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敏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過程,對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正處于關鍵期。因此,如何將資源整合,為學生構建開放型的課堂,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整合課程,融會貫通
音樂本身是一個整體。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把教材上的內容和實際生活中的整合在一起來進行教學,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知。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首歌學生聽后,會大致對愛國有一個模糊的概念。課堂上還可以播放《中國人》《紅旗飄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讓學生們對用音樂表達出來的愛國之情,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既然是開放型課堂,無論上課內容還是形式,都應該是開放的互動的。聽完這些歌曲之后,我給學生們留了自由發(fā)言的時間,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感想。有的學生說,原來覺得愛國這個概念離我們很遠,但是聽了這些歌之后,覺得愛國離我們很近。一首歌,一個動作,一句話,都是愛國的體現(xiàn)。還有的學生說,原來覺得歌曲只是歌曲,并沒有什么實際的意義,但是今天突然發(fā)現(xiàn),歌曲也是分很多主題,也是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和語言一樣,是可以用來溝通的。
整合課程,既是課內知識的互相整合,也是課外擴展和課內知識整合的過程。學習是一種樂趣而不是任務,對于音樂這種藝術的學習更是如此。教師的合理整合,才能換來輕松開放的課堂。
二、整合學科,相互滲透
各個學科之間都是相通的,沒有任何一個學科是可以脫離其他而單獨存在的。音樂,美術,體育,這些看起來似乎毫無關系的學科之間,其實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這其中的聯(lián)系,就需要教師合理地引導,創(chuàng)設學生想象的空間。
運動和音樂是分不開的,美國科學家研究證實,運動的時候播放音樂不僅可以令健身變得有趣,而且可以提高運動效率。在課堂上,我會向學生們推薦一些適合跑步的時候聽的歌,例如“I'll never stop”、“back to your heart”、“how did I fall in love with you”等韻律比較強的歌曲。在運動的時候聽這些歌曲,有節(jié)奏感的韻律會帶動身體,讓人有運動的想法。同樣,音樂還可以和語文相結合。我們都知道,中國有很多優(yōu)美的詩詞,而這些詩詞可以和音樂完美地融合,變成一首首動人的歌曲。例如《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等,用音樂的形式將這些詩歌演繹出來。由這些歌曲還演變出了一種風格“中國風”,以優(yōu)美的押韻的古詩詞做詞,再另外作曲。還有一些直接把中國古代的曲加了詞,將中國古代的文化發(fā)揚光大。利用歌曲來記憶詩詞,比單純的死記硬背的效果也要好很多。
學科互通,既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放松身心的方法,能夠靈活地把各種學科融合在一起,也是一種很好的實踐,學習變得簡單了很多。
三、整合信息,不斷拓展
在當今這個科技發(fā)展如此快的時代,運用信息技術來進行授課,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運用信息技術,將各種樂器的聲音整合,歌曲串燒在一起,也是一種新的課堂體驗。
例如,在學習《梁山伯與祝英臺》時,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我放了一首羅志祥唱的這首歌,又放了一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讓學生們在聽這些音樂的時候想象這些場景,把這個故事再現(xiàn)出來。最后,我運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們播放了這部電視劇的節(jié)選,將這個故事更加形象、更加具化地呈現(xiàn)在學生們面前。課后我給學生們留了一項擴展作業(yè)——回家閱讀《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本小說,既是對音樂理解的擴展,又是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一種提升,不知不覺間就實現(xiàn)了學科之間的融合。幾周過后,我又播放了一遍小提琴協(xié)奏曲,學生們被音樂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能不能把一首歌,一個音符的意義徹底地挖掘出來,很大程度上也是取決于老師是否能整合各方面相關的信息。當各方面的信息做到完全整合之后,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情緒。圍繞相關內容,運用信息技術,將內容擴展開,學生的知識面也能得到擴展。
教師要善于從初中生的更加認知規(guī)律與思維特點出發(fā),整合生活中各種資源,構建開放型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昆山市張浦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