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舒怡(天津博物館)
澄泥硯,黃河之土在水與火中的幻化
文/圖:張舒怡(天津博物館)
朱砂荷魚澄泥硯(正面) 天津博物館藏
“古樸浮雕華夏韻,墨客雅士書案陳?!币环匠幣_貫穿了華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古樸雕琢,天然寫意,千形百狀,飽含雅韻。硯臺雖小,卻映射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作為文房四寶的重要組成部分,硯臺是文人書寫繪畫的必備品,這使得中國古代形成了特有的硯臺文化。
說起硯臺,自古以端、歙、紅絲、澄泥四大名硯為優(yōu),其中,唯澄泥硯與前三者不同,它不以優(yōu)質(zhì)石料為材,而以沉淀千年的黃河泥沙,選其中最為細膩者,極盡工序之繁復,最后在大火的煅燒中把泥土的“柔”化作堅硬而光滑的“剛”,發(fā)墨不損毫發(fā),歷經(jīng)唐宋元明而不衰,備受文人騷客的珍愛。不幸的是,它在歷史發(fā)展的洪流中也一度失落,制作工藝幾乎不為后人熟知,因而古代澄泥硯留存下來的極為稀少,上品更是一方難求。從那些留存至今的古澄泥硯中,我們依舊可以追溯其中蘊涵的古老智慧。
朱砂荷魚澄泥硯(背面)
從現(xiàn)存史料、文獻來看,澄泥硯大體始于唐代,其時是硯臺發(fā)展的繁榮時期,硯臺的種類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除了傳統(tǒng)的石硯、陶硯、漆硯以外,還出現(xiàn)了三彩硯、澄泥硯等新種類。 端硯、歙硯、澄泥硯、紅絲硯相繼興起,成為了我國著名的硯種,被文人雅士爭相收藏。而澄泥硯特殊的泥沙質(zhì)地使它在眾多名硯中獨樹一幟。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在《瘞硯文》中寫道:“土乎成質(zhì),陶乎成器”,“硯乎研乎,與瓦礫異”說的就是澄泥硯。由于澄泥硯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產(chǎn)物,所以后人也稱澄泥硯為“唐硯”。明人高濂曾說:“唐之澄泥硯品為第一。”由此可見澄泥硯的重要價值與非凡地位。
天津博物館就收藏了一件名為“朱砂荷魚澄泥硯”的明代傳世品,硯體被雕刻成一條鯉魚,其硯面朱紅,四周及背面則為黑色。整體造型被賦予了年年有余、和和美美的吉祥寓意。魚身中間朱砂的部分為硯堂,為磨墨之處,鰭尾之間的凹槽為硯池,用以儲水,保證硯臺的溫潤程度,使其不會干燥裂開。該硯泥質(zhì)優(yōu)良,色澤鮮艷,習稱朱砂澄泥,是澄泥硯中的上品。
唐代澄泥硯的生產(chǎn)地域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主要有絳州(山西南部新絳一帶)、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和山西平陸縣一帶)、陜州(秦、晉、豫三省交會處)、澤州(今山西晉城縣)和濰州(今山東濰坊市)等地,其中以絳州和虢州最為有名。黃河上游中的泥沙本來顆粒很大,但在隨黃河水幾經(jīng)波折后,體積大的顆粒因為太重早已沉淀下來,到達洛陽一帶的時候,水中只剩下最輕最細的泥沙。洛陽河畔岸低水闊,水流緩慢,黃河水攜帶的那些細沙便沉積下來,歷經(jīng)千百年來的淘洗,這些珍貴的泥沙便成為了制作澄泥硯的難得原料。
熊足圓形石硯 漢 天津博物館藏
箕形端硯 唐
抄手式陶硯 宋代 天津博物館藏
中國歷代的硯臺會隨著時代審美、功能需求的變化不斷演變出新的形制和種類
據(jù)專家考證,澄泥硯的誕生很可能是古人受到了秦漢時期磚瓦當生產(chǎn)過程的啟發(fā),改進原始陶硯的制作方法發(fā)展而來的。上等的澄泥硯,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涸、積墨不腐,讓人不得不嘆服造物的神奇,但是誰又能想到,這種獨特的硯臺卻是由泥巴制成的。遺憾的是,在千余年的歷史資料中,沒有找到一段詳細準確的文字可以用來作為參考,讓今人完全熟知澄泥硯的燒制方法,因而到今天,如何燒制出質(zhì)量上乘的澄泥硯就成為了人們最為關(guān)心的話題。
由于材質(zhì)的特殊性,澄泥硯的制作工序十分精細繁雜。古時候,工匠們要先到黃河沿岸進行采泥,將采來的泥料淘洗后放入絹袋之中,對泥料進行進一步的篩選??诖诳罩胁粩嗟鼗蝿?,最細致的泥料便留在了袋中,再將絹袋拋入河水,繼續(xù)受河水沖洗。如此,兩三年之后,絹袋中的泥沙越來越細。對泥料不斷篩選的過程,被人們稱為“澄泥”。明人陳繼儒在《珍珠船》中記載“絳縣人善制澄泥硯,縫絹袋置水中,逾年而取之,陶為硯,水不涸”。然而,如今汾河水的流量已不及古代,污染也較為嚴重,這種方法早已不可再用?,F(xiàn)在的工匠們一般是在汾河河床上尋覓千年未動的沉積處,但即便找到,也只是淺淺的一個土層,所以極其珍貴。接下來,工匠們要對過濾后的泥料進行干燥,一般使用密織的布袋、絹袋,將泥漿裝入織物袋中,懸掛晾干。自然脫水所用的時間較長,最終通過泥料軟硬程度來判斷是否完成。脫水處理后開始“和泥”。“和泥”與“和面”是一個道理,要把所有的泥團都擺弄得像面團一樣,不能硬也不能軟。如果泥和水不能有機融合,或是里外干濕不均,燒制時便會使硯坯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收縮,從而導致變形,所以這個步驟極為關(guān)鍵。待到把泥料擺弄得軟硬適中之后,下一步就如同制茶一樣,用硬物對泥團進行敲擊,使其變得緊密細致,再裹好放在陰暗角落進行陳腐。所謂陳腐,就是讓泥料自然消除氣泡,使含水量更為均勻,這個工序通常需要6個月以上的時間。陳腐完畢后就開始進行雕刻,硯臺是集書法、繪畫、雕刻于一體的藝術(shù)品,圖案與設計取決于制硯師的文化底蘊和藝術(shù)素養(yǎng),每一方硯臺都是制硯師真實情感的表達。澄泥硯有兩種制法,一種是手工捏制,一種是用模子翻制。制模一般先用優(yōu)質(zhì)的陶土制作一件硯臺實體,然后再用陶土翻制模具,經(jīng)過修整后再焙燒成陶制模具,這種方式便于大量生產(chǎn)。手工捏制一般都是在泥半干時進行,泥的狀態(tài)要“軟”得可用竹刀雕刻,同時還要“硬”得不塌形。雕刻完成后,將硯坯徹底晾干,然后進行焙燒。想讓澄泥硯成為貴如黃金的成品,還必須經(jīng)過烈火的考驗,陶的燒成溫度是在700°C左右,瓷的燒成溫度在1300°C左右,而絳州澄泥硯的燒成溫度是介于兩者之間。所以,燒造溫度的掌控十分重要,燒制溫度過高就會瓷化,墨在硯上打滑,發(fā)墨功力差;相反,燒制火候不夠就會燒成陶質(zhì),硬度差,磨墨時泥磨俱下。由此可見,煅燒工藝是制作澄泥硯最為復雜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澄泥硯的顏色、硬度等都與此密切相關(guān)。出窯的過程也需要十分小心,剛燒成的硯臺需要緩慢降溫,自然降溫會使之破裂。成品出窯后還要進行精修,由于硯臺入窯、出窯和焙燒時難免會出現(xiàn)磨損或變形,因此,精修也就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精修后再用不同粗細的砂紙進行打磨,一般需要3-5遍,以致使整個硯坯完全光滑,無粗糙感為止。最后再進行拋光和上蠟。如此繁復的工序,最終使硯臺堅如鐵石。每一個制作過程都需要細心的操作和耐心的等待,所以,一方硯臺的燒制時間通常也要1年之久。
硯體隨形而制,邊緣模仿石料的自然紋理雕琢,水池內(nèi)雕一臥牛,呈現(xiàn)出質(zhì)樸清新的意趣。硯盒蓋上還有吳鼎題銘一篇
吳鼎銘臥牛澄泥硯 清 天津博物館藏
錢宛鸞銘蟹殼青澄泥硯 清
玉山草堂款澄泥硯 明 天津博物館藏
澄泥硯的顏色也并不是單一的。在900多攝氏度的溫度下燒制時,澄泥硯會產(chǎn)生窯變。所謂窯變,就是指在窯中受到不同溫度、不同氣氛的影響而自然形成的各種不同的顏色。一般從點火到熄火約需一周的時間,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整窯報廢。因此,在燒制過程中,燃料要不斷變化,溫度也要不斷調(diào)整,如此才能形成不同的色彩。例如朱砂紅、鱔魚黃、蟹殼青等。
澄泥硯興盛于唐宋,中唐以后,歷代皆為貢品。據(jù)史料記載,清代乾隆皇帝對澄泥硯尤為喜愛,他在四庫全書《西清硯譜》中載入的240余方硯臺中,澄泥硯多達51方,而且每方硯臺上都親筆題寫了硯銘、詩詞等。乾隆皇帝還對澄泥硯的加工制作熱衷一時,他曾命山西巡撫組織人力收集原材料,在宮中進行燒制。但由于方法不得當,所以,大多數(shù)成品質(zhì)量并不理想。后來,由于國民動蕩、戰(zhàn)亂頻繁,傳統(tǒng)文化也逐漸被破壞與侵蝕,澄泥硯的制作工藝在之后的300余年里幾近失傳。據(jù)1928年《新絳縣志》載,“絳州出澄泥硯,《山西通志》及絳州舊志均記之,可知澄泥硯確為絳州所出,唯今日無制之者,蓋其法早已失傳矣!”直至20世紀80年代,一些民間藝術(shù)家在繼承祖業(yè)的基礎上,重新挖掘澄泥硯的制作工藝。1973年,著名書法家徐文達先生以他收藏的一方絳州澄泥硯作為標本,與其他制硯者一起進行研究,經(jīng)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終于使澄泥硯重獲新生。但由于各種原因,徐先生對于澄泥硯的研究與燒制基本停留在恢復和創(chuàng)新方面,并不能形成規(guī)模化的生產(chǎn),所以影響力較小。但在徐先生的影響下,山西新絳縣博物館館長藺永茂也開始了對絳州澄泥硯的研究,并與其子成立了“絳州澄泥硯研制所”。無數(shù)次的失敗,無數(shù)次的嘗試,絳州澄泥硯研制所不僅燒出了歷史上的鱔魚黃、蟹殼青等稀有顏色,而且還焙燒出各種新品,終于使澄泥硯這一民族瑰寶大放異彩,重新在硯海中展露新姿,再次成為古城絳州的一大地方特產(chǎn)。我國著名古硯鑒賞家蔡鴻茹這樣評價過新生的絳州澄泥硯:“藺氏父子研制的澄泥硯質(zhì)地細潤,刻工古樸剛勁,構(gòu)圖變化多樣,在廣泛吸取各類藝術(shù)營養(yǎng)的基礎上,運用其自身的藝術(shù)功底,奏刀于泥硯之上,并巧妙地利用從焙燒泥質(zhì)變化所變成紋理,與雕刻交相輝映,增加了硯的藝術(shù)性、觀賞性,既有傳統(tǒng)的古色古香,又有浪漫主義的時代色彩,為絳州澄泥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一份堅守一份傳承,因為精美的品質(zhì),更因為承載著太多的歷史文化,澄泥硯這一民族瑰寶和中華國寶將在堅守中得以發(fā)展,在呵護中得以傳承。
(編輯/雷煥昂)
竹筠銘竹節(jié)形澄泥硯 清 天津博物館藏
硯為澄泥材質(zhì),作為竹節(jié)斷而形,構(gòu)思精巧,與硯盒合二為一后形成完整竹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