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則梅
(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古城街道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服務中心,云南曲靖 654200)
文化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原動力,對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群眾文化則可以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浸潤民眾,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時刻關注著身邊的文化發(fā)展狀況,近年的群眾文化發(fā)展始終面臨眾多問題,我常思索,我們該如何做好群眾文化建設,以提高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現結合自身經歷,談談我淺顯的看法。
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yè)外,自己主動投入、自我愉悅、自我發(fā)展的社會自發(fā)性文化形態(tài)。是以廣大民眾自發(fā)的活動為主體,,以滿足自我精神健康需求為目標,以精神文明活動為內容的特殊社會形態(tài)。一方面、群眾文化涵蓋了實施的主角是群眾,實施對象是活動。另一方面、群眾文化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最主要的內容文化娛樂活動。再次、群眾文化包括群眾自身的文化活動、相關部門的文化工作、各種類型的文化事業(yè)以及群眾文化的隊伍等,可以說是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所衍生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之和。
其包含有了大眾性、娛樂性、自發(fā)性、傳承性。群眾性是最重要的特點、娛樂性是外在最明顯的狀態(tài),也是很多參與者最直接可感的目標、傳承性則屬于內在因素。它具有促進精神文明發(fā)展、宣傳主流文化、提高文化素養(yǎng)、促進團隊建設等作用。
相關部門把大眾的文化工作提上議事日程,以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yǎng),此為中國特色大眾文化事業(yè)的根本特征,亦可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fā)展,在時代文明創(chuàng)建中起到巨大影響。
充實大眾的文化活動,培養(yǎng)高素養(yǎng)民眾,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推進精神文化建設,人人愛求真求善求美,力促廣大民眾在參加文化活動時還可以得到積極進步文化的浸潤,就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創(chuàng)建貢獻力量,為實現新時代中國家的跨越發(fā)展出一份力。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廣大群眾的精神文明素養(yǎng),這是社會進步的需求,大眾文化以其特殊的形態(tài),以特別的魅力在群眾中間綻放,吸引著廣大人民群眾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從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酉雽W習探求,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設的活動效果,促使精神文明建設在近年跨上新的臺階。
人民大眾擁有很強的能動力量,目前,著重推進文化事業(yè)最重要的屬創(chuàng)新,人民大眾的文化活動得以豐富后,他們會在活動中收到鼓勵,的到滋養(yǎng),有創(chuàng)造出更加豐富多彩文化形態(tài)及內容的欲望,而這種內心迸發(fā)的力量猶如神力,大大激發(fā)著民眾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不斷推進文化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同時也會帶動起經濟、教育等鏈條發(fā)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
故而,吾輩需積極推進大眾的文化建設活動,舉辦多種形態(tài)的健康娛樂活動,吸引廣大群眾積極投入主動參加,讓文化之雨悄悄隨著社會發(fā)展的新風,潛入民眾內心深處,無聲滋潤,細心培護,促使群眾的文化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提高,從而推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
其一,我們目前的文化培育出現層級斷裂現象,不同形態(tài)的文化間缺乏彼此間相互的聯通與融合,各自獨立存在,相互隔離,整個文化培養(yǎng)體系因此顯得零落散亂,常見的有大眾的日常活動文化與企事業(yè)單位的文化培養(yǎng)彼此脫離,群眾被限制在低水平低規(guī)格的小圈子范圍內,沒有高水平的引領,很難得到較大較顯著的進步,也無法得到團隊水平的提高。
其二,如今的大眾文化工作中,專業(yè)化的高水平人才極其缺乏,分析原因是政府部門、社會對大眾文化工作者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文化工作者便無法感受社會的尊重,沒有經濟地位,沒有社會地位,長此以往,便逐慢慢沒有了職業(yè)成就感,在職業(yè)中找不到方向感,漸漸喪失了工作的熱情,殊不知,熱情乃文化工作最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更有甚者,便想方設法轉換了工作崗位,與文化隔離。人才的流失對大眾文化建設產生了很大的阻力。學校是文化人才的搖籃,多年來為文化建設培養(yǎng)著豐富的人才資源,然而現在大學生中高素質的人在選擇就業(yè)時一般不愿意選擇到文化崗位,認為文化工作乏味,是清水衙門,在政治上也沒有前途,在經濟上也毫無動力……諸多誤解,讓舊式文化觀念在人們心間根深蒂固,無法改變,從而造成人才斷流。
其三,因為各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有較大差距,于是,一些經濟落后的地方的文化建設工作更加落后,缺乏各種必須的硬件設備、沒有足夠的發(fā)展資金、更沒有積極向上的文化培育濃郁氛圍,很多文化館處于癱瘓狀態(tài),也鮮少組織文化活動,就算偶爾為之,也盡可能簡單。此外,文化部門與其他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聯系,未能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來扶持和推廣,更沒有把新媒體的無限力量合理利用。從而,使文化建設走進死角,在多彩的新媒體時代作垂死掙扎。
4.1 大眾文化工作需彰顯各個地方的特色和民族文化。一是要抓住當地群民眾文化活動的特征,將區(qū)域的文化特色與媒體宣傳緊緊聯系在一起,就不至于使民眾覺得陌生,很容易融入。民眾了解并熱愛本地的歷史文化,豐富文化底蘊,政府主管部門要把進步的思潮與和當本地去的歷史文化相融合,使群眾文化的活動在新時代增添新味道、新元素,以培養(yǎng)民眾的濃厚興趣,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輕松學到新知識、新文化。目前,在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下,加上各大商家為了吸金而肆意造勢,弄出各種噱頭,圣誕節(jié)、情人節(jié)、萬圣節(jié)等過得激情四溢,卻大多忘記了我們傳統的節(jié)日,這就呼吁相關部門應思索傳統節(jié)日在新時代的出路,應在文化宣傳中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發(fā)展,與地方特色緊密結合,開發(fā)其新意,不斷豐富節(jié)日的內涵,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采用聯歡、舉辦文化展等形式鼓勵群眾積極參與,不斷提高群眾傳統文素養(yǎng),幫助他們獲得文化自信。
4.2 豐富各地廣場文化。近年來,各地在城市建設中都注重文化廣場的建設,其作為新社會發(fā)展下綜合文化實力的重要標志,為民眾的娛樂文化活動提供了必需的場所,為民眾文化的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化活動的水平不斷提高,對環(huán)境的需求也會不斷提高,政府要加大文化建設的投資,合理修建文化廣場,為群眾精神娛樂提供場所。如免費健身館、露天影劇院、棋牌坊等,吸引群眾空閑時間集聚在文化廣場,放松自己,也提高了自身文化修養(yǎng),結識不同人群,學習一些娛樂知識,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這些都有利于群眾文化建設。
4.3 拓展群眾文化的發(fā)展空間。群眾文化不能困守在單一的環(huán)境及單調的形式,而該具有多樣性。合理拓展企業(yè)文化、校園文化、商業(yè)文化、老年文化等空間。群眾文化不僅僅是為老年人服務的,應為全社會各階層各種主體服務,讓各種從業(yè)者、學生商人都能享受到文化的盛宴,因而,針對不同的對象,開展不同的活動,拓展不同的空間,把文化的雨露灑向全社會,讓全社會在文化的滋養(yǎng)中快樂學習、生活、工作,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數,多方位、全面提高群眾文化水平,提高群眾整體綜合素質,為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全面人才。
4.4 做好文化宣傳工作。當今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全新的自媒體時代,經濟發(fā)展,新興網絡、新型媒體等高速發(fā)展,互聯網成為人們無法分割的生活元素,為人們獲得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故而,我們不能局限在過去老舊僵化的宣傳方式,要充分利用好網絡媒體來宣傳文化,如微信平臺、微博、直播等及時宣傳一些先進人物、感人事跡,以及新知識新問題,潛移默化地感染廣大人民群眾,無形中提高群眾文化建設的水平和效果。
總之,群眾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它充滿了活力,對豐富群眾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和產業(yè),提高綜合國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意義,并采取積極的措施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1]金元浦:《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
[2]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