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群
(廣東省湛江市實驗小學,廣東湛江 524000)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講,“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種教育方式雖已提出多年,但依舊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對當今的教育事業(yè)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進一步加深這一思想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促使學生和教師的共同進步與成長。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如何緊跟時代步伐,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人才,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本文是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運用“知行合一”的理念,談一談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行合一”的“知”主要是指思想道德和意念活動;“行”是指行為實踐和實際履行。所以知行關系簡單來說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知與行的結合便是理論和實踐的相統(tǒng)一。一切的理念意識不能為實際活動所服務,便不能算作真知。行不能以知作為參考,便是盲目的冥行。知決定了行,行檢驗知的意義。兩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沒有先后。作為教育一名工作者如何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決定了能否實現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如何做到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有機統(tǒng)一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
我們日常所說的“教學”二字,細細剖析,教與學是說的兩個不同的主體,教師的教授,學生的學習。作為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教育理念,把每個課時的教學設計都認真對待,研究教材的設計,研究學生的心理,利用一切現有的教學資源,采用多手段多途徑,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得以鞏固和拓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把所學知識可以靈活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應用知識的自豪感。定期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總結和反思,把工作的每個細節(jié)做實做細,為“知”打下堅實的基礎。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教師如何正確的引導,決定了“行”的方向。小學生與生俱來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面對陌生便有疑問,如果只靠課堂的理論解釋會使學生一知半解,掌握知識只能死記硬背。所以只有讓學生親身體會,才能記憶更加深刻,領悟世界的奧妙。比如,一厘米是短的,一分米是長的,那一厘米和一分米到底多長?相差多少?所以教師可以簡單地讓學生自己用尺子測量下,對比下長度,效果便會大不一樣。再比如,零度是冷的,四十度是熱的。那就讓學生想想冬季和夏季的溫度。這樣的實例說明,我們一切的教育活動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為學生提供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感知中獲得理論知識。為“行”創(chuàng)造合適的情境。
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思維上往往不能離開具體的形象,但是數學是一門具有抽象性、理論性的學科。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學生很容易產生疲倦感,有部分自制力不是很好的學生就會開小差,做小動作,教學效率低下,無法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過程,對教師來講是直接輸出自己所得的知識,對學生來講,是把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所理解的,是知識再生的過程。所以如果讓學生參與教學內容,成為課堂的主人,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感興趣的角度著手,多動手操作,與同學間展開討論,加大接受知識的信息量,從而對未知的世界有所結論,探求并掌握規(guī)律去解釋或解決問題,教師適時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學生受到認可后,激發(fā)了自主探索知識的積極性,便可以讓枯燥、死板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學生在實踐和感知中獲得知識的快樂。
在學習對各個圖形的認識后,教師在課外組織圖形的拼圖游戲,把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等用剪紙剪出來,自由發(fā)揮想象力把剪出來的圖形拼成各種圖案。有房子、蘑菇、汽車等等。學生又是拼又是粘的,興趣非常的高。在活動中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會進一步的加深,使想象力和審美能力得到鍛煉,讓學生消除對學習的抵觸心理,提高學習興趣。
數學是思維的芭蕾,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邏輯思維為主的黃金過渡時期。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造成學生學習方式的單一化、程序化。學生能掌握多少知識,完全取決于教師講授多少,學生沒有獨立思考和動手實操的機會,便使學生缺乏了自覺意識。所以教師組織適當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盡情的表達自己想法,展現自己的才能。人腦的左右半球分別控制著人的動作、思維活動。當學生動手操作驗證教材時不單單是動手,更要配合大腦的思維,要觀察、發(fā)現、分析、抽象、概括、得出結論。教材的設計具有直觀性,結合這樣的實操過程就可以讓理論和實踐一起發(fā)揮功效,使人的智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讓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讓學生列舉出周圍的長方體和正方體事物,并數一數一個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學生紛紛動手操作手里剛剛自己找到的“長方體”,很容易得出結論:長方體有六個面。教師緊接著追問,如何能不重復也不遺漏的情況下知道長方體是六個面?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同學間的討論得出,一個長方體是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組成的。于是學生已經很容易理解“相對面”這個概念。再次引導學生觀察、操作長方體的相對面有什么規(guī)律。學生有的用尺子量,有的找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放在一起比較等等。通過自己動手感知相對面的形狀和大小,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教師逐一肯定或者糾正學生得出的結論。最后教師拆分長方體,驗證相對面的形狀、大小相等。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通過學生一系列的動手操作,調動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思維,并有效的把抽象的知識內化為形象的理解。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對課本知識掌握的無懈可擊,但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這只能是學習的機器。實踐能力是創(chuàng)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部分。為實現素質教育我們既要求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具備應用知識的能力,因為一切知識的獲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于生活,這樣的知識才是鮮活的,有意義的。數學的教學要留給學生動手操作的空間,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fā)現規(guī)律、概括特性、理解思路、掌握方法,在操作的過程中領悟數學奧妙,學會創(chuàng)造。
在學習抽象的定理、公式時,我們有必要借助實際操作。讓學生動手操作豐富了感知能力,也是探索、發(fā)現規(guī)律性知識的重要手段,幫助學生建立起生動形象的畫面,便于引導學生對操作的結果進行分析,求證和總結。在此過程中,允許學生發(fā)散思維各抒己見,但是不可偏離重點,進行無意識、無目的的操作,“知”是“行”的基礎,“行”是“知”的目的要時刻謹記,從而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提升創(chuàng)新性的意識。
小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遞進的、沉淀的、總結的過程,需要教師在長時間耐心的感知、體驗和應用中逐步建立體系。作為教師要不斷深化自己知識架構,深挖教材本質,不脫離課本但又超越課本,適時給學生創(chuàng)設實踐操作的環(huán)境,把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效落實到具體的教學中,讓“知行合一”不再是一句口號,讓素質教育真正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1]馮虹.小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與評價[J].天津科技,2017,44(4):1-6,10.
[2]姚雪琴.基于高效課堂理念下的學生數學思維培練實踐[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11):135.
[3]曾燕波.青少年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3(5):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