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波(北京市先農壇體育運動技術學校北京100050)
終身體育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的審視與反思
□王立波(北京市先農壇體育運動技術學校北京100050)
體育在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占據著無可替代的地位,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學科特點和功能,決定了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和終身體育思想具有得天獨厚的作用。如何在創(chuàng)新教育發(fā)展形勢下,實現其與終身體育教育理念的融合,并把這種教育理念作為一種有效手段應用到體育課程教學思想之中,與陽光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相整合,是高校體育教育的發(fā)展要求。文章圍繞“終身體育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的審視與反思”這一課題展開研究,以供參考。
終身體育教育理念高校體育教學審視與反思
社會進步下帶動了現代體育的發(fā)展與新的涵義賦予,它不僅是作為學校的一門基礎課程發(fā)揮作用的,同時也是作為溝通橋梁,引導人們從思想認識出發(fā)走向全民運動、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橋梁。結合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現狀,初步地研究終身體育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所存在教育價值,不僅能夠豐富體育學科的教學理論,還能對體育學科的教學實踐予以理論上的指導。文章就終身體育教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的審視與反思展開探討與分析,并進行構思和設想,以此來豐富高校的教育教學形式。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體育是高校高校生進行身體鍛煉,增強體質的有效手段?!弊鳛楦叩冉逃n程體系的重要組成元素,高校體育課是高等院校體育工作的核心,同時也是實行素質教育,培養(yǎng)高等素質人才的重要渠道。顯而易見,高校體育課程的內涵并不僅僅是增強學生身體機能和體質,更要在傳承社會文化與實踐教育過程中發(fā)揮它應有的積極作用。21世紀的今天是一個全新的知識經濟社會,社會經濟發(fā)展形勢的變化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yè),這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校體育教學理念的轉變。面對著新的教育發(fā)展形勢,高校體育要想取得進一步的發(fā)展,就必須要從教學理念入手,融入終身體育教育理念,并將其深入落實到教育教學改革建設之中。
2.1、對體育理論的研究不夠深入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及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影響下,人們的運動需求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在此環(huán)境下,高校體育教育改革也顯得越來越迫切,否則將難以滿足社會對終身體育、陽光體育的需求。在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我國的很多高校對體育教育的一些領域進行了探索,體育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等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位高校體育教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實質性的問題。特別是關于體育理論的研究方面,明顯不夠深入,高校通常都是對一般的體育現象進行簡單的求知,并從中推出一般性的體育教學規(guī)律。在這種理論研究下,所得到的教學規(guī)律單一方向發(fā)展。此外,由于高校在研究體育理論時,欠缺了與其他學科的整合研究,使得體育藝術理論甚少得到其他相關學科的支持,所得出的理論也缺乏相應的廣度,最終導致所得到的理論研究無法發(fā)揮出其在教學活動中的指導作用。
2.2、專業(yè)課程和文化課程嚴重脫節(jié)
最近幾年,體育學術研究者加大了對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視力度。但是,由于我國的教育改革起步較晚,而體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課程,其所沿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都相對落后,難以在短時間內全面改變。一直以來,我國的高校都關注“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三基教學,教師在致力于增強學生體育技能時,忽略了體育思想的滲透教育,使得學生的體育知識與文化知識嚴重脫節(jié)。同時,由于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學生的體育思想薄弱,為學習任務而進行體育訓練活動,未能全面發(fā)揮出體育教育的滲透教育功能。
3.1、研究對象
以北京林業(yè)大學100學生名作為實驗和研究對象,其中男生78名,女生22名,各進行為期四輪的以團體合作為主體的體育教學訓練,輪次一個授課班,教學時數8學時。
3.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有關高校、高校開展體育教學融入終身體育教育理念的期刊、文獻等相關資料。為本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論基礎依據。
(2)問卷調查法:對北京林業(yè)大學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100份,收回問卷98份,回收率98%,有效問卷90份,有效率91.8%。其中,男生70名,女生20名。通過對實驗對象授課前、授課后的問卷調查,取得了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期望、學習認知和學習建議等實驗的第一手材料,對分析研究體育課開設的意義、教學質量和學生滿意度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3)數理統計法:將有關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3.3、結果與分析
經過四輪教學后,調查結果表明:93.1%的學生認為在體育教學中融入終身體育教育理念有較強的實用性;95.4%的學生對該融合教學課程有參與興趣;97.2%的學生贊成以終身教育理念為基點,推進體育教育教學改革;而其中有96.8%的學生對這項體育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感覺良好。整個體育訓練項目下來,學生對團隊合作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感悟成功與失敗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收獲。
反思應該是發(fā)自內心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而進行的一種過程,也是教師對自己和別人的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審視的過程。經常反思,能夠讓教師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和長處,進而調整教學結構,優(yōu)化教學流程,轉變教學方法。同時,反思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對教學研究有著很大的價值。為此,在實際的教學中,高校體育教師應和教學實踐有機整合在一起,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深刻反思,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4.1、豐富教學理論
雖然說體育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課程,但是在推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要想做到與時代接軌,就必須要豐富體育教學的指導性理論,為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當然,教師在研究指導性理論的過程中要理性、系統地進行。哲學作為所有科學理論的基礎,其在體育教學中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發(fā)展地位,所以在推進體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要提倡運用哲學的思維方式。高校體育教師自身要實現思想上的轉變,在正確把握教學改革發(fā)展方向的基礎上,對原有的教學思想進行一次全面深刻的思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探索新的教學思想,豐富自己的教學理論,從而使這些教學理論能夠更好地實現與終身體育教育理念的融合,指導體育教學活動的實施。此外,教師在豐富教學思想和理念的過程中,還要積極尋找高校體育教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提高自己的邏輯分析能力,使課堂能夠更好地服務大學生,促進大學生學習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4.2、教學內容多元化
要想更好地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終身體育教育理念,教師就需要立足學生的興趣更好,不斷地滿足學生的喜好,開發(fā)更多的體育項目,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發(fā)展的需要。高校應根據《綱要》的精神,以“終身體育理念”為指導思想,完善教學內容。譬如說:學校除了開設籃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術等基礎性學科內容外,還可以設置如形體健美、瑜伽、跆拳道、定向越野、網球、保齡球、攀巖、輪滑等時興項目,扭轉傳統體育教學中偏重生理效應的單一的局面,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心理需求以及適應力等重組教學流程,讓體育課程教學更加實用,更能符合高校學生的發(fā)展需要。
4.3、滲透德育思想教育
(1)在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遵守體育規(guī)則的意識。
規(guī)則是構成體育精神的重要元素,倘若沒有了規(guī)則,那么體育活動特別是體育競技活動將沒有進行下去的必要和可能。一個體育團隊要想取得成功其首要前提是團隊成員遵守團隊規(guī)則,并按照團隊的整體利益行事。為此,在體育活動中,無論是常規(guī)的體育鍛煉還是競技體育,都要遵守相應的規(guī)則。而在高校的體育課堂中,體育教師則更應該嚴格要求學生遵守規(guī)則,聽從老師的指揮命令,不能隨意脫離團隊。其次,教師在課堂中要有計劃、有目的性、有意識地對學生強調體育課堂的規(guī)則,并要求學生嚴格遵守,確保整個體育訓練活動不失嚴肅性、公正性和權威性,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遵守紀律、團結友愛的優(yōu)良品格。為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教育,教師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幫助學生完成體育訓練的基礎上,在體育道德行為與作風上嚴格要求學生,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yǎng)良好的體育道德風尚,養(yǎng)成自覺維護體育道德的意識,為其日后的終身體育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在體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作意識。
高校的體育項目以集體運動項目為主,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在活動中學會與他人溝通協助,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利用已有的資源,和同學們一起解決問題,互相激勵、互相幫助,為了共同的目標去努力奮斗。在這種集體運動項目中,團隊成員為了完成目標而需要實現的思想和行為,有助于幫助他們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這種團隊精神能夠使每一個成員的知識技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并且對隊內成員不足之處進行補充,充分調動了整體學生的積極性,并形成了一種默契的合作方式,推動了團隊創(chuàng)作性過程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工作時,應要適當地安排籃球、排球、足球等集體性的體育競賽項目,使學生不僅能夠得到個人技術的強化,還能進一步培養(yǎng)團隊間的協助意識。相信學生在長期的活動參與中,能夠感受團隊間戰(zhàn)術配合的重要性,體會到成員間要各司其職,各就各位,緊密配合。
(3)細化訓練考核標準。
現代化體育提出了“健康第一、淡化競技”指導思想。針對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中所存在的不足,學校應對此進行一次全面深入的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礎上加大對體能素質在體育成績評定上的比重,可在競技體育中所占據的50%比例抽出20%,把專業(yè)體能素質的比例改為40%,以突顯出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其次,學校還可以構筑相應的激勵機制,讓學生能夠在參與體能訓練的過程中獲得相應的成就感,在成就感的推動下,相信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自覺參與體能素質訓練的積極性。與此同時,高校需構筑一個動態(tài)性的評價考核模式,細化各項考核標準,改變過往只重視學生訓練成績的評價標準,加大對學生實踐技能、綜合素質等的考查力度。
總而言之,高等教育體系架構的調整,進一步推動了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與此同時,體育學科在增強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體育素養(yǎng)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高校應在以“終身體育”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指導下,按照學校需要的素質培養(yǎng)要求,對原有的體育教學進行審視與反思,以進一步促進學生的體育能力,為他們日后走向社會奠定更良好的基礎。
[1]傅小芳.拓展高校體育教學,開展陽光體育運動[J].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3.
[2]吳超,淺談體育教學改革與體育人才培養(yǎng)[J].中國人才,2011,14.
[3]劉貴祥.陽光體育背景下高校體育課存在問題及改革思路[J].廣西教育,2011,18.
[4]張小龍.基于理念視角下的“陽光體育”與高校體育教學的契合及問題探析[J].湖北體育科技,2010,06.
G807
:A
:1006-8902-(2017)-06-SY
王立波(1976-),男,北京西城,民族:漢族,畢業(yè)于首都體育學院,管理人員,學歷:本科,研究方向: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