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蓮
摘 要:學校應當以弘揚儒家文化為己任,以“乘儒雅之風,建當代名校”為辦學宗旨,實施儒雅教育,將儒雅之風吹遍校園的每個角落,讓學校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儒雅氛圍下,打造儒雅師資力量,培養(yǎng)儒雅當代人才,推進儒雅校園的建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關鍵詞:儒雅之風;新時代;全面發(fā)展
“君子安雅”,書香之氣的熏陶,開闊的心境,舉止文雅、談吐不凡亦是人追求的目標。賦予學生優(yōu)雅的外表、文雅的舉止、談吐,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把學生培育成具有儒雅氣質的全面型人才。接下來就探討一下儒雅之風的形成策略
一、構建儒雅校園
學校應當結合時代特色,借鑒傳統文化,打造新時代的文化潮流。借儒雅之風,打造儒雅校園,在建設儒雅校園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少年強,則中國強?!睂W生是祖國的未來,教師應將最好的教育帶給學生,努力將學生打造成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全面型人才。學校是教育的主體,校領導以及教師應以身作則,吸收儒雅教育的精華,革新教育理念,“明目則心清”,志存高遠。超凡的心境是構建儒雅教育外部環(huán)境的關鍵,教師應身先士卒,以儒雅理念提升自身境界,在教育中引導學生“心蘊儒雅,志存天下”。儒雅之風悄然而至,將會推進特色學校的建設進程,學校以“儒”為教學中心,教育進程突出“雅”,努力構建“儒雅環(huán)境”,以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為宗旨,讓“儒”的氣息哺育貧瘠的教育土壤,讓“雅”之花綻放于校園。另外,學校應當注重校園建設,校園布局規(guī)范化,設計圖尋求專業(yè)設計師的幫助,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樓、操場、校園休息區(qū)等建設清晰合理,井然有序;校園花草、樹木的管理有章法、外形美觀,為學校穿上一件“美”的衣裳。配置現代化教學設施,電子閱覽室、微機房常年開放,在這里學生會被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折服;優(yōu)美的校園風光、整潔美觀的校園、文化的氣息在校園中蔓延,豐富的知識就藏在學生的周圍,讓學生舉手投足間彰顯儒雅氣質,成為現代文明人。環(huán)境育人,構建儒雅校園,也是學校的辦學理念。
二、打造儒雅教師
教師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指導者。要將學生培養(yǎng)成儒雅之才,必須先將教師打造成文雅之師,只有文雅的“傳道者”才能培育真正儒雅的君子、文雅的淑女。學校應當注重儒雅師資隊伍的建設,注重師德教育,師無德則教無行;學校應當定有目的組織教師進行政治學習,提高教師的師德認知能力,使教師的教學行為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為了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加強師生互動,學校應努力打造一支專業(yè)素質過硬、道德品行良好的師資團隊。
例如,學校可以為教師定期訂購一些教育理論書籍、雜志、報紙等,開拓教師的視野,借鑒其中先進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教學手段;組織教師進行專業(yè)培訓、信息技術培訓,鼓勵教師進行遠程研修,到各地名校進行實地考察,吸收外面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每年為教師請一些教育專家,在學校開展專題講座,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指明方向,激發(fā)教師的學習熱情,為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助力……校領導在座談會中,應當鼓勵教師將“教學”和“實踐”相結合,在日常教學中,反思自身教學行為和教學習慣;在教學中探尋符合時代特色的教育新思路,以身作則,以德導言、注重德行。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以書明目,以書養(yǎng)性,在讀書中變得越來越儒雅自信,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質,為學生樹立道德標桿,引領儒雅教育的發(fā)展與推行。
三、培育全面發(fā)展的儒雅學生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學生能在校園活動中得到成長與鍛煉的機會,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教育和校園活動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活動促進教育的實施,活動促進學生成長,發(fā)揮活動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將學生打造成全面型的儒雅人才。
例如,校領導在校園內定期策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將儒雅思想滲透其中,將學生塑造成舉止優(yōu)雅、談吐文雅、氣質高雅的儒雅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統一訂制儒雅教育教材,供學生學習和使用。比如,經典部分可以為學生選擇《論語》《中庸》《大學》《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進行誦讀、學習。藝術部分可以組織開展書法練習、美術、戲曲、戲劇等國粹的教育。健身部分應當根據教學條件,在體育課或者課間休息時,組織學生學習中國武術、打太極拳,將傳統教育項目重新搬進教學內容,以傳統教育推行儒雅教育的進程,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儒雅教育中來。
總之,校領導跟教師應當注重儒雅課堂的建立。在課堂中滲透儒雅思想,以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推行儒雅教育的實施進程,以儒雅思想指導師生的言行,將儒雅之風吹遍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為把學生培育成全面型的儒雅人才出一份力。
參考文獻:
項純.找準核心素養(yǎng)與學校實踐的對接點[J].今日教育,2016(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