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英亮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學)
摘 要:聚焦課堂是教學永恒不變的主題,特別是如何提高高三課堂效率,這是每位教師時刻都在思考的問題,而不同的教師做法不同。根據(jù)相關的教學理論以及教學經驗,從分析學生做到因材施教、集體備課優(yōu)化課堂教學、實驗輔助提高學習效率等方面來闡述如何想方設法提高高三課堂效率。
關鍵詞:教學效果;課堂效率;學習效率
隨著教學改革的新局面的打開,新教材在全國的普及使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正在日益滲透到日常教學中,也滲透到高考命題中。縱觀近年的化學高考題,試題突出在以知識為載體的基礎上,總體上更加注重對考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在目前高考評價體系下,如何搞好化學高考復習的備考工作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也是我們每位高三師生關注的問題?,F(xiàn)在讓我來談談如何提高高三化學課堂效率。
一、分析學生做到因材施教
分析學生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起始能力、各階段的掌握情況及其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即學生特征),為下階段教學決策提供依據(jù)。課堂教學是一種師生雙邊參與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在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生動的、獨立的個體,他們是主動求知與積極探索的主體;教師是這個變化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即教學展開過程中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必須使自己的教學思路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需求。也就是說,教師在決定教什么與如何教,應當全面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認知規(guī)律與學習興趣,著眼于輔助、激發(fā)、促進學生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進行學情分析。
(一)分析學生起始能力及各階段的掌握情況
學習的起始能力分為學習的必備起點與現(xiàn)實起點。學習的必備起點是指學生按照教材要求、課程標準規(guī)定應該具有的知識與能力基礎;學習的現(xiàn)實起點是指學生在多種學習資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實際具有的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基礎。把握學生學習的必備起點,可以使教學更有針對性,能有效防止教學中的隨意性;把握學生學習的現(xiàn)實起點,可以使教學更有適切性,防止難度過大使教學目標難以落實,難度過低沒有挑戰(zhàn)性,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力,導致教學效率降低。對每次考試全面進行分析,比較每屆的平均分、及格率、最高分、各分數(shù)段百分率、答題情況、失分的主要原因等。并結合歷屆高三考生的化學高考成績分析預測本屆高三情況,針對這種情況調整教學計劃,爭取更大的進步。
(二)分析影響學習的心理因素
1.學生的焦慮情況
焦慮是指個體對某種預期會對他的自尊心構成潛在威脅的情境所產生的擔憂反應或反應傾向。對于不同焦慮的學生應采用不同壓力水平的教學。對于低焦慮的學生,應采用有較大壓力的教學;而對于高焦慮的學生,應采用較低水平的教學。
2.學生的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是指對學生感知不同刺激,并對不同刺激做出反應這兩個方面產生影響的所有心理特性。學習風格包括學生在信息加工方面的不同方式;對學習環(huán)境和條件的不同需求等。
3.學生如何進行思維
造成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差異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缺乏對學生如何進行思維的基本判斷。很多教師都按自己的思維,想當
然——憑主觀想象,與事實并不相符,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等造成很多假象。
二、集體備課優(yōu)化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所在,而課堂教學效率如何,除教師本身的素質外,則取決于教學設計的優(yōu)劣,因此,我們必須進行集體備課,做到“統(tǒng)一教案、統(tǒng)一進度、統(tǒng)一練習”。以下是我們平時集體備課的做法。
(一)研究試題
1.對歷年高考原題進行整體研究——找共性。
2.對不同模式試題進行分類研究——找差別。
3.對近期試題進行重點研究——找趨勢。
4.對外來試題進行分析研究——找信息
5.對相同考點試題進行對比研究——找變化。
(二)研究教材
對于研究教材范圍太寬,我們主要據(jù)考綱,研究高考考什么?怎樣考?學生怎么辦?我們怎么辦?
(三)研究如何上好復習課
復習課是幫助考生對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化學知識進行歸類、整理、加工,使之規(guī)律化、網絡化;對知識點、考點、熱點進行思考、總結、處理,從而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為扎實、更為系統(tǒng)。而不同學校、不同老師的做法不同,我們學校都采用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即每節(jié)復習課都按以下模式進行:
1.研究考綱及歷年高考原題,總結出常考點,并展示出來,讓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2.展示涉及本節(jié)知識點的高考原題,讓學生了解高考是怎樣考?考什么內容?
3.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并進行即時訓練。
4.回顧課前所展示的高考原題,并用所講的知識進行解答。
5.總結回顧課前所展示的??键c。
(四)研究如何提高試卷講評課的質量
試卷講評課是高三年級常見的課型。很多老師一味地為了趕進度,為了多講一些題就由教師“包辦”,或者沒有針對性從第一題講到最后一題。實踐證明,這種以教師為中心,以單純傳授知識為主的講評課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更不用說課堂氣氛的活躍了。
因此,在試卷講評之前,要做好試卷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如班里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試題難度及各題得分率等),找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學生試卷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分類講評、重點講評等,再設計類似的題目進行訓練,即講、練相結合。試卷講評之后,要及時鞏固講評內容。高三平時測試很多,老師還要在每次試卷講評之后,鼓勵他們建立自己的錯題檔案,學會反思,也可進行重點練習,保證下次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三、實驗輔助提高學習效率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這是化學的天然優(yōu)勢,一線教師很清楚地認識到有實驗比沒有實驗的效率要高出很多,因為只有學生全面參與實驗,讓學生真正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這樣才加深印象,提高學習效率。回顧近幾年的高考實驗題,所占比重是穩(wěn)中有升,有關實驗的知識背景和實驗裝置圖等也是學生司空見慣的,但從高考評卷場反饋回來的信息,考生在此類題中得分率太低,原因和教訓值得我們深思。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平時化學實驗少做,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遠沒有到位,導致學生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往往是答非所問或是根本無從下手。所以我在復習課中同樣也有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
第一類:基本的實驗操作,常見儀器的使用。通常我們要求化學實驗員,把常見的儀器,例如:試管、容量瓶、酸堿滴管、量筒、錐形瓶等擺放在學生實驗桌上,讓高三老師用1~2節(jié)課讓每個學生都能用手摸過這些儀器,并學會怎樣使用它。
第二類:性質實驗。對物質進行分類,之后才進行比較實驗,例如,鈉、鋁、鐵、銅等性質實驗;Na+、K+、NH4+、Ag+、Fe2+、Fe3+、SO42-、Cl-等離子檢驗實驗等,讓學生在比較中找出不同,加深記憶。
第三類:制備實驗。讓學生做:固+固加熱氣體(例如,試管加熱制氨氣),固+液加熱氣體(例如,燒瓶與分液漏斗加熱制氯氣)等典型實驗。
第四類:學生觀摩實驗。由于時間關系,學生不可能做完每一個實驗,根據(jù)考試說明,及歷年常考的實驗題,我們把各實驗裝置組裝起來,要求學生觀摩。
總之,化學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其中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值得去探討,教師在這方面下得功夫越多,教學效果就越好,質量就越高。
參考文獻:
周小山,嚴先元.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模式[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