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志,王莎莎
(黃岡師范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供給側”改革淺探
——以黃岡師院為例
王德志,王莎莎
(黃岡師范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
教育領域的教與學好比經濟領域的供與需,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耗時多見效少”實際是教學供給一側出了問題。聯(lián)系所在學校實際,筆者分析了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存在教學目標滯后、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手段呆板、教學對象倦怠、師資力量不足、學業(yè)評價欠妥等問題,嘗試提出與實施諸如調整教學目標、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過程、更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活用教學方法、改革學業(yè)評價等策略,以期平衡大學英語教學的需求和供給關系。實踐證明,這些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大學英語;地方院校;教學供給側;問題與策略
什么是“供給側”?“供給側”,相對于“需求側”,指供給方面。經濟學里的“需求側”由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構成,決定短期經濟增長率,而“供給側”則由勞動力、土地、資本和創(chuàng)新等四大要素構成,制約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國民經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取決于經濟中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1]。筆者與大多數(shù)同行有同感,教育領域的教與學好比經濟領域的供與需,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需求側”由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行為、學習習慣和學習需求等要素構成,決定短期學習成效,而“供給側”則由教學單位的師資、設施、環(huán)境和創(chuàng)新等要素構成,制約中長期潛在學習成效,大學英語教學的平穩(wěn)發(fā)展取決于需求和供給的相對平衡。
當下,“耗時多見效少”幾乎成了國內大學英語教學的代名詞。問題究竟出在哪里?通過多年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問題就出在大學英語教學供給一側——“供給側”。2016年3月,向明友教授在上海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作了 《大學英語教學的 “供給側”改革》的學術報告。報告指出,目前國內大學英語教學表象是需求不足,實質是供需錯配,即大學英語教學“供給側”出了問題。需求不足的表象為:英語學習年頭不少,課時量不少,教師累,硬件投入大,慕課、微課等新的教學方式應運而生,但學生心理疲軟,學習積極性不高,實際語言能力不盡如人意。供需錯配的實質是:教師——專業(yè)性不強,專業(yè)知識不系統(tǒng),專業(yè)面過窄,學歷職稱偏低,工作量偏大,教師教的,不是學生想學的,大量學生需要教師的精準指導;學生——部分人厭惡、詬病外語學習,另一部分人熱衷新東方等補習學校;國家——急需精通外語、有專業(yè)的人才[2]。
筆者長期從事大學英語教學,所在學校是位于大別山革命老區(qū)的地方院校。通過多年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上述供需錯配的現(xiàn)象在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更是普遍存在,而且問題相當嚴重。因此,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供給側”改革顯得更為迫切。到底怎么改?早在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十二屆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3],這實際上為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供給側”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經濟學中的“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fā)展。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供給側”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學供給端的質量、效率和創(chuàng)新性,使其更貼近學生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做到既能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又能對準未來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豐富教學供給結構問題,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可選擇的教學資源、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服務模式的新供給側結構,替代和打破原有單一的培養(yǎng)模式、統(tǒng)一的課程資源、僵化的考試評價供給結構。實際上就是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質量[4]。
地方院校由于其地方性的特點,存在很多不足,不能與重點高?;蚓C合性大學相比,尤其在師資力量、學生英語基礎等方面,如:(1)學生大多來自偏遠山區(qū),英語基礎相對較弱;(2)學生缺乏對英語的學習興趣;(3)學生的學習觀念嚴重滯后;(4)大學英語教學班級較大,一般情況下每班50多名學生;(5)大學英語學時少,學習任務重;(6)大學英語師資隊伍比較年輕,缺乏教學經驗;(7)學校資金不充足,投入到英語教學設施改善上面的資金更少;(8)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主要為本地區(qū)經濟社會服務;(9)就業(yè)形式嚴峻,學習動力不足[5]。地方院校的上述不足影響了其大學英語教學“供給側”的質量和效率。盡管目前多數(shù)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已經逐步開始重視對學生的語言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旨在培養(yǎng)更多的語言應用型人才,但是在這種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供給側”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目標滯后。據(jù)中國社科院2010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fā)展報告,我國高校存在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社會實際需求相脫節(jié)、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與社會崗位要求不相符,導致培養(yǎng)出來的畢業(yè)生不符合跨國公司的要求,這種現(xiàn)象較為普遍[6];據(jù)麥肯錫調查公司調研發(fā)現(xiàn),我國一年培養(yǎng)出來的各類工程師達160萬之多,但只有不到10%的人具備跨國公司要求的語言技能[7]。與重點高校相比較,地方高校更不樂觀。據(jù)筆者調查得知,到目前為止,包括筆者所在學校在內的大多數(shù)地方院校從第一至第四學期均開設大學英語課程,而且將其定位為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基礎必修課。這種目標定位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很少涉及社科、經貿、科技等相關專業(yè)性的內容,學生所學的這些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jié),即教學“供給側”與社會“需求側”很不匹配。
2.教學內容陳舊。筆者調查還了解到,基礎性語言學習仍然是大多數(shù)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單詞記憶與聽寫、語音矯正與訓練、句型理解與運用操練、段落翻譯與背誦等。這種大學英語教學與中學英語教學有區(qū)別嗎?難怪學生對大學英語沒有興趣,更談不上新鮮感。大多數(shù)地方院校所選用的英語教學材料缺少真實性,英語知識和技能與實際應用脫節(jié)。再加上目前形勢下的地方院校大學畢業(yè)生大部分沒有從事教學工作,這樣就使得學生更加看不到學習英語的用途了,認為學習英語主要應付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很多教師遷就學生功利性地為學生講解一些英語四、六級考試相關的備考策略。
3.教學模式單一。地方院校教學設施比較落后,教師的教學模式有待改進。據(jù)筆者長期觀察,以前英語教學依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與一張講臺,現(xiàn)在有些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與PPT,課堂教學活動變成了PPT的演示過程:或鼠標一點,或翻頁筆一按,或讀PPT一遍。學生則抄錄PPT上的例句、短語或其他重要信息。當然,負責任的老師邊演示PPT邊進行解釋,敷衍的老師在演示PPT過程中要求學生看PPT、記語言點,自己干脆不出聲。課堂無生氣,學生沒興趣。
4.教學對象倦怠。筆者曾經對本人所帶三個教學班級進行學習目標、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等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地方院校的學生大多來自偏遠的農村或山區(qū) (如大別山革命老區(qū)),除了英語基礎不牢,還存在英語學習倦怠問題:(1)不了解自身潛能優(yōu)勢——“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看不到希望”;(2)目標不明確——“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不知道為啥而學”;(3)學習技能差——“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不會學”;(4)認知能力低——“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學不會”;(5)情緒不穩(wěn)定——“不是我不想學,而是我沒法學”[8]。
5.師資力量不足。不可否認,包括筆者所在學校在內的大多數(shù)地方院校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教師綜合素養(yǎng)有待提高。(1)教學觀念滯后。對有些教師來說,現(xiàn)代信息技術形同虛設,教學方法仍然以語法翻譯法為主,課堂活動依然以課堂講授為主。輕視學生的學,重視教師的教;輕視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知識的傳授;輕視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重視學生的接受性學習;(2)知識更新不夠。大多數(shù)教師缺乏國外進修的經歷,國內學習、培訓的機會也很少,缺乏將教學理論與實踐有效地相結合的能力,英語語言學教學效果受到制約;(3)遷就學生不良習慣。教師擔心若強迫學生接受信息化教學帶來的交互式、研究型教學法會遭到他們抵制,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估,只好遷就學生陳舊的不良學習習慣;(4)優(yōu)質師資流失。受地理環(huán)境制約,地方高校優(yōu)質師資流失嚴重,師資力量嚴重不足[8]。
6.學業(yè)評價欠妥。關于學業(yè)評價,筆者調查了八所地方院校得到以下信息:一方面,大學英語期末考試以筆試成績?yōu)橹魅匀皇谴蠖鄶?shù)地方院校的作法,而且考試涉及內容主要源自所學課文及課后習題。這種考試把學生導向至做題應試,不注重口頭交流。另一方面,四、六級考試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高度認同,很多地方高校以應付四、六級考試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指揮棒。這種考核評價體系下培養(yǎng)出來的畢業(yè)生無法適應崗位需求,很多畢業(yè)生又不得不進入諸如“新東方”這樣的社會培訓機構,重新進行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學習[10]。
由此看來,地方院校大學英語不是沒老師教,更不是沒學生可教,抑或學生都學好了,根本不用再教、再學了,而是老師教了,沒教好,學生學了,沒學好。因此,需要從“供給側”即“教”的方面改起。這就涉及教什么,教多少,如何教等結構性問題,這是國內地方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但是,地方高校受地域限制,大學英語教學“供給側”改革不能照搬重點高校的改革思路,必須分析、研究和解決自身所面臨的問題,找出地方院校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以下是筆者所在大學英語教研室根據(jù)本校實際情況已經實施或正在實施的一些大學英語教學的“供給側”改革策略,以供參考。
1.調整教學目標。大學英語不僅是一門基礎性課程,教會學生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大學英語更是一門素質教育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使學生能夠在生活、學習、未來工作和社會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個人發(fā)展的需要,滿足學校、社會、國家發(fā)展的需要[11]。筆者認為,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應該在上述總目標的基礎上,聯(lián)系本地實際,服務于地方英語人才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符合本地區(qū)社會和經濟發(fā)展需要的應用型職業(yè)人才——自我更新能力和實踐運用能力較強、文化素養(yǎng)較高。具體做法是:根據(jù)學生的英語基礎和社會實際需求,夯實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為了配合落實2015年6月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批復同意的《大別山革命老區(qū)振興發(fā)展規(guī)劃》,筆者所在學校已經修訂和調整了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力求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切實為黃岡及周邊地區(qū)經濟和教育服務——“學得好、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2.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導向應是實際運用,重點是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根據(jù)地方院校實際情況,大學英語課程第一、第二學期開設通用英語(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第三、第四學期可以開設學術英語(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或 職業(yè)英 語(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或專門用途英語(ESP),如科技英語、經貿英語、社科英語等。課文選擇上,通用英語(EGP)注重內容的可思性和趣味性,語言的優(yōu)美性和地道性[12]。學術英語的主題強調論述性和信息性,涉及各專業(yè)、各學科的典型話題,如民法與犯罪、網絡與計算機等。筆者所在學校從2016-2017學年第二學期開始在全校20個轉型發(fā)展試點專業(yè)開設跨文化交際、英漢語言文化對比、英語詞匯與西方文化、實用英語寫作、商務英語、職場英語等大學英語拓展課程,深受學生歡迎。
3.完善教學模式。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必須貫徹“學中用、用中學、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極大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筆者所在學校的具體做法是:(1)抓住兩個中心——以主題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實施CBI教學模式(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簡稱為CBI),圍繞不同的主題,開展聽、說、讀、寫、譯等教學活動,提高了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教師經常與學生交流,激發(fā)學生批判性思考,充分尊重學生意見,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CBI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未來的能力發(fā)展傾向、情感需要及職業(yè)需求是不謀而合的,都是學生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或任務。(2)融EGP與ESP于一體。ESP是圍繞特定專業(yè)或職業(yè)的相關教學活動,如詞匯、語法、語篇等,為學生將來的工作儲備外語知識。(3)依托省級英語語言學習示范中心,利用網絡平臺開啟了英語“立體教學模式”——環(huán)境輔助、網絡學習;策略引路、能力競賽;小班交流、大班指導;聽說培優(yōu)、分類要求等。這些做法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大幅提升。
4.豐富教學手段。(1)根據(jù)地方院校學生英語聽力是短板中的短板這一特點,筆者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根據(jù)不同類型的英語新聞,采取新聞演講、PPT展示、辯論比賽、小組討論等教學手段,加強學生英語語感,提高聽新聞的效率;還采取社會新聞追蹤報道、校園新聞采訪與錄制等方式,進行英語新聞聽說練習[13];播放視頻音頻、展示圖片、角色扮演(談判、購物、旅行、打電話、問路、看病等)等也是屢試不爽的練習英語新聞聽說的重要手段。(2)積極開展了以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寫作能力為目的的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大學英語教學。(3)利用wifi全校園覆蓋的優(yōu)勢,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除采取啟發(fā)式、探究式、項目式、合作式、任務式等教學手段外,充分發(fā)揮“黃師優(yōu)英語”微信公眾號(年均推送150余期學習資訊)作用,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4)組織學生開展英語“樂學”活動,如,玩撲克牌學英語、下棋學英語、“模塊化勝學法”、“各個擊滅”戰(zhàn)術、師生角色互換法、課外各種英語競賽活動等,其目的是充分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真正實現(xiàn)“玩中學、學中玩”,既學到了英語知識,又放松了心情。
5.提升師資力量。地方院校受地理環(huán)境制約,很難吸引和留住優(yōu)質師資,必須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才能建設和穩(wěn)定一支優(yōu)秀大學英語教師隊伍。筆者所在學校的做法是:(1)從國內重點大學外語學科聘請專家學者,對青年教師進行“傳幫帶”;(2)從國內重點大學招聘博士生或優(yōu)秀碩士生;(3)學校給予優(yōu)惠政策,自己培養(yǎng)高質量師資:①優(yōu)先有條件的教師赴國外或境外進修、訪學、讀博;②鼓勵青年教師報考國內相關大學相關專業(yè)的博士生;③選送青年骨干教師去國內重點大學進修、培訓、訪學。這些措施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科前沿動態(tài)、更新英語教學理念、學習先進教學方法和夯實英語基礎知識,已初見成效。(4)積極引導教師從事教科研工作,以教研促教學。
6.改革學業(yè)評價。根據(jù)地方院校學生的實際狀況,對大學英語期末考試總評成績構成進行改革,將終結性評估與形成性評估結合起來。同時增大視聽說和主觀題目的考核力度,避免“讀死書、死讀書”,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入輸出能力和思辨能力[14]。學生的最終總成績由期末的考試成績、平時考勤記錄、課堂表現(xiàn)、多媒體學習記錄和口語測試成績組成。例如,筆者所在學校學生的大學英語期末總成績=60%卷面成績+20%實驗成績+20%平時成績。學生一致認為這種評價方式真正體現(xiàn)出他們的英語綜合素養(yǎng),他們的英語學習積極性更高了。
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供給側”改革是一項艱巨而又浩大的教學質量工程。筆者所在學校的實踐證明,只要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工作者不忘初心、與時俱進、銳意改革、大膽創(chuàng)新,只要教務部門大力支持和學生積極配合,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供給側”改革就有希望取得巨大成績的。正如國民經濟中的需求和供給關系終究會相對平衡一樣,筆者相信,地方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需求和供給關系也將保持相對平衡。
[1]彭忠平,林忠偉.農業(yè)供給側改革打“東盟牌”大有作為[J].廣西經濟,2016,(1):40.
[2]向明友.大學英語教學的“供給側”改革[Z].上海交通大學學術研討會,2016,(3).
[3]李克強.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Z].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 cn/premier/2015-03/17/content_2835112.htm.
[4]鐘焜茂,曹冬金.“教育供給側改革”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改路徑[J],武夷學院學報,2016,(8):79-80.
[5]王德志.學貴勝不貴久——英語學習策略之模塊化勝學法[J],中學外語教與學(人大復印資料),2013,(5):3.
[6]袁媛.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英語教學改革[J],職業(yè)教育,2015,(1):228.
[7]程靜.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9):43-44.
[8]劉長江.信息化語境下大學英語課堂生態(tài)的失衡與重構[D].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160-163.
[9]董少華.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視角下大學英語語言學教學設計與教學改革[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143-144.
[10]葉琴.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探析[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5,(3):64-65.
[11]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指南[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
[12]蔡基剛.中國高校學術英語存在理論依據(jù)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16,(2):10-11.
[13]許李.獨立學院后續(xù)課程之新聞英語教學探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4):159.
[14]付麗芳.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11):92-93.
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課題編號2015GB127;2017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項目編號17Q183;2015年度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5408。
王德志(1963-),男,湖北黃岡人,黃岡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教學法與語言學;王莎莎(1988-),女,湖北黃岡人,黃岡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教學法與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