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隆林縣克長鄉(xiāng)梅達小學 李 帆
在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刻板地講解例題,學生模仿例題解決問題,這樣不能引導學生主動的、生動活潑地參與,學生只是像機器一樣被動地接受知識,從而使學生喪失了解決問題的興趣、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新課程標準將解決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并在標準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把提問的權利留給學生,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問難,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則相機進行指導,使學生在自學參與的學習中學到知識。這就對教師提出一個要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產生問題意識,應從不同方面入手。
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币虼?,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的情境,讓學生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去除心理顧慮,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改變形象,不以權威者、裁判者、命令者的面目出現(xiàn),是融入到學生中去,而應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共同研究者,使學生敢于發(fā)問,激發(fā)學生提問的勇氣和興趣,用信任的目光注視著提問的學生,無論提問的質量怎樣,應予以鼓勵,提出的問題有偏差時,不諷刺、不冷嘲,而是啟發(fā)他用另一種方法去思考,樹立自信心;提問有創(chuàng)意,應加以肯定并因勢利導;提問超出知識范疇時,應講明原因。這樣一來,使學生沒有精神的束縛和心理負擔,自然而然上課時就會踴躍發(fā)言,積極思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數學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fā)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在學習“乘數是一位數乘法”時,我改變了以往例題的呈現(xiàn)形式,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一個教學情景:喜羊羊的“小小百貨商店”開始營業(yè)了,陳列著一些商品及價格:(有實物的用實物,沒有實物的用圖片,花花綠綠得很漂亮,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圓珠筆每支2元,小鹿玩具每個10元,一雙運動鞋 200元,《十萬個為什么》每套40元 ,滑板車213元,筆記本4元,足球每個12元,學生背包 106元,《英語磁帶》每盒14元。請每位同學到商店里買獎品,要求是購買4件相同的商品。每位同學算一算自己需要用多少錢? 學生的熱情極高,開始學生購買的都是我們學過的表內乘法,例如:圓珠筆每支2元,買4只是8元……緊接著就有學生提出問題了:小鹿玩具每個10元,買4個是多少元,列式是10×4該怎樣計算呢?滑板車213元,買4輛是多少元,列式是213×4 該怎樣計算呢?學生用已有的知識解決不了現(xiàn)在遇到的問題,由此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接下來教師再因勢利導,分析講解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
傳統(tǒng)教材過多的是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封閉的、一一對應地對話。比如在推導長、正方形面積的公式時,現(xiàn)行的教材先是通過擺一擺看一看,得到它們的面積公式,很難體會到為什么長乘以寬就是面積的真正含義。推導長方形面積的公式時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用12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出長方形,目的讓學生在操作中直觀感悟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隨后讓學生動腦思考:“憑借你的想象,能不能擺出更大的長方形呢?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四人小組或和老師一起討論”。學生沉思、討論后擺出各種圖形,讓學生通過想象進一步體會到計算長方形面積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只要用每行擺的幾個乘以幾行就行了。注重引導學生親自實踐,并在實踐中展開自辯,這是個體與自身生活經驗的對話;引導學生與同伴交流,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與教師進行討論,是師生對話……在這種多向的對話交流中,使學生表達與交流更具開放性,更有利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為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須創(chuàng)設具有挑戰(zhàn)思維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索。例如,在教學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教師有意出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各1個,通過演示操作,得出圓錐的體積等于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有個別學生質疑:為什么不用其他情況的圓柱和圓錐呢?如果圓錐和圓柱不等底不等高,那又會如何呢?……全班學生的思維被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更高了,會進行激烈的討論。教師適時加以引導,展示不同情況的圓柱和圓錐教具,讓學生在演示中探索,得出結論。
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自我實現(xiàn)的創(chuàng)造力。在教學中采取積極有效的激勵措施,能激發(fā)學生敢問、敢為的內在動力。
根據皮格馬列翁效應,以滿腔的熱情關心每一個學生,表達自己對每一位學生的期望。時常走下講臺傾聽學生們的討論,并與他們進行交談,以“你能夠……”“我相信你們……”的語氣表露對學生的期望,學生信心將受到極大鼓舞。
教學中注意多表揚,少批評??陬^表揚盡量運用如“問的好”,“了不起”,“真聰明”等賞識性語言表揚學生。
努力創(chuàng)設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不斷激發(fā)學生提問的激情。比如,利用小組比一比哪組學生提問最大膽,提的次數多,哪組提的問題有價值,進步快。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適當的方法去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有價值的問題就會不斷涌現(xiàn)。它將促使學生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從而發(fā)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