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霞
(商洛學(xué)院 人文學(xué)院,陜西 商洛 726000)
副文本視角下理雅各《詩經(jīng)》三個譯本研究
邵 霞
(商洛學(xué)院 人文學(xué)院,陜西 商洛 726000)
傳教士出身的英國漢學(xué)家理雅各(James Legge)在1871年至1879年間出版了三個《詩經(jīng)》英譯本,分別是1871年散譯本、1876年韻譯本和1879年東方圣書版,這在《詩經(jīng)》傳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xiàn)象。在《詩經(jīng)》三個譯本的副文本中存在大量體現(xiàn)作者意圖和譯者解釋性的文字,如在譯者前言、書信和日記中包含了原作中的信息和理雅各對原作進行解碼后而重新編碼的新信息。從副文本視角研究理雅各《詩經(jīng)》三個譯本可以擺脫傳統(tǒng)的從文本出發(fā)的固定研究模式,對三個譯本中副文本的解讀可以為更客觀地評價譯者和譯作提供第一手資料。
《詩經(jīng)》;理雅各;副文本
法國哲學(xué)家保羅·利科認為有兩種文本解讀方式:一種是高度語境化的解讀,側(cè)重從作者所處的具體社會語境來解讀文本,盡可能將文本還原為作者的言說,進而領(lǐng)會作者本義;還有一種是去語境化的閱讀,注重從解讀本身出發(fā),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可以用于其他社會語境的思想資源。序跋作者對文本的解讀屬于第一種,試圖通過背景介紹和注釋說明,為讀者從他們自身語境出發(fā)理解文本進行去語境化閱讀打下基礎(chǔ)[1]。熱奈特((Gérard Genette)在《熱奈特論文集》中指出,副文本是對文本的旁注、補充資料和輔助性的文本因素,是正本文的互文本,是跨文本關(guān)系中最具在場感的敘事類型[2]。羅馬尼亞的比較文學(xué)家迪馬(Al.Dima)認為譯者所寫譯序跋與譯作一樣,都是促成文學(xué)聯(lián)系的一個因素,也是歷史比較研究的一個材料來源[3]。
《詩經(jīng)》的英譯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理雅各的中國典籍英譯歷時半個多世紀,不論是在典籍的數(shù)量還是譯文的質(zhì)量上,很多后來的譯者都望塵莫及。王東波認為理雅各的譯本在今天也被視為標準譯本,他的翻譯“結(jié)束了西方學(xué)者對中國文獻業(yè)余水平的研究,走上專業(yè)化的道路”[4]。理雅各英譯《中國經(jīng)典》中《詩經(jīng)》是儒家經(jīng)典作品之一,作為系統(tǒng)英譯《詩經(jīng)》的第一人,副文本視角下的理雅各《詩經(jīng)》英譯研究將譯者的翻譯目的,歷史背景納入翻譯批評的考量范圍。
《中國經(jīng)典》叢書分為五卷,第一卷出版于1861年,包括《論語》《大學(xué)》和《中庸》三部儒家經(jīng)典著作的翻譯;第二卷出版于1861年,由《孟子》的英譯本構(gòu)成;第三卷出版于1871年,包括《尚書》和《竹書紀年》的英譯本;第四卷出版于1871年,由《詩經(jīng)》的英譯本構(gòu)成;第五卷出版于1872年,包括《春秋》和《左傳》的英譯本。
在1871年版《詩經(jīng)》長達182頁的譯者前言中,包含五章七節(jié)七附。正文之后還編有英文主題索引、英文專有名詞索引及漢字短語索引三個索引。序言中著重論述了相關(guān)典籍作品的起源、成書過程、作者生平簡介、歷代權(quán)威注疏、儒家思想解釋、譯者對相關(guān)典籍和儒家學(xué)說的評論以及相關(guān)參考書目;注釋內(nèi)容涉及字詞訓(xùn)詁、名物考證、語法分析、背景介紹和譯者對相關(guān)典籍中內(nèi)容的看法,一般篇幅較長,有些注釋的篇幅甚至超出譯文的長度;附錄涉及相關(guān)典籍作品中的人名、地名、事件的索引和漢語字詞對照表。
1871年首版的《詩經(jīng)》譯本的翻譯底本是《皇清經(jīng)解》本中的《十三經(jīng)注疏》里《毛詩正義》,理雅各在1871年的《詩經(jīng)》譯本序言中指出他對《詩經(jīng)》研究重要文獻《毛詩序》中的大序和小序的翻譯方法有兩種,一是以附錄的形式將其以直譯的方式忠實地傳達原文的意思,并隨之附上中文原文;二是在正文的注釋部分對每首詩附上題解,主要用一至兩個關(guān)鍵詞如“Narrative”(賦)、“Allusive”(比)、“Metaphorical”(興)等詞概括相應(yīng)詩歌的文體風(fēng)格,抑或用一句話概況整首詩的大意,然后附上毛亨、朱熹等人的注釋,有時也會表達譯者的理解和解釋。在導(dǎo)論的最后,理雅各列舉了他翻譯《詩經(jīng)》時所參考的55種中文《詩經(jīng)》的集注、選本和音韻等方面的書籍,并對各自的價值進行了評價。同時,他還列舉了10種西文《詩經(jīng)》譯本和相關(guān)參考文獻。
副文本在還原翻譯場景、解讀翻譯歷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理雅各在序言中透露為了將《詩經(jīng)》放入中國詩歌發(fā)展的總體語境中,他提供了一些漢代以前詩歌的實例。同時,他還翻譯了《詩大序》和所有的小序,還有《韓詩外傳》中的某些章節(jié),并且根據(jù)鄭玄的《詩譜》把《詩經(jīng)》中的作品按照歷史分期從商至周進行編排。在前言的前三章中,理雅各闡述了漢詩的各種格式和韻律規(guī)則,并透露他沒有嘗試去評價原作的詩歌價值。他認為《詩經(jīng)》的主要價值在于對風(fēng)土人情的描述,雖然其中某些篇章感情深厚,修辭獨特,但是“整部作品并不值得費力去議為韻文”。所以,他的翻譯目標是“盡可能再現(xiàn)原作的意義,既不增加,也不轉(zhuǎn)述”[5]114-116。譯者前言中除了會論述譯者翻譯的緣由、經(jīng)過外,還會涉及譯本中的目錄、提要以及他對與《詩經(jīng)》相關(guān)評論的批判研究等,如針對一位耶穌會士在《關(guān)于中國之記錄》中贊美中國《詩經(jīng)》:
內(nèi)容是如此的美妙、和諧,可愛而崇高的古典韻味也如此的連貫一致,……我們無法判定《詩經(jīng)》與品達、荷馬詩歌的高低,但究其所表達的神性、天道與道德來說,《詩經(jīng)》僅次于《詩篇》,因為《詩經(jīng)》屬于語言壯美、思想深刻的文章[5]114-115。
理雅各在《詩經(jīng)》的導(dǎo)論中批判上述評論的“語言極度夸張”,懷疑作者“是否真正熟悉這些詩歌”。理雅各認為作者將《詩篇》與《詩經(jīng)》相提并論是“極其不幸的”,因為《詩篇》中常有上帝的存在,而《詩經(jīng)》的作者只是“順帶提及對上帝的崇拜”,“從未以上帝為主題”。[5]115在傳播觀念上,副文本有助于了解外部環(huán)境對翻譯的影響,屬于霸權(quán)話語,凌駕于原文作者和原作之上,強勢地向讀者傳遞信息,進而為譯本的傳播和接受產(chǎn)生先頭兵和導(dǎo)向性的效果。
譯者在前言和后記中包含翻譯目的及其對隱含讀者的導(dǎo)向,該部分內(nèi)容對讀者的閱讀路徑和闡釋規(guī)則進行了目的性的導(dǎo)向,干預(yù)讀者對譯本的解讀。理雅各在 1871年出版的《詩經(jīng)》前言中描述了這本書的翻譯過程,以及他翻譯《詩經(jīng)》的初衷是將這部文化經(jīng)典以學(xué)術(shù)著作的形式介紹給西方讀者,他特別強調(diào)他為讀者奉獻的是“身著英語外衣的中國詩歌,而不是經(jīng)由轉(zhuǎn)譯的另類作品”[6]。由此可知,理雅各心目中的讀者是具備中文能力的學(xué)者和專家,因此他的譯文追求忠實和準確。
書評、廣告、訪談、信件、日記、演講等輔助性材料,與正文本形成參照互文的關(guān)系,起到解釋和補充正文本的作用。理雅各在他的日記中告誡自己,他對中國的興趣不僅僅是拯救中國,還是為了研究它悠久但陌生的歷史文化。為了做到這點,他必須用“哲學(xué)家的目光”去認識“中國的語言、歷史、文學(xué)及其道德和社會情況”[7]。理雅各在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中指出典籍的譯者“應(yīng)該有相當(dāng)?shù)闹R儲備,包括英文譯文和注釋的全部儒家經(jīng)典的出版將極大地促進我們未來的傳教工作”[8]。從理雅各寫給友人的這封書信可以看出,理雅各的中國典籍英譯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他的傳教工作服務(wù);同時,也指出了他在譯文中做注釋的目的也是服務(wù)傳教工作。
理雅各在寫給妻子的信中說談到了1871年無韻散體《詩經(jīng)》譯本的翻譯過程:
我已經(jīng)完成《詩經(jīng)》第一部分翻譯稿的謄寫工作。《詩經(jīng)》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最長,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二。我希望到六月底能夠譯完,……到年底,注釋部分也將完成,就剩下導(dǎo)論部分了?!绻麜r間和健康允許的話,我還是要站在《詩經(jīng)》之山巔,手指《易經(jīng)》的基石大聲呼喊[8]41-42。
從信件內(nèi)容可以了解到《詩經(jīng)》的構(gòu)成以及翻譯過程,同時可以看出理雅各計劃翻譯《易經(jīng)》。
在另一封信中他談到自己對注釋的態(tài)度以及他編寫注釋的經(jīng)歷:
我剛剛成功地從《詩經(jīng)》身體上獲得新鮮的血液,并且早餐之后我開始寫兩個注釋——一個是關(guān)于整個作品的序,另一個是冠以每一部分的小序。《詩經(jīng)》中有個寫于約2000年前的詩大序,序作者對307首詩的每一首主題都給出了自己的小序。我想我做好把它們翻譯出來,并且我發(fā)現(xiàn)完全有能力做好[8]42。
這封書信中提到的307首應(yīng)該為作者的筆誤,實際應(yīng)該為311首詩。從對以上副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副文本在翻譯研究史和文本翻譯研究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們?yōu)樽x者全面了解譯作和譯者提供了爆料性信息,也為后人的翻譯批評提供了重要的事實。
注釋是對譯本的最基本闡釋,涉及歷史背景、人物譜系、名物典制、典故、風(fēng)俗、方言、外語等,可以掃除讀者的閱讀和理解障礙。大量運用評注是學(xué)術(shù)翻譯的一個主要特色。從事經(jīng)典著作翻譯的譯者必須尊重前任的觀點和成果,但又不為它們所束縛。理雅各在給家人的一封信中講到他對1871年散體《詩經(jīng)》譯本中評注的看法:“我想對整個中國經(jīng)典的翻譯和注釋工作進行全面的評估。可能一百個讀者中有九十九個一點也不關(guān)注我所給出的冗長批注性注釋,但或許第一百位讀者并不認為它冗長,我應(yīng)當(dāng)為這第一百位讀者把注釋寫出來。翻譯家若想讓他的譯作具有永久的價值,他必須為百分之一的人翻譯?!盵7]62理雅各在該譯本中的詳細注釋與他對孫璋的拉丁文《詩經(jīng)》譯本中的注釋不滿有關(guān),在前言中理雅各引用法國漢學(xué)家卡勒里(M.Callery)對孫璋《詩經(jīng)》拉丁譯本的批評,卡勒里認為孫的譯文“讓人難以接受,并讓漢學(xué)家蒙羞”。理雅各也認為“孫璋的韻體翻譯從拉丁文轉(zhuǎn)譯為德語,又從德語轉(zhuǎn)譯為英語韻文,詩歌注釋太簡單,甚至像我這樣對中文《詩經(jīng)》都很熟悉的人,都很難辨別出處,譯文不能讓人滿意”。理雅各指出孫璋《小雅》《大雅》翻譯中的不妥,并分別改譯為“Minor Odes of the Kingdom”“Major Odes of the Kingdom”[9]。理雅各譯本中專章做注的方法,既可以滿足讀者對小說閱讀的審美心理和閱讀習(xí)慣,又有益于讀者追蹤作品中眾多人物的線索,再現(xiàn)了小說的文學(xué)傳統(tǒng)和閱讀傳統(tǒng)的連續(xù)性。
在1876年韻體《詩經(jīng)》的譯者序中,理雅各透露韻體譯本是在他侄兒勸說下進行重譯的,重譯是在他的兩個侄子約翰·萊格(John Legge)和詹姆斯·萊格(James Leg)、亞利山大·格蘭(Alexander Cran)以及在香港工作的孖沙(W.T.Mercer)協(xié)助下共同完成。理雅各同時指出他完成了重譯中四分之三的內(nèi)容,剩余的四分之一由孖沙審校完成[9]III。
與1871年的版本相比,1876年出版的《詩經(jīng)》也有一個導(dǎo)論(Prolegomena),但是該導(dǎo)論要簡潔得多,改版中導(dǎo)論的內(nèi)容也有變化:刪除了第五章,除了保留1871年版本中關(guān)于《詩經(jīng)》以外的古詩源頭的序,刪除了剩余5個序,同時,將第三章的題目改為“《詩經(jīng)》的詩韻與格律,《詩經(jīng)》的詩學(xué)價值,當(dāng)前版本的原則以及它們的構(gòu)成要素”。該譯本的譯文正文由《國風(fēng)》《小雅》《大雅》《頌》四部分構(gòu)成,理雅各在該版每一首詩前都附有一兩個關(guān)鍵詞來概括相應(yīng)詩的文體風(fēng)格或一兩句話概況整首詩大意的題解,隨后附有毛亨、毛萇、朱熹等人對詩歌背景的說明性注釋,有時他也闡發(fā)自己的見解。與1871年版本內(nèi)容最大的差異是1876年的韻體譯本中刪除了原文,注解也相對簡潔,該韻體《詩經(jīng)》譯文1931年在上海重印,重印版本中又附上了《詩經(jīng)》中文原文。
對于1876年的《詩經(jīng)》韻體譯本,理雅各的女兒海倫(Helen Edith Legge)認為是“追求忠實而犧牲了華麗的辭藻”[8]208。理雅各曾在1871年的前言中就質(zhì)疑過將《詩經(jīng)》翻譯為韻體詩的價值[5]23。
1876年的版本是面向普通英語讀者的韻體譯本,理雅各在前言中說明他所針對的對象是一般的“英語讀者”,他的翻譯目的是將每一首原詩用忠實的韻體形式翻譯過來。他保留了上一版序言中對《詩經(jīng)》成書過程的討論以及對上古時期中國歷史、文化、風(fēng)俗和宗教等背景知識的接受,但是他刪除了《毛序》大序、小序和中國上古、中古詩歌的實例。新版前言中最大的亮點就是理雅各專門討論《詩經(jīng)》用韻、結(jié)構(gòu)和詩歌價值的第三章,在本章他著重向讀者說明了他用韻體翻譯《詩經(jīng)》時所采用的原則和方法,承認他有時在不損害原詩意義的前提下,為了達到所采用的譯文在韻律、格式上的需求,不得不使用一些原文中不存在的文字。他還指出,譯者為了達到翻譯的準確性,需要在譯文中加入一些說明性文字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詩。他特別向讀者指出他“無意在大庭廣眾之下充當(dāng)原創(chuàng)詩人,只想以譯者的身份將這些創(chuàng)作于兩三千年以前的詩作以英語詩歌的形式介紹給讀者”[9]57-59。
1852年在一篇題為“The Notions of Chinese Concerning God and Spirits”的文章中,理雅各認為“上帝”或“帝”的對等譯名應(yīng)為“God”[8]69。理雅各繼承了清初耶穌會士從基督教信仰的角度詮釋中國神話的翻譯方法,如在《大雅·生民》的譯注中,理雅各認為周朝祖先后稷的母親姜嫄崇拜的對象是“God”,而后稷生父則不為人知[9]396-397。理雅各的譯注與《新約》福音書中瑪利亞因圣靈而未婚懷孕最后耶穌降臨的故事相似。
1879年《東方圣書》第三卷中《詩經(jīng)》譯本的誕生與西方的殖民擴張有關(guān),西方各國與異族文化日益頻繁的接觸使他們開始研究異族文化并反思西方文明。由牛津大學(xué)東方學(xué)創(chuàng)始人德籍漢學(xué)家繆勒(Muller)主編、從1879年開始出版的《東方圣典》正是在這一語境下應(yīng)運而生的??娎赵凇稏|方圣典》中介紹了世界上八種主要宗教的經(jīng)典著作,分別是閃米特族群的猶太教,基督教和穆斯林教,亞利安或印歐族群的婆羅門教、佛教和帕西教,中國的儒家和道教[7]301。東方圣書版《詩經(jīng)》的副文本內(nèi)容如下:
理雅各之前翻譯的《尚書》和首次翻譯的《孝經(jīng)》一起收入在《東方圣書》的第三卷。這次收人的《詩經(jīng)》譯文是在1871年無韻體全譯本的基礎(chǔ)上修訂的《詩經(jīng)》選譯本。
與理雅各早期《詩經(jīng)》的前言相比,《東方圣典:儒家典籍》的前言僅有23頁,基本重復(fù)了前兩版《詩經(jīng)》中對其基本語言特色和成書過程的描述,但是在作品的排列順序上,理雅各顛倒了原作的順序,他最先安排記載宗廟祭祀的頌詩40篇,他注重《詩經(jīng)》中含有“上帝”“皇天”“古帝”等字眼或與宗教儀式和宗教思想的詩篇,理雅各認為《詩經(jīng)》中的這些選文都表達了作者的宗教觀和那個時期的宗教行為[9]xvi。然后是大雅27篇、小雅23篇,最后是國風(fēng)14篇。從理雅各選譯的詩歌內(nèi)容可以看出,與《商頌》《周頌》和《魯頌》相比,《小雅》《大雅》和《國風(fēng)》中選譯的詩歌相對較少。理雅各對譯作中如此安排的解釋是頌詩中的宗教成分更多、歷史也更久遠;而且,由于《東方圣典》的主題是宗教,所以要凸顯頌詩的重要性[10]。他認為雖然《國風(fēng)》中所指涉那個時代的宗教觀以及宗教行為較少,但是讀者仍然可以從他所選譯的詩歌中看出宗教性的[9]430。
理雅各在為繆勒《東方圣典:儒家典籍》叢書所譯的《詩經(jīng)》的前言中聲明這個譯本針對的讀者群是研究宗教史的的學(xué)生,同時他勸告這類讀者對于中國典籍中包含的宗教和思想不要用“上帝啟示”去理解,當(dāng)某首古詩中提及上帝和他所說的話,請讀者注意那是借上帝之名對某些詞語所作的強調(diào)。理雅各提醒西方讀者不要用西方的宗教理念對所讀篇章做過度理解。他還在這篇序言中對中國的儒釋道三教的經(jīng)典著作進行了簡單扼要的介紹。對于《詩經(jīng)》中所表現(xiàn)的祖先崇拜儀式,為了幫助讀者理解,理雅各客觀地向讀者介紹了祖先崇拜的起源,以及儀式在宗廟祭祀儀式中的各種表現(xiàn),沒有像前兩版《詩經(jīng)》的前言中對儒家和孔子的批評,他指出本套叢書的宗旨就是希望給對異國宗教感興趣的學(xué)生一個獨立思考的機會[10]XXII。
綜上所述,譯本的副文本在介紹原作和促進譯本在目的語國家中的傳播和接受中起著推動的作用。理雅各以撰寫譯序或書信等副文本形式表達他對《詩經(jīng)》的理解與認知,這些珍貴的副文本資料和譯作共同促進《詩經(jīng)》在目的語國家的接受和傳播。對理雅各《詩經(jīng)》的三個譯本相關(guān)的副文本研究有助于發(fā)現(xiàn)《詩經(jīng)》三個不同譯本在生成時的社會文化動因、譯本的傳播語境以及譯本在不同時期所面對的不同目標讀者。
在世界翻譯史中,理雅各先后三次翻譯同一部典籍的行為實屬少見。他在《詩經(jīng)》三個英譯本中除了附有譯者序(preface)外,還有長篇導(dǎo)論(prolegomena或 introduction),但以1871年的英譯本中篇幅最長、內(nèi)容最詳實。在1871年《中國經(jīng)典》第四卷中的《詩經(jīng)》譯本前言中,理雅各共引用了250余本書籍,其中中文書183本,字典17部,英文書22本,拉丁文7本,俄文書1本。這些副文本信息說明1871年出版的《詩經(jīng)》譯本旁征博引,體現(xiàn)了理雅各對中國文化的廣泛知識和深厚功底。同時,這個版本的譯文又被稱作“詮釋性翻譯”(parenthetical translation)[7]430,因為理雅各不僅為譯文提供了大量注釋和題解,而且在譯文中使用了很多括號和說明性的短語來幫助讀者理解原詩的含義,與原著中繁復(fù)的訓(xùn)詁解釋形成互文關(guān)系。這些豐富的副文本信息使英語讀者可以像原語讀者一樣,去閱讀和體驗這部已經(jīng)在中國經(jīng)典化的著作。正是這些豐富的副文本使得這個版本的《詩經(jīng)》成為學(xué)術(shù)翻譯的典范。從三個譯本的導(dǎo)論中可以看出,在翻譯《詩經(jīng)》前,理雅各對包括《詩經(jīng)》在內(nèi)的中國經(jīng)典已經(jīng)有了充分的研讀。他在1871年版的導(dǎo)論的最后,列舉了他翻譯《詩經(jīng)》時所參考的55種中文《詩經(jīng)》集注、選本和音韻等方面的參考說明,并對它們各自的價值進行了論述。
在1871年和1879年的《詩經(jīng)》譯本中,理雅各多采用直譯的方法,對于中文原作中的未盡之處,則在譯文中用括號標注的形式進行補充,對與譯文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則采取注釋的形式進行說明。在1876年的韻體譯本中,沒有譯注,但是理雅各在每首詩的題解中加入了對相應(yīng)詩歌的形式、內(nèi)容和背景知識的說明。1879年的譯本保留了譯注形式,但是比1871年的譯注簡明得多。與1871年和1879年的譯本相比,1876年的韻體譯本較少采用直譯的形式,傾向于采取“衍譯”(imitation)的方法,也就是用地道的英語詩歌形式來翻譯《詩經(jīng)》,如使用英國民謠(ballads)、英雄聯(lián)韻體(heroic couplet)等詩體來再現(xiàn)原作的詩學(xué)形式。
理雅各在《詩經(jīng)》譯本的序言、注釋等副文本中提供了與《詩經(jīng)》三個版本有關(guān)的豐富資源,為全面了解譯者在翻譯中的觀點提供了充實的例證。在《中國經(jīng)典》出版32年后,已經(jīng)成為牛津大學(xué)教授和西方漢學(xué)權(quán)威的理雅各在由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再版的《中國經(jīng)典》前言中,他一反30多年前的結(jié)論,在修改后的前言中肯定了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并稱孔子的思想對于基督徒也不無裨益,將孔子稱為“非凡的為人”。但是他仍然抱有執(zhí)著的宗教熱情和偏執(zhí),他認為“在與基督教文明的碰撞中,中國勢必瓦解”。并聲稱“唯一能拯救中國的方法便是中國人完全放棄他們古代的先哲,取面向基督教的上帝”[11]。
序言、注釋等形式本質(zhì)上是新的文本創(chuàng)作,對原文本的誤讀難免存在,但是具有對原文本的重塑和影響讀者閱讀導(dǎo)向的功能。從理雅各譯本中的導(dǎo)論、與譯本相關(guān)的書信等副文本可以看出,譯文的副文本參與譯文意義的生成,是譯文意義生產(chǎn)過程中活躍的介入性因素,對當(dāng)代文學(xué)在目的語讀者中的接受起著積極的構(gòu)建作用。它通過預(yù)告、暗示、解說等方式激發(fā)和引導(dǎo)讀者在閱讀譯文之前對作品顯現(xiàn)方式的定向性期待,這種期待有一個相對確定的界域,進而使讀者在閱讀譯文前產(chǎn)生譯者期望的“前文本”或“前理解”。
[1]梁小梅.漢語新詩集序跋的傳播學(xué)闡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8.
[2]熱奈爾·熱奈特.熱奈特論文集[M].史忠義,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71-72.
[3]謝天振.翻譯研究新視野[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55.
[4]王東波.理雅各與中國經(jīng)典的譯介[J].齊魯學(xué)刊,2008,35(2):31.
[5]JAMES LEGGE.The Chinese classics:With a translation,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and copious indexes,vol.IV[M].London:Trubner&CO.,1871:171-181.
[6]JAMES LEGGE.The she king,or the book of ancient poetry[M].London:Trubner&CO.,Ludgate Hill,1876:57-59.
[7]GIRARDOT,NORMAN.The victorian translation of China:James Legge’s orientalpilgrimag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142.
[8]HELEN E LEGGE.James Legge:Missionary and scholar[M].London: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1905:40.
[9]JAMES LEGGE.The Sh?King,Shih King and Hsiao King,sacred books of the east,Vol.3[M].London:The Clarendon Press,1879:277.
[10]MULLER F MAX.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M].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879:XV.
[11]JAMES LEGGE.Chinese classics:With a translation,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prolegomena,and copious indexes[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60:111.
[責(zé)任編輯、校對:李書華]
A Study of Legge’s Three Versions of Book of So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atexts
SHAO Xiɑ
(School of Humanities,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Shaanxi 726000,China)
James Legge,a missionary from England,pub lished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Book of Songs from 1871 to 1879,namely,unrhymed or free version of 1871,rhymed version of 1876 and the abridged version included in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of 1879,which is a unique phenomenon in the spread of Book of Songs.In the paratexts of thes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Book of Songs,there are a lot of words that reflect the translator's intention and the explanatory words.For example,the translator's prefaces,letters and diaries involve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new information re-encoded by Legge after decoding the original text.Studying on the three versions of Book of So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atexts can avoid the fixed research pattern which usually starts from texts.Thus,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ratexts in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can provide researchers with first-hand materials.
Book of Songs;James Legge;Paratexts
H315
A
1009-8666(2017)10-0084-07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10.013
2017-09-11
陜西省教育廳專項項目“賈平凹作品序跋翻譯與研究”(16JK1226);商洛學(xué)院教育教學(xué)改革研究項目“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翻譯教學(xué)創(chuàng)新——以商洛學(xué)院為例(17jyjx123);2017年陜西省教科所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職業(yè)化”譯者信息素養(yǎng)研究(SGH17H352)
邵霞(1983—),女,山西運城人。商洛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