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軍
電視新聞畫面的拍攝技巧
郭智軍
新聞畫面的拍攝會根據(jù)不同的新聞類型的差異而有不同的拍攝技巧處理,但總的原則應該是按照新聞的主旨和意圖進行有意識的拍攝,盡量追求“拍攝即編輯”的境界。
電視新聞;新聞畫面;拍攝技巧
在傳統(tǒng)媒體領域,電視因為有圖像、聲音、文字,一直以來處于收視先鋒,而圖像是電視媒體在傳統(tǒng)媒體領域所獨有的特點,它可以通過動態(tài)的鏡頭畫面還原新聞發(fā)生的真實場面,也可以通過拍攝鏡頭將新聞中的人物的表情和情緒充分展示給受眾,所以對于電視媒體而言,圖像的拍攝承載十分豐富的信息量。從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建立全球第一個公共電視臺播放電視節(jié)目開始,人們一直都在研究如何才能將國家或個人的價值觀更好地融入電視新聞畫面中去。
電視新聞畫面拍攝是建立在攝像人員對畫面的構成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所以首先要了解電視新聞畫面的構成要素,這樣才能通過從構圖、光線、同期聲、角度等方面的拍攝技巧對畫面進行藝術處理,才能拍攝出靈巧生動、富有含義和藝術美感的電視新聞畫面。
電視新聞是通過多組主次不同的畫面,按照邏輯順序將新聞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等新聞要素展示給觀眾,所以拍攝的新聞畫面就必須有不同角度、不同場景和不同內容,而且這些畫面的信息必須要能體現(xiàn)新聞的內容。從技術上看,一條新聞的畫面分為三個層次:重要鏡頭、次要鏡頭、輔助鏡頭。[1]
重要鏡頭,是反映新聞事件發(fā)生過程的主要鏡頭,觀眾能從每一個單獨的畫面看出本條新聞的一個主要信息;次要鏡頭又叫做介紹性鏡頭,是用來介紹新聞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新聞要素的;而輔助鏡頭,是指包括轉場鏡頭、后期補采訪鏡頭、專家或官方觀點等一系列不是新聞發(fā)生即時現(xiàn)場的但能輔助重要鏡頭,體現(xiàn)本條新聞主旨思想的輔助說明的鏡頭。這三類鏡頭是構成一條完整新聞的不可或缺的畫面,它們必須按照新聞發(fā)生的邏輯性順序進行合理的布局和拍攝處理,從而清晰而又明確地介紹一個新聞事件,表達新聞工作者對這個新聞事件的態(tài)度。
從電視新聞畫面的藝術角度來看,無論是重要鏡頭還是次要鏡頭,或者是輔助鏡頭,都是通過攝像機將某個新聞事件的人物、地點、事件等新聞要素通過畫面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并通過邏輯性的排列組合,使畫面生動地闡述新聞事件的過程。因此電視新聞畫面的拍攝過程中,拍攝技巧的使用就會使同一張畫面具有不同的表達效果,甚至可以影響到觀眾對新聞事件中的人物、物體、事件等元素的價值判斷。例如,在早期的電視劇或電影對于反面人物的形象展示中,必定是通過以不同的角度和場景中的表情變化(陰暗心理)、眼神特寫等畫面形式來體現(xiàn)出該人物的屬性(即反面形象)。而這種畫面效果的應用實際上是拍攝者通過不同的拍攝技巧所展示出來的畫面的藝術。在電視新聞畫面的拍攝中,經(jīng)驗豐富的攝像記者在充分了解新聞事件的過程后,也可能會采用類似的拍攝手法,對新聞的主角拍攝進行藝術的處理,使之個性鮮明地浮現(xiàn)在畫面上。
除特殊情況(偷拍、現(xiàn)場混亂等)外,電視新聞的畫面必須符合基本線條的橫平豎直的原則[2]??茖W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的視覺習慣是先水平后垂直,如果拍攝畫面時鏡頭橫七倒八或者晃動不已,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會使人們感到視覺疲勞。所以正常的電視新聞畫面的拍攝都會采用腳架,以保持畫面的穩(wěn)定和平衡。在大型活動現(xiàn)場,為了拍攝的畫面效果,兼顧畫面的穩(wěn)定性,還會常用到軌道、搖臂、腳架等多種拍攝工具。
作為以畫面為主導的電視新聞,在拍攝中必須清楚了解新聞選題所要表達的思想。比較有經(jīng)驗的攝像記者都會在拍攝前向有關單位或人問詢新聞的基本情況,與文字記者溝通新聞的亮點和焦點;在拍攝過程中,攝像記者會重點關注事件發(fā)生過程中的焦點,并將想要表達的主角人物或事物放在攝像鏡頭的中心位置,使電視觀眾一眼就能看出重點。筆者在剛剛加盟湖南電視臺的時候,老師們常說,如果拍攝出來的畫面不需要太多的剪輯,也不需要配音就能清楚表達本條新聞的意思,你就是一個合格地攝像記者。所以,新聞畫面的拍攝不是毫無意義的隨手拍。
雖然說聲畫同步是電視媒體不同于其他傳統(tǒng)媒體的最大特性,但在電視新聞中,畫面比聲音更加重要。新聞畫面的靈活性,一指“靈性”,就是畫面不僅能體現(xiàn)主旨意思,而且要有美感和藝術性。例如在拍攝國花牡丹時,不僅要考慮牡丹花的富麗堂皇,還要考慮綠葉的襯托以及主角牡丹與周邊環(huán)境的氛圍等因素,需要運用多種技巧組合拍攝。二指“活動”。這是指所有拍攝鏡頭需要多種組合,有固定拍攝也要有推拉搖移,這樣拍攝出來的畫面組合在后期編輯中就會比較具備多樣性,而一成不變的畫面風格會造成視覺疲勞。
電視新聞畫面的拍攝是技術與藝術的統(tǒng)一,是事實陳述和情感流露的融合,需要我們攝像工作者對拍攝技術進行更多的研究。
光線是視覺的基礎,所有電視畫面或者照片的拍攝都要依賴攝像者對光線的藝術處理,從而產(chǎn)生不同效果的電視畫面或照片。[3]在電視新聞畫面中,光線可以使整體畫面代表不同的情感中,比如采用陰暗的光線拍攝生活中某個人物的生活場景,所制造的視覺效果肯定是表達該人物生活的不幸或慘淡;反之,即使穿著陳舊但干凈整潔的人物,如果在陽光明媚的環(huán)境中去拍攝他/她開心的笑容或者高興的肢體語言,所造成的視覺效果肯定是一種積極向上、生活充滿希望和陽光的感覺。所以在電視新聞畫面的拍攝中,光線的處理技巧就顯得非常重要。電視新聞畫面的拍攝不是電視劇等藝術影視的創(chuàng)作,因此不會在新聞現(xiàn)場拍攝中采用后期燈光制作效果,只會根據(jù)現(xiàn)場自然光線的變化進行拍攝技巧的處理。一般來說,新聞現(xiàn)場的拍攝都是基于順光和逆光兩種基本光線的處理結果。
新聞畫面的順光拍攝一般采用正順光和側順光兩種,其中側順光運用得更加廣泛,正順光相對采用較少。有經(jīng)驗的攝像記者會充分利用自然側順光的角度所造成的光線投射差距而拍攝出更加富有立體藝術感的畫面。例如在一次山區(qū)留守兒童的采訪拍攝中,攝像記者充分利用受訪者屋頂破洞光線投射到受訪者室內沾滿灰塵的幾件破舊家用器皿上的光照效果,拍攝出一組反映受訪者生活貧窮艱苦的新聞畫面,而這種畫面的立體效果很容易就觸動觀眾的同情感,因此收到很多觀眾的熱線電話。
逆光拍攝的技巧性更高,對人物或者物體與逆光光線的角度把握熟練度要求非常高,一般沒有豐富拍攝經(jīng)驗的攝像記者很難把握,但通過逆光拍攝的新聞畫面都具有很強的藝術美感和視覺沖擊。例如,在拍攝大型經(jīng)濟類紀錄片《洞庭天下》時,攝像記者為了用鏡頭表達洞庭湖區(qū)的魚米之鄉(xiāng),在日落時候逆光拍攝漁民駕駛小漁船撒網(wǎng)的那一段視頻,經(jīng)過反復十多次不斷更換角度和調試光圈,最終才拍攝出一段唯美的電視畫面出來,整體畫面立體感充分、水波在夕陽下蕩漾時波光粼粼,而漁民撒網(wǎng)時矯健的身影剪影效果都使電視畫面充滿了生活的美感和藝術感。
同期聲是指新聞發(fā)生現(xiàn)場的背景聲音,一方面,能充分體現(xiàn)電視新聞畫面拍攝的真實性和對拍攝場景的現(xiàn)實還原;另一方面,同期聲的處理又能給電視新聞畫面帶來視覺結合聽覺的藝術美感。例如,曾經(jīng)拍攝過一篇有關山區(qū)民辦教師的新聞,為真實還原山區(qū)民辦教師認真負責的事實,攝像記者決定拍攝民辦老師夜深人靜時還在批改作業(yè)的場景,在拍攝時就同期錄下了山間蛙鳴聲,使整個電視畫面充滿了一種山村靜謐感。
隨著現(xiàn)代攝像機技術的提高,同期聲的錄制更加科學,可采用多種聲道來錄制不同的同期聲,為后期節(jié)目編輯中采用不同背景聲音或者突出哪種背景聲音提供技術支持。同期聲的錄制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錄音設備的檢查。在同期聲的錄制中,因為話筒的專業(yè)性越來越強,分工也越來越細,對聲音的拾取方式和效果都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例如普通采訪話筒就會無差別地拾取各種現(xiàn)場聲音,而專業(yè)采訪人物話筒,只會拾取現(xiàn)場特定人物的聲音。所以我們在出發(fā)前就需要根據(jù)拍攝現(xiàn)場的情況,選擇不同的話筒,一般會同時攜帶至少2種不同的話筒。在領取錄音設備時,一般現(xiàn)場進行測試,檢查設備的線路是否通暢、耳機是否完好、電量是否充足、話筒拾音效果是否完美(不會出現(xiàn)雜音)等,然后會保持所有設備電量充足,并攜帶充電設備和易損配件。
2.拍攝現(xiàn)場的錄音技巧。在室外拍攝新聞現(xiàn)場時,不可預見的突發(fā)事件常常發(fā)生,比如因高速跑動或者現(xiàn)場混亂,可能會導致外置話筒線路損壞,所以拍攝時應當同時開啟內置話筒,將兩個話筒的聲音分別錄制到不同的聲道上,為后期編輯處理提供可選擇現(xiàn)場同期音;同時,為了對現(xiàn)場同期聲音的精確把控,攝像記者還應佩戴耳機及時監(jiān)聽話筒的聲音效果。
外景拍攝中,如果受訪人物需要處于一種正常狀態(tài)下接受采訪,那么現(xiàn)場同期錄音設備應當采用挑桿話筒,并將采訪錄音放置一個聲道,其他現(xiàn)場同期音放置另外聲道,很多時候在挑桿話筒外套上隔音的套子也會過濾掉非采訪用的其他現(xiàn)場同期。
新聞畫面的拍攝雖然有很多基礎要求相同,但是也會因新聞類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拍攝技巧處理,如會議新聞、事件新聞、專題報道、人物專訪等,它們在拍攝過程中有的采用技巧要求比較簡單,有的比較復雜,需要采用多種設備配合才能實現(xiàn)。
1.會議新聞的拍攝技巧。會議新聞因為場地限制和特殊的環(huán)境,不可能出現(xiàn)較多的場景變化,所以會議現(xiàn)場的新聞畫面拍攝基本鏡頭構成相對簡單,但拍攝畫面也有基本要求,必須包含大景、中景、近景、特寫四個方面的鏡頭,按照拍攝遵從后期編輯的原則,一般拍攝畫面的要求如下:
首先,需要現(xiàn)場調白,即根據(jù)現(xiàn)場光線情況調整攝像機的光線平衡,使拍攝畫面的色系滿足莊重和明亮的特征。另外,在檢查錄音、話筒等設備后,在主席臺中軸線上架設腳架,因為會議現(xiàn)場新聞的畫面要求必須保持平穩(wěn)。
其次,必須拍攝幾組鏡頭畫面:第一,拍攝主席臺中景(即整體會場鏡頭),也可以從某個領導講話的近景開始,通過鏡頭拉升帶出主席臺中景,新聞畫面的開頭就通過會議主席臺和橫幅將本次新聞的主題點明。第二,拍攝主席臺近景,主席臺的拍攝需要兩組基本鏡頭,一組從主要領導開始通過鏡頭搖動逐個介紹主席臺的領導,要求保持速度適中、遇人物有停頓;另一組鏡頭要求針對每個領導鏡頭必須保持3—4秒的固定鏡頭,以便后期剪輯使用。第三,拍攝領導正在講話的鏡頭,鏡頭拍攝要求正面拍攝,或者離中軸線10度以內的側機位拍攝。第四,需要拍攝會場現(xiàn)場鏡頭,可通過搖擺、推拉、特寫等技巧將會場鏡頭拍攝的飽滿而又豐富,單個固定鏡頭3—5秒,移動鏡頭在5—15秒,移動鏡頭拍攝過程中反方向移動鏡頭不得鏈接,移動鏡頭的起點和落腳需要有3—5秒的停留時間,畫面不得出現(xiàn)打哈欠、睡覺等負能量現(xiàn)象。第五,拍攝領導講話鏡頭,單個鏡頭要求至少停留8秒,有推拉搖移鏡頭時,以領導作為起點必須停留3秒以上?;旧吓臄z完以上五種鏡頭就可以滿足整條新聞的畫面需求,相同組別的不同系列鏡頭不能重復拍攝同一主體人物或畫面。
2.新聞人物采訪的拍攝技巧。在不同類型的新聞拍攝中,人物采訪是很多新聞無法避免的,如果一條新聞沒有人物、沒有主角就會使本條新聞失去靈魂,也不符合新聞五要素的基本需求。這就要求在新聞拍攝中就人物采訪的拍攝形成一系列的技巧和方法。有關新聞人物的采訪拍攝也會根據(jù)人物類型而有所區(qū)別,新聞人物大致上分為三類:第一種是重要人物,如高級領導、專家、知名企業(yè)家、英雄;第二種是典型人物,這類人物是社會某一群體人物的代表,身上代表著社會人物的閃亮點,如技術發(fā)明人、創(chuàng)業(yè)致富成功人士、職業(yè)經(jīng)理人等;第三種是普通人物,即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因為新聞事件的突發(fā)性隨機而成的新聞采訪對象。
重要人物的采訪,首先必須符合其權威性的身份特征。在人物采訪中,要求使用腳架保持鏡頭的絕對穩(wěn)定,另外需要考慮拍攝現(xiàn)場的光線現(xiàn)狀,確保拍攝畫面明亮、陽光和具有正能量。在拍攝時,需要考慮攝像機的位置和鏡頭的角度,除正面平視拍攝法外,還可考慮仰視拍攝,即鏡頭與受訪人眼睛水平視線的夾角在2—7度以內;很多時候為防止千篇一律的正面拍攝,還會采用側機位拍攝方法,即鏡頭與受訪人正面軸線夾角在4—10度范圍內拍攝,這時候仰視拍攝的角度應當控制在0—5度之間。在重要人物采訪拍攝前后,攝像記者可多拍攝采訪人物的現(xiàn)場活動鏡頭,比如看書、寫字、整理書架等,便于后期編輯中采訪畫面過于單調。
典型人物的采訪,要求鏡頭盡量采用平視拍攝法,在畫面光線和畫面種類中應當充滿正能量,人物的表情也應當符合新聞調性。此類采訪需要攝像記者跟拍受訪人物的生活鏡頭,室外可使用推拉搖移、特寫和長鏡頭,使受訪人物的個性特征鮮明體現(xiàn)出來。
普通人物的采訪因為充滿隨機性而使此類人物在新聞事件中不具備群體的代表性,所以拍攝畫面采用平視法,實事求是地拍攝受訪人物對現(xiàn)場的描述。除非將此受訪者上升到新聞事件中的人物代表身份,一般不需要采用跟拍和特寫等鏡頭的拍攝。
電視新聞畫面的拍攝是一項富有技術特征的工作,不僅需要新聞工作者按照新聞發(fā)生的時間順序進行組織和編排,也需要攝像人員按照新聞的主旨和意圖進行有意識的拍攝,盡量追求接近“拍攝即編輯”的境界[4]。只有通過不斷對新聞畫面拍攝技巧的研究和應用,才能拍攝出具有鮮明主旨的新聞來,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電視效果,使新聞在觀眾心里產(chǎn)生共鳴。
[1]董朝暉.電視攝像中的操作與拍攝技巧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3(13):100.
[2]范興馳.電視新聞拍攝的技術與藝術[J].青年記者,2012(11):58.
[3]邢曉妍.綜合運用鏡頭 增強電視魅力[J].記者搖籃,2009(9):101.
[4]王文君.傳統(tǒng)媒體的新思考——《農(nóng)科110》節(jié)目特色分析[J].科技傳播,2016(22):124-127.
[作 者]郭智軍,湖南廣播電視臺經(jīng)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