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峰
(邯鄲市城建技工學校,河北 邯鄲 056001)
學校班級管理行為的法律意義
陳俊峰
(邯鄲市城建技工學校,河北 邯鄲 056001)
班級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學校安全的“截止閥”,班級管理行為不當將直接影響學生合法權益。以此作為切入點,剖析諸如考勤、罰款、體罰和變相體罰等現象的法律意義,明確學校法律責任的承擔范圍,預防校園事故發(fā)生,提高班級管理者的法制素養(yǎng),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為廣大學生成長成才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
班級管理;學生考勤;罰款;體罰;法律意義
班級管理是學校進行教育、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學?;顒幼钋把兀趯嵺`中,班主任或任課教師的管理行為或手段,對學生權益通常產生直接的影響,行為不當將導致學校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而對于班級管理行為法律意義的研究,又多散見于相關論述。本文結合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對幾種較有借鑒意義的行為進行了剖析,以期對相關實踐有所幫助。
班級,是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世界上最先使用“班級”一詞的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班級是歷史的產物。古代教育活動多采取個別教學方式,為適應近現代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班級授課制”應運而生。所謂班級授課制,是指按照不同的教學目的制訂教學計劃,將學生按年齡、性別或學習程度歸類組成固定人數的班級,教師在規(guī)定的時間空間范圍內進行集體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1](P253)夸美紐斯在其《大教學論》中系統(tǒng)全面地闡述了班級授課制。我國采用班級授課制較晚,始于1862年的京師同文館,此后班級授課制才普及至全國。
班級基于一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功能而出現,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其功能已不限于此而有所拓展,它是校方履行教育法律法規(guī)所規(guī)定的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的重要途徑,班級管理行為,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安全與發(fā)展,乃至于學校的社會聲譽和法律責任。班級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活動的一線單元,面對日常紛繁瑣碎的班級生活,常會實施較多的管理行為,實際承擔較大的責任與義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班級是校園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墻,其“安全截止閥”的作用非常明顯。
所謂班級管理行為,是指班級管理者為履行其法定職責義務,而對班級或其成員所實施的一系列方法、手段和措施的總和。班級管理行為,首先是班級管理者的行為。依照我國教育法律法規(guī),學校等教育機構才是最終的、法律意義上的班級管理者,其行為通過內部班主任或任課教師的職務行為來實現;其次,班級管理行為是對班級或其成員所實施的法律行為,學校等教育機構通過該行為與學生建立以教育、管理和保護為內容的教育法律關系,其法律意義在于,班級管理行為是否合法依規(guī),將直接影響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甚至決定法律責任的最終承擔。
班級活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其主要發(fā)生在校內但不應局限于校內,有些校外活動如外出參觀、體育活動等在實踐中是常見和必要的。在各種班級活動中所實施的班級管理行為,其法律意義也因此而有所不同,筆者選擇以下幾種較典型的班級管理行為加以剖析。
1.班級考勤行為
班級考勤,又稱學生考勤,是對學生出勤情況的考查,它應當是班級管理者進行管理活動的首要步驟。學生考勤包括學生(或幼兒)交接、花名冊的制備、考勤點名、請銷假、作息時間及休假等環(huán)節(jié)。
班級考勤行為的法律意義,對于學校等教育機構中的未成年學生來說,重點是履行法定的告知義務。所謂告知義務,是指義務主體對擁有知情權的主體所承擔的、必須履行的告知相關事實真相的義務,它可以是約定的,也可以是法定的。違反告知義務通常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告知不實,即誤告或錯告;另一種是應告知而不告知,包括隱瞞和遺漏。根據我國教育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在教育法律關系中,監(jiān)護人對未成年子女在校生活、學習期間的活動擁有知情權,教育部《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也規(guī)定,學校應當將學生到校和放學時間、學生非正常缺席或者擅自離校情況以及其他關系學生安全的信息,及時告知其監(jiān)護人;學校發(fā)現或者知道這些信息,但未及時告知監(jiān)護人,導致未成年學生的合法權益因此受到損害,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責任。由此,學生考勤過程中所發(fā)現的缺勤、曠課等可能涉及學生人身安全的信息,班級管理者要及時履行法定的告知監(jiān)護人義務,通報相關情況并視情形配合進行妥善處理,否則即為違法失職,甚至將因此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學校負有告知義務的時間范圍與考勤活動的時間范圍一致,應當及于學生整個在校期間,從學生開始進入校園時即應開始,至學生放學離校時結束,如果是校車接送,考勤實際上從學生登上校車時始,安全離開時結束,如果是幼兒,此間要進行必要的交接。班級管理者在考勤期間內應主動掌握學生在校期間的出勤動態(tài),做好各種考勤記錄,對于非正常情況要核實或進行先期處理。
2.班級罰款行為
學生違紀是班級管理中的常見現象,學??梢婪ㄒ酪?guī)對此進行處罰、處分,但在教育實踐中,個別班級管理者由于法制觀念淡薄,針對學生實施了所謂“罰款”行為,但數額通常較小,如根據違紀程度劃分為幾元不等的檔次。
對于此類行為,筆者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違法行為。所謂罰款,首先是一個行政法的概念,是指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對違法的行政相對人所作出的行政處罰措施,是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處罰法》第15條規(guī)定,行政處罰由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治安管理處罰法》也規(guī)定,罰款應當由公安機關或其派出所作出。根據現行教育法律法規(guī),學校作為法定的教育者,單位性質為公益目的的事業(yè)單位而非行政機關,對于學生僅有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職責與義務,不具有行政處罰權,其對違紀學生進行各種罰款的行為于法無據;另一方面,學生在與學校所形成的教育法律關系中,是以受教育者身份存在的,而非行政法律關系中的行政相對人,其受教育權、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受到國家法律保護,學生違紀行為也不能簡單歸結為行政違法行為。綜上所述,班級罰款行為的違法性顯而易見。
上述罰款行為的一個變種是罰物。罰物,即強制學生交納一定物品作為懲罰,實踐中大多是交納價值不大的學習用具,如橡皮、鉛筆或作業(yè)本等,但也不乏強制交納大數額財物者。對此筆者認為,罰款與罰物在本質上無異,皆是對學生財產權利的侵犯,且與我國的教育方針政策相悖,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應予糾正,對所收財物或退還,或折價賠償,并視情節(jié)給予校方以行政處理。
3.體罰或變相體罰行為
體罰或變相體罰是指教師以身體接觸或非身體接觸措施,直接或間接對學生人身實施而使學生身心感到痛苦的行為,如毆打、罰站或操場跑圈、侮辱謾罵、諷刺挖苦等等。班級管理是學校教育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過程中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不僅有悖于教師職業(yè)道德,違背教育規(guī)律,而且是違法侵權行為。首先,此類行為是違法行為。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為我國法律法規(guī)明文禁止,《義務教育法》第29條規(guī)定,“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逼浯?,此類行為侵犯學生的生命健康權和人格權,實屬侵權行為,依據《侵權責任法》第2條,侵害民事權益,侵權行為人應當依法承擔侵權責任;最后,體罰或變相體罰行為違背教育規(guī)律,導致師生關系緊張,不利于教育目的實現。
在實際教育實踐中,個別教師對學生動輒以體罰手段相加,虐待幼兒、辱罵致學生精神失常乃至自殺等惡性事件時有發(fā)生,令人痛心疾首。根據相關法律規(guī)定,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者將視情節(jié)承擔法律責任,一是行政責任,即由教育行政機關給予校方或直接實施者以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二是民事責任,由直接實施者所在學校先對外承擔替代責任,然后學??梢砸婪ㄏ蛑苯訉嵤┱咦穬?;三是刑事責任,即體罰或變相體罰情節(jié)嚴重者,將以故意傷害罪、過失致人重傷罪等相關罪名接受刑罰處罰。
4.特殊身心條件學生的管理
特殊身心條件的學生是指其在身體或心理方面存在特殊異?,F象的一類學生,如疾病、特異體質或其他身心異常、吸毒、網癮癥等,我國教育法律法規(guī)對此類學生的保護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對于此類學生,班級管理者須特別加以關注,依法依規(guī)施教和進行相關管理活動。
首先,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對有特異體質、特定疾病或者其他生理、心理狀況異常以及有吸毒行為的學生,學校應當做好安全信息記錄,妥善保管學生的健康與安全信息資料,依法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此類學生由于身心條件特殊,往往較為敏感,有較強烈的自尊心或自卑心理,這就要求管理者言行適當,注意保護其隱私信息,并做好學生的思想疏導工作;其次,及時履行告知義務?!吨行W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第24條規(guī)定,學校應當將學生身體和心理的異常狀況等學生安全信息,及時告知其監(jiān)護人。對于班級管理中發(fā)現或已知的此類學生,要加以合理的注意,發(fā)現異常狀況及時采取必要措施并聯(lián)系其監(jiān)護人,預防學生傷害事故發(fā)生;最后,及時、妥善、有效地進行救助救護?!段闯赡耆吮Wo法》規(guī)定,學校對未成年學生在校內或者本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發(fā)生人身傷害事故的,應當及時救護,妥善處理,并及時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期間因身心條件的特殊發(fā)生緊急狀況時,校方應當履行法定義務,進行及時有效的救助救護,以避免加重不良后果,如怠于實施救助救護職責,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后果加重的,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當然,由于班級活動的多樣性特征,對上述幾種班級管理行為的分析,具有窺豹一斑的意義。推而廣之,對于班級管理行為法律意義的研究,重點在于分析法律責任的承擔。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fā),班級管理行為即是學校行為,學校在履行教育法律法規(guī)所賦予的職責義務過程中,其行為是否合法依規(guī)是關鍵。這就要求學校在班級管理活動中,樹立法制觀念,增強責任意識和證據意識,正確認識并妥善處理班級活動中出現的問題,貫徹積極預防方針,杜絕校方過錯,對所屬教職員工進行法制教育和培訓,預防校園安全事故,以保障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
[1]李方.教育知識與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責任編校:尚慧文]
G632.421
A
1009-5462(2017)01-0058-03
2017-03-06
陳俊峰,男,河北成安人,邯鄲市城建技工學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