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紅光
心靜方有好教育
文│謝紅光
最近,一名叫何林陽的畢業(yè)生(現(xiàn)攻讀中國地質(zhì)大學博士學位)專程來辦公室看望我,感謝母校當年給予他的良好教育。
我問:感謝母校的什么?
他說:感謝母校的文化熏陶。
我問:博士讀了干什么呢?
他說:博士讀了必須參加工作了,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
……
一個小時之后,他離開了我的辦公室。我在想,四年的學習,他上了那么多的課,可他沒有說哪一節(jié)課怎么樣,而是說母校文化對他的熏陶。他的回答,再一次觸碰了我多年的思考——什么才是好教育,原來,答案就在這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才是好教育。不需要表面上的熱鬧與喧囂,不需要頻繁的急功近利的折騰。教育的厚度需要時間的沉淀,需要代代的傳承,需要我們每個人真正靜下心來,去做真實的教育——心靜方有好教育。
心靜方能做好教師自己。教師是學生的活教材,是學生最好的教科書,無論信息技術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它永遠都不能取代教師的作用。原因很簡單,教育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術行為,而是一種深切的生命關懷。心靜是一種境界。只有心靜,才能安貧樂道,修身以敬,才能“衣帶漸寬終不悔”。心靜是一種力量。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遇到各種挫折,練就心靜就是樂觀地對待困難和挫折,以自信的精神去面對。今天,這個社會給予了我們太多的選擇和誘惑,內(nèi)心處于一種困惑和茫然之中,有時心欲大于理智,很難做到內(nèi)心安靜、坦然,我們必須要自覺地精神自救、精神超越。好學校要有好教師,好教師才能做好教育。
心靜方能務實與執(zhí)著。何謂靜,正如四川省廣元市寶輪中學里的絕大多數(shù)班主任那樣,堅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起早摸黑、勤跟善管,教室、寢室、辦公室三點一線,幾乎沒有雙休日,一心一意撲在學生身上,耕耘在教育事業(yè)上,靜靜地關懷著每一個學生生命的成長,引導孩子追求愛、善、智慧,實現(xiàn)心靈的轉(zhuǎn)向,不追求熱鬧喧囂,更不做表面文章。今天,正是因為有一群默默堅守的人和在壓力下逆風飛揚的人,才給我們學校一些安慰和希望。心靜了,才有精力去專注干一件事;心不靜,做任何事情都會受到干擾。2007年元月,我來到這所學校,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來我一直專注于辦一所有文化影響力的學校。今年,高三學生為學校捐建文化景觀,我在想,學校文化的積淀與傳承已有75年了,學校到底該給學生表達和傳播什么呢?在苦想冥思中,我覺得,學校文化應該給學生表達和傳播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做人善良,做事認真,心懷家國,志在圣賢。在輾轉(zhuǎn)反側(cè)中,我確定了“生命的輕重”這個主題。
心靜方能懂得教育。教育就是“慢”的藝術。什么叫教育?教育就像養(yǎng)花一樣,一邊養(yǎng)一邊看,一邊靜待花開。什么叫作教育?做教育就是回歸教育規(guī)律和本質(zhì),慢慢地、靜靜地、悄悄地做。我們團隊中優(yōu)秀教師堅守初心,久久為功,在上課與下課的鈴聲中,辛勤耕耘書寫芳華。陳玉玲老師執(zhí)著追尋“詩意語文、詩意人生”,把閱讀和寫作當作讀書人的生活方式,她曾站在高高的發(fā)言席上,面對上百教師慨然抒發(fā)懷抱:“教師,是極普通、極平凡的,但我們一生路過的,恰是無數(shù)生命的夢想和奮斗。因而,我們總是懷著對生命的敬畏,飽含一份深情;總能保有一顆激情澎湃、青春驛動的心,去書寫教育的詩篇,吟唱生命的贊歌,將平凡演繹得偉大,將普通映照得神圣?!?/p>
完美的靜,就是完美的教育。今天,許多人茫然不知教育的意義與價值,用孩子的成長來滿足我們成年人的某種欲望或者需求,失去了教育的指南針,我們忘記的不僅僅是詩和遠方,很多時候我們忘記的是自己、是教育。
(作者單位:四川省廣元市寶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