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梅
摘 要:語言品味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品味語言文字入手,并結(ji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理解能力,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觸摸文本,讀懂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形象特點,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獲得情感體驗和精神熏陶。
關鍵詞:語文品味 誦讀法 比較法 語境法 體驗法 導引法
語言品味的載體是文本。因為每個人的視角、認識和理解不同,他們對文本的解讀也就各不相同。這種解讀就是個性化解讀文本的一種體現(xiàn)與特征。正如佐藤學先生所說,教學改革“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某些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咬文嚼字”。
一、誦讀法
對語言最直接、最基本、最簡單的品味方法是誦讀。而對文本進行解讀則需要學生透過文字,理解內(nèi)涵,在深邃的內(nèi)涵中咀嚼和回味文字的獨特魅力。學生應陶醉于作品之中,深入地讀,帶著想象讀,帶著思考讀,讀出意境,讀出思想,讀出感悟。在誦讀中讀出自己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深刻感受,讀出文本背后所隱藏著的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
我在講《七顆鉆石》這篇童話時,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整個教學過程以“朗讀”來貫串。首先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讀出童話的味道,實現(xiàn)整體感悟;然后啟發(fā)學生選擇一個或幾個句子進行朗讀,說說“讀出了怎樣的感情”。這種把讀與品結(jié)合起來的方式,使學生可以在誦讀中品味,在品味中朗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而運用多樣化的,如單獨讀、雙人讀、男生讀、女生讀、男女生交叉讀等誦讀形式,更可以激發(fā)學生誦讀的興趣。學生用低沉緩慢的調(diào)子讀出了旱災爆發(fā)時令人震驚的感覺;讀出了小姑娘心情的變化過程;領悟到了北斗星能指明方向,而小姑娘則給人們指明了心的方向;由愛家人到愛別人,由小愛到大愛、博愛,實現(xiàn)了愛的梯度;有了宗教情懷,愛心成了諾亞方舟,拯救了全人類。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理解了童話的想象力,讀出了作品的思想。
二、比較法
對一切詞語加深理解和進行思維的基礎是比較。在誦讀中對各種不同的詞語進行深入比較,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的不同點,從而感受和體會到語言的魅力與精妙。
我在講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時,為了更好地引領學生感悟紫藤蘿旺盛的生命力和作者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我出示了一組對比句,請學生品味。原文: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fā)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改文: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fā)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學生通過比較品味,讀出了原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化靜為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紫藤蘿的繁密茂盛,表現(xiàn)了生命的綿遠長久。古人云:“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蓖ㄟ^比較揣摩,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
我曾參加過初中語文基本功比賽,比賽的課題是張羊羊的《青菜》。我在第一板塊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出了這樣的問題:“在‘再次想起青菜的時候,我們都在聊著她這句中,能否把‘她改為‘它,如果不能,你讀出了什么情懷?并從文中找出依據(jù)?!睂W生找到了“可青菜長大了也會開花……就沒了興致?!蔽矣枚嗝襟w呈現(xiàn)此句,并將“興致”去掉,要求學生填空,體會其作用。菜花是青菜的未來,作者不忍心吃掉菜花,體現(xiàn)了作者對菜花的愛與呵護,作者心存大善。第三節(jié)的前四行,作者把青菜稱為米飯的“情人”“南方第一蔬”“所有南方人的記憶里,都有她的倩影”,這是作者對青菜的高度評價,可見喜愛之切。我用多媒體呈現(xiàn)“大頭青”,引領學生體會“矮墩墩”“胖乎乎”“油亮油亮”“滲透”等詞,活畫出了大頭青肥嫩、新鮮,帶有當季獨有的芳香、色澤與口感,這樣的青菜,作者定會非常喜愛。通過比較,學生不僅了解了青菜的前世,也讀出了作者對青菜的喜愛、憐惜、呵護、懷想。
三、語境法
閱讀教學的“根”應深深扎在文本的土壤中。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內(nèi)涵、感悟情感。在真切的體驗和豐沛的感悟中,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也會進一步提高。
在教《青菜》一文時,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體會散文的情感,我提問:“青菜的前世是鮮亮的,今生堪憂,來世如何呢?”我用多媒體呈現(xiàn)了這個問題。學生會找到第六節(jié)的末句及第七節(jié)中寫到的農(nóng)民及孩子的語句。我于是引導學生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守舊”“憨厚”“餐霜飲露”,體會農(nóng)民骨子里的質(zhì)樸、憨厚,他們會順應天時來種植莊稼,而不去噴灑農(nóng)藥。當作者有一天面對這樣的蔬菜、這樣的農(nóng)民時,一定會被這自然的回歸所打動。未開化的小孩聽到“青菜”時,猶如聽到了天籟之音,竟“歡躍”地“拍”,可見人的原初就與自然有著親近感。在具體的語境中,學生可以體會到其中隱約閃現(xiàn)著的作者的理想與期待,呼喚著自然原初的回歸。
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對語言進行品味固然重要,但對整個文本的大語境也應重點關注。如我在教梁衡的《夏》一文時,讓學生對“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墻”中的“凝成”進行品味。有一名學生提出:“是否可把‘凝成換成‘變成?”一名學生認為:“用‘變成就可以了,它寫出了從春天到夏天?!绷硪幻麑W生反駁道:“這兒應該用‘凝成,因為‘凝成寫出了從春天到夏天的變化過程?!闭攲W生爭執(zhí)不下時,我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文中的用詞都是作者精心錘煉的,是為中心服務的?!刹粌H讓我們感受到了從春天到夏天的變化過程,更生動地展示了各種植物蓬勃生長的過程,突出了夏天的熱烈,表達了作者的熱愛之情?!?/p>
四、體驗法
體驗想象是我們理解語言文字的一種常用方法。對語言的感受過程就是體驗,這種體驗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知識、生活經(jīng)驗以及生活情感。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情況。在日常交流中,很多人會因為他人的情感而產(chǎn)生共鳴,或者被他人的情感所影響和感染,體驗也因此而形成。當我們閱讀小說或看電視劇時,其中某些情節(jié)與我們自身的體驗比較類似或有關聯(lián)時,就容易引起我們內(nèi)心的體驗,并由此引發(fā)對自己人生的豐富聯(lián)想和深刻感悟。情境的熏陶是產(chǎn)生情感的載體之一,初中教材的一些課文,很多場景都是學生在平常生活中能見到的,甚至就是自己的生活場景,教師如果刻意用這種場景來引導學生去體驗與想象,他們一定會體味和感受到語言獨到的妙處。
2016年3月《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刊登的《<小石潭記>教學實錄及點評》中,有這樣一段語言品味的師生對話:
師:很好,“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這個魚游戲的場景你有沒有見過?
生:(想了一下)家里的金魚。
師:家里的是鯽魚還是金魚?
生:金魚。
師:給大家描繪一下,家里的金魚是怎樣“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的?
生:我們家有個大大的魚缸,長方體,水特別深,我在看電視的時候,魚就靠在玻璃壁上,呆呆地看著我,我想魚看著我,我就過去跟它玩玩唄,我走過去的時候,魚怕我,于是就跑進假山里的水草中,不見了!
師:跑了!大家有這樣的生活經(jīng)歷嗎?有沒有發(fā)現(xiàn)唐代的魚跟今天的魚一樣的活潑可愛?。?/p>
這樣的語言品味能把文本內(nèi)容與學生的自身體驗融為一體,文中的情景,魚的樣子,一下子離學生很近,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五、導引法
如李毅教師在教《再別康橋》時,引領學生抓住意象體味詩人情感之后,又引入徐志摩的一段話:“在康河邊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啊,我那時蜜甜的單獨,那時蜜甜的閑暇?!卑橹魳罚瑢W生讀2~5節(jié),注意停頓、重音、語調(diào)的起伏,體會詩人蜜甜、惆悵、哀愁的情感。又如在《馬說》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韓愈寫的文章像江上潮,浪推千里,具有浩蕩氣勢之美,我用多媒體出示了“韓如潮,柳如泉,歐如瀾,蘇如?!薄W生從文中尋找到了體現(xiàn)“如潮”氣勢的語句,并加以朗讀,體會作者“如潮”的感情。
正如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所提出的“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掌握和運用多種閱讀的方法,在閱讀中使學生對文學作品能夠初步地理解和鑒賞,以作品中的高尚情操來自覺熏陶、自覺思想,并促進個性發(fā)展,有效地豐富和升華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師要引領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字中徜徉,運用多種方法對語言文字咬一咬、嚼一嚼、品一品,使香醇濃郁的滋味從口角溢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宗璞.紫藤蘿瀑布[J].福建文學,1982(7).
[3]向浩,端木春曉,蘇立康.層層點撥 意趣盎然——《小石潭記》教學實錄及點評[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