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林 談思嘉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政治報告中首次系統(tǒng)回應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并將其凝練概括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9日。被確立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針對如何“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問題還制定了詳盡的時間規(guī)劃和戰(zhàn)略部署。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歷史方位后中國共產黨應自覺承擔起的新的歷史使命,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站起來”、“富起來”之后逐步實現“強起來”的內在要求,更是未來數十年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續(xù)奮斗的首要任務和一切行動的根本遵循。因此,有必要從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高度全局性和長遠性地對其進行深刻把握和認識。本文擬從歷史、目標和實踐三個向度對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自工業(yè)革命以來,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急劇變革或轉型的歷史進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全社會范圍內“一系列現代要素以及組合方式連續(xù)發(fā)生的由低級向高級的突破性的變化或變革”。①胡鞍鋼:《中國現代化之路》(1949年-2014年),《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作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和必然趨勢,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民族無不走上現代化道路。中國作為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東方古典農業(yè)大國,自近代以來屢遭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入侵,面對世界歷史發(fā)展潮流,被迫逐步走上了漫長而崎嶇的現代化道路,現代化也由此不可逆轉地成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重大主題。雖然現代化在中國并非是中國共產黨的首倡,但其他派別或政黨都最終未能履行現代化建設的宏愿,只有中國共產黨才真正帶領了中國人民逐步探索在經濟文化落后的農業(yè)大國中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道路。特別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正式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偉大歷史進程。此后近70年間,歷代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無不沿著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把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為興黨興國的首要目標和根本任務。
毛澤東最先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宏偉目標并進行艱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探索。毛澤東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思想是逐步構建起來的,經歷了從“建立一個新中國”到“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再到“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的思想發(fā)展軌跡。毛澤東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發(fā)表《新民主主義論》時就第一次預見性地提出了“建立一個新中國”的奮斗目標,他說“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一切這些的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②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1月),《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頁。。到中共七大上,毛澤東又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建立的“新中國”做出了“建設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tǒng)一的、富強的”③毛澤東:《兩個中國之命運》(1945年4月23日),《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6頁。具體目標設計。這都可以視作毛澤東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構想的最初萌芽。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已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作為執(zhí)政黨亟需面向全國人民提出一個新的更為明確的奮斗目標,為此毛澤東將“建立一個新中國”的奮斗目標進一步發(fā)展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1954年9月,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開幕式上,毛澤東正式提出要“團結全國人民,爭取一切國際朋友的支援,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為了保衛(wèi)國際和平和發(fā)展人類進步事業(yè)而奮斗”④毛澤東:《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1954年9月15日),《毛澤東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3頁。,并把它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建設新中國和推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總任務。隨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四個現代化的國家戰(zhàn)略目標和分兩步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即“第一步使工業(yè)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第二步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這些思想最終在1964年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被確認下來。值得一提的是,毛澤東在審閱周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草稿時,再次重申了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目標,在報告中加上了“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fā)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guī),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①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1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72頁。。
然而,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爆發(fā),黨和國家遇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事業(yè)遭受干擾,付出了難以估量的損失。直到黨的十一大的召開,中國共產黨粉碎四人幫,再次擔負起動員全國人民進行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歷史使命。華國鋒后來明確將黨的十一大路線表述為“高舉毛主席的偉大旗幟,堅持黨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抓綱治國,繼續(xù)革命,為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而奮斗”。改革開放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xù)堅持和發(fā)展毛澤東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思想,重新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鄧小平作為黨的主要領導人,親自參與和領導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經歷和見證了各種曲折和坎坷。他通過反思建國30年來曲折發(fā)展的歷程,認識到嚴重影響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根源在于理論上的困惑,諸如“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醒的”。②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4年6月30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頁。為此,鄧小平重新審視了中國國情,從根本上把握住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并從理論上深刻揭示出“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雹坂囆∑剑骸对谖洳⑸钲?、上海、珠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頁。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行了長遠的戰(zhàn)略目標規(guī)劃。在黨的十三大上,根據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構想明確提出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就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并據此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了“三步走”的戰(zhàn)略部署。此后,鑒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進展,數次黨代會都對“三步走”的戰(zhàn)略部署做出相應的調整,并以“兩個百年”的時間節(jié)點標記中國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例如,到了黨的十八大政治報告,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表述變更為“只要我們胸懷理想、堅定信念,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就一定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一定能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④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人民日報》2012年11月8日。。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以來,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共產黨不僅做出了詳實的戰(zhàn)略規(guī)劃,而且隨著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深入,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整體目標的標準不斷提高,內涵不斷完善充實。
黨的十九大順利召開贏得了全球矚目,因為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十分重要的大會,不僅關系到中國未來的發(fā)展走向,同時也關乎到全人類的共同命運。大會肯定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發(fā)展進程中全方位、開創(chuàng)性的成就和深層次、根本性的變革,并且站在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制高點,在深刻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基礎上,繼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之后又一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性飛躍,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這份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光輝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中,明確了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戰(zhàn)略安排為全黨全國人民繼續(xù)砥礪奮進,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開創(chuàng)更美好未來,堅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繪就了藍圖。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定位。改革開放以來的歷次黨代會,雖然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或者總任務有過細節(jié)上的修改,但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表述未曾改動?!吨袊伯a黨章程》也遵循了這一表述,在歷次黨章修正中未作任何修改。但在黨的十九大中,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表述調整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國家”到“強國”,雖一詞之差,但其背后蘊含著重大意義。首先,“強國”一詞是對毛澤東提出的“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的建設目標的復歸,是更高層次的從理想藍圖到現實方略的回歸,凸顯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治黨治國的根本旨意。其次,“強國”一詞彰顯中國共產黨勇于帶領中華民族實現“強起來”的非凡魄力。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在近百年的歷程中,帶領著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先后實現了“站起來”、“富起來”的兩次偉大的歷史飛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實踐,實現了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位于世界前列,實現了國際地位前所未有的提升。這些非凡的成就也讓中國共產黨自覺地認識到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責無旁貸。最后,“強國”一詞更能激發(fā)起中國共產黨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呼喚起奮勇前進的昂揚斗志,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戰(zhàn)略。馬克思曾說:“理論在一個國家的實現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頁。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趨勢往往都提前實現預設的戰(zhàn)略目標,這就要求黨根據新情況不斷對預設的戰(zhàn)略安排做出新的調適,于是才有從鄧小平提出的“分兩步走”到“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的戰(zhàn)略發(fā)展演變?,F在,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原來解決人民溫飽和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這兩步目標已經超前完成,而亟需面對且時間跨度最長的第三步仍停留在初步構想,故而要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zhàn)略安排作重新規(guī)劃,這不僅是歷史的必然,更是現實的要求。根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的規(guī)劃總體上繼承了十六大修訂的新“三步走”戰(zhàn)略,但對即將邁出的第三步做了進一步細化,并進行自我加壓,提出在實現前兩步戰(zhàn)略目標的基礎上,到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然后再奮斗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在邁向第二個百年的時候又進一步劃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是從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再次得以科學布局,一幅開創(chuàng)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時間表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內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構想,不僅提升了戰(zhàn)略定位,而且就其整體目標賦予了嶄新內涵。首次將“美麗”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并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目標。始終高度重視生態(tài)文明建設,突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永續(xù)發(fā)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顯著特征。添加“美麗”一詞,不僅豐富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而且實現了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數量指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9日。,因此我們無需再為“富起來”而只關注發(fā)展速度,相反更需要為“強起來”而更多關注發(fā)展質量的提升。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深入分析世情國情,準確把脈時代發(fā)展趨勢,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吸收借鑒不同歷史時期現代化建設的有益經驗,對新時代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作出了戰(zhàn)略安排。雖然當前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道路上還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zhàn),需要我們不斷在實踐中明確目標、細化要求、嚴格落實。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深刻理解社會矛盾轉化。事物是發(fā)展的,矛盾是變化的。要順利推進現代化建設,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的主要矛盾,只有切中社會的主要矛盾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現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而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不同歷史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必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樣態(tài)。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并沿用近40年。但是根據國情的深刻變化,原先的表述不再適用于當下,一方面人民的需求已呈現出多元化多方面多層次的特征,不再局限于對物質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國國內人均生產總值超過8000美元,已經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表明我國的社會生產力總體上已擺脫落后狀態(tài)。因此,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做出新的研判,將其明確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9日。。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不僅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同時也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樹立強烈的問題導向,為未來在治國理政的新實踐中科學制定大政方針提供重要理論依據。因此,要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必須深刻把握新時代社會矛盾的轉換,牢固樹立“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著力解決發(fā)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堅決擁護黨的領導。中國的現代化任務異常艱巨,不是朝夕之功,需要一個強大的政黨組織堅強領導全國人民開展現代化建設,否則在現代化變革可能滋生出社會的不穩(wěn)定因素。正如亨廷頓所指出,要保障現代化建設持續(xù)推進必然需要穩(wěn)定團結的政治環(huán)境作為前提。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華兒女在探尋救亡圖存的道路時,前赴后繼地進行了各種努力和嘗試,但均以失敗而告終,只有中國共產黨勇?lián)鷼v史重任,并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fā)展歷程中逐步形成了穩(wěn)固的領導地位。但這不是一勞永逸的,黨的十八大清醒地認識到黨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面臨著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和外部環(huán)境考驗,存在著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和消極腐敗的危險。因此,如何直面考驗、化解危險也成為中國共產黨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一來要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進一步把中國共產黨鍛造成一個求真務實、廉潔高效、改革創(chuàng)新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二來要全面推進從嚴治黨,不斷加強黨的建設,從上至下層層落實,打通反腐“最后一公里”,筑牢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進而不斷鞏固黨的領導地位,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領導者、決策者和推動者。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叭嗣袷菤v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9日。,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時刻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要求,是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區(qū)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顯著標志。中國共產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若不依靠人民的力量,失去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那么黨的各項事業(yè)都無從談起。因此,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在任何時候都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時刻把人民群眾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依靠力量;要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行動邏輯起點,通過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調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
第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戰(zhàn)略布局的正確與否事關黨和國家能否順利推進各項工作,更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在深入分析和科學判斷后形成的戰(zhàn)略布局能事半功倍地達成預期目標,反之不僅事倍功半,還會釀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在探求民族復興之道的中國人歷來不缺少大刀闊斧的豪氣,不缺乏一往無前的韌勁,關鍵在于是否能找到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總攬時代發(fā)展趨勢,周密擘畫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布局。“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是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fā),在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基礎上科學提出的。它既有目標又有措施,既有全局又有重點,四者有機聯(lián)系、相互貫通,為未來治國理政、執(zhí)政興國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按照部署,“四個全面”不僅要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日,實現第一個百年的奮斗目標,而且對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也是長期管用的。換言之,要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必須用好這“關鍵一招”,自覺而堅定地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把它作為一切工作的最高行動綱領落實落細,在“四個全面”的引領下不斷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局面。
第五,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需要和諧穩(wěn)定的國內環(huán)境,更需要爭取一個和平安定的國際環(huán)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日益開放的胸襟全方位地融入世界,逐步成為在國際舞臺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東方大國。對于中國而言,中國的現代化發(fā)展離不開世界;對于世界而言,同樣需要中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穩(wěn)定上發(fā)揮作用。然而,面對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壯大以及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引發(fā)了世界各國對中國的矚目甚至是非議。尤其是一些國家仍舊從地緣政治的角度打量中國,從“中國威脅論”到“中國責任論”,提出了一系列對中國“棒殺”和“捧殺”的言論。還有一些周邊鄰國,對中國自身超大體量決定的其在崛起中必然會產生的外部效應而感到擔憂,紛紛接受諸如“亞太再平衡”等有意遏制中國崛起勢頭的戰(zhàn)略。這些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無不對中國未來發(fā)展構成了嚴峻挑戰(zhàn)。對此,中國共產黨必須直面挑戰(zhàn),以“一帶一路”戰(zhàn)略作為重要抓手,堅定不移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基礎,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不斷深化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不斷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爭取形成一個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和平穩(wěn)定的國際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