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圣宇
(揚州大學 美術(shù)與設計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9)
在20世紀30年代末,廣西省政府總務處統(tǒng)計室曾經(jīng)編輯出版了《廣西統(tǒng)計叢書》,其中包括《南寧社會概況》一冊。這本1937年出版的書冊里,分有史地、機關(guān)團體、人口、教育、衛(wèi)生、勞工、社會病態(tài)、風俗習慣8大部分。由于是統(tǒng)計叢書,所以內(nèi)容偏于公務文書的寫作風格,唯“風俗習慣”部分,談到諸多具有可讀性的內(nèi)容,特別是其中年節(jié)習俗部分,不但有趣可讀,而且具備重要的文獻參考價值。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年節(jié)習俗也是一樣,同樣是在南寧這片土地上,時代不同,其節(jié)慶的形式和內(nèi)容也發(fā)生著變化。在這些記錄中,可見南寧作為粵文化影響的地區(qū),曾有哪些節(jié)慶風俗。此書涉及的這些民俗,有的至今還延續(xù)在南寧市民的生活中,但也有許多已經(jīng)隨著社會發(fā)展而逐漸消失。如果不是這本書冊特意記錄下來,那么這些曾經(jīng)非常重要的民俗習慣可能就將湮沒在歷史的風塵之中。本文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條目為例,試以考釋。
關(guān)于南寧年節(jié)習俗,此書首先列出的條目是“除夕”,云:“廢歷臘月三十晚,名曰‘團年’。商民住戶,均清理街道房室,貼春聯(lián),燒紙爆,現(xiàn)出新氣象。而婦女輩,更忙于包粽子,蒸糖糕,制粉利及糖米花等。至夜半,則拜天地祖先,燃爆慶祝,即古之所謂‘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戶更新’之意。更有晝夜不眠,名曰“守歲”(多婦女行之)即祝周年旺相之兆?!?本文所引“年節(jié)”內(nèi)容,全部出自《南寧社會概況》第120到122頁,以下不再贅述。原書版權(quán)頁注明:“廣西統(tǒng)計叢書,第十三種,南寧社會概況。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六月出版,定價:每冊法幣五角(郵費在外)。編輯者:廣西省政府總務處統(tǒng)計室。發(fā)行者:廣西省政府總務處。印刷者:桂林廣西印刷廠。代售者:各大書坊?!边@里比較有意思的是“廢歷”一詞。民國初立時,為了強調(diào)所謂“移風易俗”,政府開始推動用西方的陽歷(“新歷”)代替中國的陰歷(“舊歷”)的社會運動。但實際效果并不好,陰歷作為使用了上千年的歷法,帶著強大的民間慣性向前邁進,于是兩種歷法同時并用的景象出現(xiàn)在社會生活中。為了結(jié)束這種局面,南京國民政府在1928年開始推行“新歷”,政府將“新歷”直接稱為“國歷”,使得“新歷”帶著濃重的政治色彩。在“中央通令”中,提到“普用國歷為總理之遺志”,這里把使用“新歷”提升到總理孫中山遺志的政治高度。通令里提到,“中華民國成立瞬已第十八年”,而民眾往往“狃于舊歷,猶未能一致奉行”,所以為此強調(diào)要加強宣傳,從而“破除迷信惡習”[1]。提倡“新歷”的確有利于中國與世界接軌,但彼時南京國民政府此舉含有借此強化對全國政治控制的意味,所以推動時頗有些矯枉過正的傾向。具體到民俗中,其過激之處在于,曾試圖把春節(jié)當成落伍的“舊歷”一并除去。彼時“新桂系”早已預備著對廣西進行徹底的改造,以實現(xiàn)對廣西全境的掌控,于是借著跟隨南京國民政府推行“國歷”的機會,開始將觸手深入廣西各個縣市鄉(xiāng)鎮(zhèn)。然而傳統(tǒng)習慣哪有那么容易祛除,包括南寧市民在內(nèi)的廣西民眾仍然以“舊歷”為節(jié)慶的歷法。大年初一而非新歷元旦,才是民眾心目中真正的一年初始,所以雖然國民政府要求“移風易俗”,以1月1日為新年初始,但在民眾這邊唯有除夕到春節(jié)一段日子里的節(jié)慶才是最為隆重的。
在南寧市,有以大清掃來除舊迎新的習俗,此風俗至今未變,此中強調(diào)的是“新年新氣象”之寓意。晝夜不眠,守到新春到來之后才去睡覺的“守歲”習俗也在沿襲。只是過去那種“至夜半,則拜天地祖先,燃爆慶祝”的習俗已經(jīng)逐漸淡化。新中國成立后,半夜拜天地、祖先的習俗開始消逝,特別是20世紀末電視機普及之后,拜天地祖先的程序一般在天黑前就走完,然后開始吃年夜飯,接著小朋友在戶外點鞭炮放煙花,而大人們一般在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到21世紀,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和智能手機的興起,娛樂愈加多元化,燃放煙花爆竹的風氣已經(jīng)愈加淡化,即便沒有市政府的禁令,市區(qū)里燃放煙花爆竹的人也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少。
此外,南寧雖屬于粵文化圈,但與廣東的粵文化又有所區(qū)別。學者商衍鎏提到:“粵俗除夕,有‘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之諺。團年飯后,用紙裹飯團,領(lǐng)家中兒童出門,至路旁隙地棄之,謂之賣懶?!彼岬降幕浳幕锍Φ摹百u懶”習俗,在南寧市就不盛行。在粵文化中,除夕晚宴除了一般葷素之外,還必有一些具有寓意的菜肴,比如生菜、茨菇和蜆肉。商衍鎏解釋為:“蜆,音同‘顯’,取顯達意;生菜取生旺意;茨菇一名慈姑,意取添丁與家姑慈愛?!盵2]南寧市除夕夜也上生菜、蜆肉等,但都不是必須,可見南寧人并沒有特別看重這幾種菜的儀式寓意。
“除夕”條目之后是“元旦”:“是日男女老幼,均新衣互賀喜語,婦女輩,多素食,希保一年安好。且新年出行,須擇時辰方向,方稱吉利,男子并多在元旦日赴親友處賀年,女子則多于正月初二日至十五日行之?!毙枰赋龅氖?,這里的“元旦”不是今日通常認為的“新歷”1月1日,而是大年初一。20世紀30年代的廣西書籍里,但凡“元旦”,皆指農(nóng)歷大年初一,這是彼時兩套歷法同時使用而造成的特定時期的名詞含義混淆現(xiàn)象。在南寧,大年初一有自己的習慣和禁忌,比如這天不能掃地,否則會把一年的財運都掃掉了。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在現(xiàn)在慢慢淡化的禁忌,如學者溫松生在《南寧城區(qū)傳統(tǒng)俗》一文中列舉了數(shù)個例子:初一不劏雞*劏雞,即殺雞?!皠ā保浾Z,即“宰殺”之意,指把動物由肚皮切開,再祛除內(nèi)臟。,老人還要吃素一天,以祈觀音菩薩的保佑,一年清吉平安;不能去河邊挑水,神臺上的琉璃燈要長明不熄等[3]。不過《南寧社會概況》里完全不提“發(fā)利市”的習俗,不知是否有專門的用意。在大年初一,孩子們會給長輩拜年,恭祝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恭喜發(fā)財?shù)?。長輩則回贈以紅紙包好的壓歲錢,作為給孩子們的禮物。此風俗不但在南寧有之,而且全國皆然。
此書還提到“頭禡”:“每月初二、十六兩天,商家必備三牲奉神,名曰‘燒禡祭’。正月初二是首次禡祭日,名為燒‘頭禡’,即保今年‘事事如意’之意?!迸c之對應的是“尾禡”:“臘月十六日為一年來最后一次禡祭日,名曰‘尾禡’?!?/p>
禡,《說文解字》云:“師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吨芏Y》曰:‘禡于所征之地?!?。禡,即古代行軍在軍隊駐扎的地方舉行的祭禮。做禡本是漢族傳統(tǒng)習俗之一,包括拜祭土地公和其他本地神明等。正月初二的“頭禡”,意在祈求神明保佑今年平安順利、事事如意。到“尾禡”時,則是作為對神明一年來庇佑的酬謝。商場如戰(zhàn)場,每時的發(fā)生發(fā)展都變幻莫測,商家但求盈利而害怕虧本,故而在舉辦“頭禡”時頗為鄭重,必備三牲奉神。而“尾禡”是則有兩重意味,一是禡祭,感謝神明的,二則是作為老板犒勞員工的日子,此時各種美酒佳肴等著員工享用。不過“尾禡”可不是白吃的,常有“鴻門宴”等著你。因為這一天也是給員工吃“無情雞”的時刻。按照解放前粵文化的習俗,老板會在這天擺上雞宴,如果哪位員工不幸被雞頭指著,即意味著這是老板請他吃“無情雞”,他要被解雇了。運氣好的,這位員工可以在多得一個月工資后另謀高就,而遇到刻薄老板的,只能卷鋪蓋走人。在新中國成立后,這種不尊重員工合法勞動權(quán)益的行為已經(jīng)消失,今人也多不知道“無情雞”的凄慘典故。此外,前輩學者溫松生曾提到,南寧人在年初二時,會一大早就起來劏雞、熱粽等以供神,叫作“接財神”。溫松生先生前半生在民國年間的南寧度過,他的記錄應當無誤,不過筆者兒時(20世紀80年代)這樣的“接財神”習俗即已式微?!拔母铩焙蟪錾娜硕嗖粫缘谩6以谥袊袼桌铩敖迂斏瘛币话阍诔跷?,古人想象道路的東南西北中都有掌路神,而正月初五與“五路財神”相合,于是此日用以迎接財神。如果南寧人在年初二“接財神”,倒也特別。
書中的條目還有“元宵”:“正月十三、十四、十五等日,各團體組織舞獅隊,于夜間游行各街,點燃各種紙扎彩燈。此外并有‘添丁燈’,用紙扎成宮燈式樣,掛在土地祠前面,如有欲生兒女者,便搶領(lǐng)回家懸掛云。(現(xiàn)因各街土地祠已拆毀,此種‘添丁燈’,早已無形消滅矣。)”此處提到了舞獅隊,同時期的民國學者黃芝岡就提到:“睡獅”是兩廣人所舞的獅子中常見的一種,但由于 “睡獅”這一名稱不大入耳,于是被改成“瑞獅”,或者干脆叫作“醒獅”[4]。而民國學者周天驥輯錄的材料亦可進一步佐證:“廣西地方每值廢歷元旦元宵,市鎮(zhèn)必有舞獅會之舉,做此項游戲者,多是年壯的工人及小販,另由本街商鋪捐資作舞獅之一切費用。到了晚飯后,便集合了各人擔任舞獅,領(lǐng)隊,收封包錄,掌鑼鼓,拿燈彩等職務,就預定之路徑燃炮出發(fā),燈色燦爛,鑼鼓喧天。”[5]這兩位學者將舞獅的習俗和具體角色加以介紹,從中可窺今日的舞獅流程與1930年代的并無太大差別,這表明舞獅習俗和流程在當時就已經(jīng)基本定型。在廣東廣西,舞獅子習俗至今長盛不衰,只是由于現(xiàn)代化道路的擴展,這種比較喧嘩的習俗在21世紀后已經(jīng)在市內(nèi)逐漸式微,但在鄉(xiāng)村地區(qū)仍然非常盛行,是節(jié)慶必不可少的項目。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舞龍舞獅的文化也與本地文化相交融,比如在廣西武鳴,春節(jié)歌圩和“三月三”期間,都有在歌圩之處有邀請民間團體來舞龍舞獅擺擂臺比賽的[6]21。不過有些奇怪的是,《南寧社會概況》一書稱舞獅是在“正月十三、十四、十五等日”,但據(jù)筆者在南寧市生活幾十年的經(jīng)驗,舞獅時間一般是在大年初八各家店鋪新年開門當天。而學者溫松生則在其文中提到舞龍舞獅的時間是從年初一即開始??赡軓?0年代以來,舞龍舞獅的時間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舊時邀請舞獅隊來的商家,會在商鋪高樓窗口伸出竹竿,上掛“大利市”(大紅包)讓舞獅子的師傅踩高凳去取,以寓“步步高升”,也有此提高舞獅的難度,增加表演的可看性。
“添丁燈”之習俗,明代始盛,后多流行于客家人地區(qū)。南寧有此習俗,或與南寧作為廣西重要的交通樞紐有關(guān),各地往來的商賈帶來了不同文化,其中就有“添丁燈”的習俗?!疤矶簟庇胁煌男问?,有的是儀式性的,如娘家為出嫁的女兒在新年時送燈,以諧音“送丁”祈愿人丁興旺,也有節(jié)慶式的,比如本文提到的用紙扎成宮燈式樣,掛在土地祠前面,讓希望家中添丁的父母搶領(lǐng)回家懸掛。此習俗在南寧市衰落已久,筆者曾聽祖輩提到過南寧有這一習俗,但新中國成立前都已經(jīng)不多見了?!赌蠈幧鐣艣r》提到“添丁燈”的消亡是因為各街土地祠已拆毀,但筆者推測更可能是持有此文化的相關(guān)人群日漸稀少,故而導致此習俗隨之消亡。這就像邕劇一樣,當使用邕州官話的人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之后,邕劇隨之開始實質(zhì)性消亡,只是21世紀有了“非遺”保護的意識,才茍延殘喘下來?!疤矶簟表殥煸谕恋仂?,乃是尊重土地神作為護佑神的權(quán)威。俗語有云,縣官不如現(xiàn)管。土地公在中國民間信仰中雖為低階神靈,但由于管轄一地之平安,所以權(quán)威性也頗大。古人認為,人死之后,亡魂不會立達地府,而要先在本地土地祠中暫留,爾后才會轉(zhuǎn)往他處。故而村里可以不供奉關(guān)帝、觀音,但土地祠必不可少。按照民間信仰,如果沒有土地公母的護佑,妖邪則會入界侵擾,故而村頭常會設有土地祠,久而久之,土地祠也具備了標識、宣示本村地界范圍的實用功能,其地位就更加重要。
另,溫松生提到,南寧過去在元宵節(jié)那天還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即“偷青”:“到別人家菜地偷摘青菜,特別要偷蔥、蒜和芹菜,意寓聰明、伶俐、會算、勤勞。由于按照舊時說法,如果偷菜時被人罵,那么此人身上的晦氣就轉(zhuǎn)到那罵人者身上了,所以被偷菜的人一般還不敢罵。制止別人來“偷青”的方法也頗為滑稽,有的是敲簸箕,試圖把偷青者驚走;狠一些的還淋糞、尿,滿地臭穢,使偷青者搞得一身臭?!盵3]此“偷青”習俗實際上不止南寧有之,筆者在民國文獻中看到桂南地區(qū)的貴港、玉林也有相關(guān)記錄。但《南寧社會概況》避而不記,估計是此習俗與彼時“新桂系”所倡導的良俗相悖,故而索性不予記錄??梢姡谝槐疚墨I里,記錄什么或不記錄什么,表面上看,只是內(nèi)容差異的問題,但在文字背后,則相當程度上體現(xiàn)了編撰者所代表的某種社會意識,特別是當這本書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時,就包含著更多彼時的時代信息。
二月的條目為“二月二”:“俗以二月初二為土地誕,街坊分領(lǐng)祚肉;并有燒炮會,如有奪得爆竹圈者,獎以時鐘、鏡屏、掛燈等物,以示本年‘運到至靈’之意。至翌年須酧還,名曰‘土地炮’(惟近來禁祀土地,因此祭土地及燒炮會,已無人再發(fā)起組織矣)”?!办袢狻?,應為“胙肉”,即在祭祀時用以供神的肉。祭祀之用肉,其類型頗多,但在南寧地區(qū),實際上主要指的是“五花扣肉”。另外,此處提到的“燒炮會”,今日稱為“搶花炮”。方法是點燃沖天炮仗,以火藥燃爆的力量將“爆首”送上高空,然后兩邊的年輕人去爭搶,搶到者為勝利方。按照民間說法,搶到者就為本方搶到了一年的好運氣。這里提到的“爆竹圈”,即“爆首”?!皳尰ㄅ凇辈坏悄蠈幵?jīng)的習俗,而且是整個廣西的習俗,壯、瑤、侗等少數(shù)民族皆非常流行,屬于競技性游戲的一種。與打油茶、對歌這類“文”的競技相對,“搶花炮”、斗牛斗馬等屬于“武”的競技項目。從學術(shù)的角度看“搶花炮”可以歸入“民間體育”類。由于在時間段上看,“搶花炮”習俗在廣東出現(xiàn)的時間較早,故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搶花炮”習俗可能是由于貿(mào)易關(guān)系,從廣東流傳進來的。傳入后,開始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融合,產(chǎn)生出各種新的形式。據(jù)《南寧府志》所載,此習俗早在明代即有,作為一種祭祀的附屬性儀式而舉行,時間也不是民國時期的“二月二”,而是“三月三”:“三月三日各坊建醮,為大爆以享神,經(jīng)一二尺,高四五尺,飾以彩,聲如雷。拾得爆首者,明歲復以大爆酬神。重陽祭墓或有賽神者。”[7]2808
關(guān)于“燒炮會”, 雷正兆老先生在其《憶白沙舊事》一文中有詳細記錄。他提到的雷廟正是《南寧社會概況》所謂“燒炮會”的重要活動地點。雷廟位于邕江南岸的亭子往白沙的中途處,坐北向南。廟前有寬廣的草坪,節(jié)日時搭有戲臺,日夜開臺演戲,又搭有數(shù)丈高的煙花臺,供放炮之用。按照雷正兆老先生的記敘,民國時期的雷廟“燒炮會”從正月十六日上午五時開始,“此時男女老少身著新衣,陸續(xù)來廟進行燃香祝福、求問吉兇,祈禱平安等迷信活動。約到下午二時,便是放炮供人奪炮的時間。此時把整萬頭整萬頭的爆竹,銜接地團團圍繞在炮架上,另備十個能夠射向天空的特制火炮筒,每個炮筒系著一個刻有編號的銅圈。安裝在爆竹中間,當爆竹燃燒時,火炮筒便逐個射上天空,然后落下地面,誰搶奪到銅圈誰就算奪得了炮,然后將銅圈號碼交給廟里主持人登記,主持人便將事先編好號的禮品派人抬到其家,得炮的人認為物品得自神授,頗感高興。”[8]《南寧社會概況》將南寧市“燒炮會”衰落的原因,歸根于“惟近來禁祀土地,因此祭土地及燒炮會,已無人再發(fā)起組織矣”。這里涉及“新桂系”進行的移風易俗運動,此運動在力圖掃蕩舊時封建迷信惡習的同時,也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各種傳統(tǒng)民俗也禁止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歌圩,南寧的土地祭等都在被禁之列,于是“燒炮會”也被殃及池魚。實際上,“燒炮會”的消亡,或也與這種“民間體育”較為粗野而且危險性較大有關(guān),鄉(xiāng)野之民喜好這種較為野蠻的肢體沖撞運動,總讓所謂文明社會的管理者感到不安。所以在“新桂系”治下,自然要走入消亡的進程。
書中涉及的條目還包括“五月五”:“五月五日為端陽節(jié),各住宅多在門前插菖蒲及艾葉,并將香粉艾葉臭黃等物,備小孩佩戴,名曰‘掛香包’即以避免疫病之意。各街壯丁,更于是日午膳后,集合至邕江競賽龍船,蓋習古人吊屈原之例云?!薄拔逶挛濉睘橹袊鴤鹘y(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南寧也不例外。據(jù)聞一多考證:“書傳中關(guān)于端午的記載,最早沒有超過東漢,而事實上吳越一帶的開辟也是從這時開始的。因此我們可以推測端午節(jié)可能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風俗,自從東漢以來,吳越地域逐漸被開辟,在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對流中,端午這個節(jié)日才漸漸傳播到長江上游以及北方各地?!盵9]“五月五”之后天氣漸暖,氣候轉(zhuǎn)為潮濕悶熱,毒蟲瘟疫始出,各種病毒和細菌也開始滋生,古代認為“五月五”是疫始之日,實為不祥的日子,故而古人為了祈求避疫,特此祭祀瘟神。甚至還有迷信認為這天出生的孩子不吉利,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即提到此習:“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這種迷信思想導致一些愚昧民眾因而遺棄嬰兒。《南寧社會概況》不記錄此習俗,估計也是擔心有“提醒”此惡習的副作用。由于疫始之日已到,毒蟲蛇蟥開始出動,所以端午節(jié)時要在屋前屋后撒雄黃粉、門前插菖蒲及艾葉等。兒童免疫力低于成人,容易染疾,舊時兒科不發(fā)達,兒童死亡率頗高,故而還有給孩子們“掛香包”的習俗。筆者兒時已是20世紀80年代,那時在各小學校門口還有小販出售這種香包,90年代末之后,由于銷量急劇下降,這種習俗也壽終正寢。南寧市的香包只是以旅游紀念品形式茍延下來。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在端午節(jié)這天拿艾葉煮水,讓家中孩子拿來洗澡。此習俗也日漸消亡,僅在城郊地區(qū)還有老人堅持施行。
此外,舊時中國商界有一年“三節(jié)”里結(jié)賬的傳統(tǒng),即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除夕,要清算相關(guān)賬目,有粵諺云:“八月十五豎中秋,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樓上唱簫鼓,有人樓下嘆風流?!彼园ǘ宋绻?jié)在內(nèi)的“三節(jié)”這天就讓許多人感到不安?!叭?jié)”里結(jié)賬的傳統(tǒng)在此本《南寧社會概況》里不載,目前筆者暫未能考證出究竟是該書編者因故不寫入,還是1937年的南寧已無此俗。另外,在粵文化地區(qū),五月十三作為關(guān)帝誕辰是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由于關(guān)羽既是民間義氣觀念的寄托者,又被商界奉為“武財神”,所以在這天會有非常隆重的祭祀慶典活動。然而在同屬于粵文化范圍的南寧市,卻鮮有此民俗活動,今日沒有,在這本1937年的書里也沒有記錄。這一空白,很可能包含著某些尚待考證的民間思想史內(nèi)容。
另一個條目是“六月六”:“六月六日,附市農(nóng)家,以夏谷已熟,收成有望,多于是日邀約親友聚飲,并將所有衣服曬干,以免蟲蟻損害,所謂‘六月六,曬衣服’之俗例,至今猶存焉。”“六月六”原本與書有關(guān)。一說是佛教傳說這天是唐僧把掉下海里的佛經(jīng)加以晾曬,另一說則是宋真宗趙恒這天聲稱上天賜給他天書,定這天為“天貺節(jié)”。這一與書有關(guān)的日子,在民間最后演化為晾衣服的節(jié)日。而此書提“六月六,曬衣服”一俗,今日也早已鮮為人知。舊時包括南寧在內(nèi)的廣西各地區(qū)有一種“漿衣服”的習俗,即利用淘米水、米湯水里的淀粉,把棉布衣服漿洗得具有一定的硬度,穿上后筆挺美觀,不會出現(xiàn)皺巴巴、松垮垮的問題。今天在隆林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還保留了這種傳統(tǒng)手藝,除了漿洗之外還要碾壓,最后在衣服的表面形成一種類似金屬的色澤?!皾{衣服”雖能增加美觀,但也有弊處:容易引來霉變蟲蝕,故而少不了要常晾曬。古人晾曬當然不可能僅在六月六,但這天會有一定的儀式感。有的家庭還以此把家中衣服展示出來,含有炫耀家境殷實之意。如今南寧市民生活富裕,所穿衣服的料子各式各樣,而購買衣服也擠滿衣柜,于是舊日這種“漿衣服”以美觀,以及“曬衣服”以炫耀的行為現(xiàn)在已經(jīng)基本成為歷史,僅存于相關(guān)文獻之中。
七月的條目是“七月十四”:“七月十四日名為‘中元’節(jié),各家均設席奉祀祖先,日期,有由十一日至十四日者,有由十三日至十六日者,有獨在十四日者,各依其家族向奉習慣而行之,惟以十四日為多?!惫湃藢x式性的年節(jié)頗為重視,中元節(jié)的祭拜顯得尤為重要。而且與清明節(jié)是祭拜祖先不同,依據(jù)舊時迷信說法,此日鬼門打開,地府里的各種鬼魂都會在這天從陰間游出,屬于陰氣極重之日,必須祭拜各方鬼魂。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南寧的“中元節(jié)”從嶺南習俗,是“七月十四日”而非中原地區(qū)的“七月十五日”,即提前一天過中元節(jié)。為表示區(qū)別,包括南寧人在內(nèi)的嶺南地區(qū)民眾稱“七月十四日”為“鬼節(jié)”,到了真正的七月十五日中元節(jié),嶺南地區(qū)民眾卻反而平常對待,并不作為節(jié)日,亦無祭祀活動。而且中國北方地區(qū)往往是在七月十五日的白天燒祭品,而嶺南地區(qū)則是在七月十四日的傍晚燒,兩者亦有區(qū)別。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倒是如今早已被淡忘的某些南寧的禁忌。比如筆者兒時,在中元節(jié)這天就會被反復交代嚴禁到其他人家串門。這一不準串門的禁忌,說是別人家祖先的魂靈這天會回家,生人入內(nèi),恐怕將驚擾這些魂靈,而觸犯魂靈是要招來災禍的。這一天也不能走夜路,更不能在街上喊別人的名字,因為路上充塞鬼魂,一不小心就會被鬼魂帶走。而這天傍晚的南寧街道上會有各家居民出來燒香燭紙錢,所謂“燒街衣”。其中,圍繞香燭燒的,是給自家先人的;離開香燭之外沿街所燒的,乃是贈給路上游蕩的那些無家可歸、無人祭拜的孤魂野鬼的,給這些孤魂野鬼力所能及的幫助,免得他們作為餓鬼去害人。這種作為施與善行的表現(xiàn)雖然是迷信,但也包含著老百姓的值得贊賞的民間善意。隨著科學的發(fā)展,這類風俗禁忌逐步淡化,串門禁忌和走夜路禁忌早已消失,唯祭拜習俗尚存。
與八月相關(guān)的條目是“八月十五”:“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jié),在節(jié)前二三日,親友互送月餅,柚子,茶葉等,至十五夜,均在庭院內(nèi)陳設芋頭、毛豆、柚子、花生、月餅及點心等物,稱曰‘供月’”。 所謂“供月”,即以各種貢品祭拜圓月。此民俗自20世紀末之后已式微,目前零零星星還有市民在八月十五“供月”,但市內(nèi)已經(jīng)鮮見。隨之消失的還有點花燈。《南寧社會概況》一書只談到“供月”,但未提扎花燈的習俗。在過去,每到八月十五夜之前,各家各戶就開始為之準備花燈。到十五夜,孩子們就拿著父母扎好的花燈出來巡游,一方面聚集嬉戲,觀看各家的花燈,另一方面也是比拼誰家的花燈華麗精致,看看誰的手巧。扎花燈是個頗費神的工作,不是每家都能抽得出時間制作,于是作為變通的方法,還有拿柚子皮制作的。柚子切四道口,取出果肉后,再用繩子串起來就是“燈籠”。還有孩子直接用柚子瓣當成小船,上面點一根蠟燭,就用小繩子拖著走街串巷,也是自得其樂。自20世紀末出現(xiàn)電動花燈,各家手札花燈的習俗慢慢被取代,而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也讓以平房為格局的南寧老街坊逐步走向終結(jié)。街上漸大的車流量也讓孩子們提著燈籠在街道上的巡游變得不安全,于是各家孩子在十五夜聚集嬉戲的景觀也逐漸不復再有。這里需要補充提到的是柚子。南寧人對柚子情有獨鐘,但廣西最出名的柚子并非產(chǎn)自南寧,而是源自容縣的沙田柚。只是南寧作為廣西交通樞紐而托此順福。柚子,諧音“佑子”,廣西人取其“護佑子孫”之寓意,使其在節(jié)慶和儀式性場合扮演著重要作用。南寧的喪葬文化里,追悼會結(jié)束后要踏火盆和洗手,以示與逝者作別,兩界分離不相擾。洗手就放入柚子葉,一方面強調(diào)與逝者道別后的“隔離”,另一方面則強調(diào)先人對后代的庇佑。
按照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除了中秋,其他諸如清明、重陽等年節(jié)在傳統(tǒng)年節(jié)里也占有重要分量,但由于南寧這幾個節(jié)慶習俗的本土特色并不突出,故而在《南寧社會概況》里也是言之寥寥,多為一筆帶過。比如此書第十六個條目即“九月九”,其中提到:“九月九日為重陽節(jié),此日各家多祭掃祖墓,或登高,或遠足旅行等等?!钡故菧厮缮岬?,昔日南寧人在重陽節(jié)有登高風俗,認為這天爬山登高可以“高升發(fā)財”“避災除難”。而第九個條目“清明”僅一句話:“清明節(jié)前后三日,為春祭期,各住戶均備辦酒肉紅綠飯及紙錢爆竹等物,到祖先墳前致祭及修理墳墓?!辈贿^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紅綠飯”。所謂“紅綠飯”,實際上即今日的染色糯米飯。據(jù)《南寧府志》載,“(南寧)風土溫厚,人性淳樸,民務耕種,士知尚學。清明,戶攜榼(古代盛酒的器具)祭墓,供烏米飯。”[9]由于多民族長期聚居,壯族的很多習俗都已經(jīng)融入南寧文化之中。南寧人早在清代就開始以染色的糯米飯“烏米飯”祭祀。有西方學者片面認為廣西少數(shù)民族被所謂“漢化”,實際上在本地各民族和諧相,雙向交融,是所謂“互化”。大家只要覺得哪種文化元素能為日常的生產(chǎn)生活增添亮色,就會加以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美與共,共同發(fā)展。南寧人食用五色糯米飯的習俗,正是這種各民族相互影響的明證。
對照清初汪森輯《粵西叢載》對南寧地區(qū)文化的記載,可見清初的南寧年節(jié)文化與民國前期的差別不大。其文提到:“節(jié)物所尚,列郡多同。元日設香燭,盛服拜天、地、君、親及尊長,鄉(xiāng)黨交賀,三五日而止。迎春日,惟郡縣競看土牛,啖春餅,外鄉(xiāng)則否。元夜自初十至十六,各門懸燈,嬉游以為樂。清明祭墓,新葬者老幼聚哭,遠年則否。五月一日至五日,為龍舟競渡之戲,析艾插戶,飲菖蒲酒,角黍以相餉,婦人制五色香囊佩之。八月中秋為賞月之會。九月重陽,攜酒登高,鄉(xiāng)落或椎牛賽會迎神。十月初一,制紙衣往墓焚化,謂之送寒衣。小除日,祀灶。除夕,掃庭戶,祀神祗,家人必集燕飲,另具肴飯,以達明旦.謂之送舊迎新云?!?/p>
在文獻里顯著改變的是清初的“舞春?!?“競看土牛”)這種曾經(jīng)在廣西各地風行的儀式性活動,到民國時已經(jīng)式微,以至于在《南寧社會概況》里已經(jīng)找不到相關(guān)的記述。而另一個顯著的改變是南寧文化的“粵化”,這與清后期南寧所處文化圈的改變有著直接關(guān)系。正是由于粵商的不斷南下,使得原屬于湘文化圈的南寧開始轉(zhuǎn)而變?yōu)榛浳幕Φ囊粏T,受到粵文化的深刻影響。這種文化圈的更變,在文藝表現(xiàn)得最典型的是邕劇的變化,邕劇從作為祁劇、桂劇在邕州的變種,開始轉(zhuǎn)而大量汲取下四府粵劇的特征,變成南派粵劇中獨特的一支。盡管如此,南寧還是在受到各種外來文化的影響中,逐步形成了本土文化特色。作為交通樞紐,南寧善于吸收周邊地區(qū)文化為己用,從而具備區(qū)域文化的主體延續(xù)性。
學者黃應貴提到,中國人所用的農(nóng)歷,主要是依天干地支或陰陽五行的運作而來。 “它本身不只直接再現(xiàn)了天地人之氣的運道與吉兇,更凸顯了這個時間觀背后的天人合一觀念的基礎(chǔ)?!盵10]2民俗節(jié)日產(chǎn)生于民間信仰儀式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原始宗教思想的產(chǎn)物。然而人類文化畢竟是不斷向前進步的,所以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往往會超越原先的既有場域,趨向?qū)徝?、倫理等范疇過渡。具體到南寧的各種節(jié)慶也不例外,強調(diào)飲食文化的南寧人在相當程度上已經(jīng)把這些原本屬于民間信仰范疇的年節(jié)文化,變成了倫理教化以及美食文化。但《南寧社會概況》僅僅簡單停留在對這些節(jié)慶活動的具體介紹上,沒有能進一步深入到南寧節(jié)慶文化的存在狀況和發(fā)展趨勢,這是此書的遺憾之所在。而且此書目光主要集中在南寧市區(qū),只關(guān)注粵化族群,可實際上壯族文化也是南寧節(jié)慶社主要組成部分,而此書并未提及。
綜上所述,年節(jié)習俗并非單純的儀式性習慣,而更多地灌注了整個社會的集體記憶。1937年出版的《南寧社會概況》對年節(jié)的記錄,既包含了編撰者搜集整理南寧本土民俗資料的目的,也包含著彼時“新桂系”政府試圖通過編撰資料而在文獻層面推動“移風易俗”運動的目的。誠然,由于摻雜著來自官方的意圖,導致諸如“偷青”之類非主流的年節(jié)習俗被刻意剔除出此書,但《南寧社會概況》也相當詳盡地記錄了20世紀前期的本土民俗狀況。今日再將之挖掘整理出來,對我們更清晰地追尋和還原南寧的年節(jié)習俗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1]中央周刊.中央通令全國舉行元旦及普及用國歷宣傳[J].中央周刊,1928(30):65.
[2]商衍鎏.春節(jié)粵俗[J].嶺南文史,1991(1):40.
[3]溫松生.南寧城區(qū)傳統(tǒng)俗[J].南寧文史資料,1987(3):82-86.
[4]黃芝岡.談兩廣人的舞獅[J].中流,1936(4):238-240.
[5]周天驥.桂省年節(jié)中的舞獅會[J].邊疆半月刊,1937(3-4):25-28.
[6]岑學貴.當代民歌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7]胡虔.廣西通志[M].謝啟昆,修.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
[8]雷正兆.憶白沙舊事[J].南寧史料,1981(12):18-21.
[9]聞一多.端午考[J].文學雜志,1947(3):5-12.
[10]黃應貴.時間,歷史與記憶[M].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