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峰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上海 200040)
慶城縣博物館《云亭宴集》詩碑考
李 麗 峰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上海 200040)
《云亭宴集》詩碑系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由分守河西道的陜西布政司左參議、南都陳鳳著工匠摹刻立碑,現(xiàn)存慶城縣博物館。詩碑高225厘米,寬77厘米,厚21厘米。碑兩面均刻書,刻黃庭堅大字楷書《云亭宴集》詩。《云亭宴集》詩乃是黃庭堅詩風(fēng)格變化的代表作。明一代,文風(fēng)漸盛,陳鳳對宋代余干的風(fēng)雅集會心向往之,為追思宋時黃庭堅等人雅集盛況,流觴曲水,遠(yuǎn)慕魏晉風(fēng)流,故刻此碑。
慶城縣博物館; 云亭宴集詩碑; 白云亭; 黃庭堅; 陳鳳
收藏于慶城縣博物館的黃庭堅《云亭宴集》碑,是甘肅省具有重要文物價值的一通詩碑。以往,對其介紹多集中于詩碑概況[1]、詩碑書法[2]等方面。本文將對詩碑本身、詩作者黃庭堅[3],以及刻碑者陳鳳的情況做一全面考證,以期還原《云亭宴集》詩碑完整面貌。本文最具特色的當(dāng)屬對于陳鳳的考證,將從《明史》《列朝詩集小傳》《明詩紀(jì)事》等第一手資料中努力還原出陳鳳其人,以及洪州黃庭堅寫意余干白云古亭的詩作為何會出現(xiàn)在千里之外的西北慶城。
慶城縣位于甘肅省東北部,位于涇河上游,東鄰合水,西鄰黑河?!皻v史文化積淀深厚,是中華民族農(nóng)耕文化發(fā)祥地之一。1994年被國家列為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有省級森林公園周祖陵山、慈云寺博物館、普照寺大殿、周舊邦牌坊、鵝池洞,清涼山?!盵4]慶陽自古以來文脈鼎盛,遺憾的是,慶城屬于關(guān)中屏障,歷史上長期經(jīng)受戰(zhàn)亂和民族沖突,大量的古代文學(xué)作品以及碑帖、書法都未能保留下來?!皻v劫而久者,金石之所以貴”,成碑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的《云亭宴集》詩碑能夠保存至今,故而顯得彌足珍貴。由于詩碑長年立于露天的環(huán)境之中,受風(fēng)雨侵蝕,石碑表面受到一定程度的磨損,尤其是詩碑的背面,幾乎漫漶不清。值得慶幸的是,慶城縣博物館存有早期拓片,較為完整。詩碑的正面,字跡保存相當(dāng)完整,從詩碑來看, 有五十多字是清晰可見的。
《云亭宴集》詩碑系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由分守河西道的陜西布政司左參議、南都陳鳳著工匠摹刻立碑。“此碑原立在慶陽南街考院內(nèi),1954年移置鵝池空同閣,1985年移藏慶城縣博物館”[5](甘肅省文物保護(hù)單位,原址為慈云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廟宇被拆除)。
詩碑高225cm,寬77cm,厚21cm。碑兩面均刻書,所刻的是黃庭堅大字楷書《云亭宴集》詩。詩碑碑陽首行題“云亭宴集”,刻有4行詩,每行有14個字,碑陰同樣刻4行詩,末尾處為小字行書題跋 “黃庭堅作詩并書”。大字楷書每字大約有12cm×15cm見方。這通詩碑,就書法而言是屬于黃庭堅書法中較為少見的楷書大字。歷來評論家論及黃庭堅書法時,往往認(rèn)識是較為統(tǒng)一的,即認(rèn)為其書法自成一家,尤其擅長行書、草書,以草書成就最高。黃庭堅書法取法顏真卿及《瘞鶴銘》,以側(cè)險取勢,縱橫奇崛而自成一格。這通詩碑書法落筆奇?zhèn)ィP勢開張,有的是灑脫自如,卻并無半點劍拔弩張的做作。運筆的起承轉(zhuǎn)合都相當(dāng)老道,沉穩(wěn)有力,卻不失奇?zhèn)?,一掃“大字難于結(jié)密而無間”的弊端,表現(xiàn)出體勢的完美。雖為碑刻,但書法中所透露出來“行筆的疾徐、點畫的提按、結(jié)體的開張與揖讓”[6],都展現(xiàn)出黃庭堅書法的獨特個性和開闊博大。“黃庭堅的著作、手跡、集帖、刻石等遭到元祐黨禁的焚毀,以及兵燹銷鑠,至南宋時已十分罕見?!盵7]因此,這通詩碑從保存黃庭堅書法的角度而言,也是深具意義的。
黃庭堅,生于宋仁宗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卒于宋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067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的北宋詩人、書法家。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舉進(jìn)士,任葉縣縣尉。據(jù)《宋史·文苑傳六·黃庭堅》記載:“熙寧初,舉四京學(xué)官,第文為優(yōu),教授北京國子監(jiān),留守文彥博才之,留再任。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超軼絕塵,獨立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聲名始震。”[8]也由此,世人認(rèn)為黃庭堅的學(xué)問文章,乃是天性生成的。黃庭堅作詩、論詩均推崇杜甫,陳師道評價其詩雖得法于老杜,學(xué)杜甫卻并非簡單模仿。他開創(chuàng)了有名的“江西詩派”。王偁《東都事略·文藝傳二·黃庭堅》:“始庭堅與秦觀、張耒、晁補之皆游蘇軾之門,號四學(xué)士,而庭堅于文章特長于詩,獨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蘇軾,謂之蘇黃云?!盵9]當(dāng)時,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xué)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xué)士”;并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除了詩詞方面的才能,黃庭堅書法也自成一家,與蘇軾、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
黃庭堅的政治生涯與蘇軾頗為相似,在由王安石變法肇始的黨爭之中起起伏伏,幾度被起用,又兩度遭到貶斥,大多數(shù)時間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甚至最終客死異鄉(xiāng)?!霸跉v任地方官期間,他對變法持抵制態(tài)度;‘元祐更化’之后,他入朝為文學(xué)之臣,先后擔(dān)任過秘書省校書郎、集賢校理、著作佐郎等職,參與撰修《神宗實錄》,但又不滿執(zhí)政者對新法的一概廢斥,主張參酌新舊,擇善而從。”[10]紹圣初年,黃庭堅出任宣州知縣,改知鄂州。被章惇、蔡卞等誣陷修史失實,遂被貶為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又被政敵誣為枉法,移至戎州(今四川宜賓)。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黃庭堅被赦免放還。 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即被罷免。此前,在荊州時,他曾寫過一篇《承天院塔記》,轉(zhuǎn)運判官使陳舉遵趙挺之意,以“幸災(zāi)謗國”之罪遭彈劾,遂被除名而流放至宜州羈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卒于貶所。
與唐詩不同,宋代人好于詩中言理。比如蘇軾詩即以理趣而見長。黃庭堅早年詩作中也能看到其言理傾向,但卻不能像蘇詩般自然高妙,再加上他追求“生新瘦硬”的風(fēng)格,早期黃詩可謂“窮盡用事的奇奧曲深,句律峭拔,講究句法的變化與新穎”[11]。經(jīng)歷了政局的動蕩和自身宦途的坎坷浮沉,黃庭堅也漸漸淡去了早期詩作的張揚的風(fēng)格。晚年被貶黔南成為黃詩風(fēng)格轉(zhuǎn)變的一個轉(zhuǎn)折。這一時期,黃庭堅詩風(fēng)強調(diào)由法入神的自然平淡,即便仍舊大量用典,但也不再有刻意之感,而是自然流暢,臻于化境。可以說,相比早年過于強調(diào)峭拔奇倔的詩作,晚年的作品反而更具有雋永的意味。此詩正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宋人蔡絛《西清詩話》言:“黃魯直自黔南歸,詩變前體,且云:‘要須唐律中作活計,乃可言詩。如少陵淵蓄云萃,變態(tài)百出,雖數(shù)十百韻,格律亦嚴(yán)謹(jǐn),蓋操制詩家法度如此?!嘤^魯直《和吳余干廖明略白云亭燕集詩》:‘江靜明花竹,山空響管弦。風(fēng)生學(xué)士院,云繞令君筵。百越余生聚,三吳遠(yuǎn)接連。庖霜刀落膾,執(zhí)玉酒明船。葉縣飛來舄,壺公謫處天。酌多時暴諧,舞短更成妍。唯我孤登覽,觀詩未究宣??沼辔遄仲p,又似兩京然。醫(yī)是肱三折,官當(dāng)歲九遷。老夫看鏡里,衰白敢爭先?’直可拍肩挽袂矣?!盵12]一定程度而言,正是因為黃庭堅后期詩歌風(fēng)格的巨變,才將他推上了更高的藝術(shù)巔峰。
這首詩作于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時年黃庭堅59歲。
據(jù)四庫本《山谷集詩注》,這首詩題當(dāng)為《次韻廖明略同吳明府白云亭宴集》(蔡絛《西清詩話》中則標(biāo)為《和吳余干廖明略白云亭燕集詩》)。
江靜明花竹,山空響管弦。
風(fēng)生學(xué)士麈,云繞令君筵。
百越余生聚,三吳遠(yuǎn)接連。
庖霜刀落鱠,執(zhí)玉酒明船。
葉縣飛來舄,壺公謫處天。
酌多時暴謔,舞短更成妍。
唯我孤登覽,觀詩未究宣。
空余五字賞,文似兩京然。
醫(yī)是肱三折,官當(dāng)歲九遷。
老夫看鏡罷,衰白敢爭先。
詩題中所提到的白云亭,乃是江西余干縣城的唐代古亭。《漢語大詞典》“白云亭”條是這樣釋義的:“亭名。在江西省余干縣之南。 唐劉長卿《登余干古縣城》詩:‘孤城上與白云齊,萬古荒涼楚水西?!?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江西三·饒州府》:‘又縣(余干縣)西南八十步有白云亭,亦德裕(李德裕)所建,跨古城之危,瞰長江之深,與干越亭對峙?!钡略#粗型硖平艹龅恼渭?、文學(xué)家李德裕,曾任余干令。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來看,白云亭當(dāng)為李德裕任內(nèi)所建。白云亭自建成之后,即成為歷代文士騷客交游唱和的地方,并在相當(dāng)長的時間成為了古代余干的文化地標(biāo)。黃庭堅曾任余干主簿。
詩題中提到的“廖明略”,指的是廖正一。廖正一,字明略,號竹林居士,安州(今湖北安陸)人。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進(jìn)士。有《白云集》《竹林集》,均已佚。王偁《東都事略·文藝傳二·廖正一》:“元佑中,蘇軾在翰苑,試館職之士,得正一對策,奇之。除秘書省正字。軾門人黃、秦、張、晁,世謂之‘四學(xué)士’,每過軾,軾必取密云龍瀹以飲之。正一詣軾謝,軾亦取密云龍以待正一。由是,正一之名亞于四人者?!盵13]可見廖正一深為蘇軾所賞識。同為蘇門學(xué)士,黃庭堅與廖正一也是交游甚繁,惺惺相惜,黃庭堅集中題為送廖明略的詩即有十二首之多。此詩即為依廖詩原韻的和詩。但也因與蘇軾及蘇門關(guān)系密切,廖正一也受到“元祐黨禁”的影響,被貶至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任監(jiān)稅官。其仕途頗為坎坷。
“吳明府”,即吳與。吳與,字可權(quán),漳州人,有學(xué)識,元符間知縣。據(jù)康熙朝《余干縣志·名宦傳·吳與》:“建學(xué)宮,修公廨,養(yǎng)士任材,遠(yuǎn)近悅服。睱則與儒士廖正一、章公輔以詩歌唱和?!盵14]有《荔枝總錄》《新紀(jì)錄》等文集。
此詩首聯(lián)“江靜明花竹,山空響管弦。”化用謝玄暉詩“澄江靜如練”、杜甫詩“山扉花竹幽”、《后漢書·皇甫規(guī)等贊》“谷靜山空”等句,描繪了江水靜流、花竹明麗、寂靜的山中響起絲弦聲聲的景象。
“風(fēng)生學(xué)士麈,云繞令君筵”句,“學(xué)士”指的是廖明略,而“令君”即指吳明府。白云亭上,山風(fēng)習(xí)習(xí),云遮霧繞,廖兄揮麈清談,吳明府君在這里設(shè)酒高會開筵席。由此二句,仿佛可見李太白詩“作詩掉我驚逸興,白云繞筆窗前飛”之意興遄飛。黃庭堅以清新沖淡的筆觸,描繪出“吳令君”文人交游的雅集之樂,讓人不由心生“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之愜意。
“百越余生聚,三吳遠(yuǎn)接連。”這饒州余干縣,也有當(dāng)年越國十年生聚的流風(fēng)遺韻,與三吳之地也是遙遙相接。此聯(lián)以春秋吳越之地的歷史來襯托此地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
“庖霜刀落鱠,執(zhí)玉酒明船?!被庙n愈、孟郊《城南聯(lián)句》“庖霜鱠玄鯽”之句;“船”指玉酒船,借用杜甫詩“月朗自明船”句。庖廚揮刀切鮮魚膾,片片魚肉落入盤中色如霜雪,有人手執(zhí)玉制的酒器典雅莊重。這兩句自然都是夸飾形容的話,為的是表現(xiàn)酒席的高雅飲食的精美。
“葉縣飛來舄,壺公謫處天。酌多時暴謔,舞短更成妍?!贝硕?lián)中,上聯(lián)的上句描述了吳明府,下句則描寫了廖明略。以“葉令”“壺公”之典來夸贊此二位。吳明府君神奇高妙猶如當(dāng)年身懷異術(shù)的葉縣令王喬,廖兄也如神仙壺公一般。大家喝多了,盡興歡樂,不時有人言笑戲謔,還有人起身作短舞,一點不覺得笨拙,反覺得巧妙美艷。
“唯我孤登覽,觀詩未究宣?!边@饒州余干縣,當(dāng)年也是百越之地,而如今只有我獨自一人登臨,觀覽風(fēng)景,看著大家的詩作,還是未能詳盡表達(dá)內(nèi)心的感觸。
詩的后幾聯(lián),轉(zhuǎn)而議理,其中“空余五言賞,文似兩京然”一聯(lián),當(dāng)是說,別人夸我詩寫得好,辭賦文章可以和張平子的《二京賦》相媲美,這些看來都是虛名?!搬t(yī)是肱三折,官當(dāng)歲九遷。老夫看鏡罷,衰白敢爭先。”正如三折肱就能為良醫(yī)一樣,做官也應(yīng)該快快升遷。只有我還是淪落不得志,攬鏡自照,白發(fā)都比諸位先長出來了。末一聯(lián)呈現(xiàn)了詩人晚年的生活狀態(tài)和不同以往的心境和情感,詩人雖身處逆境,仍昂揚向上,積極進(jìn)取。
黃庭堅詩追求“無一字無來處”,因此,詩詞用典頗多。此詩看似沖淡自然,實則用了許多典故,但化用的都相當(dāng)巧妙,因此并無生澀做作之感。黃庭堅晚年雖然飽經(jīng)憂患,詩中情感卻蘊藉不露,哀而不傷,令人動容和感佩??梢哉f,此詩顯示出了黃庭堅晚年蘊藉沖淡、意境闊大的詩風(fēng),確為佳作!
陳鳳(1499—1549),字羽伯,上元(今江蘇南京人)。陳鳳為明嘉靖十四年進(jìn)士,“除南陽推官,改彰德,征授刑部主事,歷郎中,出為江西僉事,歷四川、陜西參議。有《清華堂宅存稿》六卷?!盵15]文獻(xiàn)中也有稱其“南都陳鳳”,其實也是指南京。據(jù)《漢語大詞典》“南都”條釋義:“明人稱南京為南都。如吳應(yīng)箕南京召試事,書名為《南都應(yīng)試記》?!?/p>
據(jù)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記載:“明嘉靖間刻明陳鳳《清華堂稿摘存》六卷,附錄一卷。九行十六字,原題‘南都陳鳳著,新都楊慎批點,北海馮惟訥編’,有馮惟訥序、楊慎序,原藏北平圖書館?!盵16]《清華堂稿摘存》一書并未能看到。但《明詩紀(jì)事》戊籖卷十九收錄陳鳳六首詩。馮惟訥、楊慎對于陳鳳詩相當(dāng)推崇,馮汝訥評價陳鳳詩:“羽伯五古,初啟唐人扃鑰,后入晉、魏閫奧。七言歌行,豪逸雄俊,真得盛唐三昧。五七言近體,雅秀清暢,王、孟之流?!睏钌鲃t云:“羽伯古詩,漢、魏遺響,近代所僅見。七言長歌,與盛唐諸大家埒能爭勝。而尤難者,在自成家而不蹈襲,非邇?nèi)詹鹣粗??!瘪T惟訥、楊慎均盛贊陳鳳五古及七言歌行,并強調(diào)其自成一格而不因循蹈襲。陳田也認(rèn)為“羽伯五字詩華妙”。但對陳鳳詩作的評價并非全然褒揚之聲,王世貞就如此評價陳詩:“陳羽伯詩如東市倡慕青樓價,微傅粉澤,絕工顰笑。”[17]認(rèn)為其詩矯揉造作,不夠自然。然而,清代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中也收陳鳳六首詩并小序,曰:“鳳字羽伯,金陵人。嘉靖乙未進(jìn)士。官至陜西參議。與許仲貽、謝與槐齊名。同時無錫有陳山人鳳,亦字羽伯,王元美《詩評》所謂‘陳羽伯如東市倡,慕青樓價,微傅粉澤,強工顰笑’者,此陳鳳也?!盵18]似又指王世貞所評價之陳鳳并非此陳鳳。有待進(jìn)一步考證。
陳鳳其人,《明史》等正史中并未單獨出現(xiàn)其傳, 但在其他文士的傳中,偶爾可見他的名字??梢钥闯鏊麩嶂杂趨⒓釉娚纾婆c同時代的文士交游。據(jù)上文所列留存詩作的標(biāo)題可見,其詩文多為酬和之作,或為他人題詩,可見其喜與文士相從交游,所言非虛。
與顧璘之交游。顧璘(1476-1545),與陳鳳同為上元人,字華玉,弘治九年進(jìn)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與陳沂、王韋號為“金陵三俊”,其后再加上朱應(yīng)登,并稱為“四大家”?!睹魇贰の脑穫鳌ゎ櫗U》:“自璘主詞壇,士大夫希風(fēng)附塵,厥道大彰。許穀,陳鳳,子少南,金大車、大輿、金鑾,盛時泰,陳芹之屬,并從之游。”[19]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中也提及此事:“嘉靖中,顧華玉以浙轄家居,倡詩學(xué)于青溪之上,羽伯及謝應(yīng)午、許仲貽、金子有、金子坤以少俊從游,相與講藝談詩?!盵20]
與金大車之交游。金大車(1493—1536)字子有,號方山。他曾受業(yè)于當(dāng)時的文壇巨宿顧璘。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小傳》丁集:“大車字子有,其先西域默伽國人也。太祖時,以歸義授鴻臚卿,賜姓啟宇,遂為金陵人。父賢,舉進(jìn)士,以給事中出知延平,長于《春秋》,著《紀(jì)愚》若干卷,顧華玉為之傳。子有弱齡為京師諸名輩賞異,嘉靖乙酉舉于鄉(xiāng),下第歸,偕陳羽伯、許仲貽及弟子坤從游于顧華玉。華玉慎許可,藏愛重子有。屢上南宮不第,從其婦于廣陵,以旅病卒。子有詩法襄陽、隨州,每搖筆執(zhí)卷,頃刻立就。嘗賦詩有‘不能搖落逢秋日,況復(fù)蹉跎入暮年’之句,陳羽伯怪其壯歲出語不詳,死時年四十四,無子。羽伯與子坤掇拾遺詩,定次為百篇。”[20]可見陳鳳與金大車友情之篤厚。
有明一代,中華衣冠恢復(fù),文風(fēng)漸盛,陳鳳對宋代余干的風(fēng)雅集會心向往之,官刑部主事期間,官署中即有白云樓,閑暇時與朋友們“西臺雅集”。在南京時追隨顧璘,熱衷交游唱和,當(dāng)他來到西北履職,駐地也曾是范仲淹當(dāng)年的活動范圍,追思宋時黃庭堅等人雅集盛況,流觴曲水,遠(yuǎn)慕魏晉風(fēng)流,想來這也是他選擇立《云亭宴集》詩碑的主要原因吧。更多的遺存還有待繼續(xù)發(fā)掘。
[1]劉文戈.慶城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147.
[2]張伯榮.中國書法[M].濟南:齊魯書社,2010:93.
[3]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13111.
[4]甘肅農(nóng)村年鑒編委會.甘肅農(nóng)村年鑒2004[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04:153.
[5]張伯榮.中國書法[M].濟南:齊魯書社,2010:93.
[6]劉文戈.慶城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147.
[7]曹昊,張妹. 珍罕黃庭堅大字楷書《云亭宴集詩碑》賞析[N].收藏快報,2011-8-11.
[8]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13111.
[9]王偁.東都事略[M].濟南:齊魯書社,1998:1010-1011.
[10]黃寶華.山谷詩集注前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
[11]楚默.楚默全集·黃庭堅藝術(shù)論[M].上海:上海書店,2014:59.
[12]宋詩話全編[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2503-2504.
[13]王偁.東都事略[M].濟南:齊魯書社,1998:1013.
[14]余干縣志[M]刻本.康熙三十年.
[15]陳田.明詩紀(jì)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787.
[16]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615.
[17]陳田.明詩紀(jì)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787-1789.
[18]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7:4586.
[19]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3:1787-1789.
[20]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7:4586,4596.
AnInvestigationonYunTingYanJiPoemTabletinQingchengCountyMuseum
LI Li-feng
(Compiling Institute of the Unabridged Chinese Dictionary, Shanghai 200040)
Chen Feng ordered the craftsmen to engraveYunTingYanJipoem tablet in 1558. The tablet is kept in Qingcheng County Museum, with height, width, and thickness as 225 cm wide, 77 cm wide, and 21 cm respectively. Both sides of it are engraved with the poem with the style of Huang Tingjian characters regular script. The poem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Huang Tingjian’s style transit. The popularity of writing prevailed in the Ming Dynasty. Chen Feng yearned for the gathering of the literati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tablet was carved to commemorate the meeting of Huang Tingjian and his friends.
Qingcheng County Museum;YunTingYanJipoem tablet; Baiyun Pavilion; Huang Tingjian; Chen Feng
J292.2-3
A
1674-1730(2017)06-0068-04
2017-09-18
李麗峰(1978—),女,甘肅鎮(zhèn)原人,中級編輯,主要從事語言文字、古籍整理出版。
【責(zé)任編輯朱世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