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溝通是教師打開學生心靈天窗的金鑰匙,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訣之一,如果要當一名稱職的班主任,就必須要搞好師生之間的溝通不慌不忙交流,因為只有這樣做,才能使學生從情感上深深地體驗到班主任是可敬可親的,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既是他們學業(yè)上的導師,又是他們生活中的父母,更是他們個人成長中的朋友。
【關(guān)鍵詞】溝通 班主任 作用
近年來,我連續(xù)多年擔任班主任工作。實踐證明:心靈溝通藝術(shù)在班主任工作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工作藝術(shù),同時也是一種交流溝通的藝術(shù),每個心與心之間,只有在相互重、平等、信任與中,才能“溝”而“互通”作用。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十分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溝通工作。
一、與學生溝通,了解情況,對癥下藥
常聽到一些班主任老師抱怨:現(xiàn)在的學生是越來越難教育了,做他們的思想工作,用詞要準確,說事要精確。在對學生的評述過程中,只要出現(xiàn)一絲偏差,學生就會抓住不放,以此一點而否定老師的全部“教育”——輕則嘴上不說,但心里不服,落實到行動上那就是我行我素、屢教不改;重則當即頂嘴,讓老師下不了臺。
應該說,學生的這種現(xiàn)象確實是存在的,而且是越來越明顯。但是,班主任老師卻不能對此有所抱怨。班主任老師對學生的評述有偏差,是因為對學生及其行為缺乏全面的了解,而成功教育的前提,就在于對學生的全面了解與理解。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盡可能深入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師和校長的首條金科玉律。”、“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fā)展、興趣愛好、思維、才能、天賦的傾向,就談不上教育。”心理學家調(diào)查表明:有相當多的教師與學生之間有隔閡,缺少交流,缺乏了解與理解,其原因就是教師與學生很少進行溝通。溝通是實施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手段。一次成功的溝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教育中如果缺乏溝通,則學生的“心事”班主任老師“猜不明白”,而班主任老師的“柔情”學生也就“永遠不懂”。
二、關(guān)愛學生,撫慰心靈的傷痛
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是 除了母愛之外,世界上又一種偉大的愛。這種愛是無私的,但師愛不同于母愛,因為師愛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的橋梁。師愛可以引導學生產(chǎn)生巨大的內(nèi)動力,去自覺地、主動地、沿著老師指出的方向邁出。只有當班主任給學生產(chǎn)生依戀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師敞開內(nèi)心時間,我們才“對癥下藥”,收到應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只有用自己的愛去感化學生,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結(jié)合,才會產(chǎn)生動情效應讓學生良好的個性得到張揚。每到節(jié)假日,我會買水果等各種禮品去學生宿舍,看望貧困生,與不回家的學生一同過節(jié)假日,及時了解并關(guān)心思想上有問題的學生。
三、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共同教育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最完備的社會教育就是學?!彝ソ逃?。”學校教育得到家庭教育的全面配合,方能獲得真正的成功。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會全面地配合學校教育呢?結(jié)論恐怕不能過于樂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因此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是重要的。學生的健康成長除了學校(特別是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家長的熏陶與潛移默化的影響更為重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形成互補關(guān)系,就會使我們的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學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務(wù)是與學生家長的愿望相一致,從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學生。通過溝通,讓家長感覺到老師是出自真心在關(guān)心他的孩子,只有出自真心的關(guān)愛,才能讓學生和家長真正接受。共同的愛,共同的目標,可以拉近家長和教師的距離。
四、與同事溝通,相互協(xié)作,形成合力
班主任與任課老師是班級管理共同體中的合作伙伴。班主任與任課老師關(guān)系處理得好,就能創(chuàng)設(shè)班級育人的和諧環(huán)境,及時互通教育信息,形成教育合力。不必諱言,大多數(shù)科任老師由于執(zhí)教班級比較多,學生比較多,顧不過來等原因,對學生的威嚴度可能比班主任老師略遜一點。而學生在管束力較弱狀態(tài)下的表現(xiàn),最接近“本色”。完全可以這樣說,在威嚴度較低的科任老師面前能嚴守紀律的,那才是真正的紀律性強??迫卫蠋煂W生的評價最具有真實性和全面性。 因此,班主任老師必須主動地、及時地、經(jīng)常地去找科任老師以及有關(guān)的教職員工進行溝通,了解情況,交換看法,交流經(jīng)驗,相互之間團結(jié)協(xié)作,形成教育合力。 溝通,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重視溝通,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chǔ)。有效溝通,是班主任工作獲得成功的關(guān)鍵。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3.
[2]李芳.傾聽與反思——教師與學生交流、溝通的有效手段[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
作者簡介:邵芳(1969.9-),本科,副教授,甘肅天水人,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