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
在安徽博物院的院藏古代書畫中,査士標的《攜琴幽居圖》(又為《抱琴幽居圖》)有其獨特的地位。近年來,該畫多次出現(xiàn)在各類古代繪畫展覽上,為觀眾激賞、專家推崇,成了安徽博物院館藏精品之一。2010年,《攜琴幽居圖》被國家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三百叢書》(中國經典繪畫卷)收錄為中國繪畫經典。
“抱琴幽居”是古代畫家喜愛的一類山水題材。但細審之后,該畫似乎又是一幅訪友問道的人物畫。既有山林之樂,又有山林之趣,無疑是一大批畫家的“老生常談”。但査士標能常畫常新,常畫常精。從中年時布局工整、樹林刻畫精微、設色淡雅、惜墨如金的《水竹茅齋圖》,到康熙九年以深遠法所作的《仿黃公望富春勝覽圖》,是査士標藝術不斷丕變之跡,其中査氏之心路歷程依稀可辨。從棄世避俗的憤懣,轉化為性淡心平的自然之思和心靈訴求。
畫卷從高山坡腳起筆,幾戶人家藏于樹叢之中,庭院柴扉雖被遮住,一段竹籬卻清晰可見。一木橋從樹林伸出,把彼岸連為一體。坡上六株雜樹,左盼右顧,旁有一平坡,立一小亭,亭之遠方一片浩渺。右下方有堤岸相連,懷抱一灣清水蜿蜒東去,沿途道上幾棵古木,極具姿態(tài)。堤上青草依依,遠方林木叢叢,一片原野風光。山野處一長者執(zhí)杖而行,一琴童尾隨其后,剛過木橋,欲行又止,回首遠望,見一泓清泉自高山流下,遠處亭中亦有一人盤腿而坐(見圖1~圖5),若有所待……
査士標,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生,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卒。字二贍,號梅壑,別號懶標、懶老、梅壑道人、白岳逋客、邗上旅人。休寧西門人,后寓揚州。明末生員,出身望族,家藏豐富,多鼎彝及宋元人真跡,故精鑒別。族中叔伯父兄如應光、維寅、維鼎等對詩文、書畫、古物均有研究。査士標家學淵源,少年才俊,20歲便中秀才,因其文筆學養(yǎng)俱佳,名動一方,故人稱“查文學”。査士標畫初學倪瓚,后宗吳鎮(zhèn)、董其昌筆法。山水于董其昌上溯董巨、二米、元四家,并受程嘉燧、李永昌、汪之瑞、漸江等師友的影響:貌寫家山、宗法云林。構圖疏散,線條濕懶,墨法于清潤飄逸中多一份迷濛閑雅之韻。能集董之大成,并自出機杼;有熟而求生、老而求嫩的出藍之譽。晚年畫益超邁,直窺元人之奧,躋身“天都十子”行列。清世祖二年,隨著金聲、江天一所堅守的績溪被清軍攻破后,三十歲的他挈婦將雛,逃離故鄉(xiāng),去金陵、鎮(zhèn)江、杭州、揚州等地謀生。入清后不應舉,一心工研書畫。識者謂其曉起最遲,凡應酬,臨池揮灑,必于深夜,不以為苦。八十余,尚童顏。名列“海陽四家”之一。書法以行、草見長,書出米、董,上追顏魯公,頗得精要。時稱米、董再生,名重天下。較董率真,而流于散漫不經;著有《種書堂遺稿》等書傳世。甲申離家前作品未見傳世。
査士標此幀行草書詩跋尾,用筆峻快清勁,爛漫俊秀。接上遞下,鋒穎挺拔。筆斷意連,縱橫開闔。連筆雖細如發(fā)絲,但卻圓勁有力、相互映襯,自有一種跌宕瀟灑之意流露于字里行間。出入米、董,而上追顏真卿,行距字間格外疏朗,結字則得米芾、董其昌遺法,于茂密體勢之中別具疏曠溫潤之致。有米書之姿而少其佻,具董書之秀而去其俗(見圖6)。表現(xiàn)出一顆自我放逐之心、無所羈絆之灑脫。此圖系査士標年六十歲時所作精品。
經典就是經典。在多次學習、鑒賞獲得了以上認識之后,不久前于“安徽博物院院藏古代繪畫精品展”上重睹此圖,經反復揣摩,又生新意,遂記錄在茲,以為《攜琴幽居圖》研究之深化、細化。
《攜琴幽居圖》這一類題材繪畫的反復出現(xiàn)為宋、元、明、清畫家所喜愛,大概和唐朝詩人李太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一詩分不開?!拔易碛咔淝胰ィ鞒幸獗賮??!薄坝娜恕迸c“抱琴”從此便構成了渾然一體的意向組合,成了古代文人避世態(tài)度和清雅生活的象征。査士標此畫一圖二名即是一個證明。海上書畫名家張石園為此圖題籖:“査梅壑書畫合璧卷真績?!焙杖恢赋鲞@是一件書精畫絕的雙美之作。此圖既是抒情之詠嘆,又是敘事之長詩??上У氖呛笕搜芯慷嚓P注其書畫藝術,而忽略了跋尾詩文的思想內容:
“青山樓閣楚江東,身在蒼茫晚色中。故國自遙難望見,不關春樹雨溟濛。江頭斜日草初薰,目斷歸鴻隔楚云。舊日兩家相近住,每思家處獨思君。烏衣巷口熟來時,楊柳風多紘酒旗。遠客金陵游伴少,看花想比去年遲。”
査士標自30歲離鄉(xiāng),赴金陵、揚州、鎮(zhèn)江、杭州一帶流亡避亂,離鄉(xiāng)愈久,鄉(xiāng)思愈濃。鄉(xiāng)關何如,故人何在?這里不僅是對黟山歙水的思念,更是對鄉(xiāng)人故友的牽掛?!懊克技姨帾毸季保f得再明白不過了。如此觀《攜琴幽居圖》則既可以將之視為畫主人散淡情懷的自況,亦可視之為渴望友人抱琴來訪的期盼。正是這種膠粘調和的情愫與書畫精絕的藝術形式交相輝映才使得此圖意味雋永,魅力無窮。
《攜琴幽居圖》上菊隱老人錢鏡塘的“錢氏藪青草堂收藏印”更為之增輝。錢鏡塘乃現(xiàn)當代著名鑒藏家,自幼受祖、父熏陶,善畫,能制印,愛好詩詞戲曲,幼年得其父錢鴻遇之傳授,工書法繪畫。20歲以后錢鏡塘即開始收藏歷代金石書畫,浸淫其間數(shù)十年。他鑒別珍藏了歷代書畫數(shù)千件之多,積累了豐富的鑒別經驗,成為滬上著名的書畫鑒定收藏家。此圖由他遞藏既說明錢老法眼通神,也證明了《攜琴幽居圖》的品質高古。解放后《攜琴幽居圖》歷經輾轉,最后由錢鏡塘捐給國家,庋藏安徽博物院,不僅功德圓滿,也算圓了梅壑道人的故園夢。■
(作者單位:安徽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