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娜
作者單位:遼寧省鞍山市中心醫(yī)院 康復科 114001
調神利咽針刺法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
趙 娜
作者單位:遼寧省鞍山市中心醫(yī)院 康復科 114001
目的 探討腦卒中后吞咽障礙采用調神利咽針刺法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100例,均為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隨機分組,比較常規(guī)針刺法(對照組,n=50)與調神利咽針刺法(觀察組,n=50)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治療前吞咽功能評分SSA無差異(P>0.05),治療后均有程度不等降低,觀察組降低幅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兩組腦卒中吞咽障礙病例治療前營養(yǎng)狀況評分MNA無差異(P>0.05),治療后均有程度不等升高,觀察組升高幅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結論 針對臨床收治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采用調神利咽針刺法治療,可促吞咽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恢復,并為患者機體營養(yǎng)狀況的維持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調神利咽針刺法 腦卒中 吞咽困難 療效
腦卒中是以舌強語謇、突然昏仆、半身不遂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病癥,其為各種原因促使腦血管狹窄、破裂,引發(fā)急性腦血管循環(huán)障礙,誘導神經功能缺損所致[1]。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是指病變發(fā)生后,對與吞咽相關的神經或中樞構成損傷,使吞咽過程受到干擾,進而引發(fā)的吞咽運動失調或吞咽反射障礙情況。中醫(yī)尚無吞咽障礙的命名,但認為元神失用、咽竅不利是其核心病機。調神利咽針刺法以此核心病機作為立足之本,調整和恢復失用元神,進而促吞咽功能得以最大程度恢復。本次研究選取相關病例,就調神利咽針刺法應用效果展開探討,現(xiàn)回顧結果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100例,均與中華醫(y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1995年)修訂診斷標準符合,洼田飲水試驗≥Ⅱ級。隨機分組,觀察組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45~73歲,平均年齡61.8±4.9歲,平均病程38.4±23.2天,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平均28.3±2.5分。對照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齡44~75歲,平均年齡62.9±5.0歲,平均病程38.6±23.1天,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平均28.2±2.3分?;颊邔Ρ敬卧囼灳橥猓⑴懦挲g<40歲,老年精神病患者,心、肝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者。組間基線資料具可比性,無統(tǒng)計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本組病例應用調神利咽針刺法治療,以照海、百會、列缺、神庭、完骨、印堂、天柱、風池、上廉為主穴;玉液、金津等為輔穴。并隨證加減,如陰虛風動加風池、太溪;肝陽暴亢加太溪、太沖;痰熱腑實加豐隆、內庭、曲池;氣虛血瘀加足三里、血海、氣海;風痰阻絡加合谷、豐隆。操作:針刺患者百會穴時,穴位與針尖需呈15°~30°角,沿皮下輕柔行約1寸的平刺,促使操作區(qū)域有麻脹酸感產生,或以向患者整個頭部放射為度,每分鐘捻轉約200次,每隔10分鐘,再安排行針1次,每次約2分鐘。針刺神庭穴時,向百會方向予以透刺1寸操作;針刺印堂穴時,行直刺0.1~0.3寸操作,采用捻轉瀉法手法,向喉結方向對天柱穴、完骨穴、風池穴進行針刺,對玉液、金津、咽后壁行放血或點刺操作,其他穴位在完成進針處理后,通過運用手法得氣,針灸針留20分鐘,1次/天,每周6天,共2周。
1.2.2 對照組:本組病例行常規(guī)針刺,以通里、廉泉、水溝、風池、內關、翳風、完骨為主穴;輔穴:玉液、金津等。隨證加減同觀察組。常規(guī)消毒皮膚進針,向喉結方向對翳風、完骨、風池針刺,咽后壁、玉液、金津行放血或點刺,其他穴位在完成進針操作后,通過運用手法的方式得氣,針灸針留30分鐘,1次/天,每周6天,共2周。
1.3 指標觀察 ①吞咽功能評估[2]:采用標準吞咽功能評定法(SSA)對兩組治療前后吞咽功能評估,分值越低,效果越好。②營養(yǎng)狀況:采用微型營養(yǎng)評價法(MNA)對兩組治療前后營養(yǎng)情況評估,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2.1 吞咽功能 兩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例治療前吞咽功能評分 SSA無差異(P>0.05),治療后均有程度不等降低,觀察組降低幅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見表1。
2.2 營養(yǎng)狀況 兩組腦卒中吞咽障礙病例治療前營養(yǎng)狀況評分MNA無差異(P>0.05),治療后均有程度不等升高,觀察組升高幅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P<0.05),見表1。
組別n吞咽功能對比治療前治療后營養(yǎng)狀況對比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5027.2±4.621.8±3.2*20.4±3.523.9±3.6*對照組5027.4±3.724.5±3.320.6±3.421.1±3.7
注:*與對照組比較有統(tǒng)計差異(P<0.05)。
中醫(yī)認為, 腦卒中病理過程復雜, 以風、火、痰、瘀為主要病因,當瘀血、痰濁、風火等病邪對神竅蒙蔽,腦神所主功能活動支配喪失,便有吞咽、語言、肢體等功能障礙出現(xiàn)。卒中后吞咽障礙以進食困難、飲水嗆咳等為主要表現(xiàn),以元神失用、咽竅不利為核心病機[3]。
調神利咽針刺法是在對卒中后吞咽障礙病因病機總結基礎上,與現(xiàn)有經驗結合,而提出的總治療法則[4]。從總體而言,因腦為元神之府,對機體全身有統(tǒng)領作用,經調神,可重新調整失用元神,神恢復正常,才可對機體各個器官發(fā)揮統(tǒng)領作用,咽喉也包括在內。從局部而言,經利咽,使咽竅原本閉塞的情況得以通利,局部結合整體,可達到全面對整個吞咽功能調理的效果,進而促治療作用更快、更佳發(fā)揮。從西醫(yī)角度展開分析,卒中后吞咽障礙病變病非單在咽喉處,腦功能障礙為其病根[5],與吞咽相關的神經肌肉組織所具有的協(xié)調作用對吞咽功能是否可正常發(fā)揮具決定作用,故治療吞咽障礙時,需立足整體,以使效果得到最大程度改善。
本次研究觀察組應用的調神利咽針刺法,在選穴方面重視從整體出發(fā),對督脈循行上的印堂穴、神庭穴、百會穴,八脈交會的照海穴、列缺穴選取,配咽喉和頭頂局部穴位天柱穴、廉泉穴、完骨穴、風池穴,以及舌下玉液、金津。督脈屬腦,統(tǒng)領一身陽氣,百會位于其巔頂,有調理腦神作用,是對腦髓疾病進行治療的重要腧穴;神庭與足陽明經、足太陽經交會,是氣血會聚之地[6],印堂屬經外奇穴,立足督脈,可發(fā)揮較佳對中風病治療效果。照海、列缺屬八脈交會穴,主胸隔、咽喉疾患,針刺可通利咽竅,對吞咽功能恢復有促進作用。咽后壁、玉液、金津點刺放血,可使舌部氣血得以疏通,另外局部刺激咽后壁,可為咽反射建立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諸穴配合,共起通利咽竅、調神導氣之效,可促卒中后吞咽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改善。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觀察組吞咽功能恢復情況,營養(yǎng)狀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針對臨床收治的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病例,采用調神利咽針刺法治療,可促吞咽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恢復,并為患者機體營養(yǎng)狀況的維持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1 羅菁,古志林,徐振華.調神利咽針刺法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12):940-942.
2 楊輝.調神利咽針刺法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6,25(11):1139-1141.
3 李衛(wèi)平,王江林,黃娟,等.針刺與吞咽訓練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療效分析[J].西南軍醫(yī),2012,14(4):587-589.
4 黃奕旻,曾科學.中藥聯(lián)合針刺療法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的療效研究[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4,14(8):32-33.
5 毛忠南,毛立亞,張曉凌,等.何天有教授靶向針刺法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yī),2015,33(6):154-156.
6 王輝,韓艦華.中醫(yī)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研究進展[J].中華針灸電子雜志,2014,3(2):56-60.
10.3969/j.issn.1672-4860.2017.01.017
20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