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互聯(lián)網金融中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以《民法總則》的出臺為契機

      2017-03-14 22:08:23周秀娟羅敏娜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7年4期
      關鍵詞:民法總則民法民事

      □周秀娟 羅敏娜

      [長春理工大學 長春 130022]

      互聯(lián)網金融中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以《民法總則》的出臺為契機

      □周秀娟 羅敏娜

      [長春理工大學 長春 130022]

      《民法總則》首創(chuàng)性的將個人信息列入自然人的民事權益保護范疇,是個人信息權益在民法領域的最高立法保護,也是構建公民個人信息權益民事保障機制的第一步,在互聯(lián)網金融行業(yè)日新月異的今天,個人信息在互聯(lián)網金融中的隱患也更加的多樣化、復雜化,信息侵權事件屢見不鮮,個人信息權益的維護面臨嚴峻挑戰(zhàn),故而有必要加快完善個人信息權的民法保障體系,增設個人信息權民事的專門立法,以規(guī)范互聯(lián)網金融中個人信息的處理行為,明確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范圍并提供信息的分類保護,理順民事維權途徑,更全面、細致的保護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權益。

      互聯(lián)網金融;個人信息;民法保護;民法總則

      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2017年相關數據統(tǒng)計顯示,截至2016年年末,我國互聯(lián)網金融應用中,購買過互聯(lián)網理財產品的網民共計9890萬人,使用網上支付的網民為4.75億人[1]。互聯(lián)網金融幾乎可見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我們享受著這些便利的同時,我們的個人身份、行為軌跡等信息也暴露于他人的掌握中,與此伴隨而來的是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真空和個人信息權益危機的增長[2]。我國雖已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保護,但類似侵權事件依舊呈連年上升趨勢,尤其是互聯(lián)網金融領域所涉及的個人信息保護令人堪憂,受害者權益法律保護力度仍然不足,相關民事立法保護仍屬缺位。而今年年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首創(chuàng)性的將個人信息列入自然人的民事權益保護范疇,為個人信息權益提供了最高民事法律保障,更為后續(xù)開展個人信息相關民事立法提供了基礎。

      一、互聯(lián)網金融中個人信息概述

      (一)互聯(lián)網金融中個人信息的內涵分析

      1. 互聯(lián)網金融中個人信息的概念認定

      傳統(tǒng)意義上的個人信息主要是指與特定自然人相關聯(lián)的,能夠直接或間接識別個人身份特征的各類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涉及個人姓名、聯(lián)系方式、家庭、職業(yè)、財務狀況等的信息[3]。而隨著信息時代的進步,個人信息的種類和特征又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在傳統(tǒng)個人信息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類似于網絡行為信息(例如:個人的網頁瀏覽偏好、網絡消費記錄)、賬號信息、出行軌跡等新型個人信息,此類個人信息不僅限于個人身份特征的反應,還包括了個人行為特性、活動軌跡的反應[4]。而在互聯(lián)網金融領域中由于行業(yè)涉及面較廣、業(yè)務創(chuàng)新快、收集的信息種類繁多,為了更全面的保護信息主體的個人信息權利,對該領域的個人信息界定也應符合時代特性、行業(yè)特征進行開放式的定義,即互聯(lián)網金融中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數據為承載方式,存在于互聯(lián)網金融領域的具有識別性且能夠反應個人身份、行為等特征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個人身份信息、行為信息、信用信息、財產狀況、賬號信息。以阿里小貸為例,該業(yè)務的發(fā)展是以電商平臺所獲取的用戶信息為主要支撐,諸如對淘寶商戶在淘寶交易中產生的交易、信用等信息進行分析,引入風險分析、資信調查模式,得出用戶的信用評價,據此證明借貸人的信譽對其進行小額貸款,其中所涉及的交易信息、商戶個人身份信息以及所形成的信用評價等皆為互聯(lián)網金融中的個人信息。此外,對互聯(lián)網金融中個人信息采用較為靈活的概念認定方式,有利于貼合互聯(lián)網金融行業(yè)革新速度快的特征,防止在行業(yè)革新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型信息侵權事件的發(fā)生,以迎合為信息主體提供全面、細致的法律保護依據的需求[5]。

      2. 互聯(lián)網金融中個人信息的類別認定

      互聯(lián)網金融中的個人信息并非僅限于互聯(lián)網金融機構根據信息主體的網絡行為進行收集、分析等處理而原始產生于互聯(lián)網中的個人信息,也可以是傳統(tǒng)個人信息通過信息輸入等方式進入到網絡中的信息(例如:個人的家庭住址信息)?;ヂ?lián)網金融中的個人信息根據有無直接識別功能,可以分為具有直接識別功能的個人信息、具有間接識別功能的個人信息,前者是指能夠單獨通過該信息識別出特定個人的信息(例如:身份證號碼);后者是指通過與其他手段、工具、資料等結合而產生識別功能的信息。此外,根據信息主體的不同,互聯(lián)網金融中的個人信息又可分為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和普通人群的個人信息;根據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還可以分為敏感個人信息和一般個人信息[6]。不同類別的個人信息與個人的切身利益相關程度不同,被利用、受侵害的風險不同,需要受保護的力度和需要采取的保護技術也不同。

      (二)互聯(lián)網金融中個人信息民法保護的必要性

      1. 互聯(lián)網金融領域個人信息侵權事件頻發(fā)苛待民法保護

      個人信息雖是自然人的一項民事權益,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fā)展,這些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均有可能在互聯(lián)網金融領域中不知在何時被何人收集、加工,甚至還有可能被第三人非法獲取、買賣、利用。由于互聯(lián)網金融中收集的個人信息多數都是存儲為網絡數據,而互聯(lián)網中的數據又具有傳播快、易泄露、相關保護技術要求高等特點,從而導致互聯(lián)網金融領域的個人信息被過多收集、竊取、泄露的風險大大提高[7],例如,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2017年相關數據統(tǒng)計,2016年我國發(fā)生的網絡安全事件中,個人信息泄露事件占32.9%,這足以引起我們的重視。此外,互聯(lián)網金融企業(yè)往往會收集海量的個人信息,信息內容廣泛、信息主體眾多,其所包涵的信息財產價值較大,侵權人可得利益可觀。基于以上原因,互聯(lián)網金融領域個人信息保護存在重大隱患,諸如短信詐騙、電話勒索、信息倒賣等侵權事件連年頻發(fā),同時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失也極其巨大[8],急需對信息主體的個人信息權益進行民法保護,規(guī)范互聯(lián)網金融領域中的信息收集、加工、存儲等行為,確?;ヂ?lián)網金融業(yè)務的良好開展,為公民的個人信息權益提供全面民法保障。

      2. 民法保護方法有利于互聯(lián)網金融中個人信息權益保護目的的實現(xiàn)

      對互聯(lián)網金融中個人信息提供法律保護,一方面有利于公民個人信息權益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對互聯(lián)網金融企業(yè)的信任,促進該領域的信息流通和業(yè)務開展。對此,我國立法也進行了必要回應,相繼制定了諸多法律法規(guī),并提供了刑法、行政法等多重保護制度,但必須承認的是互聯(lián)網金融中個人信息是一項重要的民事權益,對其民事立法保護必不可少,由民法這一法律部門對其進行權利賦予、行為規(guī)范、法律關系調整、侵權救濟規(guī)定有其獨立價值,是其他法律部門不能替代的。再者,刑法、行政法所提供的是一種公力干涉或懲罰,該種公法所保護的權益并不能完全涵蓋公民的私益保護需求,例如:刑法定罪門檻較高,單純的侵權行為并不必然帶來刑事責任的承擔。而民法更側重于權利宣示、私益救濟,對于沒有構成犯罪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也屬于其保護范疇,進行民法保護能起到事前預防不法侵害的發(fā)生、及時制止侵權行為、使損失最小化的作用,更有利于預防和化解個人信息侵權糾紛,實現(xiàn)個人信息權益保護的目的。

      二、我國互聯(lián)網金融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現(xiàn)狀及缺陷

      (一)我國互聯(lián)網金融領域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現(xiàn)狀

      如圖1所示,路由開銷隨著節(jié)點停留時間的延長而降低,這是因為網絡拓撲結構的變化不再頻繁所致。圖2表明網絡整體的端到端時延隨節(jié)點停留時間的增加而降低。圖3表明分組投遞率隨節(jié)點停留時間的增加而提高。如圖4所示,路由發(fā)現(xiàn)頻率隨節(jié)點停留時間的增加而降低。

      對互聯(lián)網金融領域中個人信息進行民法保護的前提和基礎是完備的個人信息民法保護體系,在此框架下進行細化保護、重點保護??v觀我國的民事法律,尚未給互聯(lián)網金融領域的個人信息提供專門法律保護,主要以全局性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為總體依據,對各領域的相關問題進行綜合保護,相關民事立法相對分散,具體規(guī)定相互不一致,民法保護體系還不健全。

      我國在立法之初,作為民事基本法、一般法的《民法通則》并無“個人信息”這一概念,相關法律規(guī)定也難已提供相應保護。此后,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侵犯個人信息權益的案件發(fā)生率逐年上升,“個人信息”的概念開始被用于法條之中,但并未將其明確信息權。直到今年年初,個人信息才被《民法總則》正式確認為公民的一項民事權益,為其個人信息的民事維權提供了依據??蔀閭€人信息侵權糾紛解決提供參考的其他法律、司法解釋主要有:2009年頒布的《侵權責任法》其中有關一般侵權責任、網絡侵權責任、醫(yī)療機構及其醫(yī)務人員妥善保管病例資料等條款[9];2014年頒布的《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對網絡侵權責任認定進行的細化規(guī)定以及網絡個人信息的規(guī)定[10]。但總體上來說,我國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具體民事法律規(guī)定十分零散,相關問題的規(guī)定并不統(tǒng)一。

      (二)我國互聯(lián)網金融個人信息民法保護缺陷

      1. 現(xiàn)有個人信息民事法律分散,難以應對互聯(lián)網金融的快速發(fā)展

      我國當前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民事立法具有碎片化特征,個人信息主體的權利義務及民事救濟規(guī)定零散,難以形成完備的民法保護體系,為互聯(lián)網金融民事維權提供有效、全面的法律基礎[11]。此外,我國雖出臺了一些規(guī)范性文件,如《網絡安全法》、《征信業(y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包涵了個人信息保護的部分條款[12],但主要調整的不是個人信息民事法律關系,民事維權的可參考性不大。

      此外,法律具有滯后性,現(xiàn)有法律未能符合信息時代特性,難以解決多變、復雜的個人信息侵權事件。對個人信息的法律規(guī)定難以涵蓋互聯(lián)網領域中所涉及和將要出現(xiàn)的各類型個人信息,對于此類關乎個人民事權益的信息確需提供法律保護之時就會出現(xiàn)立法空白的現(xiàn)象。此外,對于新型的互聯(lián)網金融業(yè)務,P2P、第三方支付以及不斷創(chuàng)新的相關業(yè)務,除了信息泄露、信息買賣、信息非法收集、利用個人信息詐騙勒索等固有侵權形態(tài),還會可能出現(xiàn)其他新型個人信息侵權類型,若不加緊民事法律體系的建構和完善,出臺相互銜接的配套法律法規(guī),在未來將可能難以全面、細化的落實對信息主體的民事權益保障。

      可以說,我國個人信息民法保護還處于立法初期,個人信息也僅在《民法總則》出臺后才正式作為一項民事權益登上民法保護的舞臺?,F(xiàn)行法律中,關于“個人信息”的定義尚不明晰,《民法總則》《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未對“個人信息”的概念、范圍進行規(guī)定[13]。在其他部門法中雖存在“個人信息”概念、范圍條款,但不同法律部門的立法目的不同可能會導致對“個人信息”的保護范圍不同,且現(xiàn)有的不同法之間規(guī)定尚統(tǒng)一。何為個人信息,其內涵和外延在學界中也各有說辭,特別是在互聯(lián)網信息時代,尤其是互聯(lián)網金融領域中個人信息的范圍較傳統(tǒng)個人信息范圍擴張甚多,并仍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對基本概念的規(guī)定模糊,將不利于確定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內容,從而影響信息主體行使權力??梢哉f對“個人信息”的概念界定、范圍規(guī)定,是對個人信息進行科學、準確、適當的法律保護的基礎,也是個人信息民法保護適應日新月異的互聯(lián)網金融發(fā)展的首要問題。同時,實踐中,個人信息一方面包括敏感個人信息,例如個人的醫(yī)療健康信息,婚姻狀況信息等,另一方面也包括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對于此類信息基于其特殊性有必要進行區(qū)分保護,但我國并未提供相應法律規(guī)定。

      3. 侵權責任立法滯后,法律救濟機制不完善

      實踐中,個人信息侵權責任的認定十分復雜,特別是責任主體的確定、侵權責任的歸責尤為困難,例如在互聯(lián)網金融中,信息的收集、流動會經過多個環(huán)節(jié),其中必然涉及較多責任主體,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可能存在信息泄露、非法使用的風險,不同主體之間的責任需要厘清,而我國現(xiàn)有民法體系中可以作為個人信息有關侵權責任認定的法律規(guī)定主要是《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前者由于在立法之時我國還未正式將個人信息確定為自然人的民事權益,法條中未有“信息侵權責任”等類似規(guī)定,法律滯后導致難以妥善規(guī)范實踐中層出不窮的個人信息侵權責任;而后者,雖是我2012年出臺的有關網絡侵權的司法解釋,有一定的時代氣息,但規(guī)定的責任主體也主要是網絡服務提供者和網絡使用者,對于像第三方支付、網貸等互聯(lián)網金融業(yè)務中出現(xiàn)的信息侵權事件,介入者人數眾多,可能會涉及更多侵權主體,若不對責任主體加以細化規(guī)定,區(qū)分不同主體的主要、次要責任,可能出現(xiàn)責任主體推卸責任,甚至有逃避法律制裁的可能性。此外,我國還未形成完善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民事救濟機制,救濟途徑較為缺乏,對于個人信息侵權主體的責任承擔方式、是否可以進行精神損害賠償等問題,我國現(xiàn)有法律或規(guī)定過于籠統(tǒng),或規(guī)定空白,且大多數個人信息侵權多發(fā)生在互聯(lián)網中,侵權主體難以確定,證據收集困難,致使無法滿足個人信息民事維權需求。

      三、我國互聯(lián)網金融中個人信息民法保護的完善

      我國在對互聯(lián)網金融領域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進行立法完善時,不僅應進行基礎性的權利賦予、保護范圍規(guī)定,還應結合信息時代特性、互聯(lián)網侵權復雜性、細化相關制度,并完善個人信息維權途徑,從而為信息主體提供全面、細致、充分的保護,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現(xiàn)有民法體制存在的3點缺陷,本文提出如下三點建議:

      (一)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民事法律體系,加強對互聯(lián)網金融領域的關注

      目前,《民法總則》已為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提供了基礎性的支持,但還有待后續(xù)的配套性法律法規(guī)和實施細則加以完善,從而形成自上而下、條理明晰、系統(tǒng)協(xié)調的個人信息保護民事法律體系,避免不同法律之間的規(guī)定沖突。在整個體系構建的過程中,一方面,應細化民事權利的內涵界定,對個人信息的主體、信息保護范圍、權利義務內容進行細化規(guī)定,使民事主體能清晰了解自己的哪些信息是可以受到法律保護的,提高公民的信息安全意識和風險意識、積極主動維護個人合法權益;在信息收集、處理、流通的過程中,明確信息主體享有的保密、知情、選擇、更正等權利,對應的還需區(qū)分不同的義務主體,規(guī)定不同階段不同主體所承擔的告知提示、保密、合理使用、妥善存儲等義務,同時強調個人信息收集、使用等行為的合法性規(guī)范。另一方面,還應完善個人信息侵權救濟方式、侵權責任承擔等規(guī)定,以完善的民事救濟法律規(guī)定來保障個人信息主體的民事權益。

      此外,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民事法律體系的過程還應緊跟時代腳步,結合信息時代化、網絡化的特性,著重關注和完善對互聯(lián)網金融領域的個人信息保護,無論是信息權利主體、義務主體,還是個人信息范圍、侵權責任承擔方式的法律規(guī)定,都應將互聯(lián)網金融所可能具有的特殊性納入考慮之中,著重針對第三方支付等領域所涉及的個人信息權利義務主體和法律關系進行細致分析。同時,也應通過立法把互聯(lián)網金融中出現(xiàn)和可能出現(xiàn)的新型個人信息、以及新信息侵權類型納入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體系之中。

      (二)明確個人信息保護范圍,促進信息分類保護

      對個人信息提供民法保護應以清晰的基本概念為前提,且應當先在上位法中以概括加列舉的方式規(guī)定其內涵和外延。進行法律規(guī)定時,首要是對個人信息保護范圍的明晰,為了避免法律的滯后性,不可能分門別類地一一列舉,但結合國外的相關立法規(guī)定和我國的現(xiàn)實狀況,民法領域所保護的個人信息至少應包括:個人身份信息、個人信用信息(例如:貸款及償還記錄、納稅情況)、財產狀況信息、網絡賬號信息、行政司法記錄、網絡行為信息(例如:網購信息、網頁足跡)等等。個人信息的范圍界定至少應能夠涵蓋實踐中信息收集主體所可能獲取的個人信息,從而作為信息主體維權的基礎。

      此外,我國個人信息民法保護的完善過程還需對個人信息進行一定區(qū)分,并對不同類型的信息保護措施進行不同的規(guī)定。對于敏感個人信息應采取重點保護,其范圍的界定應將我國文化傳統(tǒng)、社會普遍價值觀、風俗習慣等作為考量因素,其收集條件應更為嚴格,配套的侵權責任機制、賠償機制也應有所區(qū)別,例如:信息收集者收集個信息的目的若只是進行統(tǒng)計或統(tǒng)一推算,不是針對特定信息主體進行信息收集時,其收集的敏感個人信息必須進行去個人化處理,去除反應個人身份特征的識別因素[14]。當涉及未成年人個人信息時,由于此類信息主體較成年人更缺乏信息權益保護意識和風險認識能力,尤其是在復雜的網絡環(huán)境中其權益無疑更容易受到侵害,在個人信息保護與利用方面,更應促進對該類權益的重點保護,例如:對于未成年人的行動軌跡信息收集的條件應更為嚴苛、并提供更高水平的安全保護。

      (三)細化個人信息侵權責任規(guī)定,完善民事維權途徑

      一方面,可以通過司法解釋等方式,建立個人信息侵權的新歸責方式,對于在互聯(lián)網領域發(fā)生的個人信息侵權中可對某類義務主體適用過錯推定,信息主體無須證明侵權人存在“過錯”,以此減少個人信息民事維權障礙。此外,對于民事舉證責任還可以進行一些例外規(guī)定,因為,實踐中個人信息的收集、處理無處不在,特別是在一些特殊互聯(lián)網領域中,公民一般沒有能力限制那些獲得其信息的組織或個人,對被他人掌握的信息也缺乏控制,甚至無法確切知悉自己的哪些個人信息何時被何人掌握了,這些個人信息又被如何利用,導致舉證困難,此時就需要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讓掌握個人信息的各主體證明采取了較完備的信息保護措施,履行了妥善保管他人信息的義務。

      另一方面,還應完善個人信息侵權的責任承擔方式規(guī)定,重點解決賠償標準的規(guī)定問題,在進行財產損害賠償數額計算標準的具體規(guī)定時,除了彌補被侵權人因個人信息權益受侵害而產生的直接經濟損失,還應將侵權人非法收集、處理信息的成本及所獲利益納入考量標準[15]。而對于損害賠償之外的責任承擔方式,也應進行細化,因為實踐中也存在諸多個人信息侵權行為并不必然來帶財產上的損失,且通過事前預防可能夠得到有效保護,對于侵權糾紛的化解甚至更為有效,維權成本更低。例如,在一些互聯(lián)網金融個人信息侵權案件中,往往是互聯(lián)網金融企業(yè)對其所獲取的信息存在技術保護漏洞、管理疏忽,從而造成信息被他人非法泄露、買賣、利用最終導致嚴重的人身、財產損害,若在損害進一步擴大之前能落實“停止侵害”“消除危險”等請求權的行使,要求個人信息掌控者更正疏忽行為、彌補技術漏洞,刪除相關敏感信息,便能達到事前預防的目的,有效的防止損害擴大。

      綜上,在互聯(lián)網金融行業(yè)日新月異的今天,個人信息在互聯(lián)網金融中的隱患也更加的多樣化、復雜化,個人信息權益的維護面臨嚴峻挑戰(zhàn),故而有必要以《民法總則》的出臺為契機,加快完善個人信息權的民法保障體系,增設個人信息權民事的專門立法,以規(guī)范互聯(lián)網金融中個人信息的處理行為,明確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范圍并提供信息的分類保護,理順民事維權途徑,更全面、細致的保護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權益。

      [1]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 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 北京: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 2017: 56-58.

      [2] 周漢華. 對《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意見稿)若干問題的說明[J]. 中國科技法學年刊, 2005(1): 332.

      [3] 王利明. 論個人信息權在人格權法中的地位[J]. 蘇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6): 69+73-75.

      [4] Anonymous. CCID Consulting Reports on China’s Internet Finance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N]. Wireless News, 2008-12-23.

      [5] 陳冬梅. 民法視角下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D]. 上海: 華東政法大學, 2016: 8.

      [6] 胡夢茹. 個人信息民法保護研究[D]. 上海: 華東政法大學, 2016: 18.

      [7] 黃偉. 互聯(lián)網金融與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研究[J]. 科技展望, 2016(16): 248-249.

      [8] JARDINE E. Why Personal Data Breaches Are a Growing Problem[J]. Australasian Science, 2017, 38(3): 32-33.

      [9] 楊立新. 侵害公民個人電子信息的侵權行為及其責任[J]. 法律科學: 西北政法大學學報, 2013(3): 147-152.

      [10] 王銀銀. 論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法律保護[J]. 法制與經濟, 2017(2): 72-74.

      [11] 趙啟進. 網絡環(huán)境下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研究[D].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 2016.

      [12] 周秀娟, 羅敏娜. 論互聯(lián)網金融個人征信的法律監(jiān)管[J]. 電子科技大學學報: 社科版, 2017(2): 46-51.

      [13] 劉玲. 論網絡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D]. 哈爾濱: 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6.

      [14] 張新寶. 從隱私到個人信息: 利益再衡量的理論與制度安排[J]. 中國法學, 2015(3): 38-59.

      [15] 劉玲. 論網絡個人信息的民法保護[D]. 哈爾濱: 東北林業(yè)大學, 2016.

      Civil Law Protection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in Internet Finance:Drawing Support From the Enactment of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vil Law

      ZHOU Xiu-juan LUO Min-na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The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vil Law of P.R.China historically brought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into civil rights and interests, which grants personal information right the highest level of legal protection in the area of civil law and constitutes the first step of building the organism of civil law protection on personal information right.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the dangers that personal informations are facing in the internet finance have suffered diversification and complication, which ends in a mor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information torts. As a result, there exists an urgent need to accelerate the optimization of civil law system on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right, to intensify specialized civil legislation on personal information right.Only in this path, can the acts referring to personal information in internet finance be legalized, the regulations on personal information be classified, and the protection of citizens’ information right be thoroughly implemented.

      Internet finance; personal information; civil law protection; General Provision of Civil Law

      D923

      A

      10.14071/j.1008-8105(2017)04-0052-05

      編 輯 鄧婧

      2017 - 04 - 02

      周秀娟(1979- )女,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羅敏娜(1993- )女,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民法總則民法民事
      民事推定適用的邏輯及其展開
      論民事共同訴訟的識別進路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5:18
      《民法總則》第171條第3款評釋
      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 03:21:24
      論習慣作為民法法源——對《民法總則》第10條的反思
      法律方法(2018年1期)2018-08-29 01:13:42
      民法總則立法的若干問題
      加強民事調解 維護社會穩(wěn)定
      紅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5:54
      無權處分
      東方法學(2016年6期)2016-11-28 08:03:53
      民法總則的立法思路
      求是學刊(2015年5期)2015-09-11 01:30:27
      我國民法典總則編應當規(guī)定法例規(guī)則
      求是學刊(2015年4期)2015-07-30 01:33:12
      民法總則如何反映民事權利?
      求是學刊(2015年4期)2015-07-30 01:31:50
      根河市| 海安县| 茌平县| 临城县| 喀喇| 平舆县| 威海市| 巴林右旗| 灌南县| 龙门县| 亳州市| 原平市| 南溪县| 手游| 宜宾市| 定西市| 桂东县| 镇赉县| 改则县| 平舆县| 翼城县| 清丰县| 浑源县| 即墨市| 三原县| 肇州县| 云梦县| 来安县| 镇巴县| 胶州市| 恩施市| 高淳县| 青铜峡市| 汕头市| 达拉特旗| 礼泉县| 耿马| 马山县| 珲春市| 台山市| 通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