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芳芳
[摘 要]以往的小組合作學習往往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為此,開展微共體合作學習能促進小組內(nèi)成員的互相學習、交往和表達。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在識字寫字、探究文本和表達交流中合作,掌握合作學習的基本技巧,形成合作的意識和精神,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微共體;低段;識字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7-0007-03
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diào)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讓學生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但是,以往的合作學習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會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亟待解決。在這一背景下,我校組織開展了微共體的研究,并在全校范圍內(nèi)推廣實施。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微共體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單位時間內(nèi)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率與效率,優(yōu)勢互補,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的發(fā)展。
第一學段的學生由于剛剛進入小學,自我約束的能力比較差,課堂上以無意注意為主,需要信息地不斷刺激來維持注意力。同時,他們對怎樣合作、為什么要合作等都很茫然。如果沒有教師細致地組織,教學很可能就“一發(fā)而不可收”。下面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識字四》為例,談微共體在第一學段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識字四》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典型的集中識字韻文。編者獨具匠心地將14個生字編排在一首充滿童趣的兒歌中,教學重點是識字認字。本課藏有大量的形聲字;每句話結(jié)構(gòu)相似,都是“什么在哪里干什么”;課文把小動物當做人來寫,寫了小動物在夏天時的活動場景,情趣盎然;每句話都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如果還按照以往的方式只讓學生跟著教師機械地學習,學生的識字熱情會逐漸降低,識字能力更不能有所提高。由此,我嘗試了以微共體的形式展開教學。
一、識字寫字中的合作
【案例一】
1.運用形聲字構(gòu)字規(guī)律識記生字(課件出示帶有蟲字旁的生字詞)。
師:瞧,這首兒歌里藏著好多的生字寶寶,老師把他們請到黑板上,你能把他們分分類嗎?
(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發(fā)現(xiàn)形旁)
師:為什么要這么分?
生:我們組認為左邊都是有蟲字旁的,右邊沒有,所以我們這樣分。
師:說明這些字和什么有關系?(和昆蟲、小動物有關)再讀讀這些字,還有發(fā)現(xiàn)嗎?
生1:這些字都是小動物的名字。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聲旁)
生2:“蝌蚪”的“蝌”右邊念“科”,加了個“蟲”字還念“蝌”。
師:還有這樣的字嗎?
生1:“蜻蜓”的“蜻”,右邊念“青”,加了“蟲”字還念“蜻”。
生2:“螞蟻”的“螞”也是。
……
師:這些字右邊的部分表示這些字的什么?(表示讀音)我們中國的漢字可有趣了。有的漢字一邊表示它的意思,一邊表示它的讀音。像這個“蜻”字,左邊的“蟲”表示它的意思,右邊的“青”字表示它的讀音,這樣的字叫形聲字。(板書:形聲字)來,跟老師讀——形聲字。我們可以利用這個規(guī)律來認識很多的漢字。
2.聯(lián)系生活和運用想象識記生字。
師:除了蟲字旁的生字寶寶,本課還有這三個生字,同學們有什么好辦法記住這3個生字呢?(卡片出示:展翅、運食糧、結(jié)網(wǎng))四人小組交流一下,從一號小朋友開始。注意:一個小朋友在說的時候,其他的三個小朋友要仔細聽。如果你覺得他說得棒,就給他豎豎大拇指,或者對他說“你真棒”,表揚他;如果不對,請在他說完之后用“我不同意你說的,我認為······”這樣的話指出,明白了嗎?
師:哪個小組來試試?(指名一個小組說)
生1:我能用加一加記住“運”字。
生2:我能用換一換記住“網(wǎng)”字,把“同”字換成“網(wǎng)”字。
生3:我能做個動作記住“展”字。
生4:我能用形聲字的方法記“運”,“運”去掉走之底后和“云”的讀音差不多。
師:你們小組可真了不起,把剩下來的這個形聲字也找到了。
3.開火車讀生字。
小組游戲讀:組長將字卡分發(fā)給組員,對口令讀。
“蜘,蜘,在哪里?”(一個學生拿字卡)
“蜘,蜘,在這里?!保每ǖ膶W生回答)
“對,對,你是蜘?!保ㄊS鄬W生)
小組認字比賽:夏天,美麗的荷花開了,我們來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的荷花采得最多。
【案例二】
師:剛才,大家看老師寫這個字,現(xiàn)在請你拿起筆,擺好寫字姿勢;我們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寫得又快又好,寫字姿勢保持得最好。
(學生寫,教師一邊指導一邊評價表現(xiàn)好的小組。教師投影出示學生寫的字,并講評)
師:根據(jù)老師寫的,請你再寫一個字。
師:小組里面,互相傳著本子看一看,如果你覺得好,就請你在上面打上一個五角星。
【案例反思】
這兩個案例體現(xiàn)循序漸進的原則。游戲與評價,使學生產(chǎn)生“我要合作”的愿望。
第一學段的學生自我意識比較強,合作意識比較薄弱。如果是簡單地、強硬地讓學生參與合作學習,往往會使他們失去合作的興趣,自然也就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和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應該根據(jù)第一學段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將自我的競爭引導到小組合作的競爭中,在具體實踐中建立起團隊意識。此外,我們可以充分地利用教材,創(chuàng)設合理的情境,誘發(fā)學生的合作動機,使他們產(chǎn)生“我要合作”的愿望。
第一學段的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重中之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常常存在師生活動機械、信息傳遞單向的問題。我們完全可以將課堂時間交到學生手中,會讀的學生教不會讀的學生,增加會讀學生的自豪感;不會讀的學生在同伴的幫助下齊頭并進,并抓緊時間多讀幾遍,識字效率可以得到最大化。為了防止個別學生產(chǎn)生懈怠情緒,教師可通過競賽方式,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此外,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微共體中將識字與對口令等游戲形式結(jié)合,這樣能有效提高合作的趣味性,讓學生樂在中。
另外,第一學段的學生渴望得到他人的稱贊和表揚。在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的鼓勵往往是針對個體。在微共體中,小組成員的每一次發(fā)言都能得到同伴的反饋,能有效建立起學生的自信,從而使“我要合作”的念頭生根發(fā)芽。
二、探究文本中的合作
【案例三】
師:小朋友們,這首兒歌里面還藏著很多的小秘密呢!自己讀一讀,你能發(fā)現(xiàn)嗎?發(fā)現(xiàn)一處,你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上標記。
(學生自讀,做標記)
師:找完的小朋友,和你的同組交流交流。組長負責一下,從一號同學開始。注意,一個同學在說的時候,其他所有的同學都要看向這位同學;發(fā)言的時候,要接著前面同學的話往下說,例如“我同意某某的發(fā)現(xiàn)”等。如果實在沒想好,可以先聽別人講。明白了嗎?
(學習共體討論,教師下到小組中進行指導)
【案例反思】
這個案例啟示我們要精心設計合作問題,細化合作步驟。
一個微共體的學習是否成功,需要兩個方面的配合。一是問題的可討論性。有價值的問題能讓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而無價值的問題只能讓學生望而卻步。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后,自己要進行預設, 從而判斷問題是否是發(fā)散的,是否具有思維的含量。二是合作過程展開的充分性。微共體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不讓教師替代學生的思考,不剝奪學生個性表達的權利。但事實上,由于小學生理性思維尚不成熟(特別是第一學段),在小組合作時他們會聽從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為此,微共體中的合作討論要有一定的秩序。
首先是保證人人都能參與發(fā)言。第一學段的孩子由于起始教育以及性格的差異,發(fā)言的質(zhì)量差別很大。不少孩子存在畏懼發(fā)言的問題。為此,我們可以像案例中呈現(xiàn)的那樣,給學生編號,按照順序進行發(fā)言,并用恰當?shù)恼Z言進行銜接。對那些能力弱的、不怎么會發(fā)言的學生,我們要循序漸進。先讓他們學會傾聽,能復述組內(nèi)優(yōu)秀孩子的話;當他們具有一定的能力之后,再要求他們在復述的基礎上,變換一種方式表達,即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答案。而對于那些膽子特別小的學生,可以讓組內(nèi)同學陪同,兩兩發(fā)言。這樣既能集中微共體小組的注意力,又能讓不會講的學生開口說話。此外,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剛上小學,在表述上不是特別完整,因此,我們要提供必要的句式,如用“我認為······”“我同意(不同意)某某的想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其次,學會傾聽和尊重。第一學段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常會出現(xiàn)吵鬧、插話,或說完即只顧自己的現(xiàn)象。因此,在討論前,教師要和學生約定,要求學生每一項都能做到。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討論進行即時點評,如“這個小組里每個小朋友的眼睛都看著某某,真棒!” “哇,這個小組一個接著一個在說,很好!”“這個小組很會欣賞別人”等。這樣不斷地刺激學生的神經(jīng),讓他們重視這幾個方面。
三、表達交流中的合作
【案例三】
師:很多小組都有收獲,哪個小組愿意先來分享?
(教師指名一個小組)
成員1:我們小組有3個發(fā)現(xiàn)。第一個發(fā)現(xiàn)是這首兒歌中每句話的字數(shù)都一樣。
成員2:第二個發(fā)現(xiàn)是每一句話里都是······蚯蚓在土里造宮殿。
成員3:我補充一下剛才這位同學所說的話,這里每一句都是什么在哪里干什么。
成員4:我還發(fā)現(xiàn)了這里都把動物當做了人來寫。比如,蚯蚓能像人一樣去造宮殿。
師:這個小組特別了不起,發(fā)現(xiàn)了兒歌的每一句都是按“什么在哪里干什么”這樣順序來寫。來,我們合作著來讀一讀。男生讀黃色部分(什么),女生讀紅色部分(在哪里),老師讀綠色部分(干什么)。
師:剛才這個小組還提到了這里把動物當做人來寫。我們看看,小動物都像人一樣做什么?(學生說,教師播放對應的PPT展示圖片)
生1:蝴蝶在花間飛來飛去,像人一樣在玩捉迷藏。
生2:蚯蚓像人一樣在地里挖土,好像在造宮殿。
······
師:這樣寫有趣嗎?我們也來讀讀。男生讀前面部分(誰在哪里),女生讀后面部分(干什么)。
師:還有補充嗎?(再指一個小組)
生:我們發(fā)現(xiàn)每行兒歌的最后一個字中都發(fā)ɑn這個音。
師:拿起筆,把每一行的最后一個字圈一圈,是這樣嗎?回想我們以前讀過的古詩或兒歌里,有這樣的現(xiàn)象嗎?(PPT出示),看來,這樣的方法,能讓兒歌、詩歌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
(全班齊讀)
【案例反思】
案例啟示我們應擴大班里學生發(fā)言的面。
傳統(tǒng)的小組發(fā)言,通常是由一個人做代表,將小組的討論結(jié)果進行匯報。長期這樣做的弊端在于容易形成“組長霸權”或者優(yōu)勢學生控制話語權的現(xiàn)象,弱勢學生的參與很難獲得保證。表面上課堂氣氛活躍,實則優(yōu)生充當發(fā)言人,差生淪為背景板。這樣造成組內(nèi)成員發(fā)言水平的兩極分化,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同時,第一學段學生的語言還處于起步階段,大多學生還不具備說一大段話的能力,部分學生畏懼在大庭廣眾下發(fā)言。為了讓更多的人有發(fā)言的機會,我們可以采用微共體集體匯報的方式,將討論結(jié)果分散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微共體成員間互相幫助、鼓勵。一旦有一個成員說不下去了,其他成員可以立即幫助他,這樣既保證了發(fā)言的完整,又給了每一個成員參與的機會。
合理高效地進行微共體合作,能讓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狀態(tài)下發(fā)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了讓學生動起來,我們不僅要喚醒學生的合作意識,更加要提供技術支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相信學生也會變得侃侃而談,能和同伴相互配合。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