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珍
金華老師是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級中學的骨干教師,是當地語文學科帶頭人,主要從事高中語文教學。金老師的語文課,除開必要的讀寫、語法等技術性訓練,重在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和審美意識。何為審美情趣?何為人文關懷?審美意識如何形成?人文精神從哪兒來?金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具體闡釋。
一、審美教育進課堂
所謂審美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一定的審美知識,能夠感知美、欣賞美、鑒別美,做到正確區(qū)分美與丑、真與假、高尚與低級、文明與野蠻。審美能力如何鍛煉?除開高雅的藝術熏陶,語文課堂稱得上是一個大眾化、平民化的平臺,通過對優(yōu)美作品的賞析,達到靈魂凈化的可能。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審美設計,使之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除了老師的悉心引導,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語文課堂上老師占據主導地位,充當著領路人的角色,學生才是課堂主體,在吸取老師指導意見的前提下,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以《雨巷》學習為例,課堂上學生對于詩歌主題的爭論,就很好地闡釋了“審美教育”這一課堂教學理念。
由于詩人象征手法的運用,造成了詩歌意向的模糊性,從而導致了詩歌主題的多元解讀。學習《雨巷》一詩時,金老師首先向學生們介紹時代背景及詩人經歷,隨后在詩歌賞析中引入“雨巷”“丁香”等意向展開探索,無論是知人論世還是意向解讀,其目的都是讓學生對詩歌主題有較為清晰的認識。既是個性化解讀,就必然摻入大量主觀情感,課堂氛圍幾乎接近辯論大會。對《雨巷》主題的解讀大致分為兩派:
一方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主要是基于文本內容和詩人經歷。在這首詩中,“我”懷著痛苦而莫名的希望,徘徊在寂寥而又悠長的雨巷,目的是希望逢著一位丁香般的姑娘,這原本就直白表達了詩人內心對于愛情的渴望。而現實世界中,這位如丁香般芬芳、憂愁的姑娘,只留下匆匆一瞥,便消失在雨巷,這便是詩人愛情理想的破滅,于是詩人陷入冷漠、凄清和惆悵。同時,結合詩人早期經歷,當年23歲的戴望舒在上海求學時,曾寄住好友施蟄存家,與其妹妹施絳年有過一段熱烈而真摯的戀愛,但是由于兩人價值觀念和現實條件的差異,最終無果而終。從這個角度講,《雨巷》這首詩便是對此段戀愛的紀實性回憶。
“愛情詩派”發(fā)言完畢,還不等老師點評,“政治詩派”又爭相競起,將作品解讀為政治詩,注入時代內涵。正如金老師在課堂之初的介紹,詩人戴望舒早年在上海的求學經歷,使他結實到了瞿秋白、丁玲等進步師友。隨著革命運動的高漲,很快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美好的政治理想鼓舞他進行了革命實踐活動。然而好景不長,隨著蔣介石發(fā)起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革命以失敗告終,很多共產黨人在這次鎮(zhèn)壓中慘遭殺害,戴望舒本人也因為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而被捕入獄。從這個角度講,詩中“雨巷”則是對黑暗現實的揭露,悠長而又寂寥,找不到希望?!拔摇眲t是進步青年的化身,苦苦追尋理想,希望找到革命出路?!岸∠恪眲t是“我”的理想境地,是光明和美好?!拔摇睂ふ业慕Y果是“姑娘像夢一般飄過,消失在雨巷”,這也正好與大革命失敗、理想破沒的現實相吻合。
關于《雨巷》主題之爭,雙方各執(zhí)一詞,且都能言之有據,至于是否符合情理,大家都比較期待金老師的最終裁奪。老師先是肯定了大家自主探究的學習精神,后又提示同學解讀詩歌,尤其是現代詩歌,不宜直解。戴望舒本人受法國浪漫派和象征派影響,象征主義手法運用頗多。那么,問題就又回到課堂之初的關于“雨巷”“丁香花”的意向分析。同學們又在老師啟發(fā)下探索這兩大意向的象征性意義。如若以“雨巷”的意象為中心來理解,本文可能是人生體驗的暗示,即在如雨巷般黑暗的現實中渴望找到光明和希望;如若以“丁香”的意象為中心來理解,丁香般的姑娘是“我”的戀愛對象,本文可能是一段逝去的、讓人依戀的實際經歷的寫照。所以說,同學們的關于《雨巷》主題的爭論,實則基于各自設定的中心意象。至此,同學們關于此詩主題,既有知識性積累,又能有個性化解讀,與金老9幣的“審美教育”理念是分不開的。
二、人文教育進課堂
所謂人文精神,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精神,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精神領地的守護,就是一個人做人處事的價值追求,同時也是整個人類對自己精神家園的關照。語文課堂對于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一是建立在大量閱讀寫作的思維訓練及情感錘煉中,二是關系到對社會時政的感知以及其間蘊含的人文關懷。
語文課堂的“人文性”決定了高中語文課程目標的具體實施,必須采取“以鑒賞為目的的閱讀教學”和“以交流為目的的寫作教學”。金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深入落實了這一理念。
在寫作教學中,金老師以胡適的作文原則勉勵學生:“吾手寫吾心”,筆下須言之有物,須抒發(fā)真情實感,注意留心生活細節(jié),做一個悉心思考的人。但學生生活相對單調,就生活素材和經歷廣度來看,確實單調枯燥,由此造成學生作文素材匱乏,寫作路子雷同。在金老師的鼓勵下,同學們開始逐漸脫離對《作文素材》一類書籍的依賴,努力嘗試從所謂的“寫作套路”中走出來。同時,金老師在學生寫作思路日漸豐富的同時,又鼓勵同學之間展開作文交流,或者相互傳閱周記,或者穿插口語交際課堂。為使以交流為目的的寫作教學能夠深入日常,我們還進行過課前三分鐘演講,由老師規(guī)定演講題目,多數時候為即興發(fā)揮,演講選題多來自時政評點,或者關乎理想信念、人性關懷等積極陽光的情感題材。例如“玉樹地震”的話題,除了能談及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等“大災有大愛”的精神,同樣能追述到古代杜子美“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愛理念,兩者跨越千年,都被人文關懷緊緊串聯。又如談到“理想信念”,除了能道出相關概念的理性認識,金老師更注重鼓勵學生感性情感的抒發(fā),講述和自身實際緊密相關的小故事。在反復交流實踐中,學生們不僅口語表達能力得到相應提高,更為深刻的意義在于促進了學生關注生活實際,豐富情感世界。
在閱讀教學中,金老師時常引用漢代文學家劉向的一句話:“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yī)愚?!贝蟾乓驗榻鹄蠋熡哪臍赓|,這句勸誡讀書的勉勵之語經此轉述,倒有幾番揶揄之味。但是簡單笑過之后,竟至于有幾分可悲。在學業(yè)負擔和升學考試的雙重重壓下,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居然成了可望而不可求的奢侈。學生的課余時間,總是被各科試卷完滿填充,再細心的人都找不到一絲縫隙,再高效率的人也找不到任何放松的借口??蓡栴}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提高語文素養(yǎng),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口號,如果不能用閱讀來充實,終究還是會落空。既然時間有限,就只能在有限時間內通過創(chuàng)新形式來完成相應目標。其實,語文課堂上的閱讀訓練,本身就是拓展閱讀量的有效途徑,被選作閱讀訓練的文章原本就是出自大家之手,如果能夠在有效時間內合理利用,便能從中汲取不少精神給養(yǎng)。但是如果我們僅限于做對閱讀題、歸納文章大意、在原文中劃出中心句等技術性步驟,那么無疑是對好文章的一種浪費,甚至對于我們的閱讀體驗也是一種浪費。這個時候,金老師往往會鼓勵學生在做對題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深層次挖掘,亦即審美鑒賞。在進行鑒賞閱讀的同時,也正是豐富情感、積累作文素材的過程,由此,閱讀和作文進行有機融合,學生通過有效課堂時間的“閱讀題”訓練,融入鑒賞分析的步驟,達到了拓展知識面、提高文學底蘊的閱讀效果,這大概能稱得上是“文學式教學”,于學生的長足發(fā)展多有益處。
目前,素質教育的課程和教學評價機制還未完全建立,現行人才選拔制度偏重于記憶和考試,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值了老師學生教與學的雙向互動。新課改對于素質教育的落實處于進行時態(tài),我們期待以高考為終極目的的“應試教育”能有一定改觀,也期待文中提及的“另類”語文課堂能夠更加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