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曉琰
明代廣東文人的藝術(shù)與生活展擷珍
□ 牛曉琰
由廣東省博物館主辦的《薈雅南州—明代廣東文人的藝術(shù)與生活》展歷時數(shù)月,于近日落下帷幕。關(guān)于明代廣東文人的藝術(shù)情趣和生活習(xí)俗,《收藏家》雜志2016年第11期曾有專文介紹和梳理,本文拾遺補缺,從此次大展展出的近百余件文物和藝術(shù)珍品中,挑選部分精品作一賞析,與讀者共饗。
陳獻章(1428~1500年),字公甫,號石齋,明代理學(xué)家。廣東新會人,居白沙里,世稱“白沙先生”,亦稱“陳白沙”。陳白沙是明儒心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嶺南唯一從祀孔廟的人,被稱為“嶺南一人”,后人將他比為孟子,因此亦有“白沙子”的尊稱(圖2)。
《白沙子》是陳獻章的詩文集,也是他所開創(chuàng)的“江門學(xué)派”的代表著作之一。陳獻章奉行孔子“述而不作”的理念,沒有學(xué)術(shù)專著,他的心法學(xué)說、道德品格,大部分寓于詩文之中,因此有“詩教”之譽。陳獻章不僅是理學(xué)大儒,而且是集詩、書、畫于一身的學(xué)者,他的詩作流傳有2000余首,題材廣泛,大至民族大義,國計民生,小至插花看柳,閑庭信步,均是觸景而成,風(fēng)格平易自然。這本詩文集原名《白沙集》,初為羅僑所刻,詩、文各十卷,刊于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到了嘉靖十二年(1533年),陳獻章門下再傳弟子高簡、卞崍重刻此書,對其中的詩文有所增刪,合并為八卷,題名《白沙子》。此書在明清時期多次刻印出版,展出的這本刻于明嘉靖十二年,是現(xiàn)今可見的最早也是最完備的版本,其后的版本多以此本為祖。
文人好古,幾案上各色材質(zhì)均備,古雅與詩書筆意并俱。筆墨紙硯和水丞、筆格、鎮(zhèn)紙等文具,不僅作為書寫用具,更于終日長伴下自然地呈現(xiàn)出文人賞玩的美學(xué)。明人說“硯為文房最要之具”,出產(chǎn)于廣東肇慶的端硯作為名硯之首,自然是文人書案上的必備之物。端硯從宋代開始就具有實用與欣賞價值并重的特性。到了明代,端硯的雕刻藝術(shù)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fā)掘,樣式更為自由而多樣化,硯身??逃惺褂谜?、收藏者的銘識。同時,硯盒的制作也頗為講究,益發(fā)思古之情。
這方明代端硯為宋坑石,硯式古樸端莊。兩側(cè)銘文是清代以后加刻。右側(cè)銘“以玉為質(zhì),以金為聲,佐吾文翰,藝苑之珍”;左側(cè)銘“藝林清尚。廷芳先生雅好古硯,蓄聚至數(shù)百枚,今出一以見示,故拈四字記之。金農(nóng)”。
圖1 明 陳獻章《白沙子》 嘉靖刻本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3 明 金農(nóng)銘文古硯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2 陳獻章畫像軸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4 明 梁元柱 森瑯公少年自畫像順德博物館藏
金農(nóng)(1687~1764年),清代揚州八怪之首。號冬心,又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博學(xué)多才,精篆刻,擅繪畫。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fā),古雅拙樸。硯銘中的“廷芳先生”指沈廷芳(1692~1762年),浙江仁和人,晚年曾掌教于廣州粵秀書院。字畹叔,一字蔌林,號椒園,齋室名“硯林”。嗜藏書,建有藏書樓名“隱拙齋”,以“古柱下史”自稱。
梁元柱(1581~1628年)字仲玉,又字森瑯,順德人,書、畫俱有名。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任監(jiān)察御史。因拒絕宦官魏忠賢黨羽的拉攏,被削職還籍,歸隱廣州越秀山,名聲大振,崇禎時始被召回朝。
梁元柱的畫跡傳世不多,目前可考僅存4件,此幅是4件中唯一的人物畫,是其早年作品,格調(diào)清雅,不失生趣。與一般嚴(yán)肅持重的祖先學(xué)者畫像不同,這幅畫是一位風(fēng)雅少年的自畫像,直白地展示了作者對生活的追求與想象。畫面以素雅的白色、湖藍(lán)色為主調(diào),森瑯公穿藍(lán)色直裰,寬白護領(lǐng),頭戴網(wǎng)狀幅巾,扎兩段發(fā)髻,是明代文人的典型裝束。手倚白石書案,案上陳列了不少文房雅器,一尊藍(lán)釉梅瓶,旁邊是爐瓶三事:白釉連座雙耳三足爐、銅箸瓶及香盒。石案正中放著一枚卵形淌池硯、一支湘妃竹管筆、一把上了扇扣的竹扇。另有一函書卷,和一只盛放著佛手果的海棠碟,增添案頭清香。畫中人物衣褶紋飾工整秀逸,花瓶、蘭草、文房四寶及書桌均工筆畫出,設(shè)色淡雅、明凈,極富文人氣息。
此幅詩畫卷被譽為“粵中書畫劇跡”,是當(dāng)時廣東的詩社“訶林凈舍”諸詩人送別袁崇煥所作。天啟年間,監(jiān)察御史梁元
柱因彈劾魏忠賢被削職罷歸,回到廣州后邀集舊日好友,與陳子壯、黎遂球等人在光孝寺結(jié)詩社,推舉“南園十二子”之一的陳子壯為社長。因光孝寺中有訶子樹,詩社故名“訶林凈社”。訶林凈社最重要的一次雅集是在崇禎元年(1628年):當(dāng)時,袁崇煥被朝廷起用,第二次督師遼東離別廣州之際,粵中名士在光孝寺為他送行。其間趙焞夫繪圖,陳子壯等題詩圖后,遂成《膚公雅奏圖》贈別袁崇煥,因此具有珍貴的文獻史料價值。
圖6 明 天然和尚詩翰軸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5 明 膚公雅奏詩畫卷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7 明 澹歸今釋詩卷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8 明 陳獻章種蓖麻詩草書卷廣東省博物館藏
畫卷引首榜書“膚公雅奏”四字,語出《詩經(jīng)·小雅·六月》“薄伐獫狁,以奏膚公”句?!白?,成;膚,大;公,功也”,故“膚公雅奏”意為大功極成,諸子所寄袁崇煥者,于此四字可見一斑。引首后為趙焞夫繪江岸送別圖,圖后載粵中名士19人題詩。這些名士中位列第一的是陳子壯,他與袁崇煥同榜進士,且高中探花,曾官至禮部尚書。天啟年間因彈劾魏忠賢被削職,回到廣州后重新組建南園詩社。崇禎末年李自成起兵時,陳子壯曾建議崇禎帝下“罪己詔”,以激發(fā)忠義之士為國效力的熱情。明亡后,陳子壯抗清殉節(jié),卒謚“文忠”。第二位題詩的是梁國棟,梁國棟的官職僅是彭澤縣令,但他為官清廉,造福一方,因此聲名遠(yuǎn)播。關(guān)于梁國棟在當(dāng)時的聲望,有一個故事可以佐證:明末將領(lǐng)左良玉是一個所經(jīng)之地?zé)o不搶掠的人,但他經(jīng)過彭澤時卻叮囑部下說,“這里是梁侯管轄的境地,不可騷擾”,由此可見梁國棟聲譽之隆。其余題詩的人中,絕大多數(shù)是當(dāng)時詩壇的佼佼者。黎密與其子黎遂球皆有詩名;歐必元曾任廣東巡撫,其詩自成一家;鄺露是富有傳奇色彩的浪漫詩人,被稱為“粵中屈原”。更值得一提的是,當(dāng)時光孝寺的三位高僧釋通岸、釋超逸、釋通炯也參與了題詩。這三位僧人都是憨山大師的弟子,憨山德清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秉持儒、佛、道三教融合的理念,主張積極參與世間事務(wù)。因此,當(dāng)時的光孝寺成為晚明廣東文人集會、議論軍國大事的重要場所,也造就了當(dāng)時抗清失敗的廣東士人多避世入佛的歷史背景。
圖9 明 鄺露 行書卷 廣東省博物館藏
天然和尚即天然函昰禪師(1608~1685年),明崇禎六年(1633年)舉人,后于廬山歸宗寺削發(fā)為僧,曾在廣東及江西地區(qū)弘法,道聲遠(yuǎn)播,被尊為“天然和尚”。天然和尚在文學(xué)藝術(shù)方面具有高度的修養(yǎng),以他為核心的“海云詩派”,囊括了包括嶺南三大家在內(nèi)的眾多僧俗詩人,作品蔚為大觀,極一時之盛;同時,天然和尚及其門下弟子中十余人亦雅擅書法,世稱“海云書派”。天然和尚書法尤以行草見長,其墨跡在清朝屢遭查禁,真跡流傳稀少。
圖10 明 梁元柱 出山首疏橫卷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11 明 陳子壯 張秋即事詩草書軸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12 明 鐘學(xué) 壽萱圖軸廣東省博物館藏
這是函昰禪師分韻創(chuàng)作的《梅花詩·五言絕句三十首》中的一首,書于晚年歸住番禺雷峰海云寺期間,書風(fēng)汪洋恣肆,一揮而就,與其盛年時著意模仿李邕、米芾的書風(fēng)已大不相同。此軸為梁啟超舊藏,極為愛重,將其精工挖裱,并跋云:“天然和尚名函昰,俗姓曾,名起莘,番禺人。崇禎末以名孝廉出家,得法于黃嚴(yán)道獨,為曹洞宗第三十三代法嗣。國變后,遺黎耆宿多從之游,熊魚山、金道隱、陸嚴(yán)京等,其從者也。所著《瞎堂詩集》列于禁書,遺墨傳世極稀,此軸至可寶也。丁卯九月,后學(xué)梁啟超跋?!?/p>
詩軸釋文:香暗隨風(fēng)度,飔飔不欲存。聞香意何限,花自到黃昏。雷峰老人。
明季以降,時局動蕩,國事衰微。一些文人志士深感家國之痛而回天乏力,于是紛紛隱遁佛門,成為披著袈裟的遺民。這些既是文人又是僧人的高僧群體,共同奠定了明清之際嶺南佛門的歷史地位。
今釋(1614~1680年),號澹歸。俗名金堡,浙江杭州人,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 后為天然和尚弟子,創(chuàng)丹霞寺,倡儒、釋合一之說,說法30余年,名著嶺南。工詩文,善填詞,晚年文風(fēng)晦澀,作品大多抒寫明亡之痛。著述宏富,有《遍行堂集》等。其書法格調(diào)甚高,用筆淳厚古茂。此卷為民國年間汪精衛(wèi)舊藏,卷首有汪氏“雙照樓”鈐印,卷末有收藏跋。
明代中期,嶺南大儒陳白沙以獨特的茅龍筆書法,一掃明代初期中原書壇的流風(fēng)習(xí)氣,成為嶺南書家的杰出代表。此卷乃白沙茅龍書法的代表作,用筆枯峭,而枯中帶潤,筆筆似斷卻又筆筆皆連,飛白處尤見精彩。人謂白沙書法“沉雄蒼勁,樸茂絕倫”,于此帖可見。
圖13 明 高儼 山中午讀圖軸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14 明 楊昌文 蘭竹圖卷廣東省博物館藏
作為明儒“心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陳白沙首先是一位哲人,然后才是一位書法家。書藝,是表現(xiàn)其哲學(xué)思想的一種形式。白沙以“熙熙穆穆”作為書法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他認(rèn)為,平和自然,方能體現(xiàn)人格與書藝的統(tǒng)一。
鄺露(1602~1648年)字湛若,廣東南海(今廣州)人。年十三為諸生。工諸體書,能詩,著有詩集《嶠雅》,手書開雕,極精。
釋文:清溪曲曲抱仙源,錦石虛疑翠黛存。云里玉環(huán)妃子井,綠蘿金谷美人邨。霓裳忽散華清舞,玉笛難招博白魂。最是劍門花落后,依稀如見陊樓昆。九嶷如黛楚天分,水綠三湘雁倒聞。春曉玉臺開岳雪,月明銀殿蔚卿云。翠華想像湘君竹,龍馭迢遙古帝墳。何處匏笙將鳳曲,至今猶似詠南薰?!秴浅星铩罚核鍖m仿古惟衰柳,楚澤傷秋見落英。痛苦嗣宗千日醉,亂離王粲十年情。目窮沙界參龍象,手挽天河洗甲兵。五見梨花歸未得,故園(此處漏一字)聞蟪蛄聲。舊作數(shù)章,偶書呈曰旦社詞兄教正。時曰旦將廣鄭虔之學(xué),苜盤余興,試為我定之,燈下草草觀者,幸得之筆墨之外也。戊子暮春,羅浮山人鄺露。
圖15 明 彭睿壦 竹石圖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16 明 竹雕荔枝香筒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17 明 石灣窯月白八卦琮式瓶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18 明 石灣天藍(lán)釉小口瓶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19 明 石灣翠毛釉筆筒廣東省博物館藏
圖20 明 哥釉渣斗廣東省博物館藏
梁元柱在朝中風(fēng)骨棱棱,其書法亦自矯矯不群,善草書,時雜魏碑筆意。此幅手卷得顏魯公《爭座位稿》與懷素《苦筍帖》之遺韻。筆法簡古,在字體的大小和用筆的粗細(xì)方面均錯落有致,筆畫極細(xì)者仍不失勁氣,極粗者自有其剛健之姿??芍^“雄深雅健,合為一手”。
陳子壯(1596~1647年),字集生,號秋濤,南海(今廣州)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授編修。時其父陳熙昌為吏科給事,上疏彈劾魏忠賢,父子同日奪職。崇禎初啟用,后抗清殉國。謚“文忠”。
陳子壯為明末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余事作書,已足不朽,尤精擅行草,傳世書跡較多。早年好用羊毫筆,有米芾、董其昌筆意。此《張秋即事》五言詩軸為其青年之作,行寬韻逸,古淡樸茂,正是其平素本色。
鐘學(xué)(生卒年不詳),字雪舫,順德龍江人,寓居廣州。擅畫花鳥,筆意清新淡雅。陳白沙有題其《春草圖》云:“蘭兮蘭兮翳灌莽,棘刺薄芽遞消長。野竹抽梢一千丈,巨石盤云覆仙掌。鹡鴿三三兼兩兩,鼓翼飛鳴齊下上。仰視元穹極高廣,秭稗瓦甓皆真賞。半酣一爬誰老癢,五羊城中鐘雪舫?!?/p>
高儼(約1620~1691年),字望公,號海濱漁父,廣東新會人,有“高士”之稱。博學(xué)多才,工詩,能書,擅畫,時人稱為“三絕”。生性高潔,氣度瀟灑,史有“尚藩入粵,屢辟不就”之說。擅繪山水,取法沈周,兼融倪云林、王蒙、文徵明等諸家筆意。此圖畫山中密林草閣,樓房中一人持書午讀。自題詩曰:“密林新雨歇,疊壑瀉潺諼。書聲午未罷,深坐覺未寒?!惫P法蒼勁沉著,墨色濃厚,氣韻雄逸,深得石田(沈周)筆墨的長處。
圖21 明 天響琴廣州博物館藏
楊昌文(生卒年不詳),字憲卿,號北畹,廣東番禺人,生活在明末清初時期,曾自鈐印“耕鑿孤臣”,以明遺民自居。善畫蘭花竹石,在畫蘭中寄托著其遺民心境。此卷是楊昌文贈與詩人朱彝尊的鴻篇巨制,作者在自題中表示朱彝尊“脫然塵垢之中”,贈蘭竹以肯定楊氏的高潔品格。畫中蘭竹疏密有致,柔韌有力,加上一絲不茍的長題,足見其對友人的敬重之情。
彭睿壦(生卒年不詳),字公吹,號竹本,順德龍江人。其父彭耀,在南明諸王紛爭時,曾奉桂王命往諭紹武,被殺。彭睿壦懷君父之痛,終身隱居不仕,潛心書畫。工草書,又擅繪墨竹,時以草書筆法行之。他深通書畫同源之理,以書法入畫,又以畫法作書,世傳其書畫為“竹本派”,可與明人張弼為“蘭根派”并稱,時人竟有譽其為“草圣”者。此墨竹圖用筆老到,墨韻明凈自然,而且意蘊深邃,流露出遺民之蒼涼情結(jié)。
香筒是古代室內(nèi)凈化空氣的用具,一般是直接將香料或香花放入香筒內(nèi),香氣便從筒壁、筒蓋的氣孔中溢出,是古代富貴人家必不可少的生活實用品。同時,由于香筒的制作考究,工藝精湛,又是一種清雅的室內(nèi)陳設(shè)。制作香筒的材料以黃楊木最為常見,亦有用紫檀、竹子等做成,材質(zhì)講究,工藝精美,切雕多為鏤空,較為常見的圖案有商山四皓、惠山五老、竹溪六逸、竹林七賢等。這件香筒以嶺南嘉果荔枝為題材,每顆荔枝上均雕刻以不同的紋飾。筒身上下陽雕回字花紋,寓意吉祥永續(xù)。
琮是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多為玉質(zhì)。這件琮瓶仿照玉琮外形制作而成,器型規(guī)整,古雅大方,四面浮雕八卦紋,做工精細(xì),施月白釉有細(xì)開片。由于釉的流動和收縮,紋飾的周邊和轉(zhuǎn)折處都顯露胎色,稱為“出筋”,這是明代石灣白釉的特色。
明代藝術(shù)風(fēng)尚和消費風(fēng)氣趨向多元化,文人收藏并不惟古是好。一些當(dāng)時著名工匠所制的器物,也頗得文人士大夫的青睞,稱為“時玩”。明代的時玩,有一個鮮明特點,即是在自己制作的器物上署名落款。在此之前,能工巧匠們標(biāo)識自己的作品只是偶例。這件花瓶底部刻有“可松”二字款。蘇可松,為明代晚期石灣陶塑名家,人稱“駝松”,善仿鈞窯器,尤以燒制仿鈞翠毛釉最為出色。所制器物多有刻寫或鈐章的底款,字體端莊秀麗。
陶胎,胎色灰。底刻陰文楷書“可松制”。手捏成型,器身厚重,造型規(guī)矩。器內(nèi)及底部施赭色護胎釉,器外施仿鈞窯翠毛釉。釉色晶瑩潤澤,雖年代久遠(yuǎn),仍光亮照人。由于釉料的流淌,口沿一圈微有露胎。翠毛釉因其釉色酷似翠鳥的羽毛而得名。
渣斗是古代一種特殊造型的器物,用來盛放魚骨等食渣,后來移入茶席,成為古人眾多泡茶器具中的一種。利用渣斗盛放廢棄的茶水和茶渣,正是明代文人追求精致生活的真實寫照。
哥釉瓷器向以“小器開大片,大器開小片”為貴。這件渣斗器型小巧典雅,線條洗練,且釉的開片方式獨具特色,在器物外部開大片,內(nèi)部開小片。不同大小的開片分別存在于同一器物的內(nèi)外,工藝可謂精妙莫測。
文人藏琴皆有琴名和款識。文人雅士常根據(jù)琴的取材、形制、聲音等特性,為其取名,并刻于琴的底板上靠近琴頸的部位。其名兩字、三字或四字,文意清雅,寄托遙深。如嶺南四大名琴:春雷、秋波、綠綺臺、天響。有時,琴的底板上還刻有記述收藏傳承,或表達主人理想志趣的文字,雅器與詩書相映成趣,使得古琴更加成為一件藝術(shù)珍品。
這張古琴背面頸部刻篆書“天蠁”,下有“萬幾永寶”印文。龍池左右兩側(cè)刻隸書“式如玉,式如金,怡我情,聲我心。是謂天蠁之琴。東樵銘?!毕掠小皷|樵”、“嶺南潘氏海山仙館寶藏”印文?!疤祉憽鼻偈菑V東四大名琴之一,相傳為唐代成都名琴匠雷氏所制,著名詩人韋應(yīng)物的舊物。1984年經(jīng)專家鑒定,定為是明代古琴。
(責(zé)任編輯:牧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