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宏 雨
(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上海200083)
從“新型大國關系”創(chuàng)新譯法看中國外宣翻譯的文化自信
張 宏 雨
(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上海200083)
作為一個大國,中國應有獨立自主的外宣翻譯理論話語體系,以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確立中國外宣翻譯的理論及話語體系,應該從文化的角度尋求突破口,在確立文化自信過程中形成中國自主的外宣話語體系:從知識維度上看,要立足于國學和傳統(tǒng)譯學;從思想維度上看,要在吸收借鑒中體現(xiàn)自我主體性;從話語維度上看,要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同時,中國外宣翻譯的文化自信還要不斷地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在體現(xiàn)自我主體性的同時,讓世界愿意聽、聽得懂,最終形成中國外宣翻譯的創(chuàng)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
外宣翻譯;文化自信;理論創(chuàng)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在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國防建設乃至意識形態(tài)安全中,自主而獨立的外宣翻譯理論及話語體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是一個大國,如果沒有獨立自主的外宣翻譯理論及話語體系,必定會淪為別人的學術奴隸和話語奴隸,外宣翻譯實踐中的防御能力也必定會被削弱,易為強權所滲透和解構,難為大國發(fā)展和外交走出去創(chuàng)造良好與可持續(xù)的輿論環(huán)境,最終會威脅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因此,中國應該進一步提高對外宣翻譯理論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并大力繁榮發(fā)展外宣翻譯理論體系。而要確立中國外宣翻譯的理論及話語體系,就應該從文化的角度尋求突破口,在確立文化自信過程中形成中國自主的外宣話語體系。
(一)我國外宣翻譯的特征
外宣翻譯與其他文本翻譯有著顯著的不同之處,是在外宣場合對外使用的語言,是讓他國了解我國對外政策及維護國家利益的工具。其內容具有較強的概念政治性、政策敏感性和鮮明時代性,要求翻譯話語體現(xiàn)明確性、原則性、準確性和適切性。特別是國家的對外政策方針、國際關系處理以及重要領導人的有關對外表態(tài)、對外文件等,體現(xiàn)了國家的立場、看法,往往涉及國家主權和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安全上的利益,關系到地區(qū)及世界的緊張與緩和乃至和平與穩(wěn)定,其用語本來就是經(jīng)過反復推敲和深思熟慮的,顯示了自身的特殊性[1]。
1.外宣翻譯的文本特征
外宣翻譯的文本具有與一般文本不同的特征。一是概念政治性和政策敏感性。外宣語言是一種特殊的話語,政策性很強,代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原則和立場。這種特性要求譯者必須正確理解和把握特定時期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并結合外宣翻譯實際,應用到自身的翻譯工作和生活中。二是明確性和準確性。我國既有外宣政策總的路線,也有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以及國際重大問題的具體思路和方式。其表述,一方面,要明白確定、無歧義,是可了解性、可預見性和可審查性的統(tǒng)一體;另一方面,要真實客觀,經(jīng)得起推敲,是完整性、真實性和有效性的統(tǒng)一體。這就要求譯者在弄清每個詞、每句話確切含義的基礎上,譯出真實,譯出深度。三是含蓄模糊性和分寸感。外宣語言首先要講原則性,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復雜的國際問題,直接決定著我國對外處理國際事務方式的復雜性,表述的處理也要靈活,有策略,話語表述要含蓄婉轉。這就要求譯者要選擇恰當?shù)挠⑽脑~語來反映這種含蓄性,準確體現(xiàn)原語的分寸,使譯文具有一定的伸縮空間,以便始終處于主動地位[2]。
2.外宣翻譯的文化性特征
我國的外宣語言也是漢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反映著漢語言本身,而且承載著豐富的漢文化信息。雖說外宣語言對文化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但更多的是漢文化對外宣語言的制約作用。比如,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逐步提升,漢文化在國外得到了有效的傳播,形成了空前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我國的文化軟實力進一步增強。在這種形勢下,漢文化元素應有的力量在我國外宣語言表述中自然地被選擇和突顯出來,凝聚成具有中國民族歷史和文化背景的語言風格。
3.外宣翻譯的時代性特征
外宣語言特別是外交語言是一種高度強化的政治語言,其內容必然與特定的時代相聯(lián)系,被打上時代的烙印。就我國現(xiàn)階段來說,外宣文本信息的構建,不僅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這就要求譯者必須在翻譯實踐中引導國際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作出正確認識,正確看待中國改革開放后的發(fā)展成就,理解中國的發(fā)展對于世界發(fā)展的積極意義[3]172。
(二)“新型大國關系”的創(chuàng)新譯法
“新型大國關系”是中國領導人幾年前提出的重大外交構想和理念,西方媒體隨即把它譯為“a new type of major power relationship”或“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有的地方還故意歪曲地翻譯為G2(The Group of Two),意思是中美共治、兩國集團[4]。將“新型大國關系”翻譯為“a new type of major power relationship”或“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從漢文化內涵看,帶有明顯的貶義性。因為“power”的突出意義就是“強權、強勢”,很容易讓人把它和“強權政治”或“霸權主義”聯(lián)系起來,從而引起外國友人對我國外交理念的誤解。實際上,我們所說的“大國”絕非西方文化意義上的“major power”,中國領導人所說的“大國”是遵循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絕不爭霸,其內涵為“公平正義、和平共處”。鑒于此,我國外交部立足于中國文化視野和中國文化價值觀,大膽摒棄西方思維和西學邏輯,勇于創(chuàng)新,將“新型大國關系”譯為“a new model of major country relationship”,從而把這一詞語的和平外交思想充分地表達出來,使我國現(xiàn)階段全新的國際外交理念得以完全體現(xiàn)。從這個意義上來講,“major country”這一創(chuàng)新譯法更能體現(xiàn)我們的外宣理念和外交立場;與此同時,“大國”的創(chuàng)新譯法還符合中國的國情。中美兩國雖然都是大國,但實力相差仍然很大。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和最發(fā)達國家,理應稱得上是“major power”。然而,中國雖然近些年發(fā)展迅速,綜合國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然屬于發(fā)展中國家,算不上超級大國,因此“major country”這一創(chuàng)新譯法可以消除美國的顧慮,避免不必要的外交誤會。而這一譯語最終也得到了西方國家的認同和接受。因此,在外宣翻譯中,要想給出中國方案,傳遞中國力量,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學會用自己的說話方式并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話,就顯得非常重要。
從本質上講,外宣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過程中,外宣翻譯必然存在不同文化價值觀上的沖突。為了弱化這種可能的沖突,人們在翻譯策略和具體操作方法上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工作。然而,在外宣翻譯中,最終實現(xiàn)交際目標、宗旨的根本問題還在文化上。在跨文化交流中,要想形成中國外宣翻譯的軟實力,提升中國對外交際的話語權和國際傳播能力,翻譯工作者必須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中,樹立本土文化自信,讀懂本土文化及文化自信內涵?!案鱾€國家開展跨文化教育的基礎和環(huán)境各不相同,西方多年積累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經(jīng)驗不一定適合中國的國情,因此我們應該對跨文化教育進行本土化研究”[5]。
(一)我國外宣翻譯文化自信確立的背景
近幾年,我國政府在社會科學理論體系的建設和發(fā)展方面,表現(xiàn)出強有力的自信和創(chuàng)新。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盵6]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持文化自信,其語氣更為莊嚴,觀點更為鮮明,態(tài)度更為堅決。這些真知灼見、肺腑之言,對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開展理論創(chuàng)新和知識創(chuàng)新,在做大學問、真學問上,是一個啟發(fā)和激勵。但就外宣翻譯實踐來看,具有原創(chuàng)性和自主性的創(chuàng)新成果并不多。在對西方學術成果的學習過程中,突飛猛進有余,價值明辨與哲學思考不足,導致在與別人交流中,難有平起平坐的機會。這一現(xiàn)象,短期內還看不到有顛覆性改觀的可能。究其根源,是我們的外宣翻譯,無論是在表述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學術的主體性和學術的獨立性都沒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復旦大學教授蘇長和曾說,學術生產(chǎn)大多掉進了別人的概念框架下,為別人打工,忙著用自己的經(jīng)驗去驗證別人的理論,相當一部分成果成了別人學術體系的陪襯和附庸[7]2。這是讓人極為憂慮的。
(二)我國外宣翻譯文化自信的實質內涵
我們的文化自信,源于5 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坝湃苏?,必先自信”。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路上,堅持文化自信,不僅有助于我國外宣翻譯理論的確立及走出去,提升我們用中國理論解決中國問題的豪氣,也有助于增強中國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有助于增添中國傲立于國際社會的底氣。
1.知識維度上立足于國學和傳統(tǒng)譯學
外宣翻譯理論體系是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涵蓋多個學科,如翻譯學、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學、語用學、外交學、社會學等。從文化角度來看,外宣翻譯理論體系也應包含國學和傳統(tǒng)譯學等傳統(tǒng)理論形態(tài)。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tǒng),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xiàn)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yōu)勢。”[8]我國古代文化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傳統(tǒng)語言學理論也有豐富的資源。這些都是外宣翻譯理論體系確立和發(fā)展的文化土壤。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中國傳統(tǒng)譯論沿襲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譯者、原作者、原文、讀者、贊助人、出版社等諸多影響翻譯因素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受此啟發(fā),在外宣翻譯的過程中,就應該把作者、源語文本、外宣者、讀者以及跨文化語境等因素看成一個統(tǒng)一體,使得我國外宣翻譯在理論體系上更為寬廣,在時間上更為靈活[9]55。
2.思想維度上體現(xiàn)自我主體性
外宣翻譯在思想體系上既要傳承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體系,又要吸收、借鑒、創(chuàng)新西方的思想體系。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無論發(fā)展到什么水平,都要學習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我國外宣翻譯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也需要汲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要兼收并蓄、博采眾長,這是其不斷具有生命力的內在動力。同時,我們在吸收、借鑒中還要體現(xiàn)自我主體性,不忘本來,以我為主,洋為中用,積極融會貫通各種優(yōu)秀的思想理論成果,努力用具有民族傳統(tǒng)和民族特色的實踐與文化對中國外宣翻譯思想體系進行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構建,“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xiàn)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8]。
3.話語維度上講述中國故事
中國外宣翻譯理論體系的構建還需要發(fā)展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達,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8]。這就要求我們在外宣翻譯實踐中,把中國的核心文化價值作為聚焦的核心,在理論上“自己說”,在實踐上“表達中國觀點、表明中國立場、彰顯中國價值”,形成“中國話語”。正如張維為所說,“中國崛起一定要伴隨自己話語的崛起,否則這種崛起是靠不住的……中國應嘗試建立一套可以與西方世界溝通的中國自己的標準話語體系”[10]。因此,樹立外宣翻譯的文化自信,就必須“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最終使我國國際話語權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確立中國外宣翻譯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中國外宣翻譯話語的創(chuàng)造表述、國際傳播等方面加強能力建設。在這一過程中,應將民族文化作為基礎性內涵滋養(yǎng),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方向性精神取向,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在體現(xiàn)自我主體性的同時,讓世界愿意聽、聽得懂,最終形成中國外宣翻譯的創(chuàng)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
(一)要形成外宣翻譯的中國話語體系
就中國的翻譯學來說,是憑借西方的新思想、新方法、新術語而構建起的現(xiàn)代學科。一直以來,眾多學者偏重于運用西學理論來探究中國的材料,近乎造成國內翻譯學的“失語”。究其原因在于我們的研究目標不明確,在思想探究中缺少自我主體意識和足夠的自覺自信。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和話語走出去的需求,構建外宣翻譯的中國話語體系已成為大國崛起的重要支撐。但從其發(fā)展態(tài)勢看,仍在西學概念體系和話語議題的圈子里打轉轉,或遲疑觀望,或缺少建立起體現(xiàn)主體意識理論的雄心抱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第一要義是“富強”,學術理論也必須“富強”。蘇長和中肯地說:“大國之崛起,乃物力與思想之共同崛起也?!盵7]2學術理論的“富強”,既要有豐富的中國故事和中國材料,也要有內心世界當中那樣一種堅定不移的信仰、不可動搖的主心骨。如果沒有著力構建體現(xiàn)中國特色的一套學術理論體系,在指導思想、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xiàn)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真實反映中國人生存發(fā)展經(jīng)驗并對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實具有診斷力和闡釋力的外宣翻譯語言系統(tǒng),中國的外宣翻譯就難以讓世界聽得懂、愿意聽。從這個意義上講,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8]的思路,保持強烈的主體性和覺察能力,在體現(xiàn)中國的價值選擇中,努力從西學中汲取營養(yǎng),使之民族化、中國化,并以自己的、民族的、中國的譯文表達出來,用中國的聲音、中國的話語構筑中國的學術、中國的體系,實現(xiàn)中國翻譯學學術理論的獨立夢。
(二)在揭示民族文化基因中聚焦中國實踐
中國外宣翻譯理論體系的完善與發(fā)展需要聚焦于中國實踐。習近平總書記說:“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方法?!盵8]因此,在外宣翻譯實踐中,我們要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翻譯理論體系,聚焦于中國實踐,并用中國特色的話語來表述中國特色的實踐。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中國實踐不僅具有時代性和原創(chuàng)性,而且具有傳承性和民族性,表現(xiàn)著鮮明的中國場域情結[11]。因此,在外宣翻譯實踐中,要總結和提煉這些具有特色的中國實踐,立足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代的核心價值觀,破除對西方文化思維的照搬照抄,大力彰顯中國實踐的世界價值,努力提升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影響與貢獻。
(三)在對話世界中探索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意造言,皆不相師”。外宣翻譯理論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外宣翻譯工作者對該理論的凝練、概括、總結和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是外宣翻譯話語體系發(fā)展的本質要求,也是其不斷完善充實的不竭動力。外宣翻譯的理論創(chuàng)新要求我們立足于創(chuàng)新的時代源泉,也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吸收傳統(tǒng)中創(chuàng)新,在學習西學精髓中創(chuàng)新,用“新的概念、范疇、原理來揭示中國實踐現(xiàn)實的合理性、理想的合目的性和過程的合規(guī)律性”[11],踐行“日日新、又日新”的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不斷創(chuàng)造新思想、新理論,解釋世界,指導實踐,并在與世界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起既具有中國性,也具有世界性的外宣翻譯話語理論體系。同時,我們應該自信地看到,中國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位外宣翻譯工作者,應該積極履行自己的職責,努力向世界詮釋中國實踐,把中國理論宣揚出去,實現(xiàn)中國與世界之間文化上的雙向理解和認同。具有中國特色的外宣翻譯理論“走出去”,不僅僅表現(xiàn)在學術交流層面,更為重要的是,應讓世界聽懂中國的翻譯理論,理解和認同中國特色。
[1] 徐亞男.外交翻譯的特點以及對外交翻譯的要求[J].中國翻譯,2000(3):35-38.
[2] 高彬.外交語言的特點及翻譯策略探析[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2014(3):57-61.
[3] 梁巖.中國文化外宣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4] 楊明星.“新型大國關系”的創(chuàng)新譯法及其現(xiàn)實意義[J].中國翻譯,2015(1):101-105.
[5] 張紅玲.以跨文化教育為導向的外語教學: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J].外語界,2012(2):2-7.
[6] 吳晶,華春雨.習近平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強調: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N].光明日報,2016-05-18(01).
[7] 蘇長和.中國話語與國際關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8]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02).
[9] 衡孝軍.對外宣傳翻譯理論與實踐[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
[10] 張維為.中國崛起一定要伴隨自己話語的崛起——走訪百國后對中國的思考[N].文匯報,2014-08-19(10).
[11] 姜曉萍.講好中國特色治理故事[N].光明日報,2016-07-27(13).
(責任編輯 王治濤)
Cultural Confidence of Publicity Materials Transl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ve Translation of "a New Model of Major Country Relationship"
ZHANG Hongyu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200083, China)
As a major country, China ought to form its own independent theoretical and language system of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 so as to increase its voic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bring into being the theory and system, a breakthrough has to be acquired on the basis of culture. And to be more specific, this can be achiev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rough the building of cultural confidence: fir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our foundation should be founded on the studies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s and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ology; second, in terms of method, our mai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emphasized while learning from other cultures; third, as to the speaking right, it is important for China to tell its own story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convey its voice. In addition to this, the building of cultural confidence for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ublicity materials also needs consta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We should, under the guidance of "focusing on Chinese own characteristics while learning from other countries, concentrating on the present while respecting the history; caring about human beings and facing the future", elaborately construct our language system which, on the one hand, embodies our ow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other hand, is understandable and appealing for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In such ways, the creativity, credibility and charisma of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 will be achieved.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materials; cultural confidenc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2017-01-25
張宏雨(1993-),女,河南羅山人,碩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外宣翻譯研究.
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語用學視角下外宣翻譯的‘中國話語’體系構建研究”(編號:16BYY029)、2016年上海外國語大學導師學術引領計劃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10.3969/j.issn.1674-5035.2017.03.004
H315.9
A
1674-5035(2017)03-0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