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星
【摘 要】
進入高年級后,課堂中愛發(fā)言的同學變少了,他們喜歡聽,不愛說。如何能使同學們學到的知識得到鞏固和升華,同時也創(chuàng)造優(yōu)美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和氣氛,寓學習與快樂的活動中。課本劇的開發(fā)和實施就成為了必然。小學語文課文本身具有鮮明的形象性,而這種形象性又恰好能通過戲劇表演體現出來。開展課本劇微課程研究的這幾年,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綜合素質也提升了,它似一道陽光,溫暖了學生的心靈,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
【關鍵詞】
溯源 探索 實踐 展示
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在“新教育”締造完美教室之路上,我始終把“帶領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為自己的行動宗旨,努力研發(fā)屬于我們自己的“卓越課程”。
一、溯源——讓課堂煥發(fā)勃勃生機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從低年級到高年級,課堂發(fā)言的學生人數會逐漸減少,孩子的一路成長,為何由“活躍”變得“內斂”,為何由“能言善辯”變得“沉默寡言”,一位老師做了很好的解釋:孩子為何不舉手?不是年齡增長“惹的禍”,而是我們還沒有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孩子為何不舉手?不是年齡增長“惹的禍”,而是我們捆住了他的臂膀。如何讓學生保持這樣的一種激情:愿意說,不怕錯;放開說,不怕羞,這種心理和膽量的磨練就要靠我們老師平時的培養(yǎng)和引導。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他們在屬于自己的那片天空中盡情發(fā)揮,綻放自我,這就是我研發(fā)“課本劇”課程的初衷。
二、探索——為課程尋找豐富資源
陶行知先生說: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fā)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中高年級的課文中,有許多現成的、精彩的劇本,如四年級下冊的《公儀休拒收禮物》、六年級上冊的《負荊請罪》,它們以獨幕劇和多幕劇的形式呈現,可直接讓學生進行表演。還有許多課文非常適合改編成課本劇,如五年級下冊的《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和《大江保衛(wèi)戰(zhàn)》、六年級下冊的《半截蠟燭》《三打白骨精》等。除了書本中所擁有的這些資源,我還和學生從課本的內容想開去,一起尋找適合學生表演的書本以外的課本劇資源。
三、實踐——為學生搭建展示舞臺
作為“新教育”的實驗學校,我校把各類活動課程搬上了教室的課程表,每周四下午的第三、第四節(jié)課是我校的“樂樂少年宮”活動時間,它就成了我們實施“課本劇課程”的有力保證。
這次的表演我班49位學生全員參與,我把他們分為了四組,每組都安排了一名“導演”,給他們分配角色,并進行排練指導。在整個準備階段,我也抽出了早讀課的時間,和學生對照角色,熟悉臺詞。對于“小導演”所進行的角色安排,我也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議,誰更適合演什么樣的角色,進行了一些小小的調整。對讀旁白的同學如果口齒不清晰,聲音不響亮,朗讀不流暢,只給一次機會,不然就換人。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小組,逐個進行表演。作為觀眾的我,一個不茍言笑的我,也竟然被他們逗樂了。四個小組表演完,我讓學生評選今天的“最佳表演小組”,一人投一票,票數最高者得分。第一小組得了25票,遠遠高出了其他三組。評選理由如下:吳昊的表演淋漓盡致,幽默搞笑,活生生的一個南郭先生再現;胡翔宇演的“齊湣王”投入了全部的感情,特別是生氣時表情、動作到位,讓人感覺到了大王的威嚴……因為是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進行的評選,每一位學生對這一評選結果心服口服。
課本劇是生活中的一道陽光,溫暖地照進學生的心田,讓他們平凡的學習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忘卻煩惱,增添歡笑,這就是課本劇的魅力。
四、展示——讓歡笑成就幸福童年
海倫·凱勒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有一扇成長的門在虛掩著,教師的任務就要想方設法地找到這扇門,然后溫柔地將它推開。學生的自信和膽量從哪里來,多種方式的展示就成為了我們給學生信心與鼓勵的手段和助推力。
陽光柔柔的午后,我和學生早就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開始編排家長會的座位,因為這次的家長會,我們采用的是主題隊會的形式,向家長們匯報我們的學習成果。今天主題隊會中的多幕劇表演《完璧歸趙》把活動推上了一個小高潮。其實,對這個劇本的排練我只是花了一個“樂樂少年宮”兩節(jié)課的時間,讓我沒想到的是,孩子們能夠把這個長長的、有四幕的劇本臺詞背得滾瓜爛熟,對劇本中人物特點的把握十分準確到位。特別是扮演“趙王”的吳昊和郭品言同學,還有演“藺相如”的吳佳波、演“秦王”的朱儀誠等同學,他們惟妙惟肖的表演、自然夸張的神態(tài)讓臺下的“觀眾”笑聲連連。演到最后,郭同學的一個口誤,把“大(dà)夫”(古代官名)讀成了“大(dài)”夫(現代指醫(yī)生),引來了一陣哄堂大笑。我想:這笑聲,一定會成為孩子們記憶深處的花蕾,陪伴在孩子們的心田。當然,我們的課本劇表演不能被教室這一狹小的空間所束縛,我們尋找一切表演展示的機會,觀眾的面也變得越來越廣。
實施課本劇課程以來,在課本劇表演的過程中,孩子們變得自信了,變得勇敢了,變得會說了,變得快樂了。學習也變得輕松了,課堂上舉手的學生變多了,課堂氣氛也變得活躍了。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綜合素質也提升了,這就是實施課本劇課程后所帶來的可喜變化。
研發(fā)“課本劇課程”只是微課程研究的冰山一角,可以研究的東西有很多,作為一線老師,相信我們只要堅持和堅守,就一定能把這件事情做實、做好。
【參考文獻】
【1】陶行知自傳
【2】胡曉風等主編.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3】方明編輯.陶行知名篇精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