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淑芬
摘要:清末明初,國家形態(tài)的轉型催生了中國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理論上,蔡元培基于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認為立國先立人,立人必先興教育,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教育理論。實踐中,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提出了公民教育的內容、目標及課程標準??傮w看來,在民國初期,公民教育趨于獨立性,思想得以確立,內容日漸豐富。
關鍵詞:公民教育;民國初期;理論;制度;成就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1-0144-02
自啟蒙運動以來,培養(yǎng)合格公民是現代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公民教育由此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國家現代化的實現需要有合格的公民,更深層次說,需要健全的公民教育體系。在清末民初,已有啟蒙思想家繼受了西方現代教育理論,提出了公民教育思想,開啟我國公民教育之實踐,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追溯歷史尋求公民教育的正當性,研究民國初期公民教育內容,為推動當下我國公民教育建立提供借鑒。
一、蔡元培的教育理論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為民族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發(fā)展與實踐掃除了制度障礙。以嚴復、梁啟超為代表的清末啟蒙思想家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其思想還存有很多封建因素。而以蔡元培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思想家則不然,他們完全擁有西方現代思想。蔡元培作為現代教育的奠基人,他在民族危難之際,將教育奠基于個人與國家關系之上,提出“人不立則國不立,立國先立人,立人必先興教育”。他提出“教育立國、教育救國”的思想。蔡元培站在政治的高度看待教育問題,盡管教育不能直接改變國家積弱積貧的狀態(tài),但他的教育理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影響至今。
1912年蔡元培發(fā)表了《對于新教育之意見》,認為教育應該立足于政治并超越政治,據此提出了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之中,不可能脫離政府、國家而存在,因此教育有維系政府、保存國家的政治職能。這種政治職能要求教育應該有堅定的政治立場,遵守政府的教育方針,貫徹政府的教育政策,從而服務于國家的發(fā)展。這種“隸屬于政治者”的教育包括軍國民主義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三個方面。這三個教育對于個人是為了追求“現世幸?!?;之于國家,是為了追求軍事強大、經濟發(fā)達、政府有力。通過三育,他試圖改變軍事、經濟、政府落后的現狀。
個人幸福不僅需要在社會生活中獲得感官的滿足,還需在精神層面完善人格。這就要求教育不僅要立足于現世的政治需要,更要重要著眼于人格的完善。據此,蔡元培提出了第二類教育——超軼乎政治者的教育,包括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哲學意義上的世界觀是指對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因此世界觀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教育。其實蔡元培主張的世界觀教育不是這種形式,那它到底是什么含義呢?世界觀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受教育者對終極價值和普遍意義的追求,獲得精神上的徹底自由和人格上的完全獨立。世界觀教育的本質是將人從物質的存在升華為精神的存在,追求人格的完善,釋放人性的光輝。要真正實現世界觀教育,就必須通過美感教育這座橋梁。他認為美感教育不僅可以培育良好的道德心,陶冶人們的情操,這有助于形成善良風俗。
蔡元培提出,五育應以公民道德為中堅,尤其是國民教育及實利主義教育必須以道德為根本。何謂公民道德?曰“自由、平等、親愛。道德之要旨,盡于是矣”。[1]自由、平等、親愛(博愛)是蔡元培所提倡的公民道德的核心價值。1912年7月,全國臨時教育會議研討了蔡元培的“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與會多數代表認為除世界觀教育之外的其他四育,可以作為當時的教育內容。根據全國臨時教育會議的討論結果,教育部確立了道德教育的基礎地位,并以實利主義教育、軍國民主義教育與美感教育輔之。
二、民國初期公民教育制度
中國公民教育實踐的出現是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開啟而產生。中國的近現代化,一方面是在西方帶來的現代性張力的驅動下,另一方面是從中國內部結構中產生的對傳統進行不斷否定的力量的推動下出現的。1912年至1927是民國公民教育的重要發(fā)展時期。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課程之標準》和《普通教育暫行辦法通令》,否定了清末封建思想的教育宗旨,并根據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確立了五育并舉的新教育宗旨。教育部又在11月頒布了《小學校教則及課程表》,在12月又頒布了《中學校令施行規(guī)則》。1913年3月,頒布了《中學校令施行規(guī)則》和《中學校課程標準》,增設“法制經濟”課程,培養(yǎng)國民的法制觀、經濟觀。隨著西方資產階級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獨立意義上的公民教育成為迫切需要。在民國知識分子的強烈呼吁,北洋政府于1916年廢除了“讀經講經”課。1916年10月,公布的《國民學校令施行細則》規(guī)定,國民學校從第三年起,在修身課中增加“公民須知”,介紹國家權力的運作與國家機構的組成,說明立法、行政、司法的基本職能。
根據“新學制”,1923年制定了《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頒布了《小學公民課程綱要》、《初級中學公民學課程綱要》?!缎聦W制課程標準綱要》徹底廢除了“修身”課,取而代之的是“公民”課,標志著公民教育的正式確立。根據規(guī)定,小學1—4年級開設社會課(由公民、地理和衛(wèi)生組合而成),課時占總課時的20%;5—6年級開設公民科,占總學時的4%;中學階段設置公民課,共6學分。[2]《小學公民課程綱要》要求學生完成6年的學習,通過了解自己和社會的關系,啟發(fā)改良社會的思想和常識。
三、民國初期公民教育成就
概言之,以蔡元培教育思想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的民初公民教育取得了如下成就:
第一,現代公民教育思想得以確立。民國初期,以蔡元培為代表的教育家們以西方現代社會為觀察點,直接借鑒西方的公民教育理論,徹底否定了“忠君”、“尊孔”的國民教育,建立了以“自由”、“平等”、“人權”為核心價值的現代公民教育觀。盡管在袁世凱復辟期間,再次復活了“忠君”、“尊孔”的封建文化,但畢竟很短暫,現代公民教育很快得以恢復。
第二,公民教育獲得獨立性。在中國,早期的公民教育寄生于教育中,教育家們在探討教育時,零星地觸及公民教育或國民教育問題,對之缺乏獨立、系統的闡述。1923年小學公民科的開設,標志著公民教育成為教育的分支,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自此,公民教育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具有相對獨立的形態(tài)。
第三,公民教育的內容趨于豐富。1922年之前,將公民教育狹義地理解為修身,主要目標是在道德層面上培養(yǎng)能夠“獨善其身”的人。1922年之后,用公民科取代修身科,傳授倫理、政治、經濟、法律等社會常識,既關注個人,又關注國家,更關注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既重視個人的內心道德,又重視個人的生活技能;既重視文化知識,又重視自然科學。
參考文獻:
[1]蔡元培.蔡元培選集(第2卷)[M].上海:中華書局,1984.
[2]全國教育聯合會新學制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AI Shu-fen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China)
Abstract: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China,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shape gave birth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civic education. In theory,Cai Yuan-pei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untry presented that the country must be first cultivation people and booming education,coupled with putting forward five theory of education. In practice,the government has published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regulations,and put forward the content,objective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of citizen education. Overall,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citizen education tended to be independent,the establishment of thought,and the content became more and more abundant.
Key words:civic education;early Republic of China;theory;system;achie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