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珍
豐順是粵東地區(qū)一小城,美食遍地,央視有關(guān)欄目還專門做了介紹。許多游客或訪友在談到豐順的飲食文化時,都禁不住要感慨一番。確實,豐順美食品種繁多,諸如菜粄薯粄捆粄腌面等等,雖上不了大雅之堂,但雞有雞味,鴨有鴨味,肉香醇厚,蔬果清甜……與城市里擺賣的食品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我想,為什么偏遠地區(qū)的食品普遍味道純正,原因自然是食材新鮮、本真,且做法傳統(tǒng),烹飪時保留了材料本身的鮮美之味,吃起來自然味道就不一樣了。其實,最好的教育也如烹制“小鮮”——簡單,純樸,保留著“食材”的原味,因為他們個體不同,天性各異,本來就各有各樣,各有各“味”。
這正是教育的原點問題。所謂因材施教,目的就是要保持“材料”的本真,讓每個孩子受到“適當”的教育,各盡其能,各行其是。
教育其實并不深奧,把釋放孩子的天性作為初衷,順其天性,回歸本源,孩子們就一定會找到“打開”生命的正確方式。
大自然有其運轉(zhuǎn)規(guī)律。魚兒能游弋江海,鳥兒能翱翔蒼穹,馬兒能奔馳原野,皆因天性使然。而我們的孩子呢?為什么不能像豐順大廚一般,去保固“食材”本身的味道,讓孩子們像春苗一樣蓬勃生長?
我想到了學校正在鋪開的“蒲公英”校本課程。無疑,開發(fā)課程的初衷,正是關(guān)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fā)展訴求,視學生為自我發(fā)展的主體,讓課程適應和促進每個學生的發(fā)展。“蒲公英”課程共有二十八門,光藝術(shù)類就有腰鼓、合唱、舞蹈、攝影、兒童水彩畫等等,品類繁多,孩子們總能從中找到一樣適合自己的項目。
這些多元化的課程如一雙雙無形之手,默默地發(fā)現(xiàn)著孩子、啟迪著孩子、解放著孩子,也成就著孩子,創(chuàng)生出一批批學業(yè)優(yōu)異、個性飛揚、特長盡顯的豐順少年——誰能說他們不是教育大餐里獨具美味的地方菜,是鄉(xiāng)土廚工烹制的飽含原生汁味的另類佳肴?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在萬物蓬生之際,我想告訴同仁們:教育本就該如春風拂面,不忘初衷,讓孩子們都成為最好的自己。
(作者系廣東梅州豐順縣湯坑鎮(zhèn)第一中心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 余志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