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海
摘 要: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其最終的教學目的是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離不開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實施情感教育需要充分利用朗讀教學,在師生、生生、生本的互動中激發(fā)學生情感,在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景中誘發(fā)學生敬畏生命、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情感,將愛融注教學,用愛呵護心靈,喚醒學生最真摯的情感。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5-006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5.042
《語文課程標準》將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定義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的強化與訓練,更要通過各種手段、載體、形式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由此可見,語文教學在重視基礎的同時,更應該重視人文教育,發(fā)揮非智力因素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中的主要作用。
語文課有著鮮活的語言、豐富的人文思想,本應該是學生最喜愛的課程,但由于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升學的壓力、考試成績的優(yōu)劣、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使得本應是充滿詩情畫意與生機活力的語文課堂變成了念經(jīng)誦佛的枯燥場所,陷入了少慢差費的狀態(tài)。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還原語文課堂的激情魅力,使其成為學生的知心友人呢?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情感的投入。
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一方面受到智力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情感、理想、動機、興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沒有智力因素的參與,非智力因素就會成為無效活動。同理,沒有非智力因素的參與,智力因素則會難以發(fā)揮最大功效。正如一位外國專家所說:“我們不是一種講邏輯的生物,而是一種情感動物。”所以,對于人的影響,往往情感比理智更重要。古人也說過:“親其師,信其道?!笨梢?,情感這一因素在學生的學習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也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情感教育。
所謂情感教育就是教師在教學中真切而生動地再現(xiàn)文學作品的形象、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洋溢于講臺的感情、激情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可以使學生具體而真實地體驗和感受到作品的形象美、意境美、藝術美和情感美,從而收獲知識,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從這個層面上講,語文教學實際上是一個情感互動的過程,是教師激情、作者創(chuàng)作情感和學生情感三者相互溝通、融會,并最終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過程。
一、 重視朗讀教學,激發(fā)學生情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將朗讀教學擺在了突出位置上。所以,語文教學必須以讀為主,以讀促教,以讀促學,以讀促悟,激發(fā)情感,提升感悟。正如有人所說:“一次成功的朗讀勝過一百次蹩腳的分析。”可見,恰倒好處的朗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文本作品中人物的動作、表情、心理、情感以及周圍的環(huán)境氣氛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一個共同表現(xiàn)主題的有機整體。尤其是詩歌中的無數(shù)意象,更是彼此關聯(lián),彼此融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將這些無聲的文本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轉(zhuǎn)換為有聲語言,以聲傳情。這就要求教師準確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蘊涵的感情基調(diào),并根據(jù)情感的變化,確定自己朗讀時語言情感基調(diào)的變化,從而讓學生伴隨著老師的朗讀忘我地融入到作品中,自覺地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自我對話。在這些對話的過程中學生的表現(xiàn)欲被激活,教師可以順勢開展自由讀、默讀、競賽讀、小組讀、角色讀等多種多樣的朗讀活動,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文本,甚至自己與自己展開對話,交流思想,體會作品中蘊含的深刻而細膩的情感,從而實現(xiàn)目標的達成。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誘發(fā)學生情感
語文教學是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同時又是為現(xiàn)實生活服務的。也就是說,它來源于生活,又必須回到生活中去。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誘發(fā)學生情感。教師要結(jié)合每一冊、每一單元的安排,尋找生活中與之有關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學習之前融入生活,從實現(xiàn)生活中獲得感性的認識,然后去學習課文,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的思考,再深入生活,結(jié)合自身的理解和感悟去創(chuàng)作,從而通過“生活——文本——生活”的方式,誘發(fā)學生熱愛生活,向往生活,感悟生活的情感。這種情感一旦被誘發(fā),將會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知識,獲得陶冶。這種“生活——文本——生活”的學習方式并非知識的簡單重復,而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景中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相互碰撞,融合創(chuàng)新,從而實現(xiàn)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滲透。
三、把愛融注教學,觸發(fā)學生情感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這個“親”字緣于一個“愛”字。只有愛學生,才會親近學生,也只有親近學生,學生才會主動與教師溝通。正如梁啟超所言:“用情感激發(fā)時,好像磁力吸鐵一樣,有多大分量的磁,就吸引多大分量的鐵,絲毫不得躲閃,所以情感可以說是一切動作的原動力?!敝挥袑廴谧⑵渲?,才能激發(fā)出學生無窮的學習潛能。教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話語、一次真誠的交流、一下輕輕的愛撫無疑不是老師對學生真摯愛意的流露,而這些愛的表達又會觸發(fā)學生情感,使學生從中感受到老師的理解、信任、鼓勵和關心,從而樹立起積極向上、奮發(fā)努力的進取意識,促進自身的進步與發(fā)展。
四、結(jié)語
要想把無聲的文字轉(zhuǎn)變?yōu)橛新暤恼Z言,生動、真切地再現(xiàn)作者的情感,語文教師就必須披文入情,重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努力把情感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之中,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jié)合中讓語文呈現(xiàn)出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呂海群.淺談情感教育在語文課中的實施[J].教育教學論壇,2013
(10):210-211.
[2] 鐘海珍.淺談語文教學的情感教育[J].教師,2012(3):71.
[責任編輯 房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