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一、為什么要訓練孩子的傾聽能力
“聽”是人類發(fā)端于嬰兒期的第一種與語言有關的能力,也是學習母語的第一來源和途徑,“說”“讀”“寫”都是由“聽”發(fā)展而來,沒有高質量的“聽”,就不會有高質量的“說”“讀”“寫”。人類開始社會化以后,無論是面對面交流還是面對視頻、音頻,都需要依靠“聽”進行理解、判斷、欣賞、互動?!奥牎钡馁|量的好壞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是高效的溝通者,“聽”的態(tài)度和習慣如何也體現出傾聽者的修養(yǎng)。對低段小學生而言,識字量的局限更加迫使他們要依靠“聽”獲得知識。
然而,“聽”可以是漫無目的的,只要聽見了就可以算作聽了,至于“聽”的效果怎么樣是不確定的。低段小學生好奇心強,非常容易分心,聽而不聞的現象更是常見。所以,為了使孩子成為高效的溝通者和學習者,需要從小訓練他們高效地聽,也就是傾聽。傾聽是傾聽者在專注狀態(tài)下,把聽到的和看到的信息,加以理解、記憶并重新解釋,從而積極地回應對方,與對方積極互動溝通的過程。教學用語中,我們常常跟學生說“注意聽”,卻很少甚至沒有教他們“聽什么、怎么聽、聽到什么程度”以及“聽后怎么回應”等。而這一過程正是從“聽”到“傾聽”的升華過程,也是需要教師幫助和訓練孩子的地方。
二、被忽略的“傾聽教學”
盡管傾聽如此重要,但我國課程設置并未突出“聽力教學”的重要性。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的目錄共四章,涉及“識字與寫字”“閱讀”“習作”和“綜合性學習”。最末章涉及口語表達,卻鮮見對聽力教學設定標準和要求,可見,“聽”并未被放置在與“讀”“寫”“說”同等層面的位置上。教學實踐中,很多一線教師想當然地認為,聽母語的能力為學生天然具備并能夠隨年齡增長而自然臻于完善,不需在本已繁雜的教學任務中安排聽力教學。更何況,我國各級正式語文考試根本不對“聽—說”水平進行檢測,這就更為日常語文教學中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提供了“合理”的理由。“傾聽”就這樣變成了“被忽略的語文教學”。
三、“雙重點”教學模式對學生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
“聽說起步·閱讀識字”教學模式針對語文傾聽教學被忽視的現狀,非常準確地抓住了兒童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關鍵期和最近發(fā)展區(qū),順應兒童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即“聽”“說”在先,“讀”“寫”隨后。以培養(yǎng)學生專注地聽故事和聽后復述故事為突破口,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對于低段小學生來說,著重需要訓練的傾聽能力主要是聽的注意力、聽的記憶力和聽的理解力。在以“雙重點”教學模式主導的課堂上,學生逐步學會了如何“聽得清,聽得準,聽得懂,記得牢,聽后講得完整而正確”。我們的做法如下:
1.培養(yǎng)聽的注意力的教學策略
注意力具有選擇性、持續(xù)性、易轉移的特點,聽寫是綜合訓練聽的注意力最有效和常用的途徑。聽寫包括聽寫詞語和句子。初期訓練時可以先將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兩兩相鄰,組詞聽寫,如“治理—制定”“傍晚—偏旁”“歪倒—倒流”。學生對詞音、詞義和寫法熟練后,教師可將這些詞語放到具體語境中考查——以填空形式聽寫句子,如,“(傍晚),烏鴉(來到)(小河旁)找水喝??墒?,瓶子里的水早就(倒空)了,它又累(又渴),就(歪倒)在了石頭(旁邊)?!甭爩懺~、句,一來可以訓練學生對語音的敏感度,二來可以夯實漢字書寫基礎,三來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能夠結合具體語境掌握詞語的用法。
另有一種按規(guī)律、按主題或者分類別聽記詞串的訓練方法。例如,以下18個二字詞語,每組讀6個,連讀2遍。要求聽清楚、記住再默寫,而不是聽到一個詞語寫一個。這種形式的聽寫對學生的注意力和短時記憶力都是一種強化訓練,學生稍一走神就有可能記錄不下聽到的詞語。
清明 踏青 新綠 雷雨 炎熱 西瓜
金黃 稻田 豐收 滑冰 寒冷 雪白
螞蟻 過冬 糧食 燕子 南方 暖和
2.培養(yǎng)聽的理解力的教學策略
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在傾聽過程中,帶著問題去聽,邊聽邊思考。學生聽懂故事的意思或者說話人所要表達的意思,并能把聽到的完整、正確地講出來,或者照著聽到的口令去做,這說明學生的聽的理解力被有效訓練到了。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聽的思維能力得以提升,聽課效率也會提高。
在“雙重點”教學模式主導的課堂上,一、二年級孩子是帶著問題聽故事,聽完故事,問題的答案就了然于心了。例如,聽《狐貍和烏鴉》故事的第三次對話前,教師給出指向性明確的問題:狐貍最后是怎么讓烏鴉張開嘴巴的?學生就會暗示自己要去聽表示狐貍動作的詞和贊美烏鴉的詞語。這樣,學生在傾聽過程中就容易聚焦需要理解的信息點。
結合聽故事,也可以設計一些小游戲,比如通過聽將詞語歸類,訓練學生聽的理解力。如教學《猴子種果樹》一課,聽故事前提示學生:故事中提到了果樹、鳥和農諺,完整聽完一遍故事后,你能把它們記下來嗎?聽后根據學生回答,出示以下詞串:
果樹:梨樹 杏樹 桃樹 櫻桃樹
鳥:烏鴉 喜鵲 杜鵑
農諺:梨五杏四 杏四桃三 桃三櫻二 櫻桃好吃樹難栽
讓學生說一說第一行都是什么,再說一說還知道哪些果樹。第二、第三行亦如是。通過這種聽后歸納詞語并擴展詞語的訓練,學生在聽的同時也分類鞏固、拓展了詞語,深化了理解能力。
3.培養(yǎng)聽的記憶力的教學策略
聽讀、聽說訓練相輔相成,互有助益。鍛煉學生聽的記憶力,應盡量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同步參與。引導學生聽故事、講故事時,根據文章內容讓學生分段聽記,以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學生聽得多了,會從中摸索出一些聽記的竅門。以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為例,故事第2、3兩段很相似,那么就把這兩段作為一個整體讓學生聽下來然后復述。正是因為這兩段相似處頗多,所以聽記也有相應的策略要教給學生。當然,如果有的學生聽一遍或兩遍就能完整而準確地講出來,就要請這樣的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記憶方法。比如,聽第一遍時,著重記住兩段相同的部分,聽第二遍時著重記住兩段不同的地方。
聽記之后的“復述”也是有策略的,要讓學生拾級而上:學生聽第一遍故事,聽完后說說自己聽到的大概意思;聽完第二遍故事,講講聽到了哪些要點和細節(jié);聽完第三遍故事,嘗試把整個故事都講出來。對于篇幅較長的故事,可以選擇復述語言和細節(jié)最為精彩的部分?!皬褪觥迸c“背誦”不同,不必刻意追求一字不差,只要學生講得完整,不遺漏細節(jié),講出的句子意思與原文保持不變,沒有病句即可。
對于擅長傾聽的學生,他們可能聽一兩遍就能把整個故事講出來。然而還有沒那么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需要加強下一步的練習“聽讀”或“跟讀”。老師讀或講故事,學生跟著老師同步地小聲讀(根據情況也可播放故事錄音,學生跟讀錄音),讀的過程中聲音不要蓋過老師,要模仿老師的發(fā)音、語氣、語調和語速。學生在跟讀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同步改進自己朗讀的各種問題,如發(fā)音不準確、拖長音、語調平均、語氣沒有變化等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反復聽讀(跟讀)強化,逐步縮小自己輸出的語言和輸入的規(guī)范語言之間的差距。差距越小,學生就越容易復述準確,越容易讓自己的語言接近規(guī)范語言。由于小孩子聽的模仿力很強,所以跟讀或聽讀(規(guī)范、生動的語言)的效果幾乎是立竿見影的,假使每節(jié)課上都實踐聽讀(跟讀)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朗讀、聽的記憶水平和講故事的生動性就會有明顯改善。
另有一種“創(chuàng)造性復述”,其實很貼合低段小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特點。根據七八歲的學生喜歡聽、講故事的天性,教師在讀完故事后,可以讓學生說一說他們對故事中的角色有什么看法。比如《狐貍和烏鴉》這個故事,教師可以采取多提問的策略:“你喜歡這只狐貍嗎?為什么?”“你覺得這只狐貍壞到極點了嗎?”“狡猾就一定是很壞的嗎?”通過引導,讓學生對一個角色有全方位的認識,而不是凡事一邊倒,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簡單評價角色的能力。還可以問問學生:“你們喜歡這個故事最終的情節(jié)安排嗎?如果日后烏鴉叼著肉,再遇到這只狐貍,它會怎么說、怎么做呢?你能幫烏鴉出個主意嗎?”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創(chuàng)編或續(xù)編故事情節(jié),啟發(fā)他們的思維,調動他們的感受力和判斷力。在復述過程中,要求把句子說完整、通順,沒有病句。其他學生要認真傾聽,如果聽到病句,要舉手糾正。訓練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復述也將為今后的寫作學習做好鋪墊。
在日常語文課堂上,大可調劑一些小游戲,鍛煉學生記憶不同類型的事物或者回憶曾經聽過的事物。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游戲:以“行”為單位競賽,每名學生說出“自己的姓名+最愛吃的水果”,如“王雨晨最愛吃的水果是橘子”。后一位同學要先說出前一位同學的句子,才能說自己的句子,這一行最后一位同學要說出前面所有同學的句子后,才說自己的句子,比一比哪一行能最快最準確地說完。
每日的課堂常規(guī),教師都在使用“聽指令做動作”這一傾聽策略。如“請做好朗讀姿勢”,那么學生應快速做到“頭正、身直、足安,書本傾斜,眼睛看書”。除此以外,還有很多有趣的游戲,比如“邊聽邊畫”—— 把聽后的感受用繪畫表達出來。教師選擇故事、詩或抒情文的片段,讀給學生聽。教師讀第一遍時,學生先靜靜地聽,邊聽邊在腦海中構想畫面。聽第二遍時,學生邊聽邊大致畫下感受最強烈的部分,之后學生用10分鐘時間完善自己的畫。聽第三遍時,邊聽邊修改,也可以在畫上寫上一兩句聽到的文本中給自己印象最深的話,做成一頁繪本。最后,師生一同討論學生的圖畫是不是呈現了教師所讀的內容。如果要量化,那么教師可以選擇口頭說明結構清晰的圖畫,如幾何圖形,讓學生邊聽邊畫。第一遍畫時,學生不被允許提問題。之后對比學生畫的圖和教師手里拿的圖,讓學生說一說他聽的時候是如何理解、判斷和想象的。
4.培養(yǎng)良好的傾聽態(tài)度和傾聽習慣
學生要達成語言實踐的目標,吸收教師的方法指導,有效進行自己的語言實踐活動,就必須養(yǎng)成端正的傾聽態(tài)度和良好的傾聽習慣。擅長傾聽也是成為舉止高雅、風度翩翩的文明人的必修課。
5.培養(yǎng)傾聽態(tài)度的內容和策略
要教學生安靜聽話或聽故事,不隨便插嘴打斷;在課堂小組討論中,面帶微笑,適時點頭回應同伴的發(fā)言;眼睛看著發(fā)言的同學,禮讓同伴先發(fā)言;傾聽老師或長輩談話,要表現得恭敬謙和,不自以為是地打斷。做到這些可以為專心傾聽、集中注意力做好準備。
教師可以播放關于傾聽態(tài)度的視頻,讓學生討論,說一說哪些做法體現了好的傾聽態(tài)度,而哪些做法會破壞有效的傾聽。之后,請學生上臺來和教師演一演“如何表現出好的傾聽態(tài)度”。
6.培養(yǎng)傾聽習慣的內容和策略
教師要教學生帶著端正的傾聽態(tài)度,表現出“主動傾聽”的行為;做出積極傾聽的行動或姿勢;在聽老師或同學講故事的時候,要注意聽老師或同學的表達技巧;注意聽故事講得是否完整、流利而生動;聽故事錄音時,做到堅持聽完,并模仿錄音里優(yōu)美的節(jié)奏。課堂上表現出熱心參與師生、生生對話的意愿與行動;學習一些鼓勵同伴暢談的話語;養(yǎng)成凡事先聽聽同伴怎么說、不“先入為主”的傾聽習慣。
教師要多提供一些不同類別的視聽資源,豐富學生接收各種視聽資源的經驗。學生聽得多了,會逐漸對篩選傾聽中的重要信息變得敏感,從而鍛煉學生的選擇性注意力。
四、小學低段傾聽教學的意義
6~9歲是學生積累語言的關鍵期,此時正值小學低段階段。如果教師能夠抓住這一時期,對學生進行傾聽態(tài)度、習慣和方法方面的系統訓練,將會使學生的學習和社會交往獲得可持續(xù)的、不可限量的發(fā)展。
從小訓練傾聽有助于養(yǎng)成學生端正的傾聽態(tài)度和優(yōu)秀的傾聽習慣。正視對方,面帶微笑,不插嘴打斷對方的發(fā)言;認真聽,邊聽邊記憶和思考,適當回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讓說話者或傾訴者感到受尊重,感到舒服。讓學生從小就做有素養(yǎng)的、有效率的傾聽者。
傾聽規(guī)范的語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強化學生對準確的語音、正確的詞匯和規(guī)范的句法的熟悉與敏感程度,讓學生在讀、說、寫的時候有能力根據語境、情境自我矯正語言,輸出規(guī)范和令人感到舒適的語言。
訓練傾聽有利于增強學生聽的專注力、記憶力和理解力,鍛煉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講和快速反應的能力,可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從而保證高效學習。在小學低段就養(yǎng)成高效的聽記習慣,可以令學生在今后的高強度學習中感到輕松。
系統地訓練學生傾聽有助于提高他們在社會交往中的自信心。傾聽需要做出恰當的反饋,而口頭交際能力正是傾聽能力的延伸。如果能及時地聽清、聽懂對方表達的意思并做出有效的回應,那么學生的社會交往會更加順利。
綜上,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再不能忽視學生的傾聽訓練了,學生的傾聽能力不僅需要教、可以教,也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去教。無論把“傾聽”做成一種課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哪怕在課堂上只是穿插一個聽力游戲,都會促成學生聽的注意力、理解力和記憶力的提高以及傾聽態(tài)度與習慣的養(yǎng)成。加強訓練,讓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會傾聽的人。
(作者單位:山東青島市東川路小學)
責任編輯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