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偉,肖 輝
(1.大連外國語大學 國際商務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2.大連外國語大學 日本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
商務英語口譯脫殼教學模式可行性研究
劉春偉1,肖 輝2
(1.大連外國語大學 國際商務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2.大連外國語大學 日本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建立本科口譯課程的脫殼教學模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目標語語言表達習慣,降低其認知負荷,從而在牢固口譯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提高其商務口譯的準確性。商務英語口譯課的脫殼翻譯模式是在商務口譯環(huán)境下建立起來的穩(wěn)定的口譯理論系統(tǒng)和具體結構框架,并根據這些系統(tǒng)和框架來安排口譯課的授課內容和活動。該模式通過設立宏觀和微觀的脫殼教學模塊,在完成口譯基本技能授課的基礎上,擺脫源語句式束縛,實現句群之間次要信息的省略以及句群之間的整合,從而完成脫殼性轉碼。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輔助以必要的商務領域背景知識和專業(yè)詞匯,在這些專業(yè)知識的輔助下,學生通過掌握商務英語口譯中常見的固定語義場意義來完成商務英語口譯教學脫殼模式的學習。
商務英語;口譯脫殼教學模式;認知負荷
培養(yǎng)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口譯能力,是商務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任務。這種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需求使得口譯教學的目標特點體現為教學內容與職業(yè)內涵的高度統(tǒng)一、課程設置和就業(yè)能力的高度統(tǒng)一,以此幫助學生順利過渡到口譯譯員的職業(yè)狀態(tài)。由于口譯課對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基本功要求較高,口譯能力培養(yǎng)成為本科教學的瓶頸問題。
口譯,無論是簡單形式的陪同翻譯,還是難度較大的同聲傳譯和交替?zhèn)髯g,從認知角度來講,其工作機制都可以歸納為輸入(源語)、認知加工和輸出(目標語)三個環(huán)節(jié),而且三大環(huán)節(jié)互為前提、相互作用,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差錯都將嚴重影響翻譯質量。大量的實踐與理論研究表明,在接受同樣的語言訓練和語言技能水平相當的條件下,口譯質量取決于元認知能力的差異*王湘玲,胡珍銘,鄒玉屏. 認知心理因素對口譯策略的影響[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3,36(1):73-81.,該指標可以用來反映認知加工的努力程度或認知負荷的大小*任桂琴,李爽,王露. 不同模式下閱讀句子的眼動研究[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9(2):53-58.。元認知概念源于美國心理學家弗拉威爾,它指的是“個體關于自己的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jié)這些過程的能力”*劉露,劉剛鳳. 元認知理論在口譯教學中的運用[J].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4(1):32-34.。元認知策略經常被等同于學習策略,指學生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及結果的有效監(jiān)視及控制的策略??谧g過程反映了“元認知策略”的基本要素:譯員根據持續(xù)的語流輸入,形成對源語的正確理解和加工,最后形成正確的譯文。在語言能力相同的前提下,不同譯員口譯效果的差異,是由譯員心理認知加工能力的差異造成的,這種能力取決于譯員多種認知流程——輸入語理解、頭腦加工、抑制機制、脫殼機制、輸出機制之間的平衡??谧g工作具體的認知特點和工作機制在陪同、同傳和交傳等不同的口譯形式下會有所不同,但不同的口譯工作具有如下共性:要形成良好的精力匹配模式,調整好“理解輸入語”“頭腦認知加工”和“輸出目標語”之間的關系。
口譯實踐中,譯員要順利地完成口譯任務,需要調動兩大類認知模式來進行信息加工:一是源語驅動模式,即根據源語的輸入內容,簡單地進行詞匯和語法層面的加工,完全折射源語,話語語言層面到心理認知層面之間的過渡直接而無深層加工;二是脫殼模式,即根據譯員長期記憶和儲備的知識,結合現場場景,進行結合式、有選擇地翻譯,亦即所謂的脫殼。在這種認知模式下,篇章意義遠遠超過句子的意群和詞匯含義*董燕萍.口譯過程的兩階段解讀[J].中國翻譯, 2013(1):21-24.。這兩種認知和信息加工模式在口譯工作過程中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一個成功的譯員能夠靈活交替地運用這兩種信息加工模式。
上述關于口譯認知模式的解釋表明,對于基礎相對薄弱的譯員和學生來說,口譯工作中運用“脫殼模式”非常重要。“脫殼”是指譯員擺脫源語字詞的外殼,用自然且不受源語干擾的方式以目標語表達譯文*張其帆. 漢英同傳中刪減與增譯現象的案例分析[J].中國翻譯, 2011(6):42-45.。根據Gile的認知負荷模型,譯員的口譯質量會受到非語言能力因素的影響,這類干擾因素包括源語的生僻用字、語速、復雜句子結構、地方口音等*朱純深. 從言語行為理論看視譯與達意省略[J].中國翻譯, 2015(2):42-48.。這些不可控因素會給口譯譯員帶來認知和信息加工的額外壓力,進而影響了翻譯的準確性。在復雜的口譯現場,譯員很難做到全文折射輸入語。而在口譯實戰(zhàn)中,譯員必須調動默會知識,將輸入和儲備的背景知識結合起來,轉換為顯性輸出,這種依賴于源語但又不拘泥于源語的脫殼翻譯方式,是成功口譯必不可少的手段。脫殼式口譯方法一方面是由于輸入語的壓力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符合聽眾的母語表達或者認知習慣。根據釋意派口譯理論,由于源語和目標語間的文化差異,直譯會導致聽眾的不理解。為了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譯員也要在理解消化了輸入語后,按照輸出語的文化思維和表達習慣進行加工,反射給聽眾。綜上所述,為了減少譯員壓力和提高溝通效果,譯員在翻譯過程中必須經歷自反式知識生成過程,使用脫殼手段來進行口譯。脫殼模式是口譯過程的必選模式。
劉和平在《翻譯能力發(fā)展的階段性及其教學法研究》一文中提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關鍵是“實踐”,實踐的途徑之一是“實戰(zhàn)”。教師在實戰(zhàn)中教,學生在實戰(zhàn)中學*劉和平.翻譯教學模式:理論與應用[J].中國翻譯,2013(2):50-55.。對于商務口譯教學來說,實戰(zhàn)型授課方式的關鍵在于精選、組織課堂實戰(zhàn)內容,使培訓的素材和模式符合職業(yè)口譯人員的實際工作需求,并使課堂內容充分體現實戰(zhàn)特點。在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背景下,商務英語口譯人才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讓學生能夠勝任商務談判、商務國際會議等口譯崗位:學生既要有過硬的英語基本功,又要具備一定的商務背景知識,掌握商務口譯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征,在基本功的輔助下,應對常規(guī)場景下的商務英語口譯挑戰(zhàn)。
相比于專業(yè)口譯譯員,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完全折射輸入源語的能力更加薄弱,學生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遇到的障礙體現在以下方面:(1)口譯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不過關所導致的口譯任務中斷或溝通失??;(2)缺乏語塊分割技能,語流預測能力弱,句群之間邏輯架構把握能力弱,導致脫殼能力薄弱,從而無法真實地反映源語內容;(3)缺乏商務英語中常見的背景知識和專業(yè)詞匯。這些問題決定了如果在教學中不能更多地運用脫殼模式,那么學生在進入實踐崗位的時候往往就無法勝任口譯工作。
商務英語口譯的精力匹配模式更為復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將有限的認知資源進行合理匹配,才能減少漏譯和錯譯的概率。如果能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在加強學生基本功訓練的前提下,突出背景知識訓練和常見商務場景訓練,強化語塊分割技能,根據語流、邏輯框架特點進行教學,將有助于學生更多地把精力分配到聽譯上,降低加工背景知識所需的精力損耗;在此基礎上,平時訓練的背景知識和翻譯場景將會通過自反式知識生成過程,提高學生信息加工速度和理解的正確性,從而大大提高口譯質量。
商務英語口譯課的脫殼翻譯模式是在商務口譯環(huán)境下,建立起來的穩(wěn)定的口譯翻譯理論系統(tǒng)和具體結構框架,并根據這些系統(tǒng)和框架來安排口譯課的授課內容和活動。從宏觀來看,這些理論系統(tǒng)和框架能夠為具體的課堂口譯活動提供綱要,為學生提供認知策略和調控策略的保障;從微觀來看,授課內容應該涵蓋商務口譯的絕大部分場景,從應對策略到常見句式,都應該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這些宏觀和微觀教學模式的建立,是在完成口譯基本技能授課(筆記、數字、聽譯、視譯、直譯、意譯、增減、重復等內容)的基礎上,擺脫源語句式束縛,實現句群之間次要信息的省略以及句群之間的整合,從而保證脫殼以及轉碼的準確性。該模式要求在授課過程中輔以必要的商務領域背景知識和專業(yè)詞匯,通過掌握商務英語口譯中常見的固定語義場意義,來完成“商務英語口譯脫殼模式”教學。這種口譯教學和實踐方法,有別于傳統(tǒng)的“意譯”,因為“意譯”是通過對源語高度概括等方法形成非等值輸出語,源語與目標語之間等值性較差,不能滿足商務英語口譯準確性高的要求。本研究之目的是通過本科口譯課程的脫殼教學模式來訓練學生的目標語語言表達習慣,降低其認知負荷,從而在牢固口譯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提高商務英語口譯準確性,為進一步的口譯學習打好基礎,進而使學生在實踐中靈活應對口譯的挑戰(zhàn)。本研究認為,要做好商務英語口譯教學的脫殼建模,需完成以下三方面的任務。
(一)口譯基本技能訓練
口譯能力歸根到底還是依賴于扎實的語言基本功,離開了基本功談背景訓練、語塊訓練和技巧性的脫殼訓練只能是空中樓閣??谧g的基本功包括聽力、口語、詞匯量、閱讀量、記憶力培訓、筆記能力、數字能力等*GILE 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5:45.。從形式上看,這些基本功體現在聽譯、視譯等過程中;從口譯類型上看,這些基本功體現在陪同翻譯、聯絡翻譯、咬耳傳譯、交替?zhèn)髯g和同聲傳譯的過程中??谧g課的根本任務是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英語基本功和口譯基本技能。如果在英語本科學習的基礎階段(大一、大二期間)不能在詞匯、閱讀、聽力和口語等方面形成牢固的基礎知識,單純靠在高年級的口譯課上獲取的技巧性訓練和商務背景知識儲備,學生是根本無法應對真正的口譯場景的。對于立志在口譯方面有所建樹的學生來說,從進入大學進行英語專業(yè)學習時起,就需全面打牢英語基礎?;A知識是形成正確語言符號轉換的關鍵。大量的教學經驗表明,學生的語言儲備量不能僅依靠課堂教學來完成,課后大量的自主學習是打牢英語基本功的必要條件。教師課堂工作的任務,一方面是要進行基本功要素培養(yǎng),更重要的方面是要引導學生形成自我學習的能力。
(二)口譯授課中的商務背景知識訓練
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在口譯訓練的過程中必須融入適量的商務背景知識,這種學習有助于學生自主搭建語言與背景知識之間的相關性橋梁。大量研究表明,特定專業(yè)領域的口譯工作中,背景知識和筆記、數字等技能一樣,“是一種基于源語邏輯關系的創(chuàng)新性編碼工具。每一次利用這種工具的過程,都是編碼—解碼—再造的過程,是譯者面對新矛盾尋找化解思路的語言資源管理過程”*王燕,酈莉.口譯過程中的自反式知識生成模式[J].中國翻譯, 2014(2):27-32.。這種認知特點表明,解碼過程中的認知干擾越少,已知信息越多,譯員對新信息的專注度就越高,進而可以提高口譯輸出的準確性。在口譯過程中,學生會不自覺地調動背景知識、背景詞匯,避免與背景知識相關的語篇組織和理解的認知再加工過程,降低輸入的認知負荷,并提高口譯輸出的得體性和流利度,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母語負遷移的影響。研究表明,商務口譯的大部分語篇的構成基礎是商務背景知識、商務常用詞匯以及常用句型。在口譯訓練中掌握并儲備這些背景知識和高頻詞匯及其表達,無疑會幫助理解源語,并減少輸出壓力。
對于學生來說,如果缺乏與商務活動相關的專業(yè)背景知識,對商務活動、金融活動領域的重要概念缺乏了解,在口譯過程中就會望文生義,忽略特定場景下的特殊意義。該領域的口譯失誤往往源于以下原因:第一,有些詞匯既是商務經濟領域的專門術語,也是普通詞匯,譯員把日常含義作為理解的方向;第二,世界經濟發(fā)展日新月異,商務新環(huán)境不斷涌現,新生詞匯和事件頻發(fā),舊的知識和詞匯是無法應對新現象和新詞匯的;第三,由于對商務特有或者常見的句式和語言表達習慣不熟悉,在翻譯過程中要經歷更長的反射和加工時間。以上分析表明,在以脫殼模式為依托的商務英語口譯教學中,在商務背景方面,教師要做好商務詞匯、常見商務場景歸類,以及常見商務場景中的商務知識與常見句式、商務信函、商務政策、商務相關法律詞匯與基本知識等方面的語料庫儲備。教師的語料庫要形成良好的難度階梯,幫助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學習與復習鞏固。
(三)脫殼教學模式的靈活運用
在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學生還應該進行“源語驅動”和“脫殼”兩種模式并行的訓練來培養(yǎng)口譯過程中的認知和信息加工習慣,逐步適應無背景知識輔助條件下的口譯,形成獨立的口譯能力?!霸凑Z驅動”是建立在譯員完全聽懂輸入語的前提下的,但是對于學生來說,仍存在大量的詞匯、聽力和專業(yè)背景知識的缺陷,無法實現真正的源語驅動。能自如運用源語驅動模式的口譯人員,一般都是具有多年英語學習經歷、語言能力突出、受過嚴格的口譯訓練并在實踐中不斷成熟的譯員。由于受詞匯、聽力和專業(yè)背景知識缺陷等限制,完全運用脫殼模式來進行口譯工作,對于本科學生來說是不科學、不現實的,除了極個別優(yōu)秀的學生外,該模式是無法得到完全應用的。
Altenberg (1998)的研究發(fā)現,英語自然話語的80% 由各類語塊結構組成,大部分話語是通過語塊來實現的,語塊是英語的基本語言單位。它們普遍存在于人腦的記憶中,而且隨著我們對記憶材料的熟悉度的增強,其數量也在相應地增加,從而使我們的大腦可以存儲和回憶起更多的信息*王建華. 語塊教學策略對提高學生會議口譯準確性的實驗研究[J].中國翻譯, 2012(2):47-51.。這個研究表明,如果學生能夠在平時的學習中多存儲這些語塊信息,就能將源語輸入信息與自身儲備的認知結構及知識相比較,進而將未能全部理解的源語信息,通過儲存的信息變?yōu)槊魇拘畔ⅰ_@就是脫殼教學模式的核心之所在。口譯脫殼模式的建立依賴于以下兩個模塊的交互作用:良好的聽力基礎,能聽懂大部分輸入語;在已有詞匯量的基礎上輸入詞匯的臨時含義,可以通過已有詞匯量的認知提示得到該語境下的領域背景知識。
在譯者進行源語認知加工之前,背景知識是一個重要的認知準備條件,與詞匯和聽解具有同樣重要作用,幫助理解聽解內容,從而輔助口譯過程。建立脫殼模式的重要意義在于通過調動隱性知識,跨越聽解過程中的障礙,使輸入內容與譯員的儲備知識相結合;通過調動在長期口譯過程中形成的邏輯建構,譯員就能形成語流輸出。在本科生的商務英語口譯練習中,學生如果能多儲備相關語塊知識與背景知識,就會縮短實戰(zhàn)中自我加工和信息整理的過程,使得輸入負擔減少;同時,在大量練習的基礎上,學生也能迅速模仿現成語塊的表達方式,在減少輸出負擔的同時提高表達的正確性和地道性。
脫殼模式建立的重點和難點包括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方面是數據庫的建立,即授課教師能否有充足的數據庫來涵蓋常見商務場景的語篇、句式、詞匯、背景、預制語塊、固定習語和搭配、邏輯銜接等內容,特別是在句式和邏輯銜接的內容上,授課教師要有多樣性的語料庫。每種建模都有大量的針對性練習,使得學生通過反復和大量的練習來熟練掌握該建模下的一般性翻譯規(guī)律。教學的思路為:模塊模式介紹→鞏固練習→熟練應用→推廣到類似情況。比如商務會談場景的語篇開頭,演講嘉賓首先要做歡迎致辭,那么學生在接受這種場景的口譯訓練的時候,教師授課和訓練的內容應該涵蓋開幕式、閉幕式的常見詞匯與句式,使得學生在聽到一半句子的時候,就能有效地預測下半句的內容;或者在沒有聽到上半句的情況下,仍然能根據后來聽懂的句子,在有效預測的基礎上,對上半句的內容進行有效的翻譯。再以邏輯訓練為例,學生如果接受了充分的邏輯銜接訓練,就會調動邏輯模塊的信息加工方式來填補空白*王斌華,秦洪武.漢英口譯目標語交際規(guī)范的描寫研究——基于現場口譯語料庫中増補性偏移的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7(4):597-610.。例如譯員由于演講者的口音嚴重而無法聽懂全文,但是聽懂了后半句由“however”引導的句子,其平日的訓練就能使其準確地判斷出上半句是與下半句相反的意思。教師的語料庫材料必須以真實場景為依據,訓練內容具有科學性、實用性和囊括性,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一般性商務口譯工作中的真實狀況。通過大量的教學和課后練習,學生的口譯可以實現從動作的機械性銜接到能力的自動化發(fā)揮的跨越。在這種訓練過程中,要避免學生走入依賴脫殼的誤區(qū),要在足夠模仿和熟悉句式詞匯的情況下,形成自覺認知加工而非機械應對或者套用的習慣。
第二方面是有效的課堂訓練與課后鞏固。這個過程的核心在于訓練學生將積累的內在知識與輸入語結合,完成顯性語言輸出。脫殼模式歸根到底是建立在大量的實踐練習基礎上的一種口譯思維模式,學生需要不斷調整認知加工模式,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在大量練習和改變原有邏輯加工模式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感知和理解口譯認知加工過程,在輸入→調節(jié)→自我評價與糾正→重新輸入→重新認知調整加工→再評價這樣的循環(huán)往復基礎上,實現輸出語表達的正確性、流暢性和完整性,完成螺旋式能力提升。課堂訓練與課后鞏固的最終目的是形成學生的自反式輸出能力。
脫殼式口譯教學是一種有意義的口譯教學方式探索,符合實踐中商務英語口譯工作對人才的真實需求。但是,如何形成合理、全面、符合真實商務場景的整套教學語料庫并據此進行有效的課堂訓練,實現學生的能力螺旋式發(fā)展提升,則是一個需要長期建設、不斷完善的過程。
〔責任編輯:張秀紅〕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of de-verbalization mode in business-english interpretation
Liu Chunwei1,Xiao Hui2
(1.SchoolInternationalBusiness,DalianUniversityofForeignLanguages,Dalian116044,China;2.SchoolJapanese,DalianUniversityofForeignLanguages,Dalian116044,Chin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nurture students’ target language expression habits and reduce cognition load through the method of de-verbalization mode in interpretation course during bachelor study, which can enhance the accuracy of business English interpretation with the premise of solid interpretation basi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siness interpretation, the de-verbalization mode for business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ourse is to set up steady interpretation theoretical system and specific structure framework. And then, based on those system and framework,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activities are arranged. Through macro and micro modes, this method will get rid of the restriction of resource language, realizing the omission of minor in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blocks, which is called de-verbalization and based on the fulfillment of basic skills for interpretation such as note-taking, digital, listening, sight-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ddition and repetition, etc. This mode emphasizes that the teacher has to include necessary business field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glossary, with the help of which the students will grasp the daily fixed meaning and this will help the students attain the business English de-verbalization mode.
business English; interpretation de-verbalization teaching mode; cognition barrier
10.16216/j.cnki.lsxbwk.201704075
2017-01-22 基金項目: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資金贊助(201608210286);2016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商務英語口譯教學脫殼式建模研究”;大連外國語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實踐為依托的商務英語口譯教學脫殼模式研究”(2015Y0105)
劉春偉(1976-),女,遼寧丹東人,大連外國語大學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口譯和生態(tài)文學研究。
G642.4
A
1000-1751(2017)04-007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