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玥
[提要] 通脹目標制(IT)在大眾與學術對于貨幣政策制度設計方面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在1990年首次被引入新西蘭和智利,加拿大于1991年、英國于1992年分別采用。在某種程度上,這種關注反映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采用通脹目標制。本文對通貨膨脹目標制進行梳理。
關鍵詞:通貨膨脹目標制;貨幣政策框架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2月21日
一、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發(fā)展
通脹目標制(IT)在大眾與學術對貨幣政策制度設計方面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自從1990年首次被引入新西蘭和智利,加拿大于1991年、英國于1992年分別開始采用通貨膨脹目標制。在某種程度上,這種關注反映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采用了通脹目標制。2000年有13個國家采取通脹目標制分別是: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智利、捷克、芬蘭、以色列、新西蘭、波蘭、南非、西班牙、瑞典和英國。2001年加入了韓國和泰國。匈牙利和瑞士也加入通脹目標制的大軍。雖然德國通脹目標是中期目標,而短期內央行的貨幣策略是關注年度貨幣目標。自德國央行宣布規(guī)范性目標通貨膨脹率作為其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后,米什金和波森(1997),追隨von Hagen(1995),將德國作為一個早期的通脹目標制的案例。(表1)
可見自1990年以來,通貨膨脹目標對于許多追求價格穩(wěn)定的國家已經成為了一個受歡迎的貨幣政策框架。一般來說,政府追隨多個政策目標,如價格穩(wěn)定、低失業(yè)率、經濟高速增長,甚至更多的收入分配、平衡預算和可持續(xù)的國際收支。價格穩(wěn)定的任務通常是分配給中央銀行。指定一個清晰、明確的通貨膨脹目標有助于明確其角色和責任,從而減少貨幣政策目標問題的矛盾。因此,許多中央銀行明確采用通貨膨脹目標制,而其他的一些國家雖然沒有明確宣布采用通脹目標制,但卻設定了隱含的通脹目標。在對通脹目標制的強大熱情之前,價格穩(wěn)定是中央銀行的一個重要目標。但通脹目標制作為目標已經超越價格穩(wěn)定,并且不僅僅是一個政策規(guī)則。它是中央銀行體現責任和溝通的一個框架。通過明確的定義一個數值目標,強調通脹預期,央行能夠向公眾證明其行為。透明度和問責制的增強,意味著為中央銀行提供了應對經濟沖擊的靈活性。它闡明了通脹前景,使消費者和企業(yè)可以消息靈通地、理性地決定是否保存或借貸、投資或消費,以及生產什么、何時生產。綜上所述,這樣的貨幣政策框架一方面提高了公眾、企業(yè)和市場之間的溝通;另一方面為決策者提供規(guī)則、問責制、透明度和靈活性的貨幣政策。重點是價格穩(wěn)定,連同三個目標:信譽(框架應該傳遞真實性)、靈活性(框架應該使貨幣政策對意外沖擊做出最佳反應)、合法性(框架應該得到公眾和議會支持)。事實上,信譽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用來避免時間不一致性問題的貨幣政策。(Barro和Gordon,1983)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進一步作用是“鎖定”從“馴服”通貨膨脹所得的收益。伯南克、格特勒、吉爾(1999)在這個問題上明確認為通脹目標的主要好處之一是他們可能有助于早些時候“鎖定”通貨膨脹上漲,尤其是在面對一次性通脹沖擊時。
二、采用通貨膨脹目標制案例
關于通脹目標制有大量的文獻。貝南克和米什金(1997),米什金和波森(1997),伯南克、洛巴克、波森(1999)提供涉及通脹目標制一些關鍵問題的全面的概述。米什金(2000)認為,采用通貨膨脹目標制對于新興市場和發(fā)達經濟體同樣重要,由于貨幣政策工具的設置和經濟成果之間復雜的滯后變化,也許可能更具挑戰(zhàn)性。米什金和Savastano(2001)提供了一些對拉丁美洲通貨膨脹目標制有用的觀點。
國內有許多經濟學家就我國實際政策和經濟情況對通脹目標制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探索,其中,李揚為通脹目標制將來能夠在我國的貨幣政策框架中經過一定的調整被采取應用做出了貢獻,并且指出當務之急是進行金融體制改革,讓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能夠充分地沒有時滯地發(fā)揮。
奚君羊和Vegh一樣,也是先假設了封閉經濟的前提,討論了通脹目標的宏觀經濟理論,指出我國貨幣政策現行的貨幣中介目標已經漸漸失效,并且提出了我國應該借鑒通脹目標制的一些方面。姜波克等人分析了在開放經濟前提下的通脹目標制理論,考慮到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huán)境下,我國的經濟開放越來越深入,我國應該盡快實現浮動匯率,在此基礎上可以實行通脹目標制。李揚提出,通脹目標制并不是一個單一的政策指標,它還包含了其他的經濟指標,這正是盯住匯率和利率所欠缺的。通脹目標制是一個全面的概念,是目前為止所能應用的可實現金融穩(wěn)定、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最好的政策框架。劉斌回溯了我國貨幣政策的歷史,并對每個階段使用的貨幣政策進行了評述,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我國還是適合最優(yōu)簡單貨幣政策。
顯而易見,中央銀行無法用一個政策工具追求多個目標。例如,同時強調就業(yè)增長最大化和物價穩(wěn)定將導致嚴重的沖突。追求兩個政策目標至少需要兩種工具。中央銀行的工作——控制基礎貨幣是最好的直接追求物價穩(wěn)定的工具。價格穩(wěn)定一直是中央銀行的一個重要目標,通脹目標制之所以有著較長遠的發(fā)展,因為其指定了通貨膨脹一個明確的數值目標。
貨幣政策為什么應該以追求價格穩(wěn)定為目標而其他工具用來保持高就業(yè)和產出水平達到潛在水平?貨幣政策可以影響價格水平,而價格水平不能改變潛在產出水平。因此,長期貨幣政策所能做的是實現價格穩(wěn)定、充分就業(yè)和經濟增長目標。
這一政策分配并不意味著通貨膨脹是唯一由中央銀行監(jiān)測的指標。如果中央銀行最小化GDP的波動和通貨膨脹的波動的加權平均損失函數,通脹目標政策可以作為最優(yōu)策略規(guī)則。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物價穩(wěn)定由于往往是追求短期利率或貨幣總量(通常是M2增長率)的顯式或隱式的目標——即所謂的中間目標。中央銀行以貨幣作為目標在19世紀80年代中尤為普及。政策行動和其對經濟的影響之間的滯后性導致有必要采取先發(fā)制人的方式。一個中間目標,有助于預測價格變動,同時還可以由貨幣當局控制,因此具有很強的有用性。
宣布和實施通脹目標的目的之一是試圖錨定對通貨膨脹的預期目標。下面的例子描述了其重要性。假設經濟遭受不利的供給沖擊,比如石油價格增加,會降低產出和就業(yè),導致價格水平的增加。一個適當對這種沖擊的調整是允許價格水平上升,從而減少實際工資,這將有助于限制由該種沖擊導致的就業(yè)和產出的減少。然而,風險在于工人因價格上漲而要求更高的工資從而抵制所需的調整。如果這些要求是由貨幣當局安排的,這將反過來進一步加大價格上漲的壓力,而企業(yè)試圖恢復其利潤率,可能導致一個惡性循環(huán)的通貨膨脹。避免螺旋式上升的關鍵是說服工人,通貨膨脹率的上升是一個一次性的事件,隨著價格水平上升到新的更高的水平。在一個通貨膨脹目標框架中,關鍵是供給沖擊的第一輪或價格水平影響往往會適應,但對通貨膨脹率的第二輪影響卻無法適應。只要工人們意識到了這一政策回應,并發(fā)現其可信,他們更有可能削減工資需求來回應供給沖擊和允許他們實際工資必要的向下調整。
新西蘭是第一個將通貨膨脹目標制作為其貨幣政策框架的國家,在1980年應對高通脹。在央行1989年的法律下,新西蘭儲備銀行(RBNZ)被指派通貨膨脹目標的任務,采用獨立的貨幣政策工具。州長和財政部部長在實踐中不得不在貨幣政策目標上達成一致,包括通脹目標,政策目標協(xié)議(PTA)中被正式化。目前,通脹目標是1%~3%的CPI通脹率。如果不尋常的事件發(fā)生,如油價急劇增加,導致通貨膨脹率偏離其目標水平,那么央行將不會負責。
新西蘭框架的一個獨特的特性是重要的決策,包括利率的變化是由州長完全設定而不是董事會或委員會。在實踐中,州長向副行長和員工咨詢。RBNZ董事會沒有政策決策角色,但負責監(jiān)控州長的表現,并向財政部推薦合適的人選,當通貨膨脹目標被錯過時,需要人員替換職位。
加拿大、英國、瑞典和澳大利亞追隨新西蘭的步伐在1990年上半年引進通貨膨脹目標制。隨著貨幣投機沖擊導致英國和瑞典先后于1992年和1993年放棄與其他歐洲貨幣匯率掛鉤的匯率體制,轉為采用通貨膨脹目標制。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采用長期通脹目標,以應對高通脹預期。
雖然對于精確觸發(fā)上述國家采用通脹目標制的原因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減少通貨膨脹,然后嘗試鎖定價格穩(wěn)定,同時最小化這一政策轉變的產出和就業(yè)成本。大部分這些國家在采用通脹目標制之前有相對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例如,新西蘭在經濟危機中期1986年所記錄的通貨膨脹率高達18.8%;英國記錄1989年的通貨膨脹率為9.1%,1990年為9.9%,在引入通脹目標制之前1991年的通脹率也高達8.2%。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所取得的平均通貨膨脹率略好,但波動性很高。整個集團作為一個整體,在20世紀70年代平均通貨膨脹率為10%和80年代平均通貨膨脹率為5%。
這些國家引入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目的可以總結如下:(1)降低通貨膨脹率并維持在較低水平;(2)確保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和負責性;(3)使央行追求單一目標——價格穩(wěn)定更加透明化;(4)穩(wěn)定通貨膨脹預期;(5)提高工具的獨立性。
三、通貨膨脹目標制流行的原因
通脹目標的流行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一些國家在歷史上經歷了高通脹,因此采取通脹目標來表明實行低通脹政策的堅定承諾。如果貨幣政策是可信的和通脹預期調整到目標,那么通貨膨脹率可以降低且不引起過度調整或產出成本;第二,通脹目標制是央行可以負起多少責任的一個性能標準。此外,一些中央銀行進一步加強問責制的通脹目標,進一步加強他們的獨立性;第三,通脹目標為被迫放棄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提供了另一個名義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建議亞洲許多國家采用通貨膨脹目標制且央行獨立。
主要參考文獻:
[1]Mishkin F S.Does inflation targeting matter? -commentary[J].Review,2002.84.July.
[2]Svensson L E O.Open-Economy Inflation Targeting[J].Ssrn Electronic Journal,1998.50.1.
[3]Ito B T,Hayashi T.Inflation Targeting in Asia.HKIMR Occasional Paper 1.Hong Kong Institute for Monetary Research[J].2010.
[4]吳守琦.通貨膨脹目標制可行性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