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偉紅
摘 要:教育過程中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顯著特點就是教育越來越富有情感性。然而情感的激發(fā)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試圖通過針對不同的學生,重視感情投資,將心交給他們,無條件地去關心與幫助每一位學生,“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動之以情”,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進行相應的情感培養(yǎng)與激發(fā),使育人工作在和風細雨的情感滋潤下收到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情感教育;情感效應;心靈的鑰匙
情感是人類的心理現(xiàn)象,人生處處有情感,情感時時在交流。教師的言行舉止無一不對學生產(chǎn)生情感沖動,觸及學生的心靈。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蔽覀儾环琳f:“動學生情者,莫先乎老師之情?!苯處煂W生的愛是人類情感中最高尚的結晶,人們把它譽為“開發(fā)學生心智的能源”。教育家指出:“誰不愛學生,誰就無法教育他們?!苯處煂W生的尊重、理解、關心、幫助能給學生鼓舞、啟迪,能與學生建立起融洽的感情,這樣學生才會毫無保留地釋放心靈,學生才能與教師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從而使教育教學工作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生活,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因此情感在教育中具有以下功能:
一、情感是開發(fā)心智的原動力
羅曼·羅蘭說:“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苯處煹娜拷逃虒W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的過程,同時還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感情交流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情感首先表現(xiàn)在老師對學生的愛。這種愛是一種巨大的情感力量,它可以融化學生心中的“冰塊”,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成為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是教師教育教學的原動力。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fā)揮情感作用,創(chuàng)造愉快、和諧、合作、輕松的學習氣氛,使每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品嘗到學習的快樂。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傾注豐富的情感,開發(fā)學生的心智,使學生樂學、愿學。
“教育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边@種激勵、喚醒和鼓舞就是情感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運用得好,就會產(chǎn)生特有的情感效應。曾經(jīng)有一位成績優(yōu)秀、性格內向的學生,由于家庭的原因,情緒不穩(wěn)定,學習成績一度受到影響。對此,我沒有批評她,而是與她進行無數(shù)次的談心,并寫下了很多的話語與她進行溝通。如:你是一個言語不多的女孩子,也許你堅信:說得多不如做得多,因為你優(yōu)秀的學習成績證明了這一點,期末成績的波動提醒你注意學習如逆水行舟這個道理。我不僅是你的老師,更是你的朋友,作為你的老師,當我看到你優(yōu)異的成績,我真為你高興。作為你的朋友,我想提醒你:你還是要加強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的,這是未來社會的需要。而且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我愿意看到一個意志堅強的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通過孜孜不倦的教導,她變化很大,學會了與同學交往,人也變得開朗多了,而且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通過這位學生的變化,我切實感到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情感在教育教學中的特有效應。
二、情感是開啟心靈的鑰匙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教師應該善于與學生交朋友,關心學生的快樂與悲傷,了解學生的心靈。”當教師對學生懷有赤誠愛心時,學生就會感受到教師的善意和真誠,從而對教師產(chǎn)生親切感,樂于聽從教師的教導;如果教師對學生缺乏情感,態(tài)度冷漠,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就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給教育工作帶來不利。師愛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靈魂,是開啟心靈的鑰匙,是通往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梁。情感是師生內心世界溝通的橋梁,這需要教師平時注意觀察,全面了解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的表現(xiàn),觀察學生在學習上、思想上、生活上變化的苗頭和發(fā)展趨勢,準確把握學生的閃光點和不足,用我們的心去溫暖和感化學生,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寧靜的成長環(huán)境,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如:一位德育先進工作者文老師遇見一位女學生傷心地哭著對他說:“我覺得自己完全是個多余的人。我覺得自己完全沒有可取之處。任何人都比我強,比我運氣好……”聽后,文老師對她的情況了解得很細,對她的處境和心情作了全面分析,透過她自卑的話語,指出她驕傲的實質,“你的病根是驕傲!非同一般的傲氣!你從小學到初中,一直是全班的尖子、全校的尖子。現(xiàn)在進入這所著名的重點高中,強手如林,你排不到第一,甚至排不到前幾名,你受不了,就焦急,就煩躁,看什么都不順眼,什么都不順心。”這女孩子破涕為笑:“文老師,您真是一針見血!”正是這種充滿愛的教育,讓她重拾信心,鼓起風帆。教師作為領航人,應不斷地鼓勵和啟迪自己的學生,讓他們把人生的風雨化作進取的動力。
三、情感是轉化落后生的催化劑
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教育不應是冷冰冰的,而是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教育應投入感情,愛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愛是教育的金鑰匙。近代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自己的實驗,科學地揭示了教師期望賞識可以變?yōu)楝F(xiàn)實這一現(xiàn)象,并把這一現(xiàn)象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氨鶅鋈?,非一日之寒?!焙筮M生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原因也千差萬別。教師只有以愛心做鑰匙,才能打開學生的心鎖,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只有在愛心培育下的孩子才會充滿愛心,才會愛他人,愛社會,愛自然。列寧說:“沒有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睈劬褪墙逃脑慈處熡辛藧?,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對自己的教育充滿信心和愛心。情感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前提。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育過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交流”的過程。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只有情感交融的教育,才會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反之,在師生“心理需要相抵觸,心理交流多梗阻”的情況下實施教育,則會引起學生在接受上的對抗性。
在班級管理中,一個班集體就像滿載的客船,快、中、慢三類學生處于船的各個部位。聰明的船長會讓他們協(xié)調發(fā)展,同舟共濟,決不會嫌棄船尾客落后而把他們推下大海,使船失去平衡。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重點抓后進生的思想轉化,非常重視后進生的培養(yǎng)教育。我對后進生不是“頭疼”而是“心疼”,對待后進生不是歧視,而是給予厚愛。事實上每個后進生身上都有“長處”,都有“閃光點”。俗話說:“肥草地里有瘦馬,瘦草地里也有肥馬?!睂筮M生教師要善于分析、善于發(fā)現(xiàn),要深刻理解“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的道理,及時給有落后感的學生創(chuàng)造閃光的機會。同時,教師要及時抓住機會,在愛的基礎上“導之以行”,把“愛”與“言”結合起來,既當良師,又當益友,并精心地尋找出他們的“閃光點”,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不對他們失去信心。慢慢地,后進生變得和老師很友好,也肯幫老師的忙了,也關注自己的班級榮譽,思想和行為也完全融入班集體中了。這正是“尺有所短避其短,寸有所長揚其長”的效應。
四、情感是良好師生關系的潤滑劑
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是教師必須嚴格管理學生。嚴是愛,松是害。但“嚴”不能認為是嚴厲、嚴酷、缺乏人情。教師不同于法官,對待學生的過失和錯誤,不能像法官那樣依法辦事、鐵面無私,要講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教師作為教育者,應具有一定的權威,但除了權威以外,還應充當學生朋友的角色,不然,教師居高臨下,威儀凜凜,使學生對老師只有敬畏之感,而無親近之情。久而久之,教師與學生之間會缺少心靈的溝通,無法洞察學生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無法了解學生的喜怒哀樂而施以針對性的教育。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中,教師要做學生的師長,更多的要做學生的朋友。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渴望得到教師的理解、關心、幫助與支持,而這種理解、關心、幫助與指導需要通過朋友式的關系來給予與獲取。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要更多地嘗試以朋友般的真誠和信任與學生交往,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給學生學習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心理上與學生溝通與理解,使學生特別是后進生與教師心理相容,情感共鳴,良好合作。教師對學生,特別是對后進生在嚴格要求的同時,要有肯定之行、寬容之心、朋友之情,真正讓學生享受愛的陽光雨露而健康成長。我們要善于傾聽學生的心聲,用全身心的愛去對待學生,這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沒有愛的教育,就如無源之水,終究要干涸;沒有愛的教育,就如沙漠中的沙土,種不出鮮艷的花朵?!敖逃枰獝?,也要培養(yǎng)愛,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養(yǎng)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边@一教育名言告訴我們,愛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劑、潤滑劑和黏合劑?!耙磺袨榱藢W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边@就要求每一位教師胸懷一顆愛心,用心靈去耕耘心靈,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應有的愛。
總之,情,可以感染人、觸動人;情,可以促使學生情隨境遷、憂樂與共;情,可以使師生在共鳴中實現(xiàn)最佳的信息交流。作為教師,“以德化人”“以才服人”固然重要,但如果離開了“以情感人”,教育是很難收到理想效果的。因為教育是充滿感情、充滿愛的事業(yè),沒有感情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教育。單純的知識傳授,不可能培養(yǎng)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健全的國民。我們教師應該懂得情感的價值和力量,盡可能充分運用情感效應原理,以情感為媒介,以自我良好的素質與赤誠之心積極主動地去影響每一個學生,唯有如此,我們的情感教育才能真正具有感召力和說服力,我們的育人工作才能在和風細雨的情感滋潤下,收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平.論情感教育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3).
[2]江風.情感教育影響孩子一生[N].福建科技報,2012.
[3]小漁.英國小學的“情感教育”[N].光明日報,2009.
[4]程建平.新德育論[M].中國人口出版社,2002.
[5]張淑燕.我國當代情感教育的現(xiàn)實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