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井章
(江蘇省東臺市時堰鎮(zhèn)中學,江蘇東臺 224200)
十七年的教師生涯多多少少會產生職業(yè)的疲倦感,那怎樣才能走出這份感覺,實現(xiàn)自身的第二次成長呢?下面筆者結合一則教研課老師設計的幾個小問題來談談筆者對教師專業(yè)成長的一些看法。
問題引導1:魯迅說孔已己身上有個壞脾氣,請問是什么樣的壞脾氣?
問題引導2:文中肯定有許多具體表現(xiàn)孔乙己的“好喝”與“懶做”的信息?我們一起來畫畫。
問題引導3:我們先來說說“好喝”。剛才有同學說到了錢,那么孔已己是如何付錢的?“排”和“摸”是怎樣的動作呢?哪位同學來模仿模仿?孔乙己最后一次來咸亨酒店時,用“摸”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
問題引導4:魯迅先生的文字傳神得很,從這兩個詞中,我們就體會到先生的語言魅力。文中有兩處提到了孔乙己到店中喝酒,你們覺得喝兩次酒就能說他“好喝”嗎?請大家再找一找文中體現(xiàn)孔乙己“好喝”的其它語句!
問題引導5:大家讀得很用心,我們常說“抓細節(jié),悟精神”,我們的閱讀,也應該提倡這種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深入文本,才能深刻地明白作品的內容,領悟作品的情感。那么小說中哪些地方又體現(xiàn)了他的“懶做”呢?
問題引導6: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變成一個“好喝懶做”的人呢?這當中透露了他怎樣的性格?其他人對他的性格發(fā)展有影響嗎?下面請小組合作談論,并請組長將你們小組的意見記錄下來,到時一并發(fā)言……
問題引導7:孔乙己的結局如何?
《孔乙己》是傳統(tǒng)名篇,教者對此也進行了反復思考:一是怎樣讓一個嚴肅的話題變得具體可感;二是怎樣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文本,充分親近文本。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在反復研讀的基礎上,筆者采取了先從學生感知人物形象入手,并重點分析,力求切入口小一些,課堂枝蔓少一些,集中精力研磨人物形象。并在研磨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至少閱讀文本三遍以上,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篩選信息,整理有效的信息,從而完成對孔乙己這一形象的整體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順勢牽出對其他人物的感知分析,進而挖掘背景,從而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既了解了人物形象、把握了人物性格,又認識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從而初步把握了作品的主題。
為避免學生走馬觀花式的閱讀,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充分閱讀文本,保證學生在不受到外界的干擾進行獨立的自主閱讀。所以決定在細節(jié)處設疑,這也正是本節(jié)課的用心所在。在細節(jié)處設疑,可以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充分對話,這樣就能讓學生自主地去捕捉信息、篩選信息,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我欣賞水平引導學生反復研磨文本;在細節(jié)處設疑,不是說不進行宏觀的運籌,而是不進行無聊的說教,力求點滴所得,都來自學生自主的感悟。
而對作品主題等方面的解讀,則需要整合所有的教學資源。追求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多重效應,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整體系統(tǒng)性閱讀、動態(tài)性學習。如研討小伙計、掌柜等人時則是由研討孔乙己的性格順勢牽連出來的,不僅對小說中的次要人物進行了研討,還引導了學生從社會環(huán)境上來剖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必然性,了解這些人物與孔乙己之間存在的某種聯(lián)系,這樣就避免了靜態(tài)的、形而上的分析。同樣,研討孔乙己的性格時,也是將其各個方面的性格整到一起,從而理解他所有性格之間的相互關系,知道它們之間是存在因果關系的。
語言是語文之本,也是思維的內核。我們要體現(xiàn)語文課堂的本色就應該這樣組織教學,就應該緊扣作品的語言。
由此,筆者看到了課程的設計、創(chuàng)新離不開教師自身的發(fā)展,教師才應該是實實在在的首要校本資源,這一資源如果能充分利用和發(fā)揮好,筆者相信他們的教學實踐、教學研究、教學反思一定會成為促進教師專業(yè)不斷成長、能力不斷提升的有效途徑。那如何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呢?
(1)與時俱進,細微處展示教師本色。在當今這個知識經濟時代,教師如果還停留在崇高的事業(yè)心、安分的態(tài)度,那已經是大大落伍了,要知道時代呼喚的是那些具有更多專業(yè)特長的專家型的優(yōu)秀教師。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化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是教師教育教學發(fā)展的方向,更是教師的歷史使命。
《孔乙己》這篇文章,也正因為教者讀了很多教育案例、理論專著,才使得他能從學生最感性的人物形象入口,切入口很小,少了一些課堂上的枝蔓,揣摩人物形象也很集中。由點到面,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認知,既掌握了人物形象,又看清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初步領悟了作品的主題。
在細節(jié)處設疑是本節(jié)課的一大亮點,實現(xiàn)了生生、師生及與文本的充分對話?!昂煤取币辉~本是很常見的,以往教學中也最容易忽略了,更別談有什么疑問了。而在這節(jié)課上,教者不僅通過設疑讓學生找出了兩次具體描寫孔乙己喝酒的事情,還故意放慢了課堂節(jié)奏,讓學生反復讀課文,之后學生便找到了“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掌柜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有幾回”等詞句來加以研磨,從而非常充分地得出其“好喝”這一結論,其中穿插的對“摸”一詞的研討,也充分彰顯了細節(jié)的魅力。再如討論“孔乙己結局如何”一問題時,也是讓學生結合小說細節(jié),反復斟酌,從而從孔乙己自身與社會兩個方面揭示他悲劇命運的必然性。
(2)風雨彩虹,反思后促進教師成長。“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便他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于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則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泵绹睦韺W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已成為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公式。
縱觀《孔乙己》的整堂課,及教者的課后反思,筆者認為教師的“自我反思”相當重要,它可以說是教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最重要的活水之源。從某種角度看,教師既是引導者又是評論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他們的自我反思是教師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不可或缺的補充。過去的教師滿堂言,現(xiàn)在教師要成為合作者,成為反思性的實踐者——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實踐以及教學效果。而且筆者認為教學反思就應該貫穿教學的始終:(1)課前要反思,即在課堂教學的實施前,既可以在備課時思考課堂問題是否能引導學生有效地閱讀文本,要不要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能否聯(lián)系實際生活,實現(xiàn)知識與態(tài)度相統(tǒng)一,過程與方法相統(tǒng)一;(2)課中也要反思,上課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熱情程度不高是怎么辦,怎樣才能讓師生或生生的互動積極有效,課上的偶發(fā)事件如何應對,如何“見風使舵”——利用課上的資源改變原有的教學設計進程等;(3)課后反思就應該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常態(tài),即在上課之后思考課堂教學效果如何,有哪些問題提得不夠合理,有哪些學生的困惑沒能解答,以后的課上我該如何改進等。反思本身并不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只要具備質疑式、批判性的眼光,善于發(fā)現(xiàn)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問題,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展相關的反思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變得更具理性色彩,更能實現(xiàn)自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1]黃厚江.我和本色語文[J].語文教學通訊,2011(7):63-64.
[2]張敏華.我的本色語文觀[J].小學語文教師,2016(3):70-71.
[3]黃春華.回歸語文本色 提升語文素養(yǎng)[J].教師,201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