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華
(上海政法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上海 201701)
【語言學研究】
現代漢語學科系統(tǒng)論
——以要素型模型和單位型模型為參照
胡 華
(上海政法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上海 201701)
現代漢語學科是一個系統(tǒng),系統(tǒng)地反映現代漢語本體。現代漢語學科系統(tǒng)不等于現代漢語系統(tǒng)?,F代漢語本體、現代漢語學科、學科對本體的表述,三者雖然無法絕對一致,但可以最大限度地追求一致。應該明確強調結構系統(tǒng)與功能系統(tǒng)的核心地位,使其他變量項目圍繞核心加以設置。既然現代漢語學科反映現代漢語本體,那么學科系統(tǒng)的成分也應該反映本體系統(tǒng)的成分,使現代漢語語音學、現代漢語語義學、現代漢語詞匯學、現代漢語語法學成為系統(tǒng)分支。應該處理好結構系統(tǒng)與功能系統(tǒng)的關系、橫向系統(tǒng)與縱向系統(tǒng)的關系、平行成分之間的關系、上下層級之間的關系,避免認知問題、消除表述問題。
現代漢語學科;現代漢語;系統(tǒng);語言;結構;模型
現代漢語學科是一個系統(tǒng),系統(tǒng)地反映作為語言系統(tǒng)的現代漢語本體。現代漢語學科系統(tǒng)不等于現代漢語系統(tǒng)本身?,F代漢語學科力圖最大限度地接近現代漢語本體,但客觀上無法產生完全相等的關系。此間既有認知原因,又有表述原因。理論上講,認識是無限的,學科永遠都處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只能無限接近,無法最后到達。即使實現了最后的到達,也會在表述時遇到障礙。有時詞不達意,有時因辭害義,更多的時候往往因理解者不同而不盡相同。表述問題不一定是學科的問題,學科問題不一定是本體的問題;反過來,學科和表述往往會存在問題。
我們把現代漢語學科系統(tǒng)的一般體系按層級抽取出來,逐級橫向討論、同時縱向關聯。一級體系以“章”為單位,二級體系以“節(jié)”為單位,三級體系以“目”為單位,四級體系以“項”為單位,五級體系以“點”為單位。通過橫—橫關系、縱—縱關系、縱—橫關系,認識現代漢語學科系統(tǒng)、發(fā)現現代漢語學科問題。在討論過程中表明基本主張,即框架上強調結構與功能二元體系,成分上排除容易導致誤會的語用、話語等非語言本體因素,關系上追求思想的向心性、邏輯的關聯性、銜接的連貫性。
面對現代漢語學科這樣一個系統(tǒng)及其問題,下面討論時會更多地借鑒系統(tǒng)論的觀點、原理、方法。我們會注意到系統(tǒng)的結構、結構的成分、成分的關系以及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討論系統(tǒng)的結構時會注意系統(tǒng)結構的內在價值和外部邊界,討論結構的成分時會注意結構成分的系統(tǒng)屬性和路徑節(jié)點,討論成分的關系時會注意成分關系的組合配置和聚合協調。為了方便操作,特意設計了兩個模型。這兩個模型力圖能夠反映系統(tǒng)結構、系統(tǒng)成分、系統(tǒng)關系的一致性。根據語言要素設計的模型叫要素型模型,根據語言單位設計的模型叫單位型模型。
先來探討一級體系。這一層級在表述方面一般以“章”為單位。其間的關系構成了現代漢語學科的一級體系,與下位各個層級的直接和間接的邏輯關系構成現代漢語學科的縱向系統(tǒng)。
根據現代語言學的一般認識,語言要素有四,包括語音、語義、詞匯、語法。我們把這四個要素分為兩個范疇,即語音與語義、詞匯與語法。語音與語義相對,互為表里;詞匯與語法相對,前者是遣詞造句的材料、后者是遣詞造句的規(guī)則。這樣就建立了一個要素型的模型,可以用來比對現代漢語學科體系,也可以用來比對與之對應的表述體系。這個模型可以表述如下:
語音//語義/詞匯//語法
值得強調的是,根據這一表述,作為學科的研究對象和表述對象,現代漢語指的是語言系統(tǒng),不是語用、也不是話語。語言是語用的工具,話語是使用這種工具制造的產品。下面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一級表述體系加以討論。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對學科體系的表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語音
第三章 文字
第四章 詞匯
第五章 語法
第六章 修辭
胡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對學科體系的表述如下:
緒 論
第一章 語音
第二章 文字
第三章 詞匯
第四章 語法
第五章 修辭
兩者各章實為總分關系。緒論統(tǒng)領其下各章,修辭與余下各章一分為二,語音與文字、詞匯與語法各成范疇。具體關系如下:
緒論/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
邵敬敏主編的《現代漢語通論》與上述兩者沒有實質區(qū)別,對學科體系的表述如下:
導 論 現代漢語概述
第一章 語音
第二章 漢字
第三章 詞匯
第四章 語法
第五章 語用
各章關系如下:
導論/語音///漢字//詞匯///語法//語用
上述三者均未使用完整的“語音//語義/詞匯//語法”體系,明確列有不屬于語言系統(tǒng)的項目,包含語用(修辭)部分和文字(漢字)部分。前者可以作為變量來考慮,或與教學目的相關;后者列入核心框架,就不是一般的變量項目了。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編寫的《現代漢語》剔除了不屬于語言系統(tǒng)的語用(修辭)部分,保留了不屬于語言系統(tǒng)的文字(漢字)部分。表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章 文字
第四章 詞匯
第五章 語法
暫時不考慮不屬于語言本身的語用(修辭)一項,上述四者關于現代漢語學科的核心項目表述如下:
語音//文字(漢字)/詞匯//語法
用要素型模型比對上述四者的核心框架可見發(fā)現一些規(guī)律。上述四者的核心框架具有自身邏輯,均試圖分別把語音與文字(漢字)、詞匯與語法設為兩個范疇。其中語音訴諸聽覺、文字(漢字)訴諸視覺,同屬形式層面。同時,上述四者的核心框架均缺少要素,沒有列明語義一項。另外,試圖設置的語音與文字(漢字)范疇與詞匯與語法范疇無法關聯為一個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而下述兩者雖然存有不屬于語言的語用(修辭)一項,但明確剔除了不屬于語言的文字(漢字)一項。
邢福義、汪國勝主編的《現代漢語》對現代漢語學科的表述如下:
第一章 現代漢語和現行漢字
第二章 現代漢語語音
2、整合往來款風險評估流程。首先,對梳理出的風險進行評分,具體由公司邀請具備高專業(yè)技能的往來款管理專家從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兩方面結合加權打分,算出每一類風險的風險值。其次,按照風險值的高低進行風險排序。對風險發(fā)生可能性較高且影響程度較大的風險要重點關注,對兩方面均低的風險一般關注,其他則按照不同的歸屬業(yè)務部門進行日常管理和考核。最后,根據不同程度的風險制定不同的應對措施,對電力企業(yè)的全部風險進行可視化、系統(tǒng)性的有效管控。
第三章 現代漢語語匯
第四章 現代漢語語法
第五章 現代漢語語用
各章關系可能如下: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或者,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用要素型模型比對核心框架可見發(fā)現,這一表述明確剔除了文字(現行漢字),未納入現代漢語學科系統(tǒng),正確表明了語言與文字的基本關系。雖然關于語言系統(tǒng)有三要素之說,但語音、詞匯、語法之間的邏輯關系并不顯明。邏輯關系問題實際上仍是因為缺少要素所致。如果添加語義一項,那么明確剔除文字(現行漢字)一項的做法之意義會更加重大。
錢乃榮主編的《現代漢語》也明確剔除了不屬于語言本身的文字(漢字)一項,僅僅把它作為核心框架外圍的變量項目。對學科體系的表述如下: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語音
第三章 語法
第四章 語義
第五章 語用
第六章 比較和對比
第七章 漢字和漢字文化
各章關系可能如下: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或者,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
這一表述雖涉及文字(漢字),但未明確納入要素系統(tǒng)。還有,這里的語用一項或許試圖與語義一項結成相對關系,共同構成一個范疇。若非如此,則核心框架的邏輯關系就不顯著了。如果是因缺少要素所致,那么加上詞匯一項,核心框架就變?yōu)椤罢Z音//語義/詞匯//語法”模式,而語用一項則退居為變量。
綜上所述,在探討過現代漢語學科一級體系這一層級過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這級以“章”為單位的表述體系存在問題,其間的項目與關系并未全面、有效地反映現代漢語學科的一級體系,進而也未能有效反映現代漢語本身的宏觀面貌。
應該認為,現代漢語學科應該表述現代漢語本身的系統(tǒng)面貌,至少應該做到讓現代漢語學科體系以現代漢語本身的要素為核心框架。要做到這一點,雖然可以使用的路徑可能很多,但最大限度地逼近研究對象、逼近現代漢語本身,應該是最能解決根本問題的路徑之一。越逼近研究對象,越容易剔除非系統(tǒng)成分。
另外,在表述方式上,除了要素型模型,還可以嘗試單位型模型,把“字、詞、語、句、段、篇”等單位作為模型項目。其中,漢字、單詞、短語三者具有層級關系,同時都屬于備用單位;句子、段落、篇章也具有層級關系,同時都屬于使用單位。段落可代之以句群,篇章亦可以叫做話語。關鍵在于,這種要素型模型的有關項目在實際操作中均可落實到單位型模型之中。
再來探討二級體系。這一層級在表述方面一般以“節(jié)”為單位,位于“章”之下,其間的關系構成了現代漢語學科的二級體系。我們選取一章當中的各節(jié)作為代表加以討論,就以詞匯這一章的各節(jié)為例。
詞匯學是語言學的分支學科,現代漢語詞匯學是現代漢語學科的分支學科,以詞匯為核心研究對象。系統(tǒng)性、層級性、開放性是詞匯的主要屬性,詞匯學及現代漢語詞匯學應該把這些屬性作為主要表述方向。系統(tǒng)性也好、層級性也好,講的都是體系;開放性也要在系統(tǒng)、層級方面才可以展示出來,講的也是體系。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在詞匯這一章這樣表述現代漢語詞匯學的體系:
第一節(jié) 詞匯和詞的結構
第二節(jié) 詞義的性質和構成
第三節(jié) 義項和義素
第四節(jié) 語義場
第五節(jié) 詞義和語境的關系
第六節(jié) 現代漢語詞匯的組成
第七節(jié) 熟語
第八節(jié) 詞匯的發(fā)展變化和詞匯的規(guī)范化
體系的第一節(jié)既像緒論(詞匯)、又像專門一節(jié)(詞的結構),而像專節(jié)的這一部分要突出的似乎是方式而不是系統(tǒng)。接下來的兩節(jié)重點也不在體系上,而在知識節(jié)點上。第四節(jié)僅僅借語義關系間接表現了一下詞匯的系統(tǒng)性。雖然有八節(jié)之多,但只有第六節(jié)專門表述詞語體系,因而很難撐起現代漢語詞匯學的核心框架。我們暫且把第一節(jié)當作緒論,那么各節(jié)關系可以表述如下:
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第四節(jié)////第五節(jié)///第六節(jié)////第七節(jié)//第八節(jié)
胡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在詞匯這一章作如下表述:
第一節(jié) 語素、詞和詞匯
第二節(jié) 詞的構造
第三節(jié) 多義詞和同音詞
第四節(jié) 同義詞和反義詞
第五節(jié) 詞匯的構成部分
第六節(jié) 詞典和字典
體系的第一節(jié)相當于緒論。第二節(jié)強調結構方式,淡化了詞語體系。接下來的兩節(jié)接近詞語體系,重點指向卻不在體系上,而是突出了詞義本身。只有第五節(jié)從詞語體系角度設定內容??傮w上看,詞匯本身沒有得到強化。展開第五節(jié)還可以發(fā)現,從詞語體系角度設定的內容的下位分類也不夠系統(tǒng)。各節(jié)關系可以表述如下:
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第四節(jié)////第五節(jié)//第六節(jié)
與上述二者不同,邵敬敏主編的《現代漢語通論》在詞匯這一章正面強調了詞匯角度、落實了詞語體系。表述如下:
第一節(jié) 現代漢語詞匯概述
第二節(jié) 構詞法
第三節(jié) 詞匯的基本系統(tǒng)
第四節(jié) 詞匯的來源系統(tǒng)
第五節(jié) 詞匯的熟語系統(tǒng)
第六節(jié) 詞義系統(tǒng)
第七節(jié) 詞義的分析與描寫
第八節(jié) 現代漢語詞匯的規(guī)范化
體系的第三節(jié)、第四節(jié)、第五節(jié)均落實在詞語系統(tǒng)上,第六節(jié)單獨描述詞義系統(tǒng)??傮w上看,詞語體系得以突出、詞匯角度得以擺正、詞匯本身得以強化。同時顯示體系分類也趨于完整。各節(jié)關系如下:
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第四節(jié)///第五節(jié)///第六節(jié)////第七節(jié)//第八節(jié)
為了與上述三者在系統(tǒng)性、層級性、開放性上進行比較,下面討論兩個現代漢語詞匯學體系的模型。一個是要素型模型、一個是單位型模型。由于兩個模型形式上只設三節(jié),不足以展示全部關系,所以把下位體系也擴展出來了。
先看現代漢語詞匯學體系的要素型模型。要素型模型的上位層級是“詞匯”。如下:
第一節(jié) 語素
一、語素
二、語素的類型
第二節(jié) 單詞
一、單詞與略語
二、單純詞與合成詞
第三節(jié) 詞匯
一、詞匯
二、詞匯的類型
從系統(tǒng)的構成來看,這個模型不能充分反映詞匯本身的系統(tǒng)性、層級性、開放性。第一節(jié)只是屬于鋪墊性的知識點,第二節(jié)大部分也屬于鋪墊性的知識點。只有第三節(jié)開始指向上位層級,但能否做到詞匯角度得以擺正、詞匯本身得以強化、詞語體系得以突出,還得看對“詞匯的類型”的挖掘程度與反映規(guī)模。只有到達一定的程度與規(guī)模,才能顯示體系的完整性與系統(tǒng)性。既然模型的上位層級是“詞匯”,那么“詞匯的類型”應該是重點。而在這個模型中,指向上位層級的項目的地位卻不高,無法與主題適度匹配,進而就無法使模型整體更加理想。
再看現代漢語詞匯學體系的單位型模型。單位型模型的上位層級是“單詞”。下位體系又多擴展出一個層級。如下:
第一節(jié) 單詞
一、單詞
二、單詞的類型
1形式類:同音,同形;異讀,異寫
2意義類:同義,反義;單義,多義;差義,類義
3結構類:單純,合成
4功能類:實詞,虛詞
5來源類:古語,方言,外來
6社會類:行業(yè),階層,領域
第二節(jié) 結構類單詞
一、單純詞
二、合成詞
第三節(jié) 功能類單詞
一、實詞
二、虛詞
單位型模型采用總分結構,第一節(jié)總說單詞,接下來的兩節(jié)分說結構類單詞、功能類單詞。
模型的第一節(jié)開門見山,重點對以單詞為主體的“詞匯”進行普遍性分類,使詞匯角度得以擺正、詞匯本身得以強化、詞語體系得以突出。接下來的兩節(jié)在普遍類型中找到兩個重點,即結構類單詞與功能類單詞,以點帶面,加以重點突破。
由于詞語分類可以在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展開,無法窮盡,也沒有必要窮盡,因此第一節(jié)的“單詞的類型”部分從實用出發(fā),設計了兩兩相關的六個小類,即形式類與意義類、結構類與功能類、來源類與社會類,在每一個大方向上都能取得平衡,突出體系特點。
即便是接下來的兩節(jié)也十分強調體系,分別命名為結構“類”單詞、功能“類”單詞,倡導詞匯類型的體系觀。這兩節(jié)系統(tǒng)地位高企,與主題亦即上位層級匹配。
除了結構類單詞、功能類單詞的設置使詞匯的系統(tǒng)意義得以突出。同時,功能類單詞的設置更富有創(chuàng)新感。由于在上位體系中一般都把“詞類”設計在上位層級“語法”名下,常常導致詞語體系有缺失感,更容易給初學者帶來不便。
由于單位型模型的上位層級是“單詞”,不便把詞的等價物即固定短語納入主體系統(tǒng)進行表述,但完全可以作為變量,通過表述模式設計加以妥善處理。
總之,以“詞匯”為例的二級體系這一層級,在表述方面應該反映詞匯的系統(tǒng)性、層級性、開放性。這些是詞匯的主要屬性?,F代漢語詞匯學的體系應該把這些屬性作為主要表述方向,使得詞匯角度得以擺正、詞匯本身得以強化、詞語體系得以突出。
其他二級體系也應該在表述上最大限度地反映分支學科的體系特征,而分支學科應該最大限度地發(fā)現、挖掘研究對象的實際系統(tǒng)。同時,包括“詞匯”在內,所有二級體系層級都應該與上位層級互動,以求通過合適的路徑逼近本體、因循客觀的邊界建立學科、安排科學的配置加以表述。
接下來討論三級體系。這一層級在表述上應該以“目”為單位,位于“節(jié)”之下,其間的關系構成了現代漢語學科的三級體系。我們在上位層級“語法”中選取一節(jié),以其中的各目作為代表加以討論,就以“句子”這一節(jié)的各目為例。與句子在同一層級的還有詞類、短語、句群等。
雖然這一層級在表述方面應該以“目”為單位,但由于選例項目的信息量較大,學科體系大多以多節(jié)集群的形式來表述。為了便于進一步表述,我們先列出原來的表述樣式,然后加以“目化”,使之在形式上成為“節(jié)內體系”,再進行討論。
上一節(jié)提到,學科體系的下位層級應該與上位層級互動,以求通過合適的路徑逼近本體、因循客觀的邊界建立學科、安排科學的配置加以表述。盡管句子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加以描述,但由于句子層級位于語法項下,所以句子體系應該主要屬于結構系統(tǒng)方面。
位于語法項下的句子顯示的是結構體系。這種結構體系框架是單句體系和復句體系。至于長句與短句、整句與散句、常式句與變式句、口語句與書面語句等,雖然不能說與結構無關,但由于融入了濃厚的語境成分,因而降低了語法的抽象因素,所以一般并不納入到體系框架中。
我們先來考察句子體系的一個模型。由于句子屬于單位,是一種使用單位,所以考察的模型屬于單位型模型。模型適度向下位層級做了擴展。表述如下:
一、句子
1句子
2句子的屬性
二、結構類型
1單句
(1)甲類:主謂句,非主謂句
(2)乙類:主謂謂語句,雙賓句,存現句,把字句,被字句
2復句
(1)聯合類:并列,選擇,遞進,補充,連貫
(2)偏正類:因果,條件,目的,轉折,讓步
三、功能類型
1陳述句
2疑問句
3祈使句
4感嘆句
句子體系的單位型模型表現為總分結構,第一節(jié)總說句子,接下來的兩節(jié)分說句子的結構類型和功能類型。
模型的后兩節(jié)抓住具有對應關系的兩個重點,即結構類型與功能類型,并突出表現結構類型,彰顯了屬于語法下位層級的句子的體系特征。
至于功能類型的設置,主要考慮的是與結構類型的對應關系,同時也不得不考慮與上位層級的互動。事實上,由于分類可以在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展開,句子的功能類型也是五花八門。從語氣角度談功能,描述句子的語氣類型,只是功能體系的一個方面,遠沒有結構體系那么到位。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語法項下的句子體系簡明扼要。原有樣式表述如下:
第六節(jié) 單句
第七節(jié) 檢查、修改語病的方法和原則
第八節(jié) 復句
簡化為:
一、單句
二、檢查、修改語病的方法和原則
三、復句
各目之間的關系可以表述為:
一//二/三
其中,“檢查、修改語病的方法和原則”在體系中是個變量。它建立在“單句”的基礎上,是以“單句”為例的。如果把它作為第三目,把“復句”提至第二目,那就可以更好地體現句子體系的框架,也可以為變量發(fā)揮作用提供更全面的平臺。應該補充說明的是,在“增訂四版”中,“檢查、修改語病的方法和原則”已改成“常見的句法錯誤”。
胡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語法項下的句子體系比較仔細。原有樣式表述如下:
第五節(jié) 句子和句子分析(上)
第六節(jié) 句子和句子分析(下)
第七節(jié) 句子的特殊成分
第八節(jié) 句式的變換及其應用
第九節(jié) 復句(上)
第十節(jié) 復句(下)
第十一節(jié) 語氣和口氣
簡化為:
一、句子和句子分析
二、句子的特殊成分
三、句式的變換及其應用
四、復句
五、語氣和口氣
各目之間的關系可以表述為:
一////二///三//四/五
其中,第五目建立在前四目之上,確切地說是建立在第一目、第四目之上。換個角度看,第五目可以屬于功能類型,與結構類型相對,共同建構起句子體系的核心框架。與模型相比,原有表述用“句子”代替了“單句”,用“成分分析”代替了“句子體系”,表明并未牢牢抓住重點,即結構類型,進而未能突出表現結構類型,無法全面彰顯處于語法層級下位的句子的體系特征。
邵敬敏主編的《現代漢語通論》語法項下的句子體系趨于突出表現結構類型。原有樣式表述如下:
第五節(jié) 句型系統(tǒng)
第六節(jié) 句式系統(tǒng)
第七節(jié) 句類系統(tǒng)
第八節(jié) 句法結構中的語義分析
第九節(jié) 歧義結構與框式結構
第十節(jié) 認知解釋與動態(tài)變化
第十一節(jié) 復句類型
第十二節(jié) 多重復句與緊縮復句
簡化為:
一、句型系統(tǒng)
二、句式系統(tǒng)
三、句類系統(tǒng)
四、句法結構中的語義分析
五、歧義結構與框式結構
六、認知解釋與動態(tài)變化
七、復句類型
八、多重復句與緊縮復句
各目之間的關系可以表述為: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其中,前三目建構了結構類型與功能類型體系,只是沒有包括復句。接下來的三目分量不輕,屬于變量。句法也好、語義也好,并非句子專屬,沖淡了前三目已經建立起來的框架。從邏輯上講,“句法結構中的語義分析”“歧義結構與框式結構”“認知解釋與動態(tài)變化”等,并非單句專屬,也包括復句,宜置于最后加以表述。這樣改變一下,前三目加上后兩目就是單句與復句的體系框架了。
總的來說,三級體系的思想路徑應該與上一層級保持一致。不管句子可以從多少角度、多少層面加以描述,因為層級位于語法項下,所以句子體系的主要邊界不應該超越結構方面。應該抓住具有對應關系的句子的結構類體系與功能類體系,并突出表現結構類,彰顯語法項下的體系特征。就功能類體系而言,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并非單句專屬,應該連同復句一起討論。
現在討論四級體系。這一層級在表述上可以以“項”為單位,位于“目”之下,其間的邏輯關系構成了現代漢語學科的四級體系。我們在上位層級“詞類”中選取一項,以其中的邏輯關系作為代表加以討論,就以“詞類標準”這一項為例。
關于詞類標準,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比較堅決地傾向于語法功能,以能否充當句法成分作為實詞與虛詞的界限。能者為實詞,不能者為虛詞。其中,最有考驗意義的是副詞的虛實歸屬,其次是嘆詞、擬聲詞的歸屬。整理表述如下:
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區(qū)別詞、數詞、量詞、副詞、代詞、擬聲詞、嘆詞
虛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
胡裕樹主編的《現代漢語》在詞類標準的采定上看起來既不堅決、也不穩(wěn)定。把副詞歸入實詞,表明傾向于語法功能;同時把嘆詞、象聲詞歸入虛詞,又拋棄了語法功能。于是,等于實際上在同一層次的一次分類行為中使用了兩個標準,即語法方面的標準和詞匯方面的標準。整理表述如下:
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副詞、代詞
虛詞:連詞、介詞、助詞、語氣詞、嘆詞、象聲詞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編寫的《現代漢語》似乎注意到了混用標準問題,把嘆詞(感嘆詞)、擬聲詞抽離出虛實范疇,列為第三類,即特殊詞。整理表述如下:
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狀態(tài)詞、區(qū)別詞、數詞、量詞、代詞
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
特殊詞:感嘆詞、擬聲詞
為什么這樣分類呢?是表示在虛實范疇中無法處理了嗎?還是表示產生了與虛實相對的新的范疇?實際上,這是在同一層次的一次分類行為中使用兩個標準的翻版,亦即把兩個標準同時賦予一個類型。也就是說,按語法意義屬于實詞,按詞匯意義屬于虛詞;兩個結論都想成立,只好單獨拿出來,另列為所謂的特殊詞。這樣來看,與虛實相對的新的范疇并不存在,嘆詞(感嘆詞)、擬聲詞的歸屬變得十分隨意,想放在實詞里就放在實詞里、想放在虛詞里就放在虛詞里。
這個問題也可以從副詞的歸屬上看出來。拋開第三類不講,一旦把副詞歸入虛詞,問題就不屬于混用標準了。雖然沒有混用標準,但拋棄的是語法標準、采用的是詞匯標準,嚴重脫離了上位層級體系。
在拋棄語法標準、采用詞匯標準方面做得比較徹底的是邢福義、汪國勝主編的《現代漢語》。整理表述如下:
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
虛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擬音詞(嘆詞、象聲詞)
另外,既不采用語法標準、也不采用詞匯標準的情況也有。更重要的是,并未混用標準。錢乃榮主編的《現代漢語》就是一例。這里采用的是數量標準,無限的是實詞,有限的是虛詞。也就是說,實詞屬于開放類,虛詞屬于封閉類。是否與上位層級具有體系的一致性,可以留待討論。整理表述如下:
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
虛詞:能愿詞、趨向詞、唯補詞、量詞、副詞、代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
總起來看,在四級體系的視點上,越是下位層級的問題,越容易放大整個系統(tǒng)的問題??雌饋硎掷硐氲纳衔幌到y(tǒng),實際上禁不起刨根問底、禁不起吹毛求疵。反過來,如果禁得起刨根問底、禁得起吹毛求疵,那么就意味著整個系統(tǒng)不會存在嚴重問題。
從大系統(tǒng)的前后左右、上上下下的關系來看,詞類標準問題的背景應該是詞義問題。從一個角度分,詞義包括語法義和詞匯義;換個角度分,詞義包括理性義和色彩義。語法標準用的不是詞匯義、不是理性義,也不是全部色彩義。它采用的是與詞匯義相對的語法義,也是色彩義中屬于語法色彩的詞義類型。
在這個背景下討論虛實問題,就會注意到虛實不是詞匯義的虛實、不是理性義的虛實、不是其他色彩義的虛實,而是語法義的虛實。而語法項下功能標準顯然應該是語法義,這樣才能成為其本身、才能與上位層級具有體系的一致性。詞匯標準采用的是詞匯義,不僅不屬于語法項下,而且難以在作為功能類型的詞類層面進行操作。數量標準雖然干脆,但脫離了詞義范疇,進一步討論時又不得不重新回到語法意義虛實的軌道上來。
最后討論五級體系。這一層級在表述上可以以“點”為單位,位于“項”之下。其間的邏輯關系構成現代漢語學科的五級體系,與上位各個層級的直接和間接的邏輯關系構成現代漢語學科的縱向系統(tǒng)。
在這一層級中,我們主要以邢福義、汪國勝主編的《現代漢語》相關的幾個“點”為例。整理討論如下:
例如,把“兒”列為后加式的附加式合成詞,并以“個兒、鳥兒、畫兒、蓋兒”為例[1]133。事實上,“兒”并非后綴,這幾個例子也并非合成詞。“兒”僅僅具有書寫上的獨立形式,仿佛附加在其前的書寫形式上而已。在語音形式上,“個兒、鳥兒、畫兒、蓋兒”相當于ger、niaur、huar、gar,各自只是一個單獨的音節(jié)。其中,er、ur、ar各自代表一個單獨的音素, 不存在與“個、鳥、畫、蓋”相分離的獨立的“兒”。從語法手段上講,“個兒、鳥兒、畫兒、蓋兒”屬于綜合型的單純詞,而非分析型的合成詞。
再如,詞義類型問題。把詞義分為概念意義、色彩意義、含蓄意義三大類,并把色彩意義分為情感色彩、形象色彩、語體色彩三小類[1]140。很明顯,無論大類小類,都沒有把語法意義列進去。實際上,語法意義是詞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語法意義的詞義是不完整的詞義。如果采用兩分法,可以先把詞義分為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再在下位層級對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加以細分。這時語法意義為上位類型。也可以先分為理性意義和色彩意義,再細分。細分后,色彩意義包括語法色彩,語法意義為下位類型。
又如,把擬音詞分為兩類,即嘆詞、象聲詞[1]214。這樣列“點”明顯存在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象聲詞就是擬音詞,“象”就是“擬”、“擬”就是“象”,在意義上沒有區(qū)別,不應該也無法列為上下層級關系。另一個問題是,嘆詞在音義關系上很獨特,屬于直抒胸臆型,表示的是“自己”的語音,不存在模擬過程,不應該也無法列在“擬音”詞項下。無獨有偶,錢乃榮主編的《現代漢語》也存在類似問題,只列了嘆詞一項,把擬聲詞強行歸入嘆詞[2]188。雖然行進方向不同,但路徑相同,結果都混淆了兩者的實際界限。
看起來,果然越是下位層級的問題,越容易放大整個系統(tǒng)的問題。僅以涉及的“點”來說,后綴問題牽連的是語法手段,詞類問題牽連的是概念界限,詞義問題牽連的是認知體系。這是縱向。橫向影響更加明顯。后綴方面的問題導致平行“點”之間的關系松動、錯位,詞義方面的問題導致基本的知識環(huán)節(jié)缺項,詞類方面的問題導致分類標準在同一個層級中不能貫徹。
討論到這里,我們基本完成了對現代漢語學科系統(tǒng)五個層級及其問題的認識,對五個層級之間的縱向關系及其問題也觸及一定程度。每個層級自成體系,層級與層級建構起完整的學科系統(tǒng)。圍繞系統(tǒng)及其問題,可以初步得出一些結論。
首先,關于現代漢語學科系統(tǒng)的框架。我們強調應該明確結構系統(tǒng)與功能系統(tǒng)的核心地位,在表述上,其他變量項目應該圍繞核心項目加以設置。一方面這應該是一般系統(tǒng)的基本框架,一方面這也應該是現代漢語本體的基本面貌?,F代漢語學科系統(tǒng)反映現代漢語本體系統(tǒng),本體的結構系統(tǒng)與功能系統(tǒng)自然應該反映在學科的基本框架中。
其次,關于現代漢語學科系統(tǒng)的成分。既然現代漢語學科系統(tǒng)反映現代漢語本體系統(tǒng),那么學科系統(tǒng)的成分也應該反映本體系統(tǒng)的成分。根據現代語言學的一般認識,語言要素包括語音、語義、詞匯、語法,學科體系的核心成分也應該如此,即包括現代漢語語音學、現代漢語語義學、現代漢語詞匯學、現代漢語語法學。
最后,關于現代漢語學科系統(tǒng)的關系。應該處理好結構系統(tǒng)與功能系統(tǒng)的關系、橫向系統(tǒng)與縱向系統(tǒng)的關系、平行成分之間的關系、上下層級之間的關系,避免認知問題、消除表述問題。以上下層級之間的關系為例,上位層級與下位層級應該充分互動,以求通過合適的路徑逼近現代漢語本體、因循客觀的邊界建立現代漢語學科、設計合理的配置進行學科系統(tǒng)表述。
[1]邢福義,汪國勝.現代漢語[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錢乃榮.現代漢語[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王 芳)
Discipline System of Modern Chinese: Taking Element Model and Unit Model as a Reference
HU Hua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1701, China)
Modern Chinese discipline is a system that reflects the body of modern Chinese. It is not equal to the system of Modern Chinese. Though the body, discipline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discipline to the body are not able to be identical, we can strive to narrow the gap among them. The core status of the structural system and the functional system should be stressed, by which other items are set. Since the modern Chinese discipline reflects the body of modern Chinese, then the elements of the discipline should reflect the parts of the body so that the phonetics, semantics, lexicology and grammar become the branches of the system. We should also handl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ructural system and the functional system, the horizontal system and vertical system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parallel elements and various levels so as to prevent problems in cognition and expression.
modern Chinese discipline; modern Chinese; system; language; structure; model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2.14
2016-12-25
胡華(1964—),男,內蒙古通遼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
H109.4
A
1672-8572(2017)02-007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