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萍 , 張偉東
(1.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2.浙江育英職業(yè)技術學院 教務處, 浙江 杭州 310023)
大學生德育路徑研究基于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的視角
沈莉萍1, 張偉東2
(1.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2.浙江育英職業(yè)技術學院 教務處, 浙江 杭州 310023)
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德育路徑眾多,其中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理論和實踐證明:對高校大學生進行軍事理論課教學,有助于樹立學生的國防觀念,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同學們的道德情操。
大學生; 軍事理論課; 德育; 愛國主義
自1985年國家頒發(fā)《兵役法》以來,陸續(xù)在全國各高校中開展了以軍事訓練為主要形式的國防教育。高校國防教育開始成為實行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侗鄯ā分?,國家又出臺了《國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等新法律法規(guī),這些法規(guī)都明確規(guī)定必須把國防教育納入高校教育教學體系之中。高校應當將課堂教學與軍事訓練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fā)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系,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傾向。培養(yǎng)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加強民族團結教育,規(guī)范國防教育,提高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繼續(xù)搞好軍訓工作并使之制度化?!盵1]220這一系列的法律和決定明確了高校國防教育尤其是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高校德育大綱對德育作了這樣的定義:“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它體現教育的社會性與階級性,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高校國防教育的內容不難看出,高校國防教育具備思想性、知識性和實踐性等特點,注重對學生全面開展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由此可以得出,高校國防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的國防后備力量,更具有強大的德育功能。筆者擬從高校國防教育尤其是軍事理論課教學的視角從以下三方面來具體論述它的作用。
國防是國家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保證,是維護國家政權穩(wěn)定的基石。通觀世界歷史,國家之間、民族之間、地區(qū)之間各種類型的戰(zhàn)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提高憂患意識,增強國防意識,做好軍事斗爭準備,始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不容忽視的問題。抓好國防教育,尤其是大學生的國防教育,就是抓住了全民國防教育的一個重點。培養(yǎng)具有國防意識的大學生是一種潛在國防實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國持續(xù)穩(wěn)定地發(fā)展,不斷提高綜合國力,為世界和平做貢獻。
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正是增強大學生國防觀念的主要途徑,是學校國防教育的基礎,這是由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內容的特殊性決定的。
(一)軍事理論課內容涵蓋面廣,能全面實施愛國主義教育
軍事理論課教學內容包括軍事思想和軍事科技,幾乎涵蓋了歷史、政治、法律、信息、通訊、航天、電子等所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內容。這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所無法比擬的??鐚W科的知識內容使學生不僅鞏固了在學的多門學科知識,還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保家衛(wèi)國、履行國防義務的思想意識,強化了國防觀念[2]75-79。
如通過對中國國防和軍事思想的學習,了解了中國國防發(fā)展史,使學生意識到:在戰(zhàn)爭未滅,競爭激烈的世界戰(zhàn)略發(fā)展格局中,是否有強大的國防實力,是否有充分的國防思想準備和物質實力準備抗擊未來可能的侵略,直接關系到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生死存亡。高校軍事課教學通過幫助學生認清國際形勢的發(fā)展變化來冷靜看待戰(zhàn)爭與和平的辨證關系,增強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
(二)軍事理論課內容安排靈活、教學效果顯著
高校軍事理論課涉及國際政治、軍事高科技、現代高技術戰(zhàn)爭等內容,這些內容的多變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該課程上課內容的靈活性,除了國防法規(guī)、國防歷史等較固定的章節(jié)外,國際戰(zhàn)略形勢、中國周邊關系、軍用航天技術和高技術信息戰(zhàn)爭會隨著國際國內形勢、技術水平等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這就決定了在其教學過程中隨時應變,插入最新最前沿的知識。這種靈活性也使學生的知識面不斷得到拓展和更新,豐富了學生的世界觀,從而更清醒地認識國際形勢,增強保家衛(wèi)國的意識。
因此,通過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軍事理論知識,能使廣大高校學生全面認識到當今世界并不太平,中國所面臨的安全形勢不容樂觀,西方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作為當代大學生,必須時刻牢記自己所應負的歷史使命,在學好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不忘為國分憂,承擔更多國家安全責任,提高自己的國家安全意識。同時還可利用大學的群體效應,在全民國防意識培育中發(fā)揮他們的作用,通過大學生來帶動全民國防教育的興起,以凝聚民族意志,為發(fā)揮人民戰(zhàn)爭的威力打下扎實的基礎。
愛國主義是每個公民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素質,也是高校素質教育的最基本要求。當前,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家經濟社會正面臨著全面深刻的變化,各種思潮也在不斷涌入,大學生作為思想最為活躍的群體,其思想觀念正處于定型階段,因此,高校正是可以通過軍事理論課教學來正確引導他們形成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優(yōu)良品德,為培養(yǎng)和造就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好思想準備。具有高度愛國責任心和強烈愛國主義熱情的新世紀大學生,是中國邁向社會主義事業(yè)更高臺階的主力軍[3]386。軍事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正是有關國家的安全保衛(wèi),事關全中國人民的安危,這些是最能夠在年輕大學生心中引起共鳴的,也最能激發(fā)出年輕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因此這是最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途徑。
首先,軍事理論課教學依循歷史的線索,展現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和頑強抗爭的光輝歷程,并通過古代先哲們的軍事典籍教學幫助學生體會其中豐富的哲學底蘊,樹立民族自豪感;通過軍事理論前沿、全球形勢變化及世界各國軍事技術的差距教學,幫助學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民族責任感。
其次,軍事理論課有利于幫助學生認清世界形勢及國家所處的戰(zhàn)略地位。通過“中國國防”“中國周邊安全環(huán)境”等內容的教學,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國際形勢總體趨向緩和,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當前社會的主題;也明白“弱國無外交”的深刻道理,發(fā)展中國家只有在增強自身實力的條件下,才能爭取平等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合作。但是,我們重視軍事發(fā)展,決不是為了稱霸,而是為了構筑一個正義、合理、民主、和平的全球秩序,讓全人類在理解和彼此尊重中共同繁榮。大學生只有正確了解中國軍事建設的實質,才能以平等協商的心態(tài)看待國際事物,并學會在相互合作中求得發(fā)展,才能真正地愛國[4]124-128??梢?,通過軍事理論課能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為他們成為堅定的愛國者奠定堅實的基礎。
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時期。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國家經濟建設已經突飛猛進,物質文明建設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但思想文化領域建設卻明顯滯后于經濟和社會發(fā)展[5]134。市場經濟講究的利益、公平、效益、享樂等價值觀和傳統(tǒng)文化講求無私奉獻、吃苦在先等價值觀之間發(fā)生了很大沖突,對高校德育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德育課教學以教師的滿堂灌為主,形式單一,內容單調,因循守舊,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的變化與發(fā)展。這種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課堂知識與社會現實的脫節(jié),教師授課內容就很難內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
高校國防教育中的軍訓和理論課教學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涵蓋了素質教育所要求的絕大部分非智力因素,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紀律等方面全面鍛煉[6]108-113。軍訓的實踐性,彌補了當前大學德育課教學在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欠缺。在軍事技能訓練中,教官嚴厲的軍人作風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烈日炎炎的炙熱考驗是對學生意志力的磨煉,艱苦繁重的訓練是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整齊標準的列隊動作增強了學生的紀律性。軍事理論課教學中生動的愛國人物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事例,更是豐富了大學德育教學的內容,學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一種堅韌的品質,而這種品質是成就人生,取得事業(yè)輝煌和美滿家庭的重要品質,是適應社會積極人生的寶貴品質[7]12。
首先,通過對中國軍事歷史和毛澤東、鄧小平等領導人的軍事思想的教學,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發(fā)展歷史,尤其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新中國而英勇奮斗的崇高精神,中國革命的歷史就是一部民族奮斗史;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積淀中形成的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源泉,也是繼往開來的精神動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革命英雄主義教育是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怕疲勞、不怕犧牲,發(fā)揚勇敢戰(zhàn)斗的頑強精神歷來是解放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軍事理論課教學中通過講授軍史以及各時期的戰(zhàn)斗英雄事跡等,使學生從理論上接觸了英雄主義精神。而在集中軍訓中,教官的嚴于律己、無私奉獻、不怕疲勞、頑強拼博的當代軍人紀律和精神的展現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和感受到了中國軍人不怕犧牲、頑強斗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進一步升華了他們的愛國熱情,堅定了為國奉獻的信念。
再次,“現代高技術”與“信息化戰(zhàn)爭”能激發(fā)學生富國強兵的決心,“外國軍事”與“中國國防”能激發(fā)大學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和保家衛(wèi)國的歷史責任感。這些都能激勵大學生的愛國熱情,產生義無返顧投身建設、學習和報效祖國的決心。
綜上所述,對高校大學生開展軍事理論課教學,有助于樹立學生的國防觀念,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同學們的道德情操,是高校大學生人才培養(yǎng)重要的德育路徑之一。學校軍事理論課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國防素質為目的,通過增強學生的國防觀念、激發(fā)學生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感、培養(yǎng)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自尊自強精神和樂于奉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符合新時期改革發(fā)展需要的建設人才。
[1] 唐高峰.基于德育創(chuàng)新的高職院校軍事理論課教學改革[J].職業(yè)教育,2013(2).
[2] 尹建平,藺玄晉.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7).
[3] 王春雪.大學生德育融入高校軍事理論課探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5(23).
[4] 蘭永海,商林威,劉佩佩.論新形勢下高校軍事課教學[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7).
[5] 張旭東,吳文華.加強高校國防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2).
[6] 李 科.高校學生軍事訓練工作30年:發(fā)展歷程、主要成就與基本經驗[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7] 雷志敏.農村大學生國防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Stud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Path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ilitary Theory Class Teaching in Colleges
SHEN Li-ping1, ZHANG Wei-dong2
(1.Education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7, China;2.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Zhejiang Yuying Vocational College, Hangzhou 310023, China)
Moral education is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moral teaching, which reflects the social and class nature of educa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pathways of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mong which military teaching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heory and practice proved that it is helpful to set up students’ national defense concept, enhance students’ patriotism emotion and strengthen their moral character on the teaching of Military courses to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military theory class; moral education; patriotism
2016-12-07
沈莉萍(1975-),女,浙江杭州人,講師,教育學碩士,主要從事軍事教育學研究;張偉東(1974-),男,浙江蘭溪人,教授,教育學碩士,主要從事教育管理和經濟管理研究。
G614;G418
A
1672-2388(2017)01-00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