計成戶外研學,在游學中,既有參觀任務,也有豐富的實踐作業(yè)。
4.社團體驗,課程在手中。依托學校課程超市與青少年宮,建立學生社團60多個。下午三點到五點是課程超市與城市少年宮社團課程上課時間,所有功能室、教室面向社團開放。球樂、繩趣、啦啦操,運動場上揮灑快樂的汗水;書法、陶藝、學動漫,功能室中體驗藝術的魅力;信息、科學、機器人,智慧園里碰撞思維的火花…孩子們沉浸其中,樂而忘返。
5.節(jié)日課程,游戲中體驗。學校建構豐富有趣的節(jié)日課程,既有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端午、中秋、元旦,又有創(chuàng)編節(jié)日,如語文節(jié)、數學節(jié)、英語節(jié)、體育游戲節(jié)。
6.家長課程,接壤社會萬象。學生家長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yè),是校外最豐富的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我們拓展課程資源,開設家長講堂,選聘家長,每周四午托時間,走進校園,登上各班講臺,授課分享社會生活、人間萬象,將自己拿手專長傳授分享給孩子,既開拓學生視野,也使得親子之間互相了解,互相欣賞。
7.企業(yè)課程,課程在社會??得魉?、東風公司、商院紛紛走進學校,為孩子們送來多元課程。同時,孩子們也走進東風公司、神龍公司、今晨公司,看生產線,聽講解員講解,親自操作實踐,充分體現“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大課程觀。
課程評價是推動課程教學的重要法寶。學校將課程從單一評價向多元評價的轉變,從“一過性”評價向“生長性”評價的轉變,借助云端平臺,構建多元·體驗評價體系。
1.“我的夢想存折”——獎勵性評價
每一位孩子手中擁有一本夢想存折,孩子們通過自己平時的表現,可以從科任教師那里獲得印章,集齊印章后,可以兌換自己的夢想,獎勵是多樣化的,有物質的獎勵,也有精神的獎勵。
2.云端上的成長—檔案袋評價
洪小的每一位孩子,都有一個獨特的二維碼,這個二維碼伴隨著孩子六年的學習,它是孩子們走進洪山小學的一張獨一無二的身份證,掃描這個二維碼,可以進入到學校網站的平臺上,看到這個孩子的電子檔案袋,檔案袋內記錄著孩子們平時的學習表現、學業(yè)成績、教師評價。學生素質報告單全部以電子信息發(fā)送家長,家長通過登陸賬號和密碼查看學業(yè)成績。教師評語也由普通的文字轉化語音評語。我們暢想,多年后,孩子們打開自己的檔案袋,聽到當年教師的語音,該有多少激動。長江日報報道我校這個云端檔案袋,贊為“有溫度的評價”。
3D·體驗課程的實施,為學生帶來多元的發(fā)展,也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多種途徑。校啦啦操隊多次參加全國啦啦操邀請賽,榮獲佳績,并申報為武漢市體育傳統(tǒng)項目校;機器人社團的孩子們也多次參加全國機器人大寒,成績顯著;舞蹈社團的孩子們登上湖北省少兒春晚;陶藝社團、國畫社團的孩子們多次取得藝術小人才大獎。2016年六一兒童節(jié),我們?yōu)榱昙壆厴I(yè)生舉辦了個人畫展,展出國畫、書法、兒童畫作品百余幅,獲各大媒體與參觀嘉賓一致好評。
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不僅成長了學生,更成就了教師,發(fā)展了學校,真正達到了學校課程建設的目標。未來,我們將繼續(xù)走課程開發(fā)之路,并逐步使之系統(tǒng)化、科學化、規(guī)范化,讓課程之力,推動學校全面深入的發(fā)展。
責任編輯 成 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