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利
(哈爾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文本解釋學視角下的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
武文利
(哈爾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研究在我國有了長足的發(fā)展。文章圍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這一主題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文本脈絡、內在結構、內在統(tǒng)一和實踐功能進行論述,并試提出一些新見解。
歷史唯物主義;內在結構;實踐功能
改革開放,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在幾代學人的不懈努力下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特別是在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研究上,不少學者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本文擬立足文本來呈現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思考,包括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文本脈絡、內在結構、內在統(tǒng)一和實踐功能。
(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歷史唯物主義的文本起點
所謂歷史唯物主義的文本脈絡,是指馬克思所創(chuàng)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在文本形態(tài)上的發(fā)展過程,即這種創(chuàng)立由哪一文本始、又以哪一文本終。在這一問題上,學術界有共識也有爭議。共識在于,馬克思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以下簡稱《形態(tài)》)這一文本為標志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新學說,即以《形態(tài)》這一文本終;爭議在于以哪一文本始的問題上,有以《神圣家族》為起點的,有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為起點的,而我們則把《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視作所要考察的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文本脈絡的起點。理由如下:這一文本曾被恩格斯稱之為關于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而新世界觀即為馬克思所創(chuàng)立的歷史唯物主義,而“第一個文件”的定位正是我們立論的依據。
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初形態(tài),馬克思在《提綱》中曾有過最初的論述:“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1](P133)在這里,馬克思一針見血的指出以往一切唯物主義的癥結所在,即他們對對象客體的認識至多不過達到費爾巴哈所主張的那種感性直觀的程度,沒有認識到對象客體的真實本質是在感性活動的人的實踐活動中生成的,因此馬克思認為應在感性的人的活動中、在人類社會歷史的實踐活動中展開對世界的認識。
(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歷史唯物主義的文本定型
馬克思的這種以人類社會歷史的實踐活動為核心的哲學思想在隨后的《形態(tài)》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論述:“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盵1](P152)在這里,馬克思重申了《提綱》中所提出的在感性的人的活動中、在實踐中去把握對象、現實和感性的思想,并明確主張把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作為自己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發(fā)點,以此出發(fā)沿著實踐維度的方向,進而堅定了自己唯物主義的立場: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所謂意識無非是“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這種存在就是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1](P152)實際生活過程即馬克思此處所謂的生活。這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在《形態(tài)》中的初次論述,而更為完整準確的則是《形態(tài)》中的這段論述:“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fā)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fā)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盵1](P171)在這段被認為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經典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首先,馬克思把先前的感性的人的活動、實際生活過程科學的界定為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活動。其次,馬克思在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生產的基礎上,引入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形式,并對其重要性給予極大的重視,認為這種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是整個歷史的基礎(這一點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歷史基礎似有不同。見下文)。最后,馬克思系統(tǒng)論述了被生活所決定的意識的體系結構,并主張從市民社會的經濟基礎出發(fā)去闡明各種意識形式的內涵、由之產生的基礎以及追溯其產生過程。至此,馬克思獨特的哲學思想即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創(chuàng)立。
追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文本脈絡之后,為完整把握這種獨特的哲學思想即歷史唯物主義,深入分析其內在結構是十分必要的。
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結構,馬克思在《形態(tài)》中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到現在為止,我們主要只是考察了人類活動的一個方面——人改造自然。另一方面,是人改造人……”[1](P167-168)既然人類活動存在著兩個方面,那么,對立足于人類社會歷史實踐活動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結構的理解,當然也可從這兩方面入手:一方面,人對自然的作用(人改造自然),即人化自然;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作用(人改造人)。對這兩方面的考察,在我們看來,就構成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結構。
(1) TCP棧自身比較復雜,互聯互通各信號供應商在理解或實現底層協議棧時容易出現不一致,導致雙方信號設備無法建立連接或連接不正常,影響車地信號設備之間的安全數據傳輸。
(一)人對自然的作用即人化自然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人對自然的不斷作用結果就是人化自然的生成。這種人化自然的思想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之一。
1.人化自然思想的理論雛形
人化自然的思想在馬克思《手稿》中已有論述:“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隔開來的自然界,對人說來也是無?!盵2](P335)“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歷史的產生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2](P307)這里,人化自然的思想已相當明確。盡管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受到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的影響,而在《手稿》中把人的類本質界定為自由自覺的活動,但在人化自然的思想上,卻遠遠超越費爾巴哈的那種靜態(tài)的抽象自然觀。
2.人化自然思想的核心命題
關于人化自然的思想,馬克思不但沒有止步于《手稿》時期的理論雛形,而且以批判那種與人的實踐活動相分離的處于靜態(tài)之中抽象自然觀的形式進一步發(fā)展了這一思想 。在《形態(tài)》中,馬克思如此批判費爾巴哈式的抽象自然觀:“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櫻桃樹只是由于一定的社會在一定時期的這種活動才為費爾巴哈的‘感性確定性’所感知?!盵1](P528)在這里,馬克思不但批判了那種費爾巴哈式的靜態(tài)的抽象自然觀,而且認為人類的周遭世界不是開天辟地以來就一成不變的那個原始自然界,而是在人類物質生產的實踐活動中歷史地生成的,這種活動的巨大作用可以改變物質對象的地域分布,從而塑造人類可靠的感性能力。在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的不斷作用之下,外在的物質世界便不斷的被人化,變成人化的自然界。
而自然的人化所表征的人類物質生產的實踐活動的巨大作用更遠不止此:“這種活動、這種連續(xù)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chuàng)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基礎,它哪怕只中斷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自然界將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會很快就沒有了?!盵1](P529)在這里,馬克思把人類物質生產的實踐活動視為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基礎,可以說,這是其人化自然思想的核心命題,凸顯出人類實踐活動在感性世界的生成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這一基礎性作用表現為須臾不可分離性,這一作用只要一停止,哪怕是短暫的一年,現存的感性世界以及人類自身的存在、本質特征均會發(fā)生巨大的質變。
為了更全面準確的理解這一核心命題,不應忽視馬克思對其所作的必不可少的補充。馬克思指出,在物質實踐活動一旦停止的情況下,“外部自然界的優(yōu)先地位仍然會保存著,而整個這一點當然不適用于原始的、通過自然發(fā)生的途徑產生的人們。但是,這種區(qū)別只有在人被看作是某種與自然界不同的東西時才有意義。此外,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對于費爾巴哈說來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盵1](P529-530)馬克思在這里主要補充了三點:第一,在人類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停息之后,外部物質性的自然世界仍然存在,但是,已經失去了人化的本質特征,已經不再是人類在物質生產實踐的作用之下而生存于其間的那個曾經的周遭世界。這前后兩種外部世界是有本質區(qū)別的,正是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在其中劃下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第二,在人類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繼續(xù)存在的現存世界中,并不否認人類實踐活動范圍之外的自然界的存在,比如,馬克思亦承認當時新發(fā)現的澳洲的一些珊瑚島的存在。第三,馬克思所強調的人化自然思想只有在把人看作是與自然界不同的某種存在時才有意義,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原始階段,原始人更多地依賴于自然界,其主體地位受到極大限制,自然的人化無從談起反而呈現出人的自然化??梢?,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在肯定人類物質生產的實踐活動對現存感性世界的基礎性作用之外還蘊含著對人自身地位的尊重的人文內涵??傊胪暾麥蚀_的理解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以上諸點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人與人之間的作用即人改造人
1.對人的本質的獨特界定
在上文探討人化自然時,馬克思實際上區(qū)分了兩種不同的人的概念: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和社會歷史意義上的人。前者更多的體現為人的自然化,而后者才是馬克思真正關注的焦點所在。區(qū)分這兩種人的概念的標準,馬克思選取的是人類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在這一活動的不斷作用之下,不僅自然不斷的被人化,而且,人本身也不斷的社會化,甚至社會創(chuàng)造著人本身。馬克思在《手稿》中如此論述:“已經生成的社會創(chuàng)造著具有人的本質的這種全部豐富性的人。”[2](P306)而關于對人的本質內涵的界定,馬克思在《提綱》中有著獨特的思考: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P135)從社會關系維度去把握人的本質特征,把人界定為社會存在物,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如費爾巴哈所主張的那種生物學意義上的為單個人所固有的理性、愛等的抽象物,從事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的人均在社會關系之網中重塑自己的本質特征:“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系下,他才成為奴隸?!盵1](P340)這里,馬克思生動的表述了社會關系對人的本質特征的重塑作用。
2.社會關系的本體論特征
馬克思不僅在社會關系中言說人的本質,而且在其哲學語境中,這種社會關系(生產關系、交往關系等)具有某種本體論特征,即“這(指生產關系——引者注)是一種普照的光,它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改變著它們的特點。這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著它里面顯露出來的一切存在的比重?!盵3](P707)那么,這種社會關系(生產關系、交往關系等)的本體論特征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在馬克思的文本語境中,這種社會關系(生產關系、交往關系等)的本體論特征主要是由于它在人類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中具有某種先決性:人們要進行生產就必然要“發(fā)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人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1](P340)在這里,馬克思反復論證了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在人類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中的先決性,只有在一定的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之中,人化自然才能存在,同時,經過這種特定的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網的過濾,其中所呈現的一切無不“變了樣”,而這“變了樣”的一切才是現實存在著的一切。這種對社會關系(生產關系、交往關系等)的本體論的指認,才能充分詮釋上文所提到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是整個歷史的基礎這一思想。需加以說明的是,在上文談到的交往形式等同于此處的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即我們所說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交往關系等)。而這種社會關系本體論在學者俞吾金那里多有言說,如在其《朝著社會生產關系本體論》的論文中就以標題的形式表明了作者的觀點。[4](P209)
綜上,人對自然的作用即人化自然和人對人的作用這兩方面構成了馬克思獨特的哲學思想,即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結構。至于這二者之間如何內在統(tǒng)一以及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功能,則是下文所論的重點。
(一)商品:內在統(tǒng)一
在人類社會歷史實踐活動中,一方面,人對自然的作用使得自然界越來越帶有某種人化的色彩,這種色彩在資本主義工業(yè)大生產中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其突出表現就是自然產品大都以商品的形式進行生產、交換、流通和消費,而商品本身則大有玄機:因為商品“是一種很古怪的東西,充滿形而上學的玄妙和神學的怪誕”;[5](P88)另一方面,人對人的作用即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交往關系等)長期以來得不到正確的揭示,甚至在資本主義工業(yè)大生產中反而越來越異化,其典型表現即為異化勞動。所謂異化勞動,是指人(工人)自己的勞動產品以商品的形式同人(工人)自身相異化。而異化勞動則會導致“人同人相異化”。[2](P274)這樣,在馬克思置身其間的那個資本主義工業(yè)大生產的時代背景之下,歷史唯物主義所探討的兩大方面便奇跡般的以商品的形式結合在一起,從而構成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內在統(tǒng)一的現實基礎,同時也充分凸顯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功能,即對資本主義工業(yè)社會的批判。
(二)商品拜物教批判:實踐功能
馬克思不僅以商品的形式統(tǒng)一歷史唯物主義的兩大方面(人對自然之間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之成為邏輯嚴密的統(tǒng)一體,而且通過對商品拜物教的深刻批判,進一步凸顯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功能,即批判資本主義。
關于商品、商品拜物教,馬克思如此論述:“它(指商品——引者注)在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因此,要找一個比喻,我們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產物也是這樣。我把這叫作拜物教……商品世界的這種拜物教性質……是來源于生產商品的勞動所特有的社會性質?!盵5](P90)在這里,有三點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第一,商品是以一種物與物的外在關系形式(使用價值)為載體的,這是商品同勞動產品同樣具有的自然屬性,并不構成商品的本質屬性,而商品的本質屬性只能是社會屬性(價值),而這種社會屬性則只能源自人與人之間真實的社會關系。換言之,價值是一定的社會關系的表現形態(tài),商品的秘密,不是別的,正是資本主義工業(yè)大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真實關系的再現。第二,馬克思對商品拜物教的批判重心應在為商品所表現出的那種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所遮蔽著的更為根本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之上,而這種社會關系在資本主義工業(yè)大生產中被嚴重異化。有鑒于此,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第三,人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宗教思維定勢,總是不自覺地把人腦的產物外化成支配自己的異己的力量,這種思維方式不但嚴重阻礙了人們對世界的正確認識,而且還為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蒙上了一層溫情的面紗,麻痹著人們放棄對現存世界的“武器的批判”。①
通過對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性考察,我們認為,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工業(yè)大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被濃縮在“可感而又超感”的商品之中,置身其間的人們把商品所表現的那種物與物之間的外在關系視作其本質屬性,這樣一來,人們便無法透徹地了解自己存身其間的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真實面目,遑論對現存感性世界的武器的批判了。而要改變這種現狀,喚醒人們(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就必須在認識論的思想領域中深入批判那種虛幻的、宗教式的、為統(tǒng)治階級所鼓吹的認知傳統(tǒng),而這些傳統(tǒng)被馬克思稱之為意識形態(tài)。因此,意識形態(tài)批判即為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首要的實踐功能,在這一批判完成之后才談得上對現存世界進行“武器的批判”。①
文本語境中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形式即社會關系(生產關系、交往關系等)是整個歷史的基礎。因此,歷史唯物主義在本體論層面上表現為社會關系本體論。正是在這種本體論的視域之中,馬克思尤為強調資本主義社會的細胞(商品)所蘊含著的人與人之間真實的社會關系,而這種關系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而被異化為商品所表現的物與物之間外在的虛幻關系,這種關系的異化阻礙了人們對現存世界的“武器的批判”。①因此,為了喚醒人們(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必須首先批判那種影響人與人之間真實社會關系的種種因素,在這些因素之中,馬克思認為最為重要的是在各個時代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tài),而對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則凸顯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功能。
然而,我們的這種理解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在文本方面,我們對馬克思早期文本的研究仍相當薄弱;在論證方面,我們更多的強調了社會關系(生產關系為其基礎形式)的重要性,而相對忽視了生產力在社會發(fā)展中的決定性作用,而且這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也未論述到,等等。所有這些,都是鞭策我們繼續(xù)研究的理論動力,而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努力“提高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素質,準確把握和科學破解我國改革發(fā)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奮力推進四個全面,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6]則是我們奮力向上的現實源泉。
注釋:
①這里所談及的“武器的批判”一語,借自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的一段著名論述,即“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選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梢?,所謂“武器的批判”是與“批判的武器”相對而言的。這里馬克思所談的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在馬克思看來,“理論”盡管重要,但無論如何不能跨越“實踐”而起作用,對現存資本主義制度的實際的批判與反抗在理論層面上是無所用其力的,只能通過喚醒工人、發(fā)動工人來進行實際的反抗。而要喚醒工人就得首先批判工人頭腦中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固有觀念,而商品拜物教則是這一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
[1]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俞吾金.被遮蔽的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宋海龍,巨乃岐,張家強.探究“四個全面”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意蘊[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2).
責任編輯:魏樂嬌
Interpreting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ual Hermeneutics
WU Wen-li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Since the oper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Marxism philosophy study has been further developed. The main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about the textual clues,the innate structure,the innate unity,and the function of practice that Marx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ncerns,based on which it aims to propose some new ideas.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 innate structure;the function of practice
2016-12-08
武文利(1988-),男,山西長治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1004—5856(2017)08—0022—05
A81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