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德
(淮北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信任研究的基本問題與進路
張連德
(淮北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信任對人類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50年代以來,信任研究逐漸成為西方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門課題,國內學者對信任問題的關注較晚,直到20世紀90年代,信任才開始進入到國內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通過梳理國內外已有信任的研究發(fā)現,西方學者關于信任問題的研究主要圍繞信任的內涵和類型劃分展開,國內學者對信任問題的關注則主要集中在中國人的信任模式以及當前我國的社會信任危機兩個方面。由于信任是一個多維的概念,不同的學科對信任問題的研究有不同的視角。對國內外學術界不同領域關于信任問題的研究進行了評價并提出了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信任;涵義;類型;本土化;進路
信任對人類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早在1900年,德國社會學家齊奧爾格·齊美爾就曾指出過,“離開了人與人之間的一般性信任,社會自身將變成一盤散沙,因為幾乎很少有什么關系不是建立在對他人確定的認知上?!盵1]但是繼齊美爾之后,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學術界對信任問題的研究卻沒有足夠重視。直到20世紀50年代,信任逐漸進入到西方主流學術界的研究領域,并且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西方學者對信任問題的研究主要是圍繞信任的內涵與類型劃分展開的。而我國學術界對信任問題的關注比較晚,直到20世紀90年代,信任問題開始逐漸進入到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和倫理學等學科探討的視野中來,信任問題也逐漸成為一個研究熱點。本研究擬對國內外學術界關于信任問題的探討進行系統(tǒng)綜述。
社會心理學家主要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在他們看來,信任是信任主體自身的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或人格特征,不同人格特征的人有著不同的信任傾向。因此社會心理學者認為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是否能夠建立,只需要考察信任主體的信任心理狀態(tài)或者信任傾向就可以了。社會心理學者對信任的認識直接反映在他們對信任概念的界定方面。懷特曼認為,信任是人們經過社會化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內在的、穩(wěn)定性較高的人格特質。薩博將信任看作是信任主體對于信任客體的一種信心,相信信任客體不會為了自身利益而損壞信任主體的利益。安達里博也認為信任是一種信念,認為信任是“信任主體在與信任客體進行交往時,認為信任客體肯定會采取對自己有正面意義或至少不會產生負面意義的行動。”[2]
信任是一種互動現象,只從信任主體的角度來認識信任的涵義是不全面的。通常情況下,一個具有較強信任心理傾向的人也不會不加選擇地信任任何人,也就是說信任客體的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信任主體是否決定施與信任。一些學者也遵循這樣的思路給信任的涵義加以界定,如梅耶等人提出信任客體的三個特征影響了信任主體是否信任:一是能力,即信任客體所具有的專業(yè)技術等級和知識儲備情況或者是處理現實問題的經驗等;二是品德,即信任主體相信在與信任客體的互動過程中,信任客體不僅僅會考慮自身的利益,也會為信任主體的利益著想;三是誠實,即信任主體相信信任客體會按照相互之間的約定行事。米什拉等人認為信任是信任主體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基于如下四個方面的考慮而愿意對信任客體施與信任的信念。一是信任客體是否具備一定的能力;二是信任客體能否與信任主體坦誠相見;三是信任客體能否愿意考慮信任主體的利益;四是信任客體辦事是否比較可靠。邁克·耐特等人則認為信任是一種意圖,是指在特定環(huán)境下,信任主體愿意相信信任客體是講誠信的,是具有善意的,是有處理問題的能力。
盡管信任主體的信任心理以及被信任者的性格特征都對信任關系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信任畢竟是一種雙方關系,涉及到信任主體與信任客體之間的互動,僅僅從某一方面去理解信任的內涵也是不全面的,所以許多學者從信任主體與信任客體之間關系的角度去探討信任的涵義,認為信任就是信任者對被信任者的一種主觀期待。羅特認為“信任是信任主體對信任客體所說的話、許下的諾言、簽訂的約定能否履行的一種期望?!盵3]甘貝塔認為信任意味著信任主體對信任客體所采取的行動能夠帶來的收益大于所帶來的弊端的明確預期,也就是說即使信任客體有通過采取有害于信任主體的方式而獲取利益的機會,也不會真的付諸于行動??藙谒埂W弗也認為,“信任是關于期望他人行為的信念。這一信念是指其他人將做某些事情或克制做某些事情的可能性?!盵4]
上述學者的研究認同信任是信任主體對信任客體的一種期望,但是這些研究都將信任客體看作是人,忽視了人的性格與行為是受制度、文化等宏觀因素影響的。在社會學家看來,信任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更是一種人與社會、文化、制度之間的互動關系,因此,社會學家也常常把信任看作是信任主體對整個社會系統(tǒng)的一種期望。如伯納德·巴伯從信任主體對不同信任客體的期望出發(fā),提出了三種類型的信任期望,其中,“最一般的期望乃是對維持和實現自然秩序和合乎道德的社會秩序的期望;第二種期望乃是對同我們一道處于社會關系和社會體制之中的那些人的有技術能力的角色行為的期望;第三種期望是期望相互作用的另一方履行其義務和責任,即在一定情況下把他人利益擺在自己利益之上的義務?!盵5]由此可見,巴伯所提出的第二種和第三種信任類型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期望關系,而第一種信任類型則和吉登斯所提出的系統(tǒng)信任比較類似,都不僅僅是對微觀個體的期望,而是包含了對宏觀社會整體的一種期望。我國學者鄭也夫也認為,“信任是對個人或社會系統(tǒng)的可依賴性所持有的信心,是社會交換與互動的重要媒介,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對自然與社會的秩序性的期待,對合作伙伴承擔義務的期待,對某種角色技術能力的期待。”[6]
雖然信任主體是根據信任客體的特征來決定是否施與信任,但是即使信任那些具有良好品德和能力的人,信任主體也會承擔一定的風險。許多學者認為信任行為的不確定性是信任具有風險特征的內在原因,如盧曼認為,“就信任來說,復雜性的簡化因為其主觀性而采取了特殊的形式。我們可以把這些形式描述為不確定性被吸收,或被容忍的程度變化?!盵7]由此可見,信任雖具有簡化復雜性的功能,但這種功能也隱含著一種不確定性,是建立在信任主體承擔一定風險性的基礎之上的,它并未消除信任的風險性。信任的不確定性特征使得信任行為具有了一定的風險特質,正像塞利格曼所說,“信任不只是克服風險的途徑,它還暗示著風險”[8]。彼得·什托姆普卡甚至認為“信任(trust)就是相信他人未來的可能行動的賭博”,并且進一步對信任過程中的風險進行了等級劃分,他把信任風險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級風險(the first-degree risk)是未來的不利事件完全獨立于我們的信任行為,或他們的行為僅僅使我們的期望落空的風險;第二級風險(the second-de?gree risk)與我們的信任行為相關,由于我們對顯然不值得信任的人寄予信任,除了他人的不適當的或有害的行為,我們另外還會經歷負面的心理體驗;第三級風險(the third-degree risk)只發(fā)生在當受托者知道并承認我們信任的信用,并因此在一些實現道德約束之下時才發(fā)生;第四級風險(the fourth-degree risk)是伴隨著托付一些有價值的事物給某人自主照看的具體事件而出現的。”[9]
對信任分類的探討是西方學術界關于信任研究的另一個興趣點。馬克斯·韋伯是信任分類研究的先驅者,他把信任分為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兩種類型,特殊信任的本質是一種建立在私人關系基礎上的信任模式,只信任與自己有密切關系的人,而無法產生對其他人的信任感。而普遍信任不是一種關系信任,而是建立在制度、規(guī)則等基礎之上,在這種信任文化的影響下,人們不只是能夠對親人和熟人產生信任,而且也能夠產生對大多數人的信任感。受韋伯研究觀點的影響,許多西方學者也持類似觀點。如帕森斯也把信任文化分為普遍主義和特殊主義;弗朗西斯·福山從文化的視角出發(fā)將不同國家的信任模式分為高信任度和低信任度兩種類型。
佩雷菲特沿襲了韋伯研究的核心問題:16世紀初期,所有西歐國家的發(fā)展水平都比較均衡,到了16世紀末期,為什么信仰基督教的國家大大超越了信仰天主教的國家?佩雷菲特從信任的視角分析了西歐各國發(fā)展差異的內在原因,他把信仰基督教的國家看作是信任社會,而把信仰天主教的國家則看作是疑忌社會,并進一步提出,“疑忌社會是畏首畏尾、‘贏輸不共’的社會:這種社會的共同生活是一種‘零和博弈’;這種社會易搞階級斗爭,適宜國內國際的艱困形勢,傾向社會忌妒和自我封閉,盛行侵犯他人權利的相互監(jiān)視。而信任社會是一種‘共贏’社會。這是一種團結互助、共同計劃、開放、交換和交流的社會?!盵10]由此可見,信任是影響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20世紀 50年代以來,信任逐漸成為西方學術界領域的一個熱點,而關于信任類型劃分也有著更為深入的研究。下面我們以時間順序對研究者所提出的信任類型劃分進行梳理。
吉特茲把信任分為群體內信任與普遍信任兩種類型,群體內信任實際上就是韋伯所說的特殊信任,而普遍信任也受到韋伯的明顯影響,受普遍信任文化影響的人不只是信任群體內的人,也信任群體之外的人。巴尼等人則將經濟交往過程中的信任類型分為弱信任、中度信任和強信任三種類型。舍帕德等人則將經濟交往過程中的信任類型分為防范型信任、了解型信任和認同型信任三種類型。瓊斯和喬治將信任劃分為有條件的信任和無條件的信任兩種類型。有條件的信任指的是信任主體是否施與信任主要取決于信任客體的某些性格特征或主觀目的;而無條件的信任則是指信任主體是否施與信任主要取決于社會道德價值觀和自身的情感特征。
祖克爾從信任產生基礎的角度將信任分為基于聲譽的信任、基于社會同質性的信任和基于制度的信任三種類型。一是基于聲譽的信任,即人們是否信任他人是建立在對該人以往聲譽認知的基礎之上的,一般說來,具有良好聲譽的人更容易獲得別人的信任。二是基于社會同質性的信任,即人們是否信任他人是由彼此之間是否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階層、教育背景、收入狀況等因素來決定的。通常說來,信任雙方社會同質性方面越多,越容易獲得彼此的信任。三是基于制度的信任,即人們是否信任他人是由一個社會所制定或者認可的社會規(guī)章制度決定的。一般來說,一個社會中的規(guī)章制度越公正合理,該社會中成員彼此間的信任感越高。[11]
利維奇等人將信任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計算型信任,是信任主體先詳細計算可能得到的利益與所付出的成本之后再決定是否采取信任行為;二是熟悉型信任,是信任主體通過占據一定的信息,然后來判斷信任客體是否值得信任,進而決定是否采取信任行為;三是認同型信任,信任主體是否認同信任客體的主觀意圖對信任主體是否采取信任行為有重要影響。
紐頓認為信任可以分為深度信任、淺度信任以及抽象信任三種類型?!吧疃取毙湃我匀烁窕卣鳛榛A,成員之間具有明顯的同質性特征,大都存在于初級群體之中,因此,親密關系是深度信任產生的必要條件;“淺度”信任具有非人格化特征,成員之間具有明顯的異質性特征,淺度信任主要存在于次級群體之中。抽象信任則是一種對想象之中的共同體的信任;抽象信任可以存在于陌生人社會之中,人們是否施與信任,不是基于關系是否密切,而是基于制度、公平和信仰等原則。
總體看來,當前我國學術界關于信任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人的信任模式以及當前我國的社會信任危機兩個方面。
在關于中國人信任模式的論述中,馬克斯·韋伯、弗朗西斯·福山等西方學者認為中國人只傾向于信任同一家族內部的人,而對不屬于自己家族的人員則懷有戒心,信任程度比較低。一些國內學者通過對中國社會的全面思考以及實地調查,認為馬克斯·韋伯和弗朗西斯·福山的論斷并不準確。彭泗清通過實地調查發(fā)現,中國人不僅僅信任相互熟悉的人,關系運作能夠幫助中國人構建起對陌生人的信任感,其中,情感性關系運作是中國人在長期交往過程中構建與陌生人信任關系的重要方法,而工具性關系運作則在一次性交往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此外,在中國人的日常交往中,法制信任也越來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2]王露璐通過對江蘇省四個村莊的實地調查發(fā)現,當前中國農村的信任特征仍然具有熟人信任的特征,但是隨著農村社會的生產、生活及交往方式的變化,農村居民也能夠產生對陌生人的信任感。[13]朱虹的研究發(fā)現,社會轉型期中國人的信任特征正在由“關系信任”向“理性信任”轉變,雖然關系的遠近仍是決定中國人是否信任的重要因素,但是除此之外,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能力信任、過程信任和制度信任等理性因素在信任發(fā)生的過程中已經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了。[14]
針對當前中國社會的信任危機,學術界主要從三個角度展開了深入分析。一是關于中國社會信任危機根源的探討。高兆明以現代性為視角解讀了當前我國的社會信任問題,指出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我國傳統(tǒng)文明及文化造成的巨大沖擊,進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無法得到傳統(tǒng)文明及文化的守護,除此之外,中國當前所面臨的信任問題與現代性的不足緊密相連,例如,我國社會尚不能制定出能夠保障信任的制度法規(guī)。[15]馮志宏從風險社會的視角探討了風險因素對當前中國社會信任危機的影響,他認為社會斷裂、制度缺失和人格失范是導致中國社會信任危機的重要因素。[16]二是關于中國社會某一領域信任危機的研究。劉國華等人對當前中國社會出現的法律制度信任危機進行了分析,他首先從社會轉型、制度執(zhí)行、法律制度共同體三個方面分析了當前中國社會法律制度信任危機產生的根源,進而從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個方面提出了構建法律制度信任的措施。[17]黃瑞寶等人從經濟學的視角對當前中國社會出現的醫(yī)患信任危機進行了深入探討,認為醫(yī)生和患者的不同利益訴求是導致醫(yī)患信任危機的內在原因,并且利用三方博弈模型提出了重構醫(yī)生和患者之間信任的對策建議。[18]三是關于中國社會某一群體信任危機的分析。朱志成對中小學教師的信任危機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認為學生、家長和社會對中小學教師存在著明顯的信任危機,學生、家長和社會三個方面是這一信任危機的內在因素,最后提出了中小學教師信任危機化解的針對性策略。[19]蔡玲麗等人對大學生的信任危機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認為導致大學生信任危機的因素既有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并且分別從信任教育的價值、內容體系及實施策略三個角度探討了大學生信任危機的化解之道。[20]
信任的涵義方面。通過對信任涵義的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學者在理解信任的內涵時仍然是莫衷一是。這一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信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和心理現象,涉及到多個層次和維度;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有不同的學科立場,采用的學科視角和研究方法差別甚大,有些學者以理論分析為目的,“主觀地”把信任進行概念化,另外一些學者則傾向于運用定量方法,“客觀地”對信任進行定義??傮w來說,西方學術界關于信任內涵的理解主要有三種路徑,其中心理學家比較傾向于從個體的心理或人格特質去研究信任;社會心理學家更關注人際之間的關系信任;社會學家則重視社會結構、文化和制度等宏觀因素對信任的影響。
信任的類型劃分方面。通過對類型劃分的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西方學術界對信任類型的劃分主要從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兩個方面展開。宏觀視角論者主要運用馬克斯·韋伯提出的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的二元劃分來分析不同社會類型發(fā)展的內在因素。宏觀分析視角為信任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兩個方面的啟示:首先,受文化因素的影響,不同國家與社會的信任模式有著比較大的差異,信任模式的不同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有著不同的影響,一般說來,普遍信任模式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特殊信任模式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有著較為負面的影響。其次,社會轉型是全方位的,不只體現在經濟、政治方面,在文化方面也有著較為明顯的體現,具體到信任文化,一般說來,與現代城市社會適應的是普遍信任文化模式或制度信任文化模式,而特殊信任文化模式或關系信任文化模式則是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的產物。因此,一個國家或社會要完成社會全面轉型,其信任文化類型必須由特殊信任文化模式或關系信任文化模式向普遍信任文化模式或制度信任文化模式轉變,即“信任文化的現代化命題”。
信任的本土化研究方面。近二十年以來,我國學術界有關信任理論的研究已經大致建立了一個體系,但在細節(jié)方面,信任問題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處,需要進一步梳理和分析。首先,國內學術界在理解信任問題時,常常會使用“誠信”“信用”“信譽”和“信任”等概念,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人們在認知上的含混,令人惋惜的是,國內學界或者將這幾個概念不加思考地混用,或者是注意到了其中的區(qū)別卻模糊地一筆帶過,對這幾個概念的相似與不同之處缺乏關注。其次,國內學者的研究或者關注信任理論方面的探討,或者注重研究信任問題的產生機制與對策探討。這些研究為中國信任問題的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礎,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對信任理論的實證分析,尤其是缺乏對具體群體和組織信任產生的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以上兩個方面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將理論運用于社會實踐,促進經濟社會的發(fā)展。
[1][德]齊奧爾格·齊美爾.貨幣哲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111.
[2]Andalleeb,S S.Dependence Relations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rust:Implications for Behavioral Intention in Marketing Channe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1995(12):157-172.
[3]Rotter,J B.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7,35:651-665.
[4][美]克勞斯·奧弗.我們怎樣才能信任我們的同胞[G]//馬克·E·沃倫.民主與信任.吳輝,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44.
[5][美]伯納德·巴伯.信任:信任的邏輯與局限[M].牟斌,李紅,范瑞平,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0-11.
[6]鄭也夫.信任:溯源與定義 [J].北京社會科學,1999(4).
[7][德]尼克拉斯·盧曼.信任:一個社會復雜性的簡化機制[M].瞿鐵鵬,李強,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35.
[8][美]亞當·B·塞利格曼.信任與文明[G]//曹榮湘.走出囚徒困境:社會資本與制度分析.陳永剛,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261.
[9][波蘭]彼得·什托姆普卡.信任:一種社會學理論[M].程勝利,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33.
[10][法]阿蘭·佩雷菲特.信任社會[M].邱海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前言5.
[11]Zucker,L G.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 to 1920[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6,8:53-111.
[12]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機制:關系運作與法制手段[J].社會學研究,1999(2).
[13]王露璐.轉型期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的人際信任:基于三省四村莊的實證研究[J].道德與文明,2013(4).
[14]朱虹.中國信任模式轉向:從“親而信”到“利相關”[J].領導科學,2017(8).
[15]高兆明.信任危機的現代性解釋[J].學術研究,2002(2).
[16]馮志宏.風險社會視域中的信任危機[J].學術交流,2010(3).
[17]劉國華,公丕潛.論法律信任危機及其克服路徑[J].理論探討,2015(2).
[18]黃瑞寶,陳士福,馬偉.醫(yī)患信任危機的成因及對策:基于博弈視角的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3(2).
[19]朱志成.中小學教師信任危機與信任機制重建[J].教育評論,2016(12).
[20]蔡玲麗,毛成.新時期大學生的信任危機及教育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
C912.6
A
2095-0683(2017)05-0059-05
2017-09-16
2015年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青年項目(AHSKQ2015D30)
張連德(1981-),男,山東淄博人,淮北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講師,博士。
責任編校 劉正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