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天長市實驗小學 趙士洋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造,數學課堂的教學活動也要有創(chuàng)造性。畢加索被稱為“世界上最年輕的藝術家”,就是因為他的繪畫從不重復,他的藝術生命永遠年輕。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師的教學必須有獨創(chuàng)性?!苯處煹恼n堂教學中只有充滿了創(chuàng)造性,才能具有藝術的魅力,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下面結合日常課堂教學的實例談談自己的體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恰當地使用教材。”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數學教材,合理利用例題是關鍵。
如我校的一次“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中,兩個教學片段反映了教師對例題采用了不同的使用策略。
教學片段: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認識方向”的例題3,一位老師用課件出示教材第23頁的情境圖,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理解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另一位老師則把教材中的情境圖換成了學生自己學校周邊建筑的主題圖,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位置探究出新知。
反思:教學應該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例題。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得靠老師的善于運用?!痹谄我坏陌咐?,第二位老師充分理解教材,利用例題資源,不拘泥于教材,聯系了我校學生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改換了例題中的情境圖,更好地體現了編寫意圖。
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捕捉教學中各種因數的細微變化,要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迅速機智地采用適當的措施。如小朋友剛進入一年級學習“4的認識”,教學中講解基數和序數時,我特意提問第四排的小朋友,此時前面的三個小朋友也站了起來。說明他們沒有理解“4”和“第4”的含義,我順勢請第四排的小朋友數一數他在第幾排,接著又請他和他前面的三位小朋友,共四位小朋友上臺表演此內容,這樣,孩子們在我創(chuàng)設的活動中解決了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的靈感與幽默,能把課堂引向深入,能巧妙地把消極因數轉化為積極因數,使課堂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探究用分數解決問題時,強調抓住具體數據所對應的分率是解題的關鍵,學生不容易突破。我在一組例題中的每一題的具體分數上畫了個“大手”,學生莫名后會心地笑了,理解了“抓住”對應分率的含義,加深了印象。另外,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引導、發(fā)現個體的創(chuàng)造性。一次課堂教學中有一例:有32支乒乓球隊參加比賽,比賽以單場淘汰制進行,一共要進行多少場比賽才能產生冠軍的歸屬?同學們經過推理,畫圖等方法得出了答案:要進行31場比賽才能產生冠軍。正當我準備進行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學時,突然有一生站起來說:“每比賽一場淘汰一隊,最后留下一支球隊便是冠軍,所以一共要打多少場比賽也就是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隊,一共淘汰31支球隊。”當他敘述完,同學們稍頓后報以熱烈的掌聲。掌聲說明他的思路“獨辟蹊徑”;掌聲說明他的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課堂教學我們要充分給予肯定,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滿足,激發(fā)學習的興趣,發(fā)展了數學思維和素養(yǎng)。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有效達成“四基”必要途徑。教師要深刻領會教材習題的編寫意圖,深入鉆研教材習題,充分挖掘、延伸和拓展習題資源,讓學生體驗數學問題是多姿多彩的,改變學生學的習方式 ,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充分、合理地創(chuàng)新課堂練習,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用多種方法解答同一道數學題,不僅能更牢固地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而且,通過一題多解,分析比較,尋找解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能夠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例,小軍看一本故事書,3天看了42頁,照這樣計算,剩下的2天看完,這本書共有多少頁?通過引導思考,同學們得出多種不同的思路,同學們只要不斷的訓練,從不同角度分析數量關系,尋求多種解題思路,不僅僅加深了知識間的聯系,更能激活小學生的數學思維。
課堂教學中,為了彌補教材習題設計的不足,教師可以把習題進行適當創(chuàng)造延伸,或創(chuàng)編補充少量習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散,也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84頁第17題:小華調查了全班同學在母親節(jié)送給媽媽的禮物。的同學送鮮花,的同學送賀卡,其余同學送的是自己畫的一張畫。送畫的同學占全班的幾分之幾?解題過程中,同學們通過分析懂得:要把全班同學人數看作單位“1”,然后列式計算得出答案。接下來,我在“全班”后添上“50名”這個條件,讓大家討論,如何解答。大家都很感興趣,經過一番思考,很快會意了,增加這個條件后,并沒有改變題目的解答方法,不管全班同學有多少人都是把它看著單位“1”。
再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23頁,練習四第7題:求加工成圓錐的體積最大是多少?教學過程中,學生聯系課堂所學基本知識很快得出答案。學生匯報后,我沒有戛然而止,并且提問:“削去部分的體積是多少呢?”學生集體交流后又追問:“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的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積極思考,熱烈討論起來。
愛因斯坦曾說過:“你能不能觀察到眼前的現象,不僅僅取決于你的肉眼,還要取決于你用什么樣的思維,思維決定你到底能觀察到什么?!绷曨}的延伸能夠營造一個獨立的探究的情景,通過把數學知識和實際材料結合,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培養(yǎng)興趣。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充分釋放和發(fā)展,把學生的思維活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習題”因您的“創(chuàng)造”而精彩!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使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蔽覀兊恼n堂教學要以生為本,從不同的角度對課程資源進行解讀和創(chuàng)造,使課程資源發(fā)揮最大的效益。只有創(chuàng)造性地課堂教學,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成為智慧的課堂,藝術的課堂,才能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