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懷宇
大教育家柳詒徵先生
文 | 懷宇
在我國近代現(xiàn)代史上有這樣一位老師,他培養(yǎng)了很多文、史、地、哲各門學科乃至自然科學方面的著名專家。美學大師宗白華、橋梁工程專家茅以升、歷史學家繆鳳林、文史學家王駕吾、地理學家胡煥庸、文史學家唐圭璋、語言學家盛成、地理學家張其昀等領域頂尖的專家學者皆出自他的門下。他常年從事教育,先后任教于南京師范高等學校、河海工程學校、東南大學、東北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國文與歷史。他還是與梁啟超并駕齊驅(qū)的一代國學大師。歷史上與“史學二陳”(陳垣、陳寅?。R名,并稱“南柳北陳”。但他一生低調(diào)為人,不事張揚,相比于歷史上聞名顯赫的大師,他的光芒略顯暗淡,甚至鮮為人知。
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書法家柳詒徵先生。
柳詒徵(1880-1956),字翼謀,號劬堂,江蘇鎮(zhèn)江人。自幼喪父,隨母生活在外祖家中,靠親戚和當?shù)卮壬茩C構(gòu)接濟過活。雖然家貧,柳母卻一刻也不放松對他的教育。柳詒徵先生在自述中回憶“自七歲至十五歲,逐日念生書、背熟書,止有臘月廿日以后,正月半前后,可以自由看書、抄書、游戲。其余讀書之日,自天明起即背書,各書不背完,不能吃早粥”。憑借母親嚴格的教育,柳詒徵在少年時期就打下了扎實的古典文學的功底。
1900年,剛滿二十歲的柳詒徵經(jīng)熟人介紹,離開了他生活多年的故鄉(xiāng)鎮(zhèn)江,前往南京,在剛剛成立的南京江楚編譯書局做一名編輯。江楚編譯書局由晚清著名文史學家、藏書家、目錄版本學家繆荃孫主持,在清末維新變法的影響下誕生。在編譯書局柳詒徵主要從事的是各種歷史教材的編寫。1902年,柳詒徵根據(jù)日本人那珂通世所著的《支那通史》,編寫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歷史教材《歷代史略》。
據(jù)說我國在黃帝時期就有了史官,對于歷史記載歷朝歷代都很看重,僅官方記載的史書就有二十四部,但對于歷史教學卻不重視,以至于到了明清之際,由于八股取士無數(shù)文人學子只是埋首于經(jīng)書,“而竟有不知司馬遷、范仲淹為何代人,漢祖、唐宗為何朝帝者”。當時維新變法代表人物梁啟超認為“今日歐洲民族主義所以發(fā)達,列國所以發(fā)達,列國所以日進文明,史學之功居其半焉”。在洋務派與維新派的推動之下,清政府在1901年頒布“癸卯學制”規(guī)定從蒙學院到進士館都要設立歷史課,于是各地的新式學堂都先后開設了史學課程。既然設立了歷史課程,就必須要有配套的歷史課教材,可是當時雖有《二十四史》《御批歷代通鑒輯覽》《綱鑒易知錄》等歷史讀物,但這些書籍大多部頭過大,不適合歷史教學。因此急需改革舊式歷史讀本,編寫出一本新式的歷史教材。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柳詒徵編寫出了《歷代史略》。
不可否認,在當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指導下,《歷代史略》有它歷史保守的一面,但卻無法掩蓋其作為我國第一部歷史教材的許多獨創(chuàng)性。
>>柳詒徵編寫的我國第一部歷史教科書——《歷代史略》
過去的史家撰寫史書對外國人都抱著鄙夷的態(tài)度,把外國人說成是夷,認為中國才是世界的中心,對于外國的介紹也多放在“四夷傳”中簡單的一帶而過。柳詒徵在《歷代史略》中摒棄了以往中國人頭腦中的“天朝上國”的觀念,認為中國不能再“坐井觀天”妄自尊大了。因此,在《歷代史略》中他拋棄了以往史書“四夷傳”的寫法,在第三卷第七篇、第五卷第四篇、第六卷第八篇中,分別以“外國事略”“西北諸國事略”“東南諸國事略”為題,較為詳細地敘述了突厥、回紇、朝鮮、日本、俄羅斯等國的地理、歷史狀況。如此詳細介紹外國的情況,是當時史家所未做過的,這是中國史學的一大進步。
《歷代史略》對于中國近代史學最大的貢獻卻遠不在它進步的史學思想,也不是它的文化特色,而在于柳詒徵采用的編纂方式?!稓v代史略》按照新式教育的要求對編纂內(nèi)容的安排,使得它成為我國歷史教科書的范本,這才是柳詒徵對于中國歷史學最大的推動。我國的歷史書籍浩如煙海,就編寫的體裁而言,無外乎三種:編年、紀傳、紀事本末。然而,柳詒徵認為這三種體裁編寫的歷史書籍“卷冊浩繁,未易卒讀,后之續(xù)者或幾倍之,蓋專門之學,非教科之用”。因此,這些都不適合教學,不能拿來做教科書的編寫方式。為了能夠讓此書更適合初學者,柳詒徵反復思考,最終決定“本《通鑒》、《通志》之意,仿紀事本末之體,略采正史,析其條理,以為歷史初級”。其實就是以時間先后為順序,以歷史事件為本位,分卷,分篇,分章敘述。這種體裁就是近代西方盛行的章節(jié)體。這樣的編纂方式開我國歷史書籍編寫的先河。由于采用了新的體裁,使得全書內(nèi)容編排更加合理,將歷代史事匯于一爐,脈絡清晰,條理分明,便于初學者使用。為了能夠既簡明扼要地介紹歷史的來龍去買,又使學生能夠易于記憶,柳詒徵可謂煞費苦心,他創(chuàng)造性地編制出許多圖表,附在各章節(jié)之后。這些現(xiàn)如今司空見慣的圖表,在當時可是獨創(chuàng),它既方便了學生把握歷史線索,又便于學生課后復習總結(jié),還可以當作工具書,供學生檢索。
《歷代史略》作為我國近代編寫最早、最完善的歷史教科書,開創(chuàng)了我國新式歷史教科書編寫的未來?,F(xiàn)在常用的“歷史”一詞便由“歷代史略”省略而來。柳詒徵先生的開創(chuàng)之功,不可磨滅。
柳詒徵的教書生涯始于1903年。在江楚編譯書局工作期間,柳詒徵曾有一次赴日考察教育的經(jīng)歷。赴日期間,柳詒徵考察了日本的學校建制、課程設置、教材編寫等內(nèi)容,雖然時間只有短短數(shù)月,但是對于柳詒徵來說已是大開眼界。他目睹了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社會上發(fā)生的巨大變化,真正認識到興辦學校、開發(fā)民智的重要性?;貒蟛痪?,為了振興中國教育,同時也是改善自己的生活,于1903年和友人陶遜在南京創(chuàng)辦了思益學堂。思益學堂作為南京的第一所新式小學,任課教師都是當時社會上有思想有名氣的青年學者,被當時人們視為江南才子辦的學堂。學堂采用新式教育,開設的課程涵蓋國文、數(shù)學、英語、體育、音樂、繪畫等,學堂以培養(yǎng)社會精英人才為目標,老師恪守一不打?qū)W生,二不背死書的作風,在當時深受兩江總督張之洞的贊賞。從這所新式小學走出去的,有日后的史學大師陳寅恪、橋梁工程專家茅以升以及美學大師朱光潛。后來柳詒徵又依次創(chuàng)辦了江南中等商業(yè)學堂和鎮(zhèn)江大港小學。
柳詒徵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yè),長期在南京兩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中央大學等校任教,教授國文和歷史。他講課時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目光炯炯,長髯飄拂,一幅古君子風范。中國現(xiàn)代高等師范教育的開拓者、兩江師范學堂校長李瑞清稱柳詒徵先生為“大教育家”。
>>民國時期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合影(第四排中立長須戴圓框眼鏡者為柳詒徵先生)
柳詒徵先生上課自有一套講課的方法,他的講課方式引人入勝,內(nèi)容生動有趣,很受學生們的歡迎。茅以升幼年在南京度過,讀了三年小學、五年中學,這八年當中國文和歷史兩門課程,都受教于柳詒徵先生。他在《記柳翼謀師》一文中回憶柳詒徵先生上課時的情景:“柳先生講課時,聲若洪鐘,目光四射。講課深入淺出,層次分明,并主題鮮明,用語生動,使人聽得津津有味,而且系統(tǒng)性強,容易記憶?!彪m然,柳詒徵先生多講授國文和歷史課程,但是由于內(nèi)容有趣精彩,聽課的人中往往不只是文科學生。地理學家胡煥庸回憶柳詒徵先生在南京兩江師范學堂開設“中國文化史”課程的盛況時談到,“柳師講授的中國文化史,不僅文科的學生要聽,理工科的學生也聽,足見其內(nèi)容精彩動人”。
作為老師,柳詒徵先生對青年學生也是愛護備至,其惜才愛才通過他的學生張其昀的一則往事足以體現(xiàn)。1919年,張其昀報考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他的筆試和口試成績都很優(yōu)異,給柳詒徵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墒堑戒浫“l(fā)榜之前,卻沒有了張其昀的名字。柳詒徵先生多方征詢,得知是張其昀的體格不合格,因校醫(yī)認為他身體太過單薄,而被淘汰。柳詒徵先生認為他的各科成績都很優(yōu)異,就這樣犧牲掉太可惜。于是柳詒徵先生利用自己的聲望和資歷,提請復議,最終讓張其昀獲得了領銜全榜的榮譽,最終被學校錄取。然而,柳詒徵先生施不望報,對此卻只字不提。直到日后多年張其昀在母校任教,才聽人談及此事,方感動不已。
柳詒徵先生對學生的關愛可謂是猶如春風,但是他對教學卻有自己的堅持,不容許半點馬虎,有時甚至讓人感覺有些“不近人情”。當時的學校和如今一樣在放假之前都會組織學期考試。某次寒假前,學校組織對一年級的新生進行學期考試。柳先生教授的國文科也在其中,只不過是最后一門考試。青年學生們大都歸心似箭,都希望早點回家,因此集體要求免考,以平時成績作替代,但是柳先生不準,學生們起初不以為意??荚嚠斕?,果然沒人到場,柳先生硬是在堂上端坐兩小時才走。這之后,學生們才意識到事態(tài)的嚴重性,紛紛去請罪,希望柳先生能給予一次補考的機會。但是柳先生很失望,說以后不愿再教國文了。后來,學生們雖然保全了學籍,但是都感覺辜負了柳先生的一片良苦用心,為自己的沖動追悔莫及。
柳詒徵先生一生著書、藏書,愛書如命,在戰(zhàn)火紛飛的動蕩歲月為國家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古籍善本,給后人留下了一筆無價的文化財富。
1927年,自北京南下的柳詒徵擔任起了南京國學圖書館館長,開啟了人生文教事業(yè)的另一篇章。在南京國學圖書館柳詒徵先生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圖書館工作生涯。一面是擴充館藏書籍,一面是對古籍的編目與整理,柳詒徵都做得盡職盡責,不辱使命。在他的主持之下,完成了多達三十六冊的《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自有圖書館以來,能將全部藏書編成總目錄者,以此為第一家”,其書在目錄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柳詒徵先生還積極開展宋、元刻本、各種名貴孤本、名家善本的影印工作,將古籍影印成《盋山書影》,便于公眾了解這些孤本秘籍的原貌,供學人研究查閱。從1927年至1937年,在館長柳詒徵的帶領下,國學圖書館的藏書由最初的5萬冊,增加到24萬冊,成為當時全國藏書最富,學術成果最多,知名度最高的公共圖書館之一。
1937年,淞滬會戰(zhàn)之后,日軍一路西進,南京告急。作為一館之長的柳詒徵首先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他視若生命的館藏圖書。柳詒徵向當局政府求助,但是由于時局吃緊,戰(zhàn)端突變,交通運力緊張又加之經(jīng)費不足,將國學圖書館全部藏書全數(shù)轉(zhuǎn)移外運已是不可能,因此只能設法就地保存隱藏。經(jīng)了解,南京朝天宮的地庫堅固寬廣,又不潮濕,滿足保存圖書的需要??墒悄抢锉4嬗斜本S陷之前轉(zhuǎn)移的故宮博物院的大批珍貴文物,因此地庫中已無足夠空間容納圖書館全部藏書。柳詒徵多方協(xié)商,最后告知地庫只能收藏國學圖書館部分最佳善本。于是,柳詒徵將圖書館中最珍貴的書籍打包裝成一百一十箱運到朝天宮地庫當中,又設法將其余較為珍貴的叢書和方志,用船運到了蘇北興化的羅漢寺和觀音閣里收藏。其余的普本圖書,只能留在圖書館中。
日后,當他得知在南京朝天宮中保存的圖書有所損失,轉(zhuǎn)運到蘇北興化的典籍被日軍焚毀后,他痛心地對友人說:“我視圖書館重于自己的家,重視館藏圖書甚于自己的家產(chǎn),愛護無微不至??箲?zhàn)前夕,我把館藏書籍搬運遷藏,但至今已損失了一部分。我對祖國文化未克盡全責?!闭f著不禁淚下潸然。柳詒徵先生一生致力于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研究,對古籍圖書視若己命,見倭寇大肆破壞,無不痛心自責。
抗戰(zhàn)勝利之后,柳詒徵受命復任南京國學圖書館館長。此時的國學圖書館已是面目全非,“書籍、器物蕩然無一存”。為了盡快恢復戰(zhàn)爭帶來的創(chuàng)傷,使國學圖書館能夠早日對外開放,柳詒徵硬是拖著老邁多病的身體毅然決然地投入到重建圖書館的工作當中。經(jīng)過四處奔走,上下交涉,共收回了十九萬冊的書籍。經(jīng)過艱苦努力,南京國學圖書館很快重新開放了。為了讓世人了解重新開放后的國學圖書館的藏書狀況,柳詒徵還編修了《國學圖書館現(xiàn)存書目》??箲?zhàn)勝利后,在全國各省市中,圖書館能夠迅速恢復并編就實存書目的,只有南京國學圖書館一家。柳詒徵先生復興祖國文化居功甚偉。
柳詒徵先生學富五車,博通古今中外,在教育、歷史、古典文學、圖書館學等方面建樹頗豐,為我國的文教事業(yè)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但他卻“不好高名,不說大話,不作奇特的行為,只是老老實實地工作”,低調(diào)為人,踏實做事,歷史上曾遭冷遇,但卻終被世人肯定。正如《柳詒徵評傳》的引言中所說,“歷史就是這樣的無黨無私:短暫的,盡管一時輝煌,終將謝幕;永恒的,盡管一時暗淡,終將重光。”大師已去,風范長存。筆者通過文章緬懷這位歷史上曾做出巨大貢獻的教育家,同時要讓更多的后人記住他的歷史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