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又銘,霍金龍,劉道生,陳宗義,洪 偉
(遵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貴州 遵義 563000)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兩種負壓引流技術有效性比較的Meta分析
郭又銘,霍金龍,劉道生,陳宗義,洪 偉
(遵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貴州 遵義 563000)
目的 評價高負壓雙管引流并加壓包扎與傳統(tǒng)單管負壓加壓包扎兩種負壓引流技術在乳腺癌術后預防皮下積液、皮瓣壞死發(fā)生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計算機檢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web of science)、CNKI(中國知網)、CBM(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萬方及維普數據庫,2名評價員篩選和提取資料,對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采用RevMan5.3軟件進行分析。結果 最終納入10篇隨機對照試驗,納入2184名患者,試驗組1110名,對照組1074名。Meta分析結果顯示:高負壓雙管引流并加壓包扎與傳統(tǒng)的負壓引流包扎組比較顯示,二者在拔管時間、皮瓣壞死、皮下積液情況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0001、P=0.0003、P<0.0001)。結論 高負壓雙管引流并適當的加壓包扎,可更好減少皮下積液、皮瓣壞死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
改良根治術;負壓引流;加壓;包扎;皮下積液;皮瓣壞死
皮下積液是乳腺癌術后常見的早期并發(fā)癥,文獻報道其發(fā)生率高達20% -90%[1],大多發(fā)生在腋下,鎖骨下,肋弓上和胸骨旁,反反復復的皮下積液加重了患者的心理痛苦和經濟負擔。負壓引流技術的應用在解決皮下積液這一乳腺癌術后并發(fā)癥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目前臨床上運用較多的有兩種負壓引流方法:①高負壓雙管引流并加壓包扎:即在高負壓雙管引流的基礎上,對于重點解剖位置的局部加壓。③傳統(tǒng)單管負壓引流并加壓包扎:該種方法在采用腋窩單管負壓引流及繃帶紗墊加壓包扎,此種方法負壓值較低,一般外接手雷式負壓引流球(15.3Kpa)。兩種方式均能在皮下積液的發(fā)生上起到預防性作用,本Meta分析分別從皮下積液、皮瓣壞死、拔管時間方面比較兩種引流方式,以期更好指導臨床工作。
1.1 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CBM、CNKI、Cochrance Library、萬方、維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文獻數據庫,截止2015年8月;中文檢索詞包括:“乳腺癌手術”、“乳腺癌切除術”、“乳腺癌改良根治術”,“負壓引流”、“負壓創(chuàng)面治療技術”、“負壓傷口療法”、“負壓傷口療法”,“加壓”、“包扎”,“隨機”。英文檢索詞包括: “Breast Surgery”、“Breast tumor resection”、"breast cancer surgery"、"breast cancer operation"、"modified?radical?mastectomy","?vacuum drainage"、"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vacuum sealing drainage"、"pressure bandaging"。
1.2 納入標準
研究類型及干預措施:①所有文獻中關于研究乳腺癌術后高負壓雙管引流及加壓包扎、傳統(tǒng)單管負壓引流及加壓包扎比較的隨機對照試驗和半隨機對照試驗。②納入對象:研究對象為年滿18周歲、病理診斷為乳腺癌并完成乳腺癌手術的TNM分期分別為Ⅰ~Ⅲ期的乳腺癌患者,排除Ⅳ期乳腺癌患者及排除未置管引流患者。結局指標:術后采取采取兩種引流方式拔管時間、皮瓣壞死、皮下積液情況。
1.3 研究篩選
兩名研究者(霍金龍和郭又銘)對納入文獻獨立完成文獻篩選、數據提取和風險評估,遇分歧據第3位研究人員(劉道生)協商解決。文獻風險評估采用Cochrane 協作網推薦的“偏倚風險評估工具”[2]。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RevMan 5.3行meta分析,療效評估:二分類資料使用RR(相對危險度),連續(xù)性變量資料采用MD(均數差);根據納入標準對納入的研究進行分組,針對每組中所比較的結局事件的不同進行比較;先行異質性檢驗,用x2檢驗分析文獻異質性,若無異質性(P>0.10,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 meta分析;若異質性偏大 (P ≤0.10,I2>50%),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
2.1 納入研究特征
根據檢索策略,共檢文獻373篇(中文文獻225篇,英文文獻108篇),仔細閱讀標題及摘要,排除非隨機對照試驗文獻,最終納入10篇隨機對照試驗。
2.2 Meta分析結果
高負壓雙管引流包扎組與傳統(tǒng)單管負壓引流包扎組比較。
2.2.1 拔管時間比較
3篇比較了總引流量,組間存在異質性較高(I2=99%),故采用隨機效應分析。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在拔管時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MD=1.56,95%CI=-5.82~8.94,P=0.68)
2.2.2 皮瓣壞死情況比較
7篇比較了總引流量,各組間無異質性(I2=0%),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皮瓣壞死發(fā)生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RR=0.46,95%CI=0.31~0.71,P=0.0003)
2.2.3 皮下積液比較
9篇比較了皮下積液,各組間無明顯異質性(I2=18%),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Meta分析結果顯示,兩組皮下積液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差異(RR=0.48,95%CI=0.35~0.66,P<0.00001)
本Meta分析納入研究分別從拔管時間、皮瓣壞死情況、皮下積液上來比較高負壓雙管引流并加壓包扎與傳統(tǒng)的負壓引流包扎組,比較可知,在拔管時間上二者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68),在皮瓣壞死以及皮下積液上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003、P<0.00001),高負壓雙管引流并加壓包扎組降低皮瓣54%壞死風險為(RR=0.46),減少了52%的皮下積液發(fā)生(RR=0.48)。依據meta分析可知,高負壓雙管引流并加壓包扎有效降低了皮瓣壞死及皮下積液的發(fā)生,但在拔管時間上二者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
通過納入研究的比較得出的結論可知,持續(xù)的高真空負壓雙管引流與傳統(tǒng)低負壓的引流相比,在減少皮下血清腫上具有明顯優(yōu)勢,適當的創(chuàng)面加壓包扎更大程度減少皮下血清腫的發(fā)生,同時也對患者創(chuàng)面有一定保護作用,持續(xù)高負壓真空雙管引流并加壓包扎這一措施在臨床上應用也較多。一些學者也有不同結論,Chintamani等[3]將實驗組(n=35)實用半真空負壓引流(350 mmHg/m2),對照組(n=50)人使用真空負壓引流(700 mmHg/m2),比較可得半真空負壓更易于減少血清腫的發(fā)生及縮短住院時間。目前該類型負壓引流裝置未在臨床使用,不過這也為以后的更好的改進引流裝置提供了一個依據。
乳癌改良根治手術,因其創(chuàng)面大,手術游離皮瓣范圍廣泛,易致皮瓣缺血壞死,多種因素均可導致到發(fā)生,如術中電刀應用過多,游離中脂肪層組織太少,不適當加壓及引流等。諸多因素中,保留皮瓣合適厚度起主要作用,因皮下脂肪層中含有豐富的血管網,對皮瓣血運起到重要作用,分離過薄可致血管網的破壞,一般來講皮瓣據切口3 cm左右后,留置皮瓣可漸增厚,這可保存較多毛細血管網,減少皮瓣壞死[4]。其次,避免電刀的過度使用、皮瓣的張力、皮下積液以及不適當的固定包扎均能減少皮瓣壞死。由本研究所得結論:高負壓雙管引流包扎組優(yōu)于傳統(tǒng)負壓引流包扎組,更說明了高負壓引流較傳統(tǒng)低負壓引流的確切優(yōu)越性。適當的加壓包扎可選擇重點于胸骨旁、腋窩部等填塞松軟紗布塊,后用彈力胸帶適當包扎,避免皮瓣發(fā)生血運障礙及因加壓過緊導致的呼吸困難,同時保障了皮瓣見貼附良好。
本Meta分析顯示了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兩種負壓引流方式的比較,臨床實用性較強,但是納入文獻多為中文文獻,尚需更多樣本進一步驗證本Meta分析結論。
為避免皮下積液及皮瓣壞死的發(fā)生率,將生成的皮下積液及時引流出體外,避免死腔形成,早日促進皮下毛細血管網的生成,高負壓雙管引流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單管引流。高負壓雙管引流并適當的加壓包扎,可能更好減少皮下積液、皮瓣壞死率、縮短住院時間,具體尚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驗證結論。
[1] AJM Van Bemmel CVdV.Prevention of seroma formation after axillary dissection in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J].2011.
[2] JPT Higgins SG.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J].Wiley Online Library,2008.
[3] Chintamani,Singhal V,Singh J,et al.Half versus full vacuum suction drainage after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for breast cancer-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ISRCTN24484328][J].BMC Cancer,2005,5:11.
[4] Hongying WU,Shan ZC,Thakuri B.Origin and countermeasure for common skin fap complications after radical operation for breast cancer[J].Kathmandu Univ Med J (KUMJ),2006,4(1):14-7.
本文編輯:王雨辰
R737.9
B
ISSN.2095-8242.2017.033.6403.02