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清
淺述劉咸炘歷史文獻學成就
李桂清
(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南充637000)
劉咸炘,民國著名學者、歷史文獻家,一生著作宏富,多達二百三十余種,總名為《推十書》。劉咸炘治學廣博,在史學、校讎學、目錄學等諸多領域均有重大的成就。特別是在校讎學方面,劉咸炘見解獨到,形成了自己的校讎學理論,對古籍目錄、輯佚研究頗為深入,為近代歷史文獻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劉咸炘;《推十書》;校讎學;目錄;輯佚
劉咸炘是民國著名歷史學家,被學術界稱為“天才學者”,近年來學術界對劉咸炘的研究增多,集中表現(xiàn)為對其著作的整理。1996年成都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推十書》,為研究劉咸炘的相關問題奠定了基礎。因為版本影印質(zhì)量較差且不完整,四川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又歷經(jīng)五年整理于2009年出版了《推十書》(增補全本),系統(tǒng)詳細地介紹了劉咸炘的學術體系,為其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黃曙輝系統(tǒng)編校的《劉咸炘學術論集》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包括哲學、史學、子學、文學、校讎學五個部分,是研究劉咸炘的重要資料。除此之外,近年來研究劉咸炘的專著及論文也相繼出現(xiàn),涉及史學、方志學、目錄學、文學、書法等學術思想的研究,而在歷史文獻學的方面缺乏系統(tǒng)整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單篇單方面的研究,現(xiàn)以此粗淺之論述補研究之不足。
劉咸炘(1896-1932),字鑒泉,號宥齋,先世祖籍湖北麻城,終定居四川雙流。初為尚友書塾塾師,后為成都大學哲學系主任、四川大學教授,其著作總名為《推十書》。劉咸炘以“推十”為其書齋和著作命名,大抵是取東漢許慎《說文》“士”為“推十合一”之義,借此說明其篤學精思、明統(tǒng)知類,志在由博趨約,以合御分的宗旨(蒙文通等,2010)9。就學術淵源來看,劉咸炘出生于書香世家,祖父輩皆是有名的學者,祖父劉沅位列《清史·儒林傳》,有《槐軒全書》傳世,劉咸炘師承父兄繼承槐軒之學,為其治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次他對章學誠的學術特別是史學十分推崇,故其治學頗受章學誠思想的影響;再次,劉咸炘生活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時代,故其學術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從治學的內(nèi)容及成就來看,劉咸炘治學廣博,著作宏富,在《推十書》增補全本《前言》中學者蕭萐父介紹《推十書》是劉咸炘所撰哲學綱旨、諸子學、史志學、校讎學及其他雜著的總集,共二百三十一種,四百七十五卷。此與徐國光、王道相編成之《雙流劉鑒泉先生遺書總目》統(tǒng)計的數(shù)目是一樣的,但在劉伯榖、朱先炳《劉咸炘先生傳略》中記載:“計先生所著之書,共二百三十五部,四百七十五卷,總名《推十書》,推十者,先生書齋名也?!保晌耐ǖ?,2010)23目前學術界多采用第一種說法。劉咸炘一生致力于教學授徒,學術創(chuàng)作亦是為教書育人服務,在自定《推十書》類目錄中說:“舉心得以授徒,不得不著于紙墨?!掠崾a甫《春在堂書錄要》之例,自定一冊,使諸徒得以類求?!保▌⑾虨?,2009)1142劉咸炘自定類目并把著作分為六類,甲,綱旨,此皆先生學術根所在,多論天人之微,析中外之異。乙,知言,是為子學;丙,論世,主要介紹劉咸炘的史學成就;丁,校讎,主要涉及劉咸炘的目錄學等理論;戊,文學;己,授徒書(劉咸炘,2009)1142-1143,這些都是劉咸炘教學和學術的精華所在。2009年《推十書》(增補全本)在此基礎之上增加了庚祝史學,辛雜作,壬札記雜抄、癸未附刊四類,并對劉咸炘的著作進行了更為系統(tǒng)的整理分類。這次的整理出版對了解研究劉咸炘學術思想成就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其學術的脈絡一目了然。
文獻是研究人類歷史的重要載體,孔子曾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也?!保◤堁鄫?,2007)在孔子看來,文獻有兩層含義,文即文籍,獻即賢才,掌握了這兩方面歷史的傳承才能更為人所知。隨后宋代理學家朱熹對“文獻”也作了這樣的詮釋:“文,典籍也;獻,賢也?!保ㄖ祆洌?983)。由此可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獻包含“典籍”和“學者”兩個基本要素,它涵蓋了所有的文獻資料和賢能的人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文獻的含義發(fā)生了變化,在當代文獻被認為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而文獻學也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進行文獻學的研究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著名學者張舜徽先生提出了文獻學研究的基本框架為:文獻學的理論探究、文獻的研究、文獻整理、文獻學史的總結(周國林和劉韶軍,2003)。在中國,文獻學又被稱為歷史文獻學,廣義的歷史文獻學指由校讎工作而發(fā)展演化出目錄學、版本學、??睂W、考據(jù)學、辨?zhèn)螌W,又由經(jīng)學講習傳授而演化出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注疏學,等等(張大可,2013)。而狹義的歷史文獻學主要包含為版本、目錄、??保ㄐW嚕┑劝鍓K。
(一)劉咸炘論校讎
中國古代沒有所謂的文獻學,但有從事于研究、整理歷史文獻的學者,在過去稱之為校讎學家。凡是有關整理、編纂、注釋古典文獻的工作,都由校讎學家擔負了起來(張舜徽,1982)。校讎,又稱讎校,起于西漢劉向校書,那時的校讎已含有“學”的因素,因為劉向遍校群書不僅包含??保€涉及到了版本和目錄的相關知識,只是那時還沒有形成一種系統(tǒng)的理論,所以校讎學無異成了文獻學的別名。校讎學真正成為一門學問始于南宋鄭樵撰《通志·校讎略》,在書中鄭樵詳細闡述了他的校讎學理論,包括古籍文獻必須進行分類,形成分類理論,重視亡書的記錄與輯佚、校書之法、求書八法、重視解題等等,鄭樵在歷史文獻學研究方面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南宋之后,元明兩代學術稍顯遜色,校讎學也受到影響。清代乾嘉考據(jù)之學十分興盛,章學誠是研究校讎學的一支重要力量,著有《校讎通義》。章學誠對校讎學十分重視,他認為:“校讎之學,自劉氏父子淵源流別,最為推見古人大體;而校訂字句,則其小焉……近人不得其說,而於古書有篇卷參差、敘例同異當考辨者,乃謂古人別有目錄之學,真屬詫聞。”(張舜徽,1985)章學誠認為校讎學不同于狹義的??睂W,校訂訛誤只是校讎學的一個方面;自劉向劉歆之后,千百年來校讎不興,只有南宋鄭樵算得上略窺校讎之義。而近世學者混淆校讎學與??睂W之義,更用目錄學取代千百年來校讎學的功用,否定了校讎學的存在,章學誠對這個論調(diào)進行了批駁;更重要的是章學誠提出了校讎學的根本目的在于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這與劉氏父子的“淵源流別”有異曲同工之妙。近代著名學者王叔岷先生對校讎學也有頗多研究,他在《斠讎學》序言中說,“校讎學是恢復古書本來面目之學。本來面目,包括作者(是否)、書名(同異)、版本(早晚)、篇目(先后)、篇數(shù)(多少)、篇名(原貌)、字句(變異)、章節(jié)(竊亂)、篇第(分合)、散佚(包括殘缺)、真?zhèn)蔚?。”(王叔岷?007)這些著名學者的觀點都證明校讎學不等于??睂W,它不僅包括校勘學的內(nèi)容,還涵蓋了版本、目錄、輯佚學等方面的內(nèi)容。民國著名學者劉咸炘博通經(jīng)史,十分重視校讎學對治學的重要性,其在學者研究基礎之上對校讎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碩果累累?!澳夸泴W古稱校讎學,以部次書籍為職,而本書真?zhèn)?,及其名目篇卷亦歸考定。古之為此者意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劉咸炘,2009)233,劉咸炘認為古有目錄學,只是習慣稱之為校讎學,其研究的內(nèi)容主要是圖書分類、文獻真?zhèn)蔚葐栴}。他在繼承前人基礎之上再次強調(diào)校讎學之根本目的在于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不僅如此,劉咸炘又提出了古書校讀法的概念,他認為目錄學又名古書校讀法,但此二名的范圍有所不同,不能混為一談,古書校讀法還包括了文字學、聲韻學、文法學、修辭學等方面。其實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劉咸炘精研文獻學,在他的學術思想中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文獻學的廣義和狹義之分,這一點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同時劉咸炘治學十分重視學術的聯(lián)系性,認為史學和校讎學最為基礎,相輔相成;校讎學是治學的方法,史學是學術研究的內(nèi)容。故劉咸炘自謂:“其識之廣大圓通,皆從浙東學術而來。謂校讎者,乃一學術方法之名稱,以此二學代表讀書辨體知類之法而已。”(劉咸炘,2009)1166在史學方面,劉咸炘推崇浙東學術的博通要領,在校讎學方面,劉咸炘認為“明統(tǒng)知類”思想最為核心,只有做到明統(tǒng)知類,學術才能自明。具體說來,《中書·三術》就強調(diào):“諸子統(tǒng)于老、孔,校讎論文統(tǒng)于《七略》,史學統(tǒng)于三體,詩派統(tǒng)于三系。明于老、孔而后諸子之變可理;明于《七略》而后四部可治,文體可辨;明于三體而后史成體;明于三系而后詩合教?!保▌⑾虨裕?009)7盡管校讎學如此重要,但是要做好這一門學問并不簡單,古往今來的大學者都鮮少能夠做好,章學誠、紀昀也不例外。故劉咸炘說:“校讎之學,俗士罕見,門目不定,則入書雜亂別裁,互著亦無所施。章氏探源而不通流,紀氏節(jié)流而未知源。存古不能通今,救今或背于古,遂使此學蕪穢不治?!保▌⑾虨裕?009)98所以劉咸炘反復強調(diào)校讎學的重要性,并希望以此引起學者的重視,惠及學術研究。
劉咸炘的《目錄學》同樣也是校讎學的重要著作之一,《續(xù)校讎通義》和《校讎述林》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探討圖書的分類理論,說明圖書分類思想對于學術發(fā)展的主要意義,充分證明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重要性,這是校讎學的核心所在。而《目錄學》主要是對前兩部著作進行的補充和說明,其著眼點更多是圖書的細節(jié),包括了圖書的著錄、存佚、真?zhèn)?、名目、篇卷、次第、解題、版本、???、格式、文字等等。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之下,劉咸炘進行了大量的實踐,在他的學術成果當中有很多的“目錄”,主要集中于甲輯《先河錄·宋人》和丙輯《蜀誦》,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目錄散見于其余各輯。《先河錄》是劉咸炘對宋人為各書所作之目錄序的輯錄,以此來考察宋代史學和校讎學之發(fā)展,他認為:“至于校讎之學,史體之議,原本宋人,尤為顯著。今將明此絕學,幸得溯其微緒,乃甄次其言,都為二卷,而序論之?!保▌⑾虨?,2009)1145另外,劉咸炘的方志之作《蜀誦》最能體現(xiàn)劉咸炘在目錄學上的實踐,在《蜀誦》中劉咸炘對自古以來蜀地的文獻變遷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如《蜀刻書藏書考》強調(diào)宋世蜀本最多且貴,當時著名學者的著作及經(jīng)、史古集皆有蜀本,而蜀刻九經(jīng)最富盛名,且當時蜀地的藏書家也特別的多?!度袼囄闹尽?、《蜀宋世文集今存者》、《元人著述補目》、《三異錄鈔目》、《周宏祖古今書刻金石目》、《近代蜀人中名人目》、《唐元明人摭遺》、《近世名宦目》等都是劉咸炘所輯的目錄類著作,這些為后世學者研究蜀地的地方文化奠定了基礎。除此之外,丁輯未刊稿《內(nèi)景樓檢書記》形成了經(jīng)類、小學類、史類、子類、集類、外篇、別錄的圖書目錄;己輯《史部要目》列舉了史學研究的重要書目,這些都是劉咸炘為學術界留下的寶貴財富。
(二)劉咸炘論輯佚
從文獻的流傳開始,書的遺佚就伴隨而至?!安粌H孔子之書,漢人之書至晉已有逸者焉,晉人之書至隋又有逸者焉。隋牛弘上表請開獻書之路,論書之佚失至為深切?!保ê鷺惆?,1985)文獻在流傳過程中,每一朝代的更迭圖書都可能散佚或亡佚,亡書一代多余一代,這對文化的發(fā)展相當?shù)牟焕K宄:肼氏茸⒁獾搅诉@一點并總結出“圖書五厄”,以此來提醒統(tǒng)治者和廣大的有識之士要注意書的輯佚,只有這兩者同時努力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具體的操作上,南宋鄭樵提出了著名的求書八法:即類以求、旁類以求、因地以求、因家以求、求之公、求之私、因人以求、因代以求。除此之外,鄭樵還分析了書有名亡而實不亡的情況:前書內(nèi)容于后書中有記載,前書亡而實不亡;一書收入另一書中,書實不亡等,鄭樵的這些論述表明亡書可以從同類的書中進行搜輯,這是開了清儒輯佚的先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印刷技術的應用,鄭樵的求書八法雖不盡適用,如近代很多書籍流亡國外,我們不得不求之以外國等等,但是鄭氏的求書之法在學術上依然有重大的價值。民國時期,學者劉咸炘對輯佚學也頗有研究。首先劉咸炘追溯了輯佚學的發(fā)展歷史,指明鄭樵《通志·校讎略》在輯佚學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對于鄭樵提出的著名“求書八法”和設求書官的建議頗有贊譽,值得學者借鑒。南宋之后,輯佚進入相對低沉的發(fā)展時期,到明代祁承業(yè)《澹生堂藏書約》才對亡書和求書進行了一番探討。清代乾嘉考據(jù)之學興盛,在此情況之下,清代輯佚之風十分盛行,劉咸炘認為清儒輯佚之方法是在鄭樵的基礎之上又有所發(fā)展,他說:“書有名亡而實未亡者,今就可征者錄之,非如鄭漁仲所舉之憑虛也。”(劉咸炘,2009)435如“荊公《字說》以亡?!洱斏郊返谄呔頌椤蹲终f辨》,可見其略?!保▌⑾虨?,2009)435劉咸炘對章學誠的《校讎通義》贊譽有加,認為章學誠的治書之法很有見地,如認為在求書之前必須對書進行遴選考證,這個任務最好由州縣學校師儒講習,考求是正,著為錄籍,然后再由官府進行搜集著錄。另外,劉咸炘認同章學誠所提藏書、求書與輯佚書的聯(lián)系的論調(diào),強調(diào)其重要性。一般清人輯佚成果都會成為專門的著作,如黃奭《黃氏逸書考》二百三十八種、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六百八十一種等,成就卓著。盡管如此,劉咸炘仍客觀地指出清人輯佚真正算得上佳作的尚少,其中之疏漏需學者重視。因此劉咸炘以馬國翰等的相關輯佚為例總結輯佚之弊。大致為一曰漏,雖此中弊病人皆知之,但能夠避免這一點的學者極少。二曰濫,包括臆斷附會、本非書文、臆定次序;三曰誤,包含不審時代、據(jù)誤本俗本;四曰陋,包括不審體例、不考源流。上述諸弊皆其大者,至於複異不刪,剪裁未當?shù)仁杪└菙?shù)不勝數(shù)。因此輯佚書時就必須注意這些疏漏,才能更好地進行輯佚工作。其次劉咸炘總結輯佚者所取資最多者,曰三注四大類書,三注為《三國志注》、《水經(jīng)注》、《文選》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預覽》、《太平廣記》四大類書??傊?,輯佚是文獻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義,如對某人著作或某書內(nèi)容獲得更完整的概念,有助于考證某書或某文主要資料之來源,對于某人的作品之淵源問題可以得到較圓滿之解答等等。劉咸炘雖然沒有專門進行古書輯佚,但在學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無不透漏著輯佚的行為,劉咸炘習慣把古往今來具有相同性質(zhì)或相互聯(lián)系的著作輯錄起來形成專門的學問,如甲輯《先河錄》、丙輯《蜀誦》、戊輯《史流百一錄》、《駢文省抄》、《風骨集》、《推十文》、《一飽集》等都是他在讀書研究過程中的重要成果,這一點無不為后世學者的研究奠定基礎。
劉咸炘學高識廣,由博趨約,在許多的治學領域都有所創(chuàng)建,特別在校讎學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對校讎之學有獨到的見解,也已經(jīng)形成了廣義和狹義文獻學的概念。在“明統(tǒng)知類”的校讎學理論指導之下,他十分重視古今圖書分類著錄的思想,并且自己也進行了大量的實踐,編寫了頗多目錄學的著作。在輯佚學方面,劉咸炘追溯了輯佚的發(fā)展歷史,闡述了輯佚的必要性,強調(diào)了輯佚容易產(chǎn)生的弊病和取資著作,這些都是劉咸炘在歷史文獻學方面的重要貢獻。在20世紀前期,劉咸炘用他的遠見卓識和智慧冷靜客觀的審視中西方文化思潮,在歷史文化和學術發(fā)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為近代歷史文獻學的發(fā)展留下了重要的一筆。
胡樸安.1985.古書校讀法[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44.
劉咸炘.2009.推十書[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
蒙文通,蕭萐父,龐樸,等.2010.推十書導讀[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王叔岷.2007.斠讎學(補訂本);校讎別錄[M].北京:中華書局,1.
張大可.2013.張大可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490.
張燕嬰譯注.2007.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9.
張舜徽.1982.中國文獻學[M].河南:中州書畫社,4-5.
張舜徽.1985.文獻學論著輯要[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338.
(宋)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83.
周國林,劉韶軍.2003.歷史文獻學論集[C].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54-55.
Brief Description of Liu Xianxin’s Historical Philology
Li Gui-qing
(History and CultureAcademy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0,China)
tract:Liu Xianxin was the famous scholar,historical philology writer,who had many books up to more than 230 species named〈TUI SHI SHU〉.Liu Xianxin had extensive scholarship fields,which made a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in areas such as history,collation,bibliography,etc.Liu Xianxin had a unique views and formed its own collation theory.He studied on contents of ancient books and collenction quite in-depth, which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literature.
rds:Liu Xianxin;TUI SHI SHU;collation;contents;collenction
K092
A
1671-055X(2017)01-0044-04
10.16595/j.1671-055X.2017.01.010
2016-03-30
李桂清(1991-),女,四川達州人,研究生,主要從事歷史文獻學(含敦煌學、文字學)研究。E-mail:4540487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