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延玲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福州 350117)
?
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大學生網(wǎng)絡直播探析
方延玲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福州 350117)
當前,在網(wǎng)絡直播熱潮的影響下,大學生參與網(wǎng)絡直播互動已較為普遍,其呈現(xiàn)的主要特點是:圈層性、隱匿性、隨意性等,與此同時,大學生對直播的高參與度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內容、效果都構成了挑戰(zhàn)。應對挑戰(zhàn),思想政治教育應采取的策略是:積極融入并構建新型教育主體;因勢利導,建立直播教育平臺;嚴加管控,構筑聯(lián)動的防范體系等。
網(wǎng)絡直播;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網(wǎng)絡直播如雨后春筍相繼涌現(xiàn),2016年更是被稱為“中國網(wǎng)絡直播元年”。直播互動的圈層性、隱匿性以及隨意性對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挑戰(zhàn)。如何從思想政治教育視角看待網(wǎng)絡直播,并尋找兩者的契合之處,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以發(fā)揮隱形及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一項重大任務。
1.1 圈層性
“圈層性”是指大學生在網(wǎng)絡生活中由于信息獲取定制化、個人社交圈子化、交互關系層級化而形成的一種只在自己的特定圈層中進行信息交互的現(xiàn)象和趨勢[1]。網(wǎng)絡直播不管是對于主播的低門檻要求還是對于粉絲的高開放度都進一步增強了這一網(wǎng)絡社交載體的互動指數(shù)。一旦進入網(wǎng)絡直播平臺,每個人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審美情趣、價值追求或興趣愛好等選擇自己的互動圈,并可自由決定在這個圈子的活躍程度,從而形成只在自己的圈子進行信息交互,表面上這是一種開放性強、信息化程度高的交往模式,但一旦進入特定的社交圈層,卻變成束縛自我全方面發(fā)展的一大屏障。
1.2 隱匿性
隱匿性可謂是網(wǎng)絡傳播載體所具備的最大共性,網(wǎng)絡打破傳統(tǒng)的物理空間,其營造的虛擬環(huán)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隱姓埋名”、不受約束且無等級、身份地位、民族等差異的“平等”氛圍,粉絲與主播之間暢所欲言,縱使是言語使用不當也無需擔心其是否違背了道德的考量。這一特性亦可導致“千人千面”,因而產(chǎn)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網(wǎng)絡亞文化,典型代表如“宅男文化”等。但在利益的引誘下,直播平臺亦時常出現(xiàn)庸俗、低俗、媚俗等內容以吸引粉絲眼球,污染網(wǎng)絡空間。
1.3 隨意性
網(wǎng)絡直播所營造的是一個“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評論員”的格局,相較于微博、微信、QQ等其他社交傳媒載體,直播的互動性更強,且形成了對話式的彈幕文化,這一點也比傳統(tǒng)的電影彈幕更具現(xiàn)場感。其隨意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一是空間時間的隨意性,網(wǎng)絡直播是一種只要有傳媒終端便可不受空間、時間限制地進行直播;二是言論內容的隨意性,隱匿性的特點使言論內容的隨意性更加突出。不論是時空上還是言論上的隨意性都使現(xiàn)有直播平臺突破傳統(tǒng)媒體互動滯后和單一輸出局限,粉絲可以通過對話、點贊、送禮等方式與主播展開即時互動,其感染力、反饋性、娛樂性更強,但主播與粉絲之間都希望通過更吸引眼球的行為以引起對方關注,往往容易觸碰底線、超越紅線,從而滋生難以管控的問題。
當前,網(wǎng)絡直播引發(fā)的多元意識形態(tài)的較量撲朔迷離,而高校身處風口浪尖,面對良莠不齊的社會思潮相互激蕩、多元價值觀念相互沖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權威、內容、效果等都受到了一定的挑戰(zhàn)。
2.1 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權威構成了挑戰(zhàn)
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實施與調控者。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主體性是思想政治活動得以有效展開的基本條件[2]。然而網(wǎng)絡直播平臺的特性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操縱一方的主播,任一手持終端的社會個體都可以隨時隨地傳播其價值觀,這一方面顛覆了傳統(tǒng)只能由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才能主導的傳播格局,影響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被打破。另一方面,參與直播互動者被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淹沒,自身缺乏成熟、體系化的理論、思想支撐,辨別意識較弱,導致其在網(wǎng)絡直播互動中容易受主播價值觀的影響,形成與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傳達的意識形態(tài)相違背,或是接受了某些先進思潮,而教育主體對新興思潮關注度不夠而難以為學生答疑解惑等,這些都能導致受教育者的話語權威、知識權威等遭到解構,從而影響教育者的主體權威。
2.2 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指導性構成了挑戰(zhàn)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相連接的紐帶,而兩者的黏合度主要靠教育者將抽象、深奧、理論化的內容通過一定的技巧、借助相應的載體等方式力求使受教育者對內容的本質內涵的接受度達到最大化,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以來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受教育者對這些理論的接受程度也間接地影響整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方向。然而隨著網(wǎng)絡直播等網(wǎng)絡傳播媒介的出現(xiàn),大量非主流、碎片化的思潮涌向甚至是幾乎淹沒網(wǎng)絡,青年大學生作為網(wǎng)絡的主力軍對這些吸引眼球、刺激的視覺文化顯然難以抗拒,相比之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往往被視為“假、大、空”,遭到大學生的拒斥。網(wǎng)絡上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給他們帶來思想上、靈魂上的沖擊,腐蝕其心靈,顛覆其價值,削弱其道德意識和責任意識,從而占領話語權制高點,搶占輿論的主導權,這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指導性構成極大的挑戰(zhàn)。
2.3 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構成了挑戰(zhàn)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3]。其產(chǎn)生的積極效果有助于維持社會穩(wěn)定并促進其發(fā)展,若失去這一層效應,思想政治教育則難以存在并持續(xù)下去。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時代背景與教育對象較高的共產(chǎn)主義信仰,僅僅灌輸式教學就達到良好的效果,而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卻日益面對著如何突破瓶頸、提升有效性等問題。隨著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包括網(wǎng)絡直播在內,導致了教育環(huán)境、主體、內容等的變化,更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形成了較強烈的沖擊。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經(jīng)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其地位在教育領域不容忽視并無可取代,因此,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是廣大教育者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3.1 積極融入——構建新型教育主體
哈貝馬斯等西方哲學、社會學家提出“主體間性”概念以說明全新的師生關系。主體間性的教學交往范式力圖避免主體性范式面臨的困境,使交往雙方在民主、參與、合作中達成彼此的理解[4]。然而在網(wǎng)絡信息技術蓬勃發(fā)展的浪潮下,相比大學生這群網(wǎng)絡“原住民”,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可謂是網(wǎng)絡世界的“移民”,這便為建立“主體間性”帶來一定的挑戰(zhàn),因此,作為“移民者”應緊跟時代步伐,勇于“觸網(wǎng)”“觸電”,主動介入網(wǎng)絡生活。首先是觀念上的改變。網(wǎng)絡直播等社交載體的出現(xiàn)使青年學生學習的時空界限被不斷模糊,而思維界限卻不斷延伸,面對良莠不齊的各種社會思潮紛至沓來,在一定程度上學生接受的信息范圍甚至比教育者都來得廣,形成“文化反哺”現(xiàn)象,但由于其自身文化水平及思維邏輯局限,這樣的現(xiàn)象只停留于文化表層,還不足以對教育者構成深層次的威脅,因此,教育者應不斷突破自身知識界限,多關注、多了解、多分析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多角度、全方位地融入青年的網(wǎng)絡文化,才能達到“知己知彼”的教育境界。其次是技能上的更新。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多局限于“五個一”工程,即便是近年來多媒體的推廣,一些教育者也僅僅是簡單地將黑板上的文字搬到大屏幕上,其實質并沒有發(fā)生根本上的改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升個人素質,善于利用網(wǎng)絡媒介、運用網(wǎng)絡技能、使用網(wǎng)絡語言,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下,建立既有理論性又具娛樂性的主題教育直播平臺、網(wǎng)頁和論壇等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平臺。遴選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高、文字功底較強的,并會運用詼諧靈活的網(wǎng)絡語言的教育者組成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變被動為主動,主動介入網(wǎng)絡直播平臺,了解青年思想狀況,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大學生進行耐心、持續(xù)、深入的思想交流,牢牢抓住網(wǎng)絡直播的輿論主導權和話語權、主動權,從而引領網(wǎng)絡虛擬世界的大方向。
3.2 因勢利導——建立“直播+”教育平臺
面對大學生網(wǎng)絡直播現(xiàn)象水漲船高的勢態(tài),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指責批判,有意回避,而是應該因勢利導,利用直播這一新時代產(chǎn)物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主動、深入挖掘兩者的契合點,使直播對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將直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使其效果盡可能地達到最大化,應注意以下事項。首先,合理設置議題。利用直播進行教育,要避免重蹈多媒體使用的覆轍,成為授課媒介的“搬運工”,否則只能導致這一教育形式推出伊始可能吸引學生眼球、激起其好奇心而產(chǎn)生曇花一現(xiàn)的效果,隨后便銷聲匿跡。因此,議題的設置要新穎、有針對性、有時代性、避免宏觀敘事,并能起到引領作用,使課程教育變被動為主動,化深奧抽象理論為淺顯直觀事理,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互動,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其次,要加強師生互動。相較于原先的彈幕文化,網(wǎng)絡直播的實時聊天功能更具有時效性與互動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進行直播授課時,應運用好這一優(yōu)勢,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學生進行緊密的互動,不管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都應該加以重視并逐步引導,把思想互動落細、落小、落實,使正確的思想理論真正進課堂、進頭腦,從而達到其鑄魂育人的目的。
3.3 嚴加管控——構筑聯(lián)動防范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現(xiàn)實的人,而人又是置于紛繁復雜、日新月異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僅僅靠學校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規(guī)范與引領往往是不夠的。因此,要樹立“大政工”觀念,做到“全環(huán)境育人”,即調動一切因素、利用一切手段,無時無刻、無處不在地營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從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因此,針對大學生參與網(wǎng)絡直播互動的規(guī)范問題,應從國家、學校、家庭三個層面形成聯(lián)動合力,進行多方面的監(jiān)管與引導,構筑起嚴格的防御體系。首先是國家層面。直播要做到“清如許”,做好內容監(jiān)管便是其主要“源頭”。2016年12月1日起在全國施行的《互聯(lián)網(wǎng)直播服務管理規(guī)定》,明確禁止互聯(lián)網(wǎng)直播服務提供者和使用者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直播服務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穩(wěn)定、擾亂社會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等活動。但直播戴上法律的緊箍咒,是否真的能做到藥到病除還有待現(xiàn)實的考量,因此,加強立法、制定細致嚴明的規(guī)章制度并建立直播監(jiān)管部門對直播的內容進行24小時在線審核,從而“綠色”直播平臺。其次是學校層面。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直播平臺并合理設置議題、加強師生互動外,學校還應建立一支用以分析、研判和反饋的專門教師隊伍,加強對學生參與直播行為的信息收集與分析,以及時掌握直播平臺的輿情動態(tài),對富有正能量的直播加以引導與宣傳,對不良信息加以監(jiān)管與屏蔽,把其消極影響降到最低,從而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wǎng)絡直播空間。最后是家庭層面。學校是大學生思想行為規(guī)范教育的主陣地,家庭也是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重要場所。對于網(wǎng)絡直播,相當多的家長自己本身就是“網(wǎng)盲”,網(wǎng)絡直播知識匱乏以至于“談網(wǎng)色變”,從而對于直播行為一味排斥與約束,這使得有叛逆心理的大學生往往背道而馳,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因此,家庭成員應正視直播行為,以良好積極的心態(tài)引導子女正確參與直播互動,并教會其辨別是非真假,從而自覺抵御不良的直播內容。
在這個“人人皆媒體的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發(fā)布權、主體權威性和吸引力被逐步消解,網(wǎng)絡主播比教育者們更有魅力,更能吸引大學生的崇拜。這種信息發(fā)布權被消解,學生注意力被掠奪,教師的傳統(tǒng)魅力權威逐漸喪失的境況是教育領域的一大風險,然而目前這一風險尚未引起足夠的警惕。若任憑其蔓延,不能盡快地加以防范,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必將受到威脅。自媒體的浪潮滾滾而來,教育者將如何有效應對,是當前教育者們面臨的一個緊迫課題。
[1] 陳志勇.“圈層化”困境:高校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zhàn)[J].思想教育研究,2016(5):70-74.
[2] 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27-328.
[3] 徐建軍,鄭永廷.大學生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9.
[4] 劉要悟,柴楠.從主體性、主體問性到他者性——教學交往的范式轉型[J].教育研究,2015(2):102-109.
[責任編輯:李娟]
Analysis o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Broadcas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ANG Yanli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
At pres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live webcast boom,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interactive webcast has became more comm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ve webcast include envelops, secretiveness, and randomness. At the same time, the high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will pose a challenge for the authority, content and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ategies are as follows.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a new subject should be constructed. Colleges should also establish live education platform, and construct linkage protection system.
network broadcas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2017-03-27
方延玲(1993-),女,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G 641
A
1672-2434(2017)03-0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