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姝辰
(山東省煙臺第一中學,山東煙臺 264000)
沈從文的《邊城》是一部禮贊人性之小說,作者通過對湘西茶峒小鎮(zhèn)人、事、物之描繪,展現(xiàn)了一地之景、一城之態(tài),而圍繞女主人公翠翠而牽引出來的一系列人物,其形象刻畫亦十分生動、鮮明,雖各色人物各有不同,卻皆顯示了人性之美以及人情之美,文章中所描寫的愛情、親情、鄉(xiāng)情都是那么的感人,直擊人心。沈從文自己也曾言:“一個偉大的作品,總是表現(xiàn)人性最真切的欲望![1]”這種認識,使得其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常從倫理道德之視角來審視人物。下文將對沈從文《邊城》中的人性善進行粗淺解讀。
沈從文出生于20世紀初,這也是國內動亂之年代。1918年,時值16歲的沈從文于家鄉(xiāng)小學畢業(yè)并投身行伍,流徙于川湘黔交界地帶,同時亦開始了解中外文學作品。這段特殊的經(jīng)歷使之形成了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在跟隨部隊生活的這段時間里,沈從文深刻感受了國內軍閥混戰(zhàn)的不堪以及百姓之疾苦,飽閱世間辛酸,混亂的國內格局和社會黑暗使之產(chǎn)生了厭惡之心,這些都對其寫作造成了一定影響。為留存心中的美好,追尋陶淵明作品中那充滿歡歌笑語之桃源世界,沈從文開始從鄉(xiāng)土世界中尋找自己心中的烏托邦,而湘西作為其熱戀之故土,留存著諸多童年記憶,便成為了他所思所想之“世外桃源”。自20世紀30年代始,沈從文便開始了對“湘西世界”的描繪,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即是小說《邊城》。
《邊城》是一部融寫實、紀夢、象征于一體的小說[2],整部作品以唯美之筆觸描繪了一個朦朧、詩意而浪漫的田園圣地,這里的人寬厚且善良,風景秀美、一塵不染,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是那么的純樸,毫不矯揉造作。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諸多良善之人物,既有質樸無私的老船夫,又有淳樸善良的翠翠;既有執(zhí)著于情感的儺送,又有豁達大度的天保;既有熱誠待人的楊馬兵,又有慷慨豪爽的順順……這些人物都是人性善的化身,充滿著獨特的人格魅力。作者正是通過對這些血肉人物的生動刻畫,將自身情感和追求融入故事之中,表達了自己對無戰(zhàn)火硝煙、無明爭暗斗之充滿人性之美的世界的向往。沈從文的《邊城》創(chuàng)作于1931年,當時社會動蕩不安,多元文化觀沖擊本土,而《邊城》的問世正是對人性墮落之痛斥,對社會進步之渴望,對功利主義人生觀之反抗。從這個角度來看,《邊城》中凸顯人性善具有重要的社會召喚價值和藝術審美意義。
翠翠是《邊城》中著墨最多的一位人物,其身上匯集了女性的許多優(yōu)良美德,包括單純、淳樸、善良等等。在沈從文的筆下,翠翠完美地體現(xiàn)了人性善與自然美之特點。這位乖巧、淳樸的少女有著一對“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不僅美麗,且善良,“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3]。她成長于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的湘西世界,受著湘西水土之滋潤,充滿靈氣。翠翠打生下來便與爺爺老船夫相依為命,受爺爺?shù)挠绊懚昧岁P心、體貼人以及與人為善。她自懂事以來就搶著為爺爺分擔擺渡的任務,總是搶著“替祖父把人渡過溪”[3]。對于愛情,她也保存著如水晶般純美的愛戀期待。自與儺送結識,她便對愛情有了堅貞不渝的追求,但這種對愛情的追求與向往絲毫不受世俗的影響,沒有利益的交織以及門當戶對俗念的桎梏,而是發(fā)自人心本真的情感流露。在翠翠的身上,我們能看到人性之真與善,感受愛情的自然之美。
《邊城》中刻畫了一位對女兒和孫女充滿真摯之愛的老船夫形象。十七年前,女兒愛上屯防軍人,未婚產(chǎn)下翠翠后死去,這樣的不幸對于任何具有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中國人來說都是不能接受的,而這位質樸無私的老船夫對這件事并沒有過多的怨恨,而是“只作為并不聽到這事情一樣,仍然把日子很平靜地過下去”[3],任勞任怨地將孫女翠翠撫養(yǎng)成人,愛護有加,體現(xiàn)了對于他人的寬恕與包容,對于苦難與不幸命運的坦然接受。特別是老船夫對于翠翠的保護和愛,更是最樸實人性之善的體現(xiàn)。此外,老船夫一生忠于職守,樂于助人,終日擺渡卻不拿他人一分一厘,還免費為他人準備茶水,生活清貧卻恪守本分,不貪心、不圖利,其對待金錢以及他人的態(tài)度亦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人性善之看重與追求。老船夫身上體現(xiàn)了邊城人滿滿的質樸與無私,這也是湘西世界人性人情的本色表現(xiàn),猶如茶峒小鎮(zhèn)纖塵不染的自然風景一般讓人喜愛。
湘西世界不僅滋養(yǎng)了善良的翠翠和老船夫,同樣也滋養(yǎng)了天保和儺送這對有情有義的兄弟。在《邊城》這部作品中,作者以“愛”為紐帶,描寫了天保、儺送兩兄弟身上所體現(xiàn)的人性之善與美。走“車路”的天保和走“馬路”的儺送同時喜歡上了翠翠,為了追求這個心愛的女孩,兩兄弟并未反目成仇,亦沒有大打出手,而是相互鼓勵,相互謙讓,通過“唱歌”這一公平競爭的方式來競相追求翠翠。儺送憑借動人的歌聲不停撩撥翠翠的心,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天保寧愿放棄自己的幸福遠走他鄉(xiāng),卻不幸落水而亡,而弟弟儺送因深感自責、感愧哥哥之死選擇了逃離。天保和儺送兩兄弟的舉動體現(xiàn)了深深的兄弟之情,這份感情毫不受物質世界的熏染,單純而濃厚,是作品中人性善之美好體現(xiàn)。
《邊城》中描繪了一個理想社會,這里的每一個人都質樸且善良,雖有貧富之差別,但在人格上卻人人平等,不管誰家遇到事,總會有鄉(xiāng)鄰主動熱情提供幫助。體現(xiàn)鄉(xiāng)鄰友愛互助的代表人物不得不提船總順順了。這位大方灑脫的船總不僅喜愛結交朋友、濟人之急,身上還全無商人之貪婪與狡詐,他仗義疏財、豪爽慷慨,對于對其有所求的人莫不盡力幫忙。雖然在天保之死這件事上,順順多少對老船夫心生芥蒂,認為兒子天保之死與老船夫不無關系,但在老船夫死后,他仍舊毅然地拋棄私怨照顧翠翠,并幫其安葬爺爺,對鄉(xiāng)鄰的關愛、互助在順順身上一覽無余。更值得一提的是,鄉(xiāng)鄰們對于獨自帶大孫女翠翠的老船夫也十分關心,那些受過老船夫幫助的鄉(xiāng)鄰都會以各種方式表達自身謝意,有賣肉的不肯收肉錢,有商販們送他粽子,還有送棗子、硬塞錢的……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與人為善,都不愿占他人半點好處,而愿傾自身所有對待他人,這種和諧友善的鄉(xiāng)鄰關系超越了階級限制,也與金錢無關,是人性本真善良的真切體現(xiàn)。
縱觀《邊城》這部作品,作者在其中極力凸顯了人性之善,刻畫了諸多至純、至善、至真之人,描寫了湘西世界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真。這種美與現(xiàn)實的丑惡有著天壤之別,能夠凈化人心,呼喚與感召人們回歸本真,以更為健康、自然之方式開啟人生之旅途。
[1]張英娜.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人性之“?!薄撐髂下?lián)大對沈從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3(11):26.
[2]亢亞蘭,李秋.重讀經(jīng)典:品味沈從文《邊城》中的人性之美[J].人間,2016,205(10):2,4.
[3]沈從文.邊城[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