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斌
(淮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漢語嘆詞研究述評
周有斌
(淮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嘆詞是漢語中比較常見的一類詞。漢語嘆詞的研究集中在:嘆詞的界定及在詞類系統(tǒng)中的地位、嘆詞的性質、意義、古漢語嘆詞、漢外嘆詞比較研究5個方面,其中嘆詞的界定及在詞類系統(tǒng)中的地位關注度最高。今后嘆詞研究應著重分析嘆詞產生的年代、與擬聲詞的差異及演變規(guī)律,比較漢語嘆詞與不同類型語言嘆詞的異同,尋求出漢語嘆詞的個性特點及嘆詞的共性特征。
嘆詞;擬聲詞;性質;意義
嘆詞是現(xiàn)代漢語中比較常見的一類詞。自漢語語法學誕生以來,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它展開過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2016年12月26日,我們輸入關鍵詞“嘆詞”在中國知網上進行了檢索,共檢索到嘆詞研究方面的論文69篇,實際上有關嘆詞研究的論文數(shù)量要高于這個數(shù)字,因為知網收錄的嘆詞論文起于2000年,在此之前的一些論文,比如說胡明揚先生發(fā)表在《中國語文》1981年第5、6期上的《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嘆詞》就未收,為此我們又查閱了讀秀等其他電子期刊及淮北師范大學圖書館庫藏紙質期刊,共檢索到有關嘆詞研究的論文110多篇。本文在占有這些材料基礎上,對漢語“嘆詞”的研究展開綜述。
中國最早的語法專著《馬氏文通》認為:“凡虛字以鳴人心中不平之聲者,曰嘆字。文中遇有哀樂不平之感喟,因用虛字以肖其聲。如書經中之‘都’、‘俞’、‘吁’、‘咈’,諸書中之‘嗚呼’、‘噫嘻’,皆無義理,惟以鳴心中所發(fā)哀樂之聲,故曰嘆字。”[1]23黎錦熙先生的《新著國語文法》認為漢語詞類有9類5種,“嘆詞”是9類之一,屬于情態(tài)詞中的一小種,它“是用來表示說話時一種表情的聲音。常獨立,不必屬于詞和語句;以傳聲為主,本身也沒有什么意思。例如‘啊呀’!這鐵橋的工程真了不得!‘唉’!太陽怎么還不出來!”。[2]21這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后來語法學家對嘆詞的認識。王力先生的《中國現(xiàn)代語法》把漢語的詞類分為9類,未涉及到嘆詞。呂叔湘先生的《中國文法要略》把漢語的詞類分為7種,未提到“嘆詞”這一名稱,“嘆詞”屬于該書詞類體系中的第7種——語氣詞,為該類詞中的一個小類,語氣詞有3小類:語中、語尾、獨立,第3小類“獨立”就是嘆詞。[3]18后來呂叔湘先生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將“嘆詞”單獨設類,還析出了與嘆詞比較接近的象聲詞這一類詞,認為它(象聲詞)“是用語音來模擬實在的聲音或描寫各種情態(tài)。象聲詞的形式跟形容詞的生動化形式非常相似,要把它作為形容詞的一個小類也未嘗不可以?!盵4]14呂叔湘先生這一觀點,對后來現(xiàn)代漢語學界影響很大,漢語學界基本上認為漢語中包括這兩類詞。朱德熙先生的《語法講義》認為現(xiàn)代漢語的詞類有17小類,嘆詞、擬聲詞(象聲詞)是17小類中兩種,它們既不屬于實詞,又不屬于虛詞,是獨立的兩小類。[5]40稍后問世的主流《現(xiàn)代漢語》教材大體上講到詞類時都設置了嘆詞、象聲詞這兩類詞,包括胡裕樹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邢福義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1.實詞還是虛詞,黃伯榮、廖序東兩位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認為嘆詞是實詞,而胡裕樹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邢福義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認為是虛詞;2.是不是與名詞、動詞等大類詞并列的一類詞,黃伯榮、廖序東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認為嘆詞是與名詞、動詞等大類詞并列的一類詞;胡裕樹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盡管認為嘆詞屬于虛詞,但它是與象聲詞、介詞并列的一類詞,而邢福義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認為嘆詞不是與動詞、名詞等大類詞并列的一類詞,它是擬音詞的下位類型。2004年邢福義先生撰文對這一觀點進行了更深層次的闡述,他主要從“框架”“分布”“形式”三個方面描述嘆詞、象聲詞的一致性,認為它們應該合并為一類詞擬音詞,嘆詞、象聲詞只是擬音詞內部的兩個小類,而不應該認定為詞類系統(tǒng)中跟名詞、動詞、副詞、介詞等并立的兩個類別。[6]楊樹森先生不同意邢福義先生的觀點,其觀點體現(xiàn)在《論象聲詞與嘆詞的差異性》一文中,該文主要從邏輯、語法、表達功用、使用場合、語音特點等方面論述象聲詞、嘆詞的差異性,認為象聲詞應歸入實詞、嘆詞應歸入虛詞。[7]劉丹青先生的《實詞的嘆詞化和嘆詞的去嘆詞化》認為嘆詞與象聲詞并非一類,造成人們產生嘆詞與擬聲詞合并的錯覺根源就在于“把嘆詞的擬聲用法當成了嘆詞的本類用法?!盵8]周國光先生的《嘆詞的語法功能、語義功能及其定位》從嘆詞的人為性與擬聲詞的自然性、嘆詞的有生性與擬聲詞的無生性、嘆詞的可控性與擬聲詞的非可控性三個方面認為嘆詞、擬聲詞應各自獨立,并且可以把嘆詞歸為聲音動詞、擬聲詞歸為聲音形容詞。[9]我們認為從功能上來看,嘆詞應歸入實詞,理由是嘆詞既能直接充當句子成分,有的還能單獨成句,而虛詞不能如此。如:
(1)忽聽得屋下“哇哇”幾聲,傳出嬰兒啼哭之聲。(金庸《神雕俠侶》)
(2)伙計馬上極為熱情地道:“嘿!老爺子您可真識貨呀。這可是真正的老坑端硯臺呢??茨嫦矚g,您給5000塊錢怎樣?”(張晨燕《鎮(zhèn)店之寶》)
例(1)中的嘆詞“哇哇”充當賓語,例(2)中的嘆詞“嘿”單獨成句。
呂叔湘先生認為嘆詞的顯著性質有三:一是不參加組織的詞,一般出現(xiàn)在句子的前頭,有時候也插入句子中間。二是嘆詞要跟語調配合起來起作用,同一個嘆詞用不同的語調說,就表達不同的意思。三是有些嘆詞的寫法不十分固定。[4]14這一說法,相當長一段時間為漢語學界同仁所認可,表現(xiàn)在:
1.通行的《現(xiàn)代漢語》教材基本上采用這種觀點。如胡裕樹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漢語》等。
2.一些研究嘆詞的論文。如:胡明揚先生的《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嘆詞》,該文認為嘆詞在語音上具有不穩(wěn)定性和超系統(tǒng)性。[10]再如謝仁友先生的《嘆詞的本質特點、注音和詞形》認為嘆詞的本質特性是記音性,“它是表達人類情感的記音符號。嘆詞的其他特點都源于嘆詞是以文字的形式記錄表達情感、語氣的聲音的這個本質特點”“是一種‘因聲擬字’的記音符號,所以在字形上就具有不確定性,在字形使用上也允許個人之喜好?!盵11]
劉丹青先生持另外一種觀點,他認為嘆詞的本質是代句詞,“嘆詞的共同本質屬性是代句而不是感嘆?!薄捌渌艽娴木渥佑嘘愂鼍洹⒁蓡柧?、祈使句、感嘆句等各種句類。”“在詞類系統(tǒng)中,嘆詞在本質上最接近的詞類就是代詞。”嘆詞與代詞的主要區(qū)別在于:“代詞(包括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疑問代詞等)代替詞或短語,而嘆詞代替句子?!彼娴木渥影ā胺志浠蛐【洹?。從嘆詞所代替句子的功能類別來看,包括五種:感嘆句、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稱呼招呼句。[12]2012年劉丹青先生續(xù)寫了該文的姊妹篇《實詞的嘆詞化和嘆詞的去嘆詞化》,這篇文章認為可以根據(jù)某個詞是否為代詞句以及是否失去了原有功能來判斷該詞是否嘆詞化了。[8]
其實,這兩種觀點盡管有差別,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都強調嘆詞的單獨成句性,只不過劉丹青先生認為嘆詞本質為一,即代句性;呂叔湘認為嘆詞的本質有三。
關于嘆詞的意義,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意義?“意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認為有兩個義項:1.語言文字或其他信號所表示的內容;2.價值、作用。[13]關于嘆詞的意義,有兩種相對立的觀點:一種認為無意義;另一種認為有意義,并且很豐富。早期的學者,一般認為嘆詞是沒有意義,比如說黎錦熙先生,他認為嘆詞“只是表瀉情感的一種聲音,詞的本身毫無意義”。[2]21王力、呂叔湘等人也持這種觀點。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嘆詞有意義,并且嘆詞的意義還比較豐富。劉寧生先生的《嘆詞研究》是比較早認為嘆詞有意義的一篇文章。該文把嘆詞分為三類:(1)表示呼應的詞,如“喂”;(2)抒發(fā)情感的詞,如“嘿”;(3)做體力勞動時發(fā)出的有節(jié)奏的聲音。該文重點討論(1)、(2)兩類詞意義,認為(3)于語言學意義不大。他認為“否認(1)類有意義是很困難的,與一般虛詞相比,它們的意義要實在得多。否認(2)類詞有意義也并不容易,因為其他虛詞的意義同樣難于捉摸……嚴格地說(2)類嘆詞的意義是促發(fā)并伴隨自然發(fā)出的聲音的情感,隨后說出的語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嘆詞意義的‘注釋’”。該文盡管粗線條地論證了嘆詞有意義,但并沒有說出嘆詞的具體意義。[14]黃弋桓的《現(xiàn)代漢語部分嘆詞的意義分析》則嘗試性地分析常用嘆詞“唉、嗯、哦、呀、好家伙”的意義。[15]李湘撰文認為嘆詞的語義有四種類型:快樂、憤怒、悲哀、恐懼。[16]馬清華還探究了意義與形式之間的聯(lián)系。認為嘆詞的意義與其形之間存在著某種的必然的聯(lián)系,其發(fā)展存在著“表情嘆詞(直接的本能反射)〉表態(tài)嘆詞/表意嘆詞(間接的本能反射)”。[17]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大的分歧?原因就在于:一個是著眼于嘆詞本身所含有的意義;一個是把整個句子所產生的情感/語氣意義看作是嘆詞的意義。我們傾向認為嘆詞沒有意義,原因就在于嘆詞的意義是嘆詞固有的意義,而不是嘆詞后續(xù)句所產生的語氣或情感意義。
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以對先秦典籍的定量考察為主。李學勤先生的《〈堯典〉與甲骨卜辭的嘆詞“俞”》通過比對嘆詞“俞”在《堯典》與甲骨文中的用法,擬推了《堯典》問世的年代。[18]武振玉的《先秦漢語嘆詞試論》對先秦十二部傳世文獻(《尚書》《詩經》《論語》《孟子》《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中的30個嘆詞進行了較為細致分析,武振玉認為,先秦漢語的嘆詞數(shù)量遠多于現(xiàn)代漢語。[19]其另外一篇文章《兩周金文嘆詞初論》通過對現(xiàn)有兩周金文的定量考察,全面描寫了兩周金文中四個嘆詞的用法,認為兩周金文中的嘆詞比較接近《尚書》情況。[20]劉春萍的《出土戰(zhàn)國文獻嘆詞研究》通過對國內現(xiàn)有的出土戰(zhàn)國文獻中10個嘆詞的窮盡性考察,并與傳世戰(zhàn)國文獻進行了對比,認為出土戰(zhàn)國文獻中的嘆詞絕大多數(shù)在傳世戰(zhàn)國文獻中均能找到,其語用功能也大體一致。[21]
個別學者也曾對近代漢語某部作品中的嘆詞做過研究,如劉欽榮、孟昭泉的《〈牡丹亭〉中的嘆詞運用》,該文從音節(jié)、句法、功能角度對《牡丹亭》中嘆詞進行較為細致的分析,其中嘆詞既有單音節(jié),也有多音節(jié),句中、句首、句尾均有可能出現(xiàn),其作用主要有強化人物的情感表達、突出人物性格、推動劇情發(fā)展。[22]
漢外嘆詞比較研究,主要是以漢英嘆詞的比較研究為主,從事這一方面的研究多為英語學界的學者,所做研究多從宏觀上進行。龐林林的《英漢語嘆詞異同小議》從“英漢語嘆詞的分類、英漢語嘆詞的應用、英漢嘆詞的理解和對應表達”三個方面對英漢嘆詞做了比較,提出了解決英漢嘆詞理解與表達的四種方法,即:不要以普通詞義去理解嘆詞、要注意同形同音異義嘆詞的含義、要注意同形異音異義嘆詞、要注意英漢嘆詞對應的幾種情況。[23]同樣是英漢嘆詞的比較研究,劉全福的《英漢嘆詞比較與翻譯》則是直接指出了英漢嘆詞的異同,較為精準,認為“異”有二:數(shù)量不等,英語嘆詞有近120個,漢語只有60個左右;頻率不均,在相同文體下英語嘆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明顯高于漢語;“同”有五:形態(tài)變體、詞性活用、表意復雜、語義同構、范疇外延。至于英漢嘆詞的翻譯,作者認為有三種方法:移植、轉化、增減。[24]有的學者另辟蹊徑,對漢英嘆詞做了比較研究,如張本慎從文化角度審視了英漢感嘆詞的差異,他認為兩者差異表現(xiàn)在:年齡、性別、地域、信仰宗教、角色五個方面。[25]高彥梅認為漢英感嘆詞在界定、結構特征、語義、語法具有較高一致性,但在語音存有差異,漢英感嘆詞在語音方面最為顯著的一個差異就是英語感嘆詞可以借用實詞來表示。[26]田定遠認為英語的感嘆詞有三個特點:以聲達情的作用,意義上的依附性以及一定的修辭作用,至于英語感嘆詞的漢譯法有三:表聲翻譯法、語氣翻譯法、表意翻譯法。[27]
可見,漢語嘆詞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今后嘆詞研究應進一步向深度、廣度兩個方面發(fā)展。就深度而言,應著重分析嘆詞產生的年代、與擬聲詞的差異及演變規(guī)律;就廣度而言,應著重比較漢語嘆詞與不同類型語言嘆詞的異同,尋求出漢語嘆詞的個性特征及嘆詞的共性特征。
[1]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黎錦熈.新著國語文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3]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5]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6]邢福義.擬音詞內部的一致性[J].中國語文,2004(5):417-429.
[7]楊樹森.論象聲詞與嘆詞的差異性[J].中國語文,2006(3):206-215.
[8]劉丹青.實詞的嘆詞化和嘆詞的去嘆詞化[J].漢語學習,2012(3):3-13.
[9]周國光.嘆詞的語法功能、語義功能及其定位[J].語言科學,2016(3):225-233.
[10]胡明揚.北京話的語氣助詞和嘆詞[J].中國語文,1981(5):347-350.1981(6):416-423.
[11]謝仁友.嘆詞的本質特點、注音和詞形[J].辭書研究,2008(3):9-16.
[12]劉丹青.嘆詞的本質——代句詞[J].世界漢語教學,2011(2):147-157.
[1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4]劉寧生.嘆詞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3):49-55.
[15]黃弋桓.現(xiàn)代漢語部分嘆詞的意義分析[J].宜賓學院學報,2009(9):76-79.
[16]李湘.淺談漢語嘆詞語義功能新現(xiàn)象[J].語文學刊,2012(11):3-5.
[17]馬清華.論嘆詞形義關系的原始性[J].語言科學,2011(5):482-496.
[18]李學勤.《堯典》與甲骨卜辭的嘆詞“俞”[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5-7.
[19]武振玉.先秦漢語嘆詞試論[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5):69-71.
[20]武振玉.兩周金文嘆詞初論[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62-64.
[21]劉春萍.出土戰(zhàn)國文獻嘆詞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10-15.
[22]劉欽榮,孟昭泉.《牡丹亭》中的嘆詞運用[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132-135.
[23]龐林林.英漢語嘆詞異同小議[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2):14-18,5.
[24]劉全福.英漢嘆詞比較與翻譯[J].外國語,1996(4):69-73.
[25]張本慎.漢英感嘆詞的跨文化透視[J].外語教學,1997(4):48-54.
[26]高彥梅.漢英感嘆詞對比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0(4):13-17.
[27]田定遠.談英語感嘆詞的特點及漢譯[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1):116-118.
H146.2
A
2095-0683(2017)05-0064-04
2017-09-20
周有斌(1965-),男,安徽天長人,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
責任編校 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