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
古人云:“疑則有進,學者須疑”。這個“疑”就是指求解性思維和深入探究知識的起點。授課中的設“疑”與釋“疑”是一種提高教學效果行之有效的手段,其設“疑”是指將授課內容科學地概括歸納為一個或數個“疑”點,并將這些“疑”點交給學生,啟發(fā)誘導學生去思考,去判斷,去揄。而釋“疑”則是在學生思考、判斷、推理的基礎上,由教師運用科學的邏輯方法逐一剖析疑點的本質、解惑去謬,得出正確的答案,從而使學生準確地理解或掌握授課的內容。
一、精心準備,有的放矢
有備才能無患,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不殆,授課中的設疑
也是如此。首先,應充分準備,設“疑”不“疑”,教師在授課中所設的“疑”,對學生來講是個“疑”,而對教師來講,卻不應成為“疑”。如果教師不顧及教學內容和授課對象的實際,無目的、無準備的設“疑”,就難免陷入作繭自縛的窘境。為此,教師在授課之前要熟悉教學大綱,把握教材,將講課內容吃透拿準,不能存在任何一知半解的現象。設置的疑點要依據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內容,反復推敲,認真琢磨,切實弄懂、弄通、弄透,并寫進教案,以便在授課過程中有的放矢地拋出,在學生的腦海里激發(fā)起了思維的浪花。其次,不能只設其疑,不解其果,更不能沒有準備,臨場隨意發(fā)揮,對于自己都搞不明白的東西,不能盲目亂設,而應該做到人“疑”我不“疑”。再者,授課之前,還要熟悉授課對象的情況,著重了解摸清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掌握程度,接受能力和實際需求等因素,使設“疑”釋“疑”胸有成竹。
二、該“疑”則“疑”,不可濫設
設“疑”和釋“疑”作為一種教學的方式方法,就不能不強調其目的性,設“疑”的目的不明確,釋“疑”再多再好也只能是嘩眾取寵,圖形式擺樣子。設“疑”與釋“疑”的目的主要有四點:一是激發(fā)思維力;二是提醒注意力;三是造置懸念;四是信息交流。教師講課,既要有預案設想,又不可能照本宣科,一成不變。如何適應講課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程度?適時提出疑問便是實現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學生對疑問的回答實際就是信息反饋。它可以使教師在這種信息交流中,不斷調整,補充先進的課堂設計。
只有明確授課中設“疑”釋“疑”的目的性,才能使之具有藝術性,但在實際授課時,并不是說用的越多越好,越多越有效。更不能為設“疑”而設“疑”,為釋“疑”而釋“疑”。如果短短的一堂課,設“疑”過多,反而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失去思考的興趣,況且“疑”與非“疑”亦是相對而言,滿堂課皆是“疑”,也就無所謂有“疑”了,這樣最終勢必導致教師的自問自答,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變成教師一人的“一言堂、獨角戲”,因此,教師在設“疑”時,應難易適度,水到渠成,一般來說,教師所設的疑和提出的問題應使學生似懂非懂,想說又說不出,處于欲答不能,欲罷不行的狀態(tài),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增強授課的吸引力。
三、把握關節(jié),巧妙設“疑”
把握關節(jié),這就要求教師在設“疑”的過程中要做到審
時度勢,抓住關鍵環(huán)節(jié)。即該設“疑”不足以說明問題的地方,要把握時機,及時設“疑”,不該設“疑”的地方堅決不設。為此,要把握住以下幾個設“疑”的時機:一是當講授課題的重點、難點時可以設疑;二是當一個課題向另一個課題,理論課向實驗課,實驗課向理論課轉換時,可以適時地設疑;三是當講授的內容枯燥無味,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時可以設疑;四是因季節(jié)條件、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使學生精力難集中,記憶力分散時,可以及時地設“疑”;五是當學生聽課時高度緊張,課堂氣氛不活躍時,可以及時地拋出比較輕松、愉快、便于接受和回答的疑點,來緩和學生聽課的氛圍。巧妙設“疑”,首先應使所設之“疑”與教材內容緊密聯系,相互嚙合,堅決不能舍本求末。其次,應注意設“疑”的導向性,給學生形成較為清晰的思維線索,而不是令其茫然不知所措。第三,所設“疑”點要能使大部分學生接受得了,并注意語言的通俗化。
四、啟發(fā)誘導,雙邊釋“疑”
教與學本身就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構成的雙邊活動過程,客觀上就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要緊密配合,形成默契。授課中的設“疑”與釋“疑”是啟發(fā)式教學的具體形式之一,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更好地發(fā)揮主體作用,做到雙邊釋疑。因此,釋疑的方法應是靈活多樣的,我自己的體會是:對較為復雜的難點問題,可以由教師直接解釋,提出疑點,主要是提醒學生注意,引起學生的重視,幫助學生去理解消化;對比較重要的問題,可先交給學生討論、思考,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糾正、補充,并進一步闡明道理,探究結論,借民使學生加深理解和印象;對比較簡單、比較淺顯的問題,可讓學生自尋答案,在學生自學動腦、動口、動手中得出結論,教師再給予歸納、總結;對容易引起誤解、混淆的問題,教師可以采取“以誤求正”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答辯,最后得出正確的解釋和結論。
總之,“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 教學質量的核心在教師。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是學生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燈。如果教師自身素質不全面,不會設“疑”釋“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以涓滴之水解求知之渴,將從根本上影響學生學習目標的實現。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聯系實際,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師設“疑”釋“疑”指導下,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互相探討。培養(yǎng)學生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主動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也培養(yǎng)學生具備了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表達溝通能力。共同完成了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