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品達 張小青 白松華 白志民 孟范杰 謝龍梅
摘 要:河北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中小學蒙漢雙語教育體系的建立,為蒙古族同胞的子弟學習本民族的語言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使數(shù)百名蒙古族學子走進了高等院校深造的大門,河北的蒙漢雙語教育已成為鑲嵌在京津冀大地上民族教育的一顆璀璨明珠。
關鍵詞:河北?。幻蓾h雙語教育;中小學銜接
中圖分類號:G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5-02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140
雙語現(xiàn)象在世界各個國家十分普遍,只是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兩種語言指向是不同的。在我國的香港、澳門地區(qū)主要是指使用英語和中文,在中國內(nèi)地雙語則主要是指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使用母語和漢語。少數(shù)民族在生活中習慣于用本族語和漢語兩種語言進行交流,這種現(xiàn)象一般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比較普遍。
一、河北省蒙古族的分布及雙語教育的歷史概況
(一)蒙古族的分布
全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河北省的少數(shù)民族人口共有2992800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17%。全省共有55個少數(shù)民族成分,其中蒙古族人口為180849人,占全省少數(shù)民族總人口的6.04%。我省的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承德、張家口兩市。其中承德市境內(nèi)的蒙古族就有將近14萬人。隆化、平泉、灤平、豐寧、圍場、尚義、張北等縣的蒙古族人口都在萬人以上。
(二)蒙漢雙語教育的歷史概況
我省境內(nèi)的蒙漢雙語教育歷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存在于承德市的平泉縣和張家口的尚義縣。上世紀60年代,平泉縣和尚義縣的蒙漢雙語教學雙雙停辦,改革開放期間兩縣又再次陸續(xù)開辦。目前,僅有平泉縣的蒙漢雙語教育還在繼續(xù)。
2011年以來,為了提高蒙語的教學質量,為蒙古族高中學校輸送具有蒙語基礎的生源,在平泉縣委、縣政府、民宗局、教育局等部門領導的協(xié)調和支持下,創(chuàng)建了蒙古族小學2所,開設蒙語課程的初級中學3所(其中一所因沒有師資和教材被迫退出)?,F(xiàn)在平泉縣開設蒙古語的中小學已經(jīng)達到5所(一所高中、兩所初中、兩所小學),學習蒙古語的中小學生已達一千人之多。由于平泉縣蒙古族高級中學1995年加入“八省區(qū)蒙古語文工作協(xié)作小組”(簡稱八協(xié)),并且通過河北省教育廳與內(nèi)蒙古、黑龍江、吉林、新疆、甘肅等省份簽訂了“交換生”的協(xié)議,從1997年每年5個升學指標,到2015年已增加到每年120個“交換生”的指標,使得數(shù)百名蒙古族學子走進了高等院校深造的大門。
二、河北省中小學蒙漢雙語教育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河北省的中小學蒙漢雙語教育體系尚處在萌芽初始建設狀態(tài)。唯有創(chuàng)建穩(wěn)固的蒙漢雙語教育體系才有利于提高蒙漢雙語教育的質量。但是創(chuàng)建蒙漢雙語教育體系尚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的蒙語水平與學歷層次不相適應
平泉縣蒙古族高級中學真正恢復正常的蒙語課教學是在1995年。由于尚未建立小學、初中和高中相互銜接的蒙語教學體系,學生在沒有任何蒙語基礎的情況下,從高中才開始從最基本的蒙文字母開始學習,三年以后就要參加相當于高考水平的蒙古族語文乙類高考,這期間需要整合學習18本蒙語教材。
高中生源蒙語基礎差,無疑為高考升學增添了難度。高一學生學習蒙文小學課程,高二學生學習蒙文初中課程,高三學生學習蒙文高中課程,并為高考做準備。對于要用蒙文參加高考的學子來說,其難度可想而知。由于中小學蒙語教育斷檔,客觀上造成了教育體系不完備的缺憾。
現(xiàn)階段,高中層次的在校生依然沒有在小學階段就接受蒙語教學的基礎,只是在初中階段剛剛接觸蒙語。大多數(shù)學生到高中階段才開始真正走上學習蒙語的正規(guī)化道路。因此,即使是高中階段的蒙古族學生,其蒙語水平與其高中的學歷層次也是不相符的。
(二)缺乏教材,使得蒙漢雙語教學工作舉步維艱
目前,平泉縣在校就讀的蒙古族中小學生約有1000多人,每年需要教材2000多冊。由于各中小學的教學進度和課時參差不齊,所以各校均沒有適合各階段的專用蒙語教材,主要使用由蒙古族高中的蒙語教師整合印制的校本學習資料。中小學的教學進度和質量要求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加之當?shù)亟逃块T尚未出臺統(tǒng)一的教學評價機制,初中和小學的蒙語教學大多流于形式,所以教學管理的規(guī)范性和科學化根本無從談起。
河北省只有平泉縣有蒙語教材的需求,尚無蒙語教材印刷基地。而河北蒙中的蒙語文校本教材是內(nèi)部資料,不屬于公開出版物,直接向學生收取明顯違背相關政策,購買內(nèi)蒙古或遼寧省的教材又苦于沒有專項資金,讓學生自己掏錢購買又與義務教育階段國家免費提供教材的精神相違背。所以,平泉縣蒙古族學生的蒙語教材無論在選用還是費用等方面都處于尷尬境地。
(三)蒙語師資力量單薄,教師進修存在經(jīng)費問題
蒙漢雙語教育的有效實施離不開教師素質的提高,蒙語教師作為教師隊伍中的獨特群體,同樣也需要提高自身專業(yè)化水平,才能勝任蒙語的教學任務。對蒙語教師來說,自身專業(yè)化水平的提高,需要通過外部力量獲得專業(yè)上的提升。因此,外出進修、學習就是蒙語教師在業(yè)務提高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主要一環(huán)。
蒙語教師只有平泉縣有,河北省缺乏培訓蒙語教師的基礎條件,蒙語教師的培訓需要到內(nèi)蒙古或者遼寧等省參加學習,河北省財政目前尚無這筆專項費用。那么,蒙語教師通過培訓提高業(yè)務水平的道路就越發(fā)顯得艱難。鑒于上述問題,平泉縣學前、小學、初中、高中銜接的蒙漢雙語教學體系的建立還面臨著非常棘手的困難。
三、推動中小學銜接的蒙漢雙語教育體系建設的契機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民族教育工作。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加快發(fā)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國發(fā)〔2015〕46號)。為了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民族教育的文件精神,河北省政府于2015年12月28日印發(fā)了《關于加快發(fā)展民族教育的實施意見》(冀政發(fā)〔2015〕46號)的文件。
河北省政府的文件明確“支持承德等市更多有條件的民族中小學開展蒙漢雙語教育,辦好平泉縣河北蒙古族高級中學蒙漢雙語教學班,建立健全學前、小學、初中、高中銜接的蒙漢雙語教學體系。繼續(xù)做好“八協(xié)”蒙語對等交換招生工作?!?/p>
河北省政府的文件精神,為發(fā)展蒙漢雙語教育、促進少數(shù)民族教育整體發(fā)展指明了方向。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的文件精神,需要對目前的工作提出建議。
(一)建議省政府設立促進蒙漢雙語教育發(fā)展的專項資金項目
設立河北省蒙漢雙語教育專項資金,制定促進我省中小學蒙漢雙語教育發(fā)展的激勵政策,確保蒙語教材印刷、出版及蒙語教師的業(yè)務進修等項目的資金支出在制度上得以保障,讓我省中小學相互銜接的蒙漢雙語教育體系建立在政策保障的基礎之上。
中小學蒙漢雙語教育是我省少數(shù)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創(chuàng)建中小學銜接的蒙漢雙語教育體系,有助于民族教育步入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的運行軌道。設立蒙漢雙語教育專項資金項目主要用途如下:
1.用于蒙語教材的采購和印刷。用于購買蒙語教材(從內(nèi)蒙古或遼寧省采購)或者自編校本教材的印刷,免費發(fā)放給蒙古族子弟。
2.用于蒙語教師的招聘、業(yè)務培訓、外出進修學習。我省境內(nèi)尚有許多蒙古族聚集地區(qū)有開設蒙漢雙語教育的需求,但是沒有師資和教材使得他們美好的愿望難以付諸實踐。有了專項經(jīng)費和教材,招聘了蒙語師資,類似于承德市豐寧縣南關鄉(xiāng)80%的蒙古族村民的后裔都可以實現(xiàn)接受蒙語教育的夙愿。
有了專項經(jīng)費,蒙語教師到外省參加業(yè)務培訓、進修就沒有后顧之憂。因此,盡快從教材和師資培訓兩方面給予大幅度的扶持,才有利于創(chuàng)建我省中小學銜接的蒙漢雙語教育體系,才有助于蒙漢雙語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
(二)完善培養(yǎng)、選拔機制,擴大蒙語教育的政策受益面
河北蒙中的蒙漢雙語教學和交換生培養(yǎng)、輸送工作事關我省民族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的全局,必要時需要考慮在現(xiàn)有120名的指標下適時增加比例數(shù)額,擴大交換高校的范圍,同時進一步改革蒙古族學生高考機制,建議參照、學習東北三省的高考選拔機制,即按照蒙語文成績和漢語文成績各占50%的比例計入高考總成績,讓更多的蒙古族考生脫穎而出,接受高等教育,擴大河北省蒙語教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目前,尚有一些蒙古族聚居的中小學,蒙語教育依然是空白。河北省亟待進一步發(fā)展民族語言文字教育,使更多的蒙古族學生接受蒙語教育,擴大蒙古族交換生政策的受益面,讓更多的蒙古族學生和家庭受益。
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的相關文件精神,推動高校幫扶體制的建設,河北省中小學銜接的蒙漢雙語教育體系的建設必定會迎來新的發(fā)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