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得清
大學不要把偏才怪才擋在門外
文|馬得清
日前,全國試點本科自主招生的高校已全部公布2017年招生方案,報名工作基本結束。這個制度設計的初衷是想招那些在某個單科或領域有特長,但學習成績可能不是特別拔尖的學生。不過,也有一些中學校長說,高校自招對“偏才怪才”的選拔還不夠。而一些有學科特長但高考成績稍低的學生,還是被擋在門檻之外。(2017年4月11日《南方日報》)
怪才偏才是特殊人才,他們的某種潛質也許更有培養(yǎng)價值,說不定他們中就有潛在的大師。國家對自主招生的定位,就是給有學科特長的“偏才怪才”一個進入高水平大學的通道。我國大學發(fā)展的歷史上,大膽錄取偏才怪才,并非孤例。在這方面,我們有很多先例可以借鑒。
山東大學的發(fā)展歷史上有一則“伯樂選偏才”的典故。1930年,臧克家報考國立青島大學,國文考試有兩個作文題目《你為何考青島大學》和《雜感》,兩個題任選一個。當時25歲的臧克家兩個題都做了,《雜感》只有三句話:“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
時任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中文系主任兼主考的聞一多先生,對其《雜感》很賞識。他看到了臧克家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文學潛質,給了98分的高分,判為第一名,而且將數(shù)學考了0分的臧克家錄入青島大學。臧克家先生在回憶錄《詩與生活》中談到過這段經歷。1932年國立青島大學改為國立山東大學。也就是在這一年,臧克家以一篇《老馬》成名。
有意思的是,聞一多其實也是一個偏才。1912年,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在全國招生,聞一多報考,雖然英文考了0分,但是他效仿梁啟超風格的《多聞闕疑》一文,寫得洋洋灑灑,氣勢不凡,老師將他破格列為備取第一名。
1929年夏天,就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次年,羅家倫校長就破格錄取過“國文特優(yōu)、英文滿分、數(shù)學15分” 的考生錢鐘書。1931年初,吳晗報考北大,文史和英語都考了100分,數(shù)學卻考了0分,北大按招生規(guī)則沒有錄取他。羅家倫校長卻決定首開特例,破格錄取了考生吳晗。
韓愈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話說得真好。青年時代的羅家倫也是千里馬,給予他馳騁千里機會的伯樂就是蔡元培先生。1917年,羅家倫投考北大文科,胡適給他的作文打了滿分,并向學校招生委員會薦才??墒撬臄?shù)學成績竟是0分,其他各科考分也平平。蔡元培校長力排眾議,破格錄取了他。
招偏才怪才,需要打破常規(guī)。羅家倫以其《五四宣言》出名,吳晗后來成為著名的明史專家,錢鐘書終成一代大家,臧克家成為著名詩人,而數(shù)學只考了4分的季羨林則成為國際著名的東方學大師。實踐證明,蔡元培、羅家倫、聞一多等人當年的決定是對的。
大學不要把偏才怪才擋在門外,客觀上需要考察考生突出的特殊表現(xiàn)和潛質,既要看分數(shù),也要淡化用高考總分評價他們的觀念,正確看待用分數(shù)評價人才的局限性。
從教育評價理論上看。早有教育測量學專家指出,不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是對考生能力的測量。但是這種測量,遠比對長度、重量、溫度的測量復雜、困難得多,測量誤差也要大得多。正因為如此,考試分數(shù)的幾分之差沒有太大意義。
從人才成長實踐中看,錢偉長高考數(shù)理化一共25分,卻被清華錄取,最終成為中國力學家和應用數(shù)學家。英國科學家約翰·戈登,15歲時,中學的生物科學是250名學生中的最后一名,其他科學的學業(yè)也都靠后。他的生物老師說,戈登想成為科學家的想法很荒謬,他連簡單的生物知識都學不會,根本不可能成為專家,教育他是浪費時間。但是,幾十年過去了,恰恰是這位被老師判為“不可能成為專家”學生,獲得了2012年諾貝爾生理和醫(yī)學獎。事實說明,荒謬的不是學生的想法,而是錯誤的唯分數(shù)評價。
從科學家對待分數(shù)的態(tài)度看,已逝的李小文院士對分數(shù)評價的有限性理解很明確。他曾經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說過這樣一段話:當時他在美國念研究生,滿分是5分,3.5分以下要受警告,他每次都爭取考試高于3.5分。這段話的言外之意就是不要把學習目的當作分數(shù)的競爭,不要為競爭分數(shù)而浪費寶貴時間,因為單純的分數(shù)競爭是對學習目的的扭曲,是錯誤的學習價值觀。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研究上,為遙感領域奉獻了幾何光學模型,對世界遙感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
哈佛化學和物理雙學科正教授莊小威,曾在北京大學作報告時,用自己的實際體驗提出“不考100分可能更好”的看法。在她看來,從95分到100分不是增加5%的努力就可以,而是很多很多額外的努力。做學問未必一定要追求完美,追求完美有時候會浪費時間。
我們需要從分數(shù)至上回到教育的本真,不要再被唯分數(shù)論的應試教育遮蔽理性看待偏才怪才的雙眼?,F(xiàn)有的自主招生真正要面對的考生,僅僅是一小部分有特長有創(chuàng)新潛質的考生,而不是高考全體考生中的高分學生。用柯柄生先生的話說,自主招生制度“與99.9%以上的考生沒有直接關系”。既然如此,我們就理當破除唯分數(shù)觀,用好破格錄取制度,選拔偏才怪才。
大學自主招生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chuàng)新潛質的優(yōu)秀學生,是對統(tǒng)一高考招生按分數(shù)錄取的一種補充?!蔽依斫?,自主招生,也就是為了讓有自主招生權的高校,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解放思想,打破唯分數(shù)錄取的局限,轉變人才評價觀念,不要再忙著掐尖,而應當爭當伯樂,不拘一格,善于發(fā)現(xiàn)偏才怪才,招收到確有專業(yè)特長和創(chuàng)新潛質的學生,并結合他們的潛質,用適合他們成長發(fā)展的方式,把他們培養(yǎng)成棟梁之材。
如果大學忘了自主招生的本義,都把自主招生搞成了唯最高分數(shù)錄取,連掐帶搶帶許諾地搞生源大戰(zhàn),怎么能發(fā)現(xiàn)真正的千里馬,怎么能“對統(tǒng)一高考招生按分數(shù)錄取”起到一種補充作用。
希望看到更多名校能真正回歸自主招生的初衷,不要再唯分數(shù)掐尖,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評價和招收偏才怪才方面,真正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有學科特長的學生,有創(chuàng)新潛質的學生,為改變單純地唯分數(shù)評價人才的弊端做出有益的探索。
另外,朱清時先生曾說過,真正的大師都是偏才怪才,全面發(fā)展的是沒有的。但中國的偏才怪才在小學、中學由于不合標準,很快就被篩選掉了,不用等到考大學。朱清時先生說得有道理,基礎教育階段用唯分數(shù)評價觀扼殺偏才怪才的情況應當改變,應該注意保護學生的特長,創(chuàng)造條件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長途徑。否則,大學就沒有偏才怪才可選。
總之,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全面走向深化,走向多元錄取的背景下,大學既要規(guī)范自主招生制度,也要完善破格錄取偏才怪才的運作機制,破除唯分數(shù)評價人才的桎梏,不要再用唯分數(shù)的標尺把偏才怪才擋在門外。
責任編輯:吳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