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啟萍
【摘要】學生有差異。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差異,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本文以《音樂之都維也納》為例,從“詞語的理解、句子的仿寫、段落的仿寫”三個方面,介紹了教師在課堂上是如何關注學生的差異進行有效指導,從而讓每個學生都有進步的。
【關鍵詞】差異 理解 說話 寫話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泵總€人的先天基礎有別,后天生存與發(fā)展環(huán)境的千差萬別更造成了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習方式、知識水平等方面的差異?!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作為教師,就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差異,在課堂上要基于其差異,關注其差異,發(fā)展其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進步。下面,我就以《音樂之都維也納》為例,談一談教師在課堂上是如何關注學生的差異并進行有效指導,從而讓每個學生都有進步的。
一、巧換詞語,聯(lián)系句子,理解“裝飾”
【片段回放】
師: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板書:城市 音樂裝飾)。這里的“裝飾”是什么意思?誰能換個詞語來說說?
生1:裝扮。
生2:打扮。
師:說得好。那么,你從哪些方面看出維也納是被音樂裝飾起來的呢?自由朗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想一想這個問題,小組之間先交流交流。
學生自由朗讀,交流。
師:誰來說一說,你從哪些地方看出維也納是被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
指名學生進行交流。
師:“……也用鮮花組成了一個巨大的音樂符號作為裝飾?!边@里又出現(xiàn)了一個裝飾,這個“裝飾”跟前面那個裝飾一樣嗎?你能給它換個詞語嗎?
生:不一樣。作為“裝飾”在這里指的是作為“飾品”“點綴”的意思。
師:是啊,同學們,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句子當中,意思卻不一樣。同學們以后在學習當中,也要學會揣摩。
【分析與思考】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詞語的教學,往往是非??菰锏模貏e是讓學生體會詞語在句子中的細微區(qū)別,學生更是很難說清楚。在這個教學片段中,老師就充分地考慮到了學生的學情,巧妙地采用換詞的方式,讓學生體會“裝飾”在不同句子中的細微差別,相信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的學生都能明白聯(lián)系句子理解詞語的方法。
二、由說到寫,由易到難,解讀“搖籃”
【片段回放】
師:通過學習這一自然段,我們知道: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這里的“搖籃”指的是什么?
生:是指“發(fā)源地”,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發(fā)源地。
師:說得好。那么,你還知道“( )是( )的搖籃”呢?
生:藍天是白云的搖籃。
生:樹林是鳥兒的搖籃。
生:大海是魚兒的搖籃。
生:綠葉是露珠的搖籃。
師:這句話說得好。還有嗎?
生:延安是中國革命的搖籃。
師:了不起!歷史知識很豐富。中國革命的搖籃你知道還有哪里嗎?
生:井岡山也是中國革命的搖籃。
師:說得好,繼續(xù)交流。
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生:失敗是成功的搖籃。
……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請?zhí)裟阆矚g的兩到三句輕輕地說給同桌聽。然后打開《補充習題》,將你最喜歡的一句“( )是( )的搖籃”寫下來。
學生與同桌交流。完成《補充習題》第三大題第1小題中的句子仿寫練習。
【分析與思考】
在這個句子仿寫的練習中,也充分體現(xiàn)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要求的特點。老師先讓學生們理解“搖籃”的含義。接著,讓學生們說說,“( )是( )的搖籃”。即使是后進生,也能想到“藍天是白云的搖籃”“樹林是鳥兒的搖籃”等,因為一年級時學生們學過《家》這篇課文。老師沒有忘記給他們熱情洋溢的鼓勵,但卻并不滿足于此,而是追問:“還有嗎?”于是,學生們繼續(xù)思考,想到了“井岡山、延安是中國革命的搖籃”“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等更加精彩的答案。同桌之間挑兩到三句喜歡的說一說,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們在交流中繼續(xù)進行思維的碰撞,讓后進生跟得上,讓優(yōu)等生吃得飽。最后,老師還將《補充習題》中的相關練習帶進了課堂,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提高了課堂效率。
三、情境回放,巧妙點撥,練習寫話
【片段回放】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二、三、四自然段,這三個自然段有一個共同的寫法,是什么?
生:都是圍繞第一句話來寫的。
師:是的。都是圍繞中心句來寫的。今天,我們就要學習這個寫法,也來寫一段話。
出示:教室里立刻沸騰起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看到這個句子,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昨天,您向我們宣布“接下來,我們五(2)班和五(1)班”舉行拔河比賽時的情景。那時,教室里就立刻沸騰起來了。
師:是啊,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嗎?四人小組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師:當時我們的班主任顧老師還偷偷地拍了視頻,想看看當時的情景嗎?
生:想。
(播放經過剪切的視頻。學生一邊看一邊笑)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有的同學跳起來大喊,有的同學拍著桌子,有的同學做出了拔河的樣子……
師:很好,你關注到的是“面”,用“有的……有的……有的……”這樣的句式來說,非常好。其他同學呢,有沒有哪個特別注意到了某一個人?
生:我關注到了謝××同學,你看他一邊揮舞著拳頭一邊往外跑,嘴里還喊著:“哦,哦,拔河啰!”
生:我看到李××同學,緊緊跟在謝××同學的后面,朝教室里的同學們揮著手:“快走啊,出去拔河呀!”
……
師:剛才這幾位同學關注到的是某一個人,注意了他們的語言和動作,這是“點”的描寫。等會兒寫這個片段的時候,同學們可以做到“面”與“點”相結合,就像我們上學期學過的《大江保衛(wèi)戰(zhàn)》里的寫法一樣。
(學生寫話,師巡視指導)
【分析與思考】
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異,而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讓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在這個教學片段中,通過老師的巧妙引導,每個學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實”。老師先給學生們總結了圍繞中心句寫一段話的方法。接著,出示了一句話“教室里立刻沸騰了?!卑褜W生們的思緒拉回到昨天宣布拔河時的情景。四人小組的交流,給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提供了說話的機會。同時,在這樣的小組合作交流中,學生們還能夠互相啟發(fā),互相提醒,互相影響,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老師又將當時的情景通過簡短的視頻進行回放,再次激起學生的興奮點,讓忘記當時情景的學生再次走進昨天興奮的場景之中。指名交流“你們看到了什么?”更是注重方法的引導,鼓勵學生不僅要關注到“面”,也要關注到“點”,注意點與面相結合。在老師這樣巧妙的引導下,我們的后進生被老師扶著能“小步走”,中等生能夠“大步走”,而優(yōu)等生就能“主動走”了。
教學,不是縮小乃至于消滅差異,而是要促進全體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盡可能的發(fā)展,使他們都在“向前走”,而不是“齊步走”。創(chuàng)造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而非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便成了今天語文教育要完成的歷史使命。
記得盧梭《愛彌爾》中有一句話:“應該使一個人的教育適應他這個人,而不是要去適應他本身以外的東西”,“他比任何人都更應該依靠他自身”。所以,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差異,要基于其差異,關注其差異,發(fā)展其差異,進行差異教學。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點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展示;給學生一點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創(chuàng)造適合于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教育,讓課程關愛學生的差異發(fā)展,讓教學適合于學生的學習方式,讓我們的教育能呵護學生的生命成長,為學生撐起一片美麗的藍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法]盧梭著,彭正梅譯.愛彌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